(北京老年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95)
摘要:目的探究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运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急诊护理过程进行全程优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所有患者从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均控制在60min以内,临床疗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7%;所有溶栓治疗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及治疗后90天患者的神经功能相对于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增强,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高达98.39%。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的急诊护理进行全程优化,可有效缩短从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抢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
脑梗死由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起病急,可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肢体运动障碍、偏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1]。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进行溶栓为关键,提高患者脑血管的再通率,保护其可逆性损伤神经元[2]。本次研究通过急诊护理全过程进行优化,显著缩短了患者转运、诊断及治疗的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进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我院检查时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在51~64岁之间,平均(56.34±1.21)岁;平均BMI(26.46±2.14)kg/m2;40例伴高血压,23例伴糖尿病,37例高血脂,8例冠心病。所有患者发病时间窗均未超过4.5h,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其监督下实施。
1.2方法
⑴成立院前救治小组及由急诊医生、神经内科医生、影像科医生、检验科医生及急诊科专职护士组成的院内卒中小组,在接到120指挥中心调度电话后于5min内出诊,并于15min内赶到现场。路上通过向家属或在场人员拨打电话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了解,同时指导家属正确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抵达现场后对患者行心电监护,并通过鼻导管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采集病史并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用药,做好现场相关处理后立即转运,搬运时注意保持动作的轻柔。回院途中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与院内急诊室取得联系并启动院内应急流程,做好溶栓前的准备。⑵建立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急诊通道,急诊医护人员一旦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则立即推平车至急诊中心门口接诊,迅速将患者平稳推至抢救室,并院前救治小组成员做好交接工作。急诊科护士做好术前或抢救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的填写,将患者血标本送化验室后护送患者进行CT及MRI影像学检查,准备好手术器械及药品。根据检查结果,卒中小组成员向无溶栓禁忌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告知溶栓风险并争取其知情同意。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于急救全过程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向其讲解手术的目的、安全性及术后疗效,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与安慰。⑶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将100万~150万IU尿激酶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后行30min的持续静脉滴注,溶栓期间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其头部运动,避免反复翻身,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溶栓后每隔20min左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作1次记录,患者血压一旦超过170/90mmHg,则应立即向医师反馈并遵医嘱给予较温和降压药,以免患者应高血压造成脑出血及脑水肿等;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头痛、瞳孔不等大、皮疹、烦躁、意识转差、过敏性休克及脑疝等症状。密切观察患者口腔及皮肤黏膜是否存在出血点,有无血尿、黑便及穿刺部位出血等,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⑷术后令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以维持患者稳定情绪;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翻身运动,待其病情稳定后协助其缓慢坐于床上并进行四肢伸展运动,鼓励其逐渐下床活动;给予患者营养丰富且维生素与纤维素含量较高、低脂低钠盐、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⑸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其对瘫痪肢体皮肤及肌肉等进行适当按摩,同时适当作进行理疗及针灸等,以防止肢体畸形与肌肉萎缩;帮助患者对各关节进行活动训练,加强其手精细协调及控制能力,训练其协同运动,注意循序渐进;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并鼓励家属进行监督,出院后通过电话对患者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作适当指导。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患者从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DNT)、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与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其中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深;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越好[4]。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患者NIHSS减少90%以上(含),Barthel指数在95分以上(含),语言、肢体及感觉等恢复良好;有效:患者NIHSS减少18%~89%,Barthel指数在50~94分之间;无效:患者NIHSS减少<18%甚至增加,Barthel指数<50分,语言、肢体及感觉等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值()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患者的DNT时间
本次参与研究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DNT最短为32min,最长为58min,平均(49.31±5.43)min。
2.2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
患者治疗后及出院后NIHSS与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P<0.05,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详情如表1所示。
注: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及出院后90天NIHSS均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显著上升,1)P<0.05。
2.3观察患者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62例患者中,2例(3.23%)患者经急救联合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后急性脑梗死无改善甚至发生恶化,临床总有效率为96.77%(60/62)。
2.4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62例患者中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4%(3/62)其中牙龈出血、上消化道请胃出血及泌尿系统出血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子宫出血或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2.5观察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本次研究共发放138份问卷调查表,回收124份,经统计,总满意率为98.39%(122/12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且病情凶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现阶段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途径,然而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从院内接诊开始,若治疗不及时,错过溶栓时间窗的最佳时间段,将导致患者神经元损伤不可逆转,从而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发病至救治的时间[5-6]。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流程由医护经验丰富的特定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制定,通过量化管理护理流程以缩短转运、检查及抢救时间,从而尽快做好溶栓准备,使患者能在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早期溶栓。本次研究中,通过将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院前急救、溶栓全过程及术后康复训练多环节,在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的前提下对急诊护理流程不断进行细化,对院前救治小组及院内卒中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极大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动性,从而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及急诊室的治疗护理时间,缩短溶栓前准备时间[7-8]。研究中患者的DNT时间均控制在国际推荐的60min以内,这离不开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及溶栓工作的充分准备;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常配合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功能障碍,研究中患者治疗后及出院后NIHSS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逐渐改善。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的急诊护理进行全程优化,可有效缩短从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促进远期疗效的提高,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宁伶英.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01):152-153.
[2]杨琼,王普清.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1834-1836.
[3]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3):68-70.
[4]马丹,侯丽,蔡媛媛.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08):756-758.
[5]佟静,刘宝戈.急诊全程优化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12):1155-1158.
[6]姜冬辉,宋振华.急诊护理流程应用于脑梗死溶栓患者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84-1986.
[7]黄捷,林丽飞.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全程优化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08):14-16.
[8]华润.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7):1029-1030.
作者简介:朱丽娜,女,(1984-6-),北京人,本科,护师,北京老年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