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裁互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篇分析,体裁互文性,南海仲裁案裁决书
体裁互文论文文献综述
辛斌[1](2019)在《体裁互文性的语篇分析——以南海仲裁案裁决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谈论体裁时有必要首先区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后者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本文所说的"体裁互文性"指一个语篇在整体上属于某一文章体裁,但其内部或多或少地带有其他文章体裁的特征。我们对南海仲裁案裁决书的分析表明,具体语篇中对不同体裁资源的调用可能会涉及选择性关注、偏见以及就某个话题的单一视角,而不顾先前话语中可能已经存在的某些方面,这一切最终取决于话语或语篇生成者的交际意图和目的。(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辛斌[2](2019)在《英语新闻语篇体裁互文中的语言过程分析——以美媒关于2015年中国9.3阅兵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谈论体裁时有必要区分文章和文学体裁,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后者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体裁互文可以指任何一种分类中不同体裁特征在同一文本中的混合。以美国两份报纸关于中国2015年9.3大阅兵的报道为语料,对新闻语篇体裁互文及语言过程的分布与功能进行分析,以揭示报道者如何通过调配这些语言和互文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报道意图和目的,发现无非是宣扬"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这两个目的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所反映出的报道者近年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心态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辛斌[3](2018)在《体裁互文性的话语分析——以南中国海仲裁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Bhatia(2008b,2012)注意到专业体裁越来越倾向于挪用不同的体裁资源,导致专业体裁的混合、内嵌和扭曲。专家作者写作时经常在体裁边界的内外创造新的但却是相关的混合形式在社交实践和体裁规范可接受的范围内来表达其个人的意图。本文从话语实践的层面分析了南中国海仲裁案的体裁互文性,表明该仲裁案从一开始就突破了"仲裁"体裁的界限,大规模地"挪用"了"诉讼"的体裁资源,以达到妖魔化中国和损害其在南中国海主权的企图。(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武建国,陈聪颖,郑蓉[4](2018)在《篇际互文性与公司简介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公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专业实践(Professional Practice)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专业话语(Professional Discourse)的体裁分析也成为研究热点。在这一大趋势下,本文旨在对公司简介这类专业话语进行批评性体裁分析。文章首先整合Bhatia(2010)的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以及Verschueren(1999)的顺应理论,提出适用于本研究的批评性体裁分析框架;然后将这一框架运用到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公司的简介话语的分析中。研究表明:这些公司简介的体裁结构基本相似,且篇际互文现象在该类专业话语和专业实践中相当普遍,对公司简介话语的语用成功至关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其他公司撰写简介时提供策略性的参考,并能够为专业话语的批评性体裁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武建国,陈聪颖[5](2018)在《《批评性体裁分析——探究专业实践中的篇际互文表现》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性体裁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简称CGA)作为体裁分析的新发展,旨在通过话语实践透视专业实践。该理论范式虽日趋成熟,却未得到广泛关注。CGA的提出者Bhatia(2017)的最新专着集合了他近十年来关于CGA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其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案例分析以及应用前景,意义非凡。鉴于此,本文将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并评述其主要特色,以期促进CGA的发展与普及。(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8年03期)
陈聪颖[6](2018)在《旅游话语中篇际互文表现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消费观,越来越关注精神享受,旅游这种轻奢的休闲活动已经较为普遍地成为了人们的日常娱乐方式。该消费观的转变大大推动了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也应运而生,因此催生了大批旅游话语,该类专业话语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纸媒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常规的宣传需要,一些新式的媒介形式如微博、微信、APP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各式旅游类APP相继问世,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主要依托。鉴于此,本文以旅游类APP的榜首——携程APP中的旅游话语为范例进行分析,试图对其篇际互文表现进行探讨。以往对旅游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语篇特征的剖析,而立足语篇外因素对其进行体裁资源分析的研究依然鲜见。批评性体裁分析的核心概念——篇际互文性正是侧重对语篇外资源的剖析和阐释,因此本文试图从批评性体裁分析的视角分析该类专业话语中的篇际互文表现。该文主要基于Bhatia(2017)的话语实现的多维度分析模式,并引入了旅游产业六要素和旅游文化叁要素进行辅助,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分析模式,然后运用该模式从叁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将篇际互文性视为专业话语资源的挪用现象,通过研究话语资源的挪用归纳出篇际互文性的话语表现形式(What);然后,将篇际互文性视作专业实践资源的挪用现象,本文进一步分析阐释了旅游实践资源的挪用,立足专业人士和语言建构者的视角揭示了篇际互文表现是如何在旅游实践活动中运作的(How);最后,本文转向更宏观的文化视角,将篇际互文性看作专业文化资源的挪用现象,主要剖析旅游文化资源的挪用,指出篇际互文表现促成语用成功的深层次原因(Why)。研究结果表明:篇际互文表现普遍存在于旅游话语中,是旅游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一种典型的话语策略。首先,话语维度的篇际互文表现主要是专业话语资源的挪用现象,体现为以下四种形式: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主要实现介绍和促销的交际功能。其次,实践维度的篇际互文现象主要是专业实践资源的挪用,看似与旅游实践无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婚礼、生育等等往往成为旅游的主题和目的,这些社会实践实则被旅游实践所殖民,这种专业实践资源的挪用现象主要是为了顺应我国的国情、迎合广大消费群体的需求并符合旅游行业的准则,也是促进实践顺利进展的重要保证。最后,文化维度的篇际互文表现则是专业文化资源的挪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以及旅游介体文化的交织与互动。旅游本身就是对有形及无形的文化的欣赏性消费,所以离不开旅游主客体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特性需要其与各行各业合作共赢,所以介体文化内部存在复杂的交融关系。正是叁类旅游文化要素的协同作用,才最终促成了旅游话语的语用成功。本文通过对旅游话语的篇际互文表现进行批评性体裁分析,进一步丰富了互文性的内涵,开拓了体裁分析的研究范围,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专业的话语建构者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和参考,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批评性体裁分析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王颖[7](2018)在《新闻语篇中体裁互文性的批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是指语篇中包含其他的语篇片段或他人话语,而体裁互文性是指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语域或风格的混合。体裁是文化语境下某一言语社区的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采用的交际事件,语域则表现为体裁在特定情景语境下的具体言语实现形式。本文以美媒关于2015年9月3日中国胜利日阅兵的九篇报道为语料,对新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性进行了批评性分析。结合费尔克劳夫的叁维分析框架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本文尝试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情景语境下,互文性是如何体现的?(2)在文化语境下,体裁互文性实现了怎样的语用功能?对美方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情景语境下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语场混合与语旨混合。在概念意义上,语篇生成者主要采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的混合来对阅兵事件进行描述和评价,同时还会变换主题,使得军事新闻语篇充斥着其他声音;人际意义上不同来源的引语既能显示报道的客观性,也能增加其言论的权威性;语篇意义上的互文不太明显,因为整个系列报道都属于书面的官方军事评论。更重要的是,文化语境下的体裁混合有助于语用功能的实现与特定意识形态的传递。分析表明,军事新闻评论中的体裁互文主要表现在不同语篇类型如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与议论文,以及特定社会领域的话语类型的混合如军事话语,法律话语,经济话语。通过体裁混合,语篇生成者能有效地促进新闻语篇在内容和逻辑上的连贯性,以增加其言论的说服力。此外,借助体裁互文性中主体位置的转换以及重新词化的用法,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对中国阅兵事件的性质提出质疑,并表达“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观点,同时以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发声以追求观念认同,展示美国所谓的“天赋使命”的文化信念,影响读者的价值取向和对中国阅兵的认知。(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7)
刘辰[8](2018)在《中美媒体有关南海争端报道的体裁互文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在各种语言学理论的启发下,语篇体裁研究领域得以扩展,学者们开始关注体裁背后的修辞和语用功能的研究。体裁互文性(genericintertextuality)日渐成为体裁研究和互文性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为我们观察体裁变化、探究体裁的社会性、揭示体裁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视角。近十几年来,体裁互文性引起了文学体裁分析领域和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关注,但是以往研究多驻足于对体裁互文性现象的界定和描述,尚未获得系统的理论层面的理解和阐释,围绕语篇作者运用体裁互文性的动因以及体裁互文性的生成机制的讨论也不多见。体裁互文性并非简单的体裁现象,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对新体裁的产生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体裁互文性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符号互动系统,表现为语篇中各种类型的体裁、风格和话语在不同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互文生成过程。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vanDijk的认知语境理论与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多领域、多视角融合的体裁互文性批评分析框架,既包括静态的体裁互文体系(systemof generic intertextuality),也包括体裁互文性的动态生成过程(process of generic intertextuality)。本研究旨在对体裁互文性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的基础之上,挖掘体裁互文现象的意义、价值及其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中美危机话语的典型话题—中国南海岛礁主权争议,从《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中收集了 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的新闻语篇。阅读筛选之后,本研究获得有效汉语新闻报道157篇,总字数为258455字,每篇平均字数为1646。《纽约时报》共计150篇,英语总字数为237047字,每篇平均字数是1580,差异不足以产生由于词数和长度上的差距而引起的误差。本研究从体裁互文性体系与体裁互文性的运行过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力求解决以下叁方面的问题:1.中美有关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中体裁互文性的结构和类型表现出何种异同?2.中美有关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中体裁互文性体现的身份关系呈现出何种异同?3.中美有关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中体裁互文过程的表现和效果又有何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为了解决上述叁个问题,本研究综合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使用Phython jieba对中文语料进行分词处理,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3.5.0以及显着性检测工具Log-likelyhood对中美主流媒体新闻话语中体裁、话语和风格混和交融的现象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探讨体裁互文性在这两份报纸中的使用异同及其原因,我们获得了一些较有意义的发现,具体如下:(1)通过分析体裁互文性的表现和分布,我们发现《人民日报》试图通过辩论性和叙述性体裁树立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言辞犀利,表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倾向于使用辩论性体裁和叙述性体裁、辩论性体裁和描述性体裁、辩论性体裁和指示性体裁互文的方式,有效传达中国对南海问题上一贯的态度和立场。《纽约时报》倾向于运用解释性、叙述性和描述性的体裁形式对南海主权争端背后隐藏的利益与权力因素进行深刻地探讨,《纽约时报》中多次出现了解释性体裁和叙述性体裁、解释性体裁和描述性体裁、解释性体裁和辩论性体裁的杂合手段,体裁互文性的形式和表现呈现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象,这与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新闻传播的方式有很大的关联。(2)对体裁互文过程中隐蔽的身份信息的讨论主要从人际意义和主体位置两方面展开,人际意义由评价理论提供解释,对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的阐释则从新闻体裁结构和语式两方面展开。通过对新闻态度资源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发现中美新闻报道均未大量出现情感资源,鉴赏资源出现频率较高。《人民日报》倾向表达支持、信任的人际意义;《纽约时报》倾向表达怀疑、否定的人际意义,意图夸大中菲、中美之间的矛盾。另一面,文本中人际化的异质性使作者的权威身份发生不断的变化,成为接近读者、与读者平等的非权力者。经研究发现,《纽约时报》中话语身份较《人民日报》而言更为复杂、多变,出现了新闻叙述者身份、事件参与者身份、权威性评价者身份、与听众展开会话的对话者以及南海生态维护者等。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转变的过程体现了描述、叙述、解释、辩论和指示性体裁之间不同程度的杂合。(3)对体裁互文过程的分析需要考察新闻语篇交往过程中体裁互文意义的转换特征与转换效果。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为了突显其观点的合理性,新闻引导意图比较明显,跨主题、跨领域的互文占比较少,更多的是与自身当下、过去的事实横纵勾连。《人民日报》偏向于使用政治和历史主题互文的方式介绍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以及现状。《纽约时报》报刊在版面编排上体现多层面的互文性,偏向于使用政治、生态、文化、外交等主题互文的手段分析和阐释南海问题,针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多与《人民日报》中的主题形成互文,试图造成针锋相对的传播效果。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体裁互文性,目的在于对体裁间的互动和博弈作出解释,可以揭示中国媒体如何选取体裁谋划语篇从而建构中国主权问题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能够洞察美国媒体为了支配和控制新闻受众的认知,如何解构中国媒体建构的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重构的过程。本研究对围绕南海争议主题的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建立体裁互文性批评分析模型,借以完善体裁互文性的理论研究体系,充实体裁互文性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均得到一定的启示:首先,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传播学理论与巴赫金的语言学思想应用于汉英报纸新闻中体裁互文性的比较分析,对体裁互文性的动态运行机制和语用效果展开探究,既揭示了媒介话语传播过程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又体现了语言学与其他人文学科间的融合趋势。其次,本研究选取了真实的新闻语料,研究者将语料库技术、汉语分词技术和显着性统计的检测软件运用到汉英报纸有关南海争端报道的体裁互文性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批评语言学和语料库技术结合的研究领域。最后,本研究可以为普通读者和新闻从业者提供理解汉英报纸新闻话语的体裁结构及话语策略的多维视角,对于加强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策略及其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5)
何湘君[9](2017)在《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语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并建议互文阅读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体裁分析和体裁转换来进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裁互文性分析的意识,培养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23期)
纪卫宁,郭飞[10](2017)在《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体裁互文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裁互文性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特定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产物。批评话语分析奠定了体裁互文性研究的理论基石,通过本体的语言学分析将体裁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将语言分析与社会分析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结合对体裁互文性上述特征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体裁互文性研究如何在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兼顾语言内和语言外研究,以更好地揭示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再现社会现实、构建社会关系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7年04期)
体裁互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谈论体裁时有必要区分文章和文学体裁,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后者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体裁互文可以指任何一种分类中不同体裁特征在同一文本中的混合。以美国两份报纸关于中国2015年9.3大阅兵的报道为语料,对新闻语篇体裁互文及语言过程的分布与功能进行分析,以揭示报道者如何通过调配这些语言和互文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报道意图和目的,发现无非是宣扬"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这两个目的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所反映出的报道者近年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心态是一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裁互文论文参考文献
[1].辛斌.体裁互文性的语篇分析——以南海仲裁案裁决书为例[J].外语学刊.2019
[2].辛斌.英语新闻语篇体裁互文中的语言过程分析——以美媒关于2015年中国9.3阅兵报道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3].辛斌.体裁互文性的话语分析——以南中国海仲裁案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4].武建国,陈聪颖,郑蓉.篇际互文性与公司简介的批评性体裁分析——以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公司为例[J].语言学研究.2018
[5].武建国,陈聪颖.《批评性体裁分析——探究专业实践中的篇际互文表现》评介[J].现代外语.2018
[6].陈聪颖.旅游话语中篇际互文表现的批评性体裁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王颖.新闻语篇中体裁互文性的批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刘辰.中美媒体有关南海争端报道的体裁互文性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何湘君.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语篇体裁互文性分析[J].现代交际.2017
[10].纪卫宁,郭飞.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体裁互文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