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脂肪酸论文-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

细胞膜脂肪酸论文-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膜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酸,代谢性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

细胞膜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1](2019)在《红细胞膜n-3脂肪酸与心血管代谢性因素关系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验红细胞膜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与体脂及其分布、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代谢性因素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广州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队列,于2008-2010及2013年共招募4048名年龄40-75岁的"健康"的社区居民,每隔3年进行一次调查。检测基线血样红细胞膜脂肪酸,每次随访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情况以及代谢综合征指标及调查一般情况膳食摄入等,于2013年及以后访问采用超声法检测NAFLD及采用DXA法检测体脂肪。结果共有3075名和2671人分别同时完成了脂肪酸检测以及第1次和第2次随访检测。总体上,总n-3 PUFA与与下列指标呈保护性关联:(1)体脂肪(尤其是腹部)及其3-年变化值,其最高4分位组比最低4分位组的腹部脂肪低5.81%,变化值低2.11%;(2)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多因素校正的HR(95%CI)在最高4分位组与最低组相比分别为:代谢综合征为0.74(0.61,0.89),IMT增厚为0.70(0.55, 0.90)。在各单一脂肪酸中,DHA保护性关联优于EPA。结论红细胞膜n-3PUFA与广州中老年人多种心血管代谢性因素的现状及进展呈保护性关联。(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朱倩,程迅,杜秀秀,周国英,邓云霞[2](2019)在《极长链脂肪酸的合成缺陷对酵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多烯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脂肪酸延长酶家族参与脂肪酸代谢具有真核生物的高度保守性,且与膜脂的代谢密切相关。但细胞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VLCFA)的合成缺陷对膜的稳定性及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影响并不完全明晰。【目的】探究细胞VLCFA延长酶ELO1、ELO2和ELO3的作用及功能。【方法】研究脂肪酸延长酶缺陷型elo1?、elo2?和elo3?对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AmB)、制霉菌素(Nystatin,Ny)及唑类硝酸益康唑(Econazolenitrate,Eco)的响应,检测不同酵母细胞的麦角固醇,检测其对Na+的响应及胞内钠钾离子水平。【结果】发现细胞VLCFA延长酶ELO2和ELO3缺陷后对AmB高度敏感;VLCFA延长酶缺陷突变株elo2?和elo3?对其它多烯类药物Ny及唑类药物Eco也十分敏感;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也会改变膜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油酸(Oleic acid,OLA)增加了elo2?和elo3?突变体的AmB敏感性;相对野生型BY4741和elo1?,缺陷菌株elo2?和elo3?中麦角固醇的含量有显着下降;钠钾离子平衡是维护细胞正常生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检测细胞膜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发现VLCFA的合成缺陷菌株对高浓度的NaCl比野生型菌株更敏感,使用ICP-AES检测不同浓度AmB胁迫下细胞内钠钾离子水平,也显示VLCFA延长酶缺陷菌株中,钠水平表现出上升趋势,并且细胞内钾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细胞VLCFA的合成缺陷会导致细胞膜更脆弱、稳定性下降,从而提高真菌对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也表明脂肪酸延长酶是潜在的抗真菌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双[3](2018)在《基于细胞膜脂肪酸代谢通路的Shewanella baltica适冷机制与致腐能力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鱼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其蛋白及水分含量较高,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腐败。低温对水产品货架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限制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子。随着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水产品的冷链运输已经实现,但同时,耐冷菌的致腐作用也逐渐凸显。由于耐冷菌在低温时依然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因而能够成为水产品中的优势菌。研究表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冷藏大黄鱼中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O),作为一种典型的耐冷菌,对其适冷机制与致腐能力间的相关性研究,对冷藏大黄鱼的抑菌防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冷藏大黄鱼中分离鉴定的特定腐败菌S.baltica为研究对象,从适冷性及致腐能力分析入手,筛选在适冷及腐败表型上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对不同培养温度下的菌株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筛选与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合成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对关键的调控蛋白进行体内过表达,探究S.baltica的适冷机制与致腐性的关系,旨在为冷藏大黄鱼的保鲜抑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及切入点。主要结果如下:测定8株不同S.baltica在4℃无菌鱼汁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及叁甲胺(TMA)的产量,发现接种不同菌株的鱼汁中TVB-N及TMA的积累有明显差异,结合TVB-N及TMA产量因子的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腐能力有显着差异,其中,S.baltica12及73分别为致腐能力最弱和最强的菌株。利用荧光偏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别测定了8株S.baltica在4℃及30 ℃下的膜流动性差异及脂肪酸组成差异,研究发现,S.baltica 12在4 ℃时的荧光各向异性是其在30 ℃膜流动性1.42倍,而S.baltica 73在4 ℃时的荧光各向异性与30℃基本持平。对比不同菌株的变化幅度,12号菌株的变化量最大,而73号菌株的变化量最小,且较其他菌株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样,平均微粘度的结果中我们也能看到一致的变化趋势;对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分析发现,S.baltica 73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了 12%,而S.baltica 12仅升高了 2%,其中在UFA中占比最高的棕榈一烯酸(C16:1)的含量也分别提高了 17%和7%,这个结果与流动性的结果一致。结果表明,S.baltica 73的适冷能力最强,而S.baltica 12的适冷能力最弱。综合以上结果推测,在8株S.baltica的实验菌株中适冷性及腐败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培养温度下菌株的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显示,4℃培养条件下的菌株较30℃的蛋白表达差异较大,TMT共鉴定得到651种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262种,下调蛋白389种,分别影响S.baltica核酸代谢、氨基酸代谢、鞭毛组装、细菌趋化等多条代谢通路;参与了生物代谢、细胞生长、生物调节等多个生物进程;承担了核酸结合、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多种UFA合成相关蛋白如含铁去饱和酶Des、3-羟烷基-ACP脱水酶FabA的均显着上调,促进S.baltica中UFA的合成,提高了S.baltica的细胞膜流动性,从而促进其对低温的适应性。脂肪酸降解阻遏蛋白FadR显着上调了 1.5倍而脂肪酸合成阻遏蛋白FabR显着下调了 0.62倍,他们是UFA合成中重要的调控蛋白。而叁甲胺合成相关的蛋白没有显着变化。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UFA与TM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蛋白组学相应蛋白的定量鉴定结果一致,表明蛋白组结果较为可靠。构建了S.baltica 12,73的FabR及FadR过表达菌株,分别对各过表达菌株的腐败表型及适冷表型进行检测,比较了 4℃培养条件下野生株与过表达菌株的产TVB-N能力、产TMA能力、细胞膜流动性及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研究发现,在FabR的过表达菌株中,其产TVB-N、TMA的能力以及膜流动性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野生株均显着下降,表明FabR在菌株致腐能力及适冷性中起负调控作用;在FadR的过表达菌株中,腐败及适冷表型均显着上调,表明FadR在菌株致腐能力及适冷性中起正调控作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FabR及FadR对TMA及UFA合成相关基因的调节分别起抑制与促进的作用,与表型结果一致;其中TMA合成相关基因的变化幅度较小,可能由于FabR及FadR并不直接调控TM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是通过改变膜流动性来影响细胞的物质交换速率进而抑制或促进了腐败基因的表达以及表型的变化。综上所述,在S.baltica实验菌株中,其适冷性与腐败能力呈正相关关系。FadR对其适冷性起正调控作用,在4 ℃条件下,FadR可促进UFA合成酶Des及FabA的表达来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并提高菌株的致腐性;FabR对适冷性起负调控作用,它的表达会抑制UFA合成酶的表达,使细胞膜流动性减弱,同时降低菌株的致腐能力。在4℃下,S.baltica分别通过上调和下调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调节因子FadR,FabR的表达来共同促进细胞适冷性从而提高其致腐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8-12-01)

于小青,夏永军,艾连中,赖凤羲,王光强[4](2018)在《植物乳杆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与冻干存活率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建立植物乳杆菌细胞膜脂肪酸的变化与冷冻存活率、干燥存活率和冻干存活率的关系。通过测定12株植物乳杆菌在18℃、24℃、30℃、37℃四个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我们发现分别在第48、24、16、12 h左右达到对数中后期;之后测定了生长到对数中后期菌株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和经10%蔗糖重悬后的冷冻存活率、干燥存活率和冻干存活率,并将所得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植物乳杆菌细胞膜中脂肪酸主要由C14:0、C16:0、C16:1、C18:0、C18:1、C18:2、C19:1七种脂肪酸组成,且随着发酵温度的降低脂肪酸不饱和度(U/S)变大;比生长速率与C14:0、C16:0、C18:0、C19:1成正相关关系,与C16:1、C18:1和U/S呈正相关关系,迟滞期时间与C16:0、C18:0、C19:1成负相关关系,与C16:1、C18:1和U/S呈正相关关系,冷冻存活率与任何一种脂肪酸都不存在相关性,而干燥存活率与C16:0、C18:0、C18:2、C19:1成负相关关系,与C18:1、U/S呈正相关关系,而冻干存活率仅与C18:1成正相关关系,这表明C18:1可以作为冻干存活率相关的一个指示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杨胜平,钱韵芳,程颖,章缜,赵勇[5](2018)在《低温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及其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冷藏南美白对虾分离筛选到的腐败希瓦氏菌QY38为研究对象。对两株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情况、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膜蛋白含量、细胞微观结构和细胞膜流动性表型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10℃及4℃下分离菌株QY38的延滞时间分别为2.95h、15.42h及62.79h。随着培养温度的下降,腐败希瓦氏菌细胞脂肪酸中的C15:0、C16:0、C17:0、C17:1、C18:0、C18:1N9C和C18:1N9T含量均出现下降,而C12:0、C14:0及C16:1的含量则上升较为明显,其中4℃与30℃培养下细菌相比C16:1含量上升最为显着。低温下细胞膜蛋白组成和含量均有增加,腐败希瓦氏菌的壁膜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腐败希瓦氏菌在30℃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后转入4℃适冷培养过程中膜流动性变化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技术分析了其在适应低温的过程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情况。通过GO注释分析可知,腐败希瓦氏菌QY38在适冷初期,其基础代谢和次级代谢活动受到明显抑制,但同时菌株也积极响应了温度变化信号,及时上调脂肪酸代谢途径相关蛋白,使得细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从而增强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高彬[6](2018)在《一氧化氮和冷信号对桃果实细胞膜脂肪酸代谢及膜脂相变温度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能够调控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蛋白质合成等众多生命过程。细胞膜将细胞内容物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是维持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稳定的重要组织。低温将会引起细胞膜由液晶态转变为凝胶态的膜脂相变,使脂肪酸链由无序变为有序,进而引起细胞出现代谢紊乱,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对细胞产生毒害,致使果实冷害的发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生理过程中起信号传导作用。外源NO处理能够改善果实的耐冷性,延缓果实衰老,提高果实贮藏品质。植物体内存在着NO和冷信号的交互作用,但有关NO和冷信号交互作用对细胞膜脂代谢和膜脂相变影响及调控途径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采后肥城桃为材料,分别用15μmol L~-11 NO溶液,5μmol L~-11 c-PTIO溶液和双蒸水浸泡桃果实,并置于0°C和25°C下贮藏,研究NO和冷胁迫对贮藏桃果实细胞膜脂代谢及相变行为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O处理可以提高桃果实中脂肪酸代谢关键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活性,以此提高桃果实脂肪酸总含量。NO可以通过提高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比。同时外源NO能够降低桃果实冷害指数,改变细胞膜物理状态和性质,从而改变荧光量子产率,提高桃果实细胞膜流动性。NO降低了膜脂相变温度,而相变发生将会使亚甲基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v_(as)CH_2与v_sCH_2)的出峰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NO处理能够提高桃果实内激素的含量。其中,水杨酸(SA)、脱落酸(ABA)可以引起果实细胞气孔关闭,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吲哚乙酸(IAA)与桃果实冷害发生负相关,NO处理提高了果实中IAA含量,从而减轻了果实冷害;赤霉素(GA_3)含量与膜脂相变温度相关,NO增加了GA_3含量,降低了细胞膜相变温度,使其保持较好的流动性,从而减轻果实贮藏期间的冷害。且NO与冷信号的交互作用能够使桃果实细胞膜保持更好的抗冷性。通过iTRAQ技术检测得到与细胞膜脂代谢相关的101种蛋白,通过COG和GO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脂肪酸降解、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延伸、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亚油酸代谢、花生酸代谢和亚麻酸代谢7种重要生命过程。NO上调了脂类代谢关键蛋白,减缓温度对膜脂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以适应植物的抗冷性。相比于常温,低温条件下NO对差异蛋白数目的影响更为明显。实验结果表明,NO和冷信号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调控细胞膜脂代谢和相变温度,减轻低温过程中桃果实的冷害程度,进而延长桃果实采后的贮藏时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9)

李洪龙,陈佳欣,孟令玉,娄峰阁[7](2017)在《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影响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TFA)的测定,描述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对反式脂肪酸的进一步认识,为保障居民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194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掌握其基本情况、反式脂肪酸的认知情况和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食物的近期摄入情况等;应用7890B气相色谱仪对调查对象血液中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进行检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效调查对象194人,其中男性119人,女性75人,平均年龄为(43±12.8)岁;居民对反式脂肪酸知晓率为13.9%;人群样本红细胞膜上反-9-十六碳一烯酸平均含量为(1.098±0.318)ppm,反-9-十八碳一烯酸平均含量为(0.775±0.164)ppm,反-9,12-十八碳二烯酸平均含量为(0.861±0.2)ppm。结论居民对反式脂肪酸的认知比较低,性别、文化水平、职业和月收入等是人红细胞膜TFA摄入的影响因素。红细胞膜TFA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会受短期食物摄入改变的影响,但并不排除长期的高含量TFA摄入会对人体内TFA含量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17年05期)

杨美娟[8](2017)在《健康人/胃肠道癌症血细胞膜脂肪酸谱检测及代谢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胃肠道道癌症是现今医学上导致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几个疾病之一,胃肠道疾病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现今的医学手段中对于胃癌和结肠癌的诊断依旧大多停留在物理手段的层面,并且在早期的胃肠道疾病中癌症没有特殊的生理症状加以参考极难在早期发现。本实验中,采集了 10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以及14位胃癌患者和14位结肠癌患者的血液样品,在血液中提取出叁种血细胞,将细胞膜上的磷脂提取并将脂肪酸加以衍生化得到具有良好挥发性的脂肪酸甲酯,即可使用气质检测脂肪酸的含量。在脂质组学的研究基础上,将叁种血细胞从血液中提取出来,这种实验方式在代谢组学中少有报道。因为叁种血细胞的代谢模式不同,白细胞的寿命最短约为10-12小时,红细胞的寿命最长,但是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自身合成脂肪酸只能依赖外界的吸收,血小板寿命大约为8-11日,所以能够在叁种细胞膜上获得的脂肪酸代谢信息很有研究意义。针对健康人对照组,实验中检测了 100个样本,使用均值,方差,偏度,峰度等检验了试验方法具有精确性和稳定性。继而对胃癌患者和结肠癌患者的样品进行了检测。主要使用SIMCA-P和SPSS两个软件对脂肪酸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在两种疾病的每种细胞膜上都发现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差异代谢物,所以将血细胞分离提取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在胃癌的数据分析中,筛选出具有显着性的差异代谢物后通过箱图的分析,胃癌中白细胞中的C18-1,C20-5,红细胞中的C20-5,C20-3n3和血小板膜上的C20-5,健康人正常数据范围与胃癌患者有交集的。胃癌血细胞膜上两种脂肪酸同时出现在叁种血细胞的差异代谢物结果中即C20-5和C20-2,由于C20-5的数据范围分布不紧凑,方差很大;相比下C20-2的数据分布不仅和健康人没有交集,并且分布很均匀,在固定范围内方差很小,且与健康对照组均值差异很大,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筛查出的差异物质,可以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作为一个叁个细胞膜上重要的靶点或者参照对象。在结肠癌血细胞膜上,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出现了 C22-ln9这种脂肪酸,但是白细胞中的数据范围分布不紧凑,方差很大;相比下血小板中的数据分布虽不紧凑但是和健康人没有交集,并且差异十分明显,不存在交集的干扰。同理分析红细胞中的四种脂肪酸,都存在显着差异,虽数值接近但干扰较小。所以血小板中的C22-ln9和红细胞膜上的C12-0,C14-0,C20-3n3,以及分离效果最佳的C22-6可以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作为一个结肠癌细胞膜上重要的靶点或者参照对象。(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31)

邱然,陆健[9](2017)在《啤酒污染菌的鉴定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纯生啤酒中富集分离得到11株啤酒污染菌。对这11株菌进行16S rRNA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11株菌均属于乳酸杆菌,分属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和乳酸短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3个种。进一步对11株菌的膜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与16S rRNA进化分布高度一致。将BN01、BN02和BN03号菌接种到不同程度啤酒环境胁迫的培养基中,发现随着啤酒成分增加,菌的膜不饱和直链脂肪酸和链长18和20碳的脂肪酸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不仅对啤酒污染菌进行了分类鉴定,而且阐述了基于膜脂肪酸调控的污染菌膜对啤酒环境胁迫的耐受机制。(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7年07期)

汪海林,武婷,李春蕾,兰秋野,朱惠莲[10](2017)在《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多态性对儿童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和认知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脂肪酸去饱和酶(FADS)多态性对学龄儿童红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构成和认知记忆的影响。方法对参与补充DHA随机对照试验的8~12岁的南雄市坪田镇小学生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收集一般情况、膳食资料、体格测量并采集空腹血。采用数字广度测试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评估认知记忆功能。测定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提取血凝块DNA进行FADS 4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结果共调查106名叁至五年级在校小学生,其中男生62人,女生44人,平均年龄为(9.17±1.03)岁。不同红细胞膜DHA含量构成的调查对象认知记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ADS的4个位点相互间符合H-W平衡(0.409~0.970)。FADS rs174561基因型不同C18∶2、C18∶3(n-6)、C20∶5、总n-3、AA/LA、EPA/ALA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完成分类数、概念化水平数、概念化水平mm+Mm基因型者高于MM基因型者(均P<0.05),mm+Mm基因型者总错误数和总错误率低于MM基因型者(均P<0.05)。结论 FADS多态性可影响学龄儿童体内PUFAs构成和认知记忆功能。(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细胞膜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脂肪酸延长酶家族参与脂肪酸代谢具有真核生物的高度保守性,且与膜脂的代谢密切相关。但细胞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VLCFA)的合成缺陷对膜的稳定性及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影响并不完全明晰。【目的】探究细胞VLCFA延长酶ELO1、ELO2和ELO3的作用及功能。【方法】研究脂肪酸延长酶缺陷型elo1?、elo2?和elo3?对多烯类药物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AmB)、制霉菌素(Nystatin,Ny)及唑类硝酸益康唑(Econazolenitrate,Eco)的响应,检测不同酵母细胞的麦角固醇,检测其对Na+的响应及胞内钠钾离子水平。【结果】发现细胞VLCFA延长酶ELO2和ELO3缺陷后对AmB高度敏感;VLCFA延长酶缺陷突变株elo2?和elo3?对其它多烯类药物Ny及唑类药物Eco也十分敏感;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也会改变膜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油酸(Oleic acid,OLA)增加了elo2?和elo3?突变体的AmB敏感性;相对野生型BY4741和elo1?,缺陷菌株elo2?和elo3?中麦角固醇的含量有显着下降;钠钾离子平衡是维护细胞正常生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检测细胞膜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发现VLCFA的合成缺陷菌株对高浓度的NaCl比野生型菌株更敏感,使用ICP-AES检测不同浓度AmB胁迫下细胞内钠钾离子水平,也显示VLCFA延长酶缺陷菌株中,钠水平表现出上升趋势,并且细胞内钾含量明显降低。【结论】细胞VLCFA的合成缺陷会导致细胞膜更脆弱、稳定性下降,从而提高真菌对多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也表明脂肪酸延长酶是潜在的抗真菌治疗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膜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1].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红细胞膜n-3脂肪酸与心血管代谢性因素关系的前瞻性研究[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朱倩,程迅,杜秀秀,周国英,邓云霞.极长链脂肪酸的合成缺陷对酵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多烯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张晓双.基于细胞膜脂肪酸代谢通路的Shewanellabaltica适冷机制与致腐能力相关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4].于小青,夏永军,艾连中,赖凤羲,王光强.植物乳杆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与冻干存活率关系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杨胜平,钱韵芳,程颖,章缜,赵勇.低温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及其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高彬.一氧化氮和冷信号对桃果实细胞膜脂肪酸代谢及膜脂相变温度的调控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8

[7].李洪龙,陈佳欣,孟令玉,娄峰阁.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7

[8].杨美娟.健康人/胃肠道癌症血细胞膜脂肪酸谱检测及代谢差异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7

[9].邱然,陆健.啤酒污染菌的鉴定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的组成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

[10].汪海林,武婷,李春蕾,兰秋野,朱惠莲.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多态性对儿童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和认知记忆的影响[J].华南预防医学.2017

标签:;  ;  ;  ;  

细胞膜脂肪酸论文-陈裕明,李依红,刘梦,林捷胜,肖勉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