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草地野大麦生态研究

人工草地野大麦生态研究

王平[1]2003年在《人工草地野大麦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rum(Trinius) Link)这一北方优良牧草在个体生长发育、生理生态以及种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研究。 首先比较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各学者对野大麦及其所在属——大麦属的分类、地理分布、生境特点等方面内容,并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记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和局部范围的实地调查,初步绘制了野大麦在国内外的地理分布图。 研究了野大麦叶片在旱季和雨季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特性,并与羊草进行了光模拟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认为,在不以收获种子为目标的草地生产中,有必要在旱季时放牧或刈割利用。在与羊草的比较研究中认为,野大麦的各项特点表明在干旱地区更适于放牧利用。 野大麦营养繁殖旺盛。提出以分蘖更新率R_τ这一指标来表示无性系构件水平的种群增长率。充足生长空间下的分蘖更新率表明野大麦有两个快速更新时期,可在此时进行交替放牧利用,留茬高度不宜低于10cm。若割草利用,收获期不应晚于种熟期。 野大麦的种子落粒现象非常普遍,不利于草地生产中种子的采收工作。通过研究不同收获时期野大麦种子的数量和质量认为,初花期后的11-14天为最佳收获期,实际生产中可以野大麦穗顶部刚刚开始脱落为收获标志,收获期可持续3天。 从无性系构件和个体水平上进行了野大麦种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密度对种群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对“-3/2”自疏法则进行了讨论,并从草地生产角度比较了不同密度种植区的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同时提出以分蘖百分比更新率R_τ%来比较基础构件种群大小不同的增长率。 本研究论文中的实验设计采用先进的仪器,应用科学的试验方法,希望能为牧草研究提供一个较完整的物种研究报告,也为育种工作积累新的材料。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2]2004年在《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形成规律》文中指出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 ,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 ,野大麦无性系的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芽和冬眠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 ,在生长季末期 ,野大麦无性系的芽库由 5个龄级组成 ,苗库由 4个龄级组成 ,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苗库对潜在无性系的贡献将远远大于芽库。结合建植时间估计 ,人工草地野大麦的分蘖节最多存活了两个年度 ,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最多可繁殖 4个世代。野大麦无性系的根茎芽数、分蘖节芽数、总芽数、总苗数、总冬眠构件数均随着丛径、丛面积和亲株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长。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各组分具有相同的形成规律 ,但在形成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可塑性。

杨允菲, 张宝田[3]2004年在《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产规律》文中研究表明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 ,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 .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 ,野大麦无性系分株由抽茎的分蘖株和莲座状分蘖苗组成 .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 ,建植 2年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由 3个龄级组成 ,分蘖苗由 4个龄级组成 ,其生物量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 .在野大麦无性系的物质生产中 ,无论是分蘖株 ,还是分蘖苗 ,均以 1龄级的单蘖生产力最高 ,并随着龄级的增高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丛径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空间大小的重要数量指标 .分株数量是衡量野大麦无性系生长的重要数量指标 .经统计分析 ,野大麦无性系的分蘖株生物量、分蘖苗生物量、根茎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与丛径和总分株数量之间均有极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幂函数 ,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 (P <0 0 1) .这些相同的函数变化表明 ,随无性系的空间扩展和数量增长 ,各构件具有相同的物质生产与积累规律 .

杨允菲, 李建东[4]2003年在《松嫩平原人工草地羊草和野大麦叶种群的趋同生长格局》文中指出羊草和野大麦均为根茎型禾草,具有较强的营养繁殖力和相似的营养繁殖特性,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羊草和野大麦的无性系均由不同形成和生长时间的分蘖株组成,构成种群生活史中营养生长格局的连续统。根据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采用大样本取样方法,对羊草和野大麦营养分蘖株进行了叶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和野大麦营养分蘖株的叶种群均呈相同的幂函数变化规律,蕴涵着趋同的叶种群形成与生长过程;趋同的叶种群生物量生长格局;趋同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以及趋同的叶片生长过程。

邸桂俐[5]2013年在《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多年生禾草引种适应性评价》文中认为筛选适宜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生长的优良牧草草种,为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适宜牧草资源,对该区草地生态功能恢复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典型盐碱化草地上对引进和采集的20个耐寒性较强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种的生长特性、营养品质变化以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个禾草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个牧草品种中,草地早熟禾、波伐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和中华羊茅5个牧草的返青差,越冬率小于30%,第叁年后均无法安全越冬,因此,不适宜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种植。其它15个牧草平均越冬率都大于80%,能适应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气候和土壤环境。可以生长的15个牧草品种的株高、生长速度、密度、产量和地下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不同。垂穗鹅观草株高和生长速度最大,4年平均株高为107.2cm,生长速度为1.84cm/d,光穗冰草的最低,株高只有63.8cm,生长速度仅为0.75cm/d,显着低于其它牧草品种(P<0.01);15个牧草品种4年密度平均值在643.6~2020.2株/m2,野大麦的密度显着高于其它14个牧草品种(P<0.05);野大麦的产量最高,平均公顷鲜草产量达到13989kg,干草产量6599kg,光穗冰草最低,鲜重和干重分别只有野大麦的33.90%和36.18%;15个牧草品种中肥披碱草的地下生物量最高,为466.72g/m2,光穗冰草最低(241.77g/m2)。猎犬披碱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5.22%,显着高于其它牧草品种;各牧草品种的粗脂肪含量不同,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也不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5个牧草间粗脂肪含量差异显着(P<0.05)。15个牧草间粗纤维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而各月份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与盐碱化草地(即对照)相比较,种植牧草后土壤理化状况和养分得到明显改善。牧草种植小区0~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pH值、容重和全盐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牧草种植小区土壤含水量在20.55%~22.35%,比对照的26.34%少3.99%~5.79%;土壤pH值在8.49~8.74,比对照的9.23少0.49~0.74;土壤容重在1.49~1.66,比对照的1.85少0.19~0.36;土壤全盐含量在0.45%~0.52%,比对照的0.63%少0.11%~0.18%。种植牧草小区土壤养分显着高于对照。种植4年后各试验小区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比盐碱化草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2.86倍,速效氮增加130.5%,速效磷增加159.1%。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各牧草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农菁4号羊草、野大麦、猎犬披碱草、肥披碱草、东北羊草、无芒雀麦fleet、无芒雀麦、细茎冰草、垂穗鹅观草、中间冰草、沙生冰草、直穗鹅观草、光穗冰草、蒙古冰草、中华羊茅、冰草、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波伐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中华羊茅、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波伐早熟禾和草地早熟禾不宜在该区种植。

姜世成[6]2010年在《松嫩盐碱化草地水盐分布格局及盐碱裸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及畜牧业发展基地,但由于近年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加强,导致该地域草地面积减少,植被退化严重,草地盐碱化程度加剧,严重限制了该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松嫩盐碱化草地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盐迁移过程、不同盐碱化程度草地水盐分布的时空格局,利用创建微生境、增加空间异质性、人工促进增加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适时种子介入与充分利用自然周期性规律等方法,为松嫩盐碱化草地改良提供一个方法快速有效、成本低廉、可持续及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方法。论文实验部分在东北师范大学松嫩平原羊草草地野外实验站进行,研究松嫩不同盐碱化程度草地及土壤消融期的水分、盐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格局;研究扦插玉米秸秆并撒播多年生禾草种子,不同筑垄、翻耙,适时浅耙并撒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等多种改良措施下盐碱裸地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松嫩盐碱化草地季节性冻融作用是诱发土壤发生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冻结历时半年之久,在土壤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表现为上渗型,携带深处的土壤盐分向上迁移,形成“隐蔽性积盐”。冻结层消融过程中,消融的水分向上和向下运移,向下水分因冻结层阻隔,在融冻过渡层上易形成滞水潴积现象,逐渐向上迁移的土壤水分带动深层土壤盐分向上运动,水分从地表蒸发,水中的盐分积聚于表层土壤,使表层土壤盐分增高,形成表层土壤盐分春季“大爆发”。与羊草草地相比,盐碱裸地在冻融过程中水分降低,表层盐分表聚强烈。改善盐碱裸地地表覆盖力能有效地减少水分蒸发,从而能抑制盐分表聚。松嫩盐碱化草地土壤水分与盐分受大陆性季风性气候特点的影响,表现了较强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松嫩盐碱化草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在春秋季节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四种生境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最高、随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为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 community),其次是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is community),盐碱裸地变幅最小。盐碱化草地土壤剖面盐分基本上呈现“楔”形分布,羊草群落、朝鲜碱茅群落(Puccinellia chinampoensis community)和盐碱裸地叁种生境土壤剖面盐分呈现出上高下低,而芦苇群落呈现出上低下高的分布。在春季蒸发拉力、植物蒸腾作用的作用下,土壤盐分表现出深层土壤盐分向上迁移,积聚在表层土壤中;而在夏季降水淋溶下,积累于土壤表面向下运动到深层,盐碱裸地与朝鲜碱茅群落土壤剖面盐分季节动态变化明显。6月末、7月初雨季初期,盐碱裸地表层土壤含盐量较低、含水量增高期是进行盐碱化草地改良的最佳时期。对于中度盐碱化草地,深翻作业的改良效果并不显着。由于深翻的耕层较深,导致深层较高盐分的土壤翻至表层,同时易造成多年生植物死亡。对于中度盐碱化羊草草地的恢复应采取封育的措施,或对其实施浅耙。适时浅耙撒播野大麦改造盐碱裸地的方法快速、有效。适时对盐碱裸地进行浅耙并撒播野大麦,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快速增加植被覆盖力。降水淋盐并为野大麦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了野大麦种子萌发、定居并成功越冬。翌年一年生虎尾草能继续改善土壤理化环境,并对野大麦起到保育作用。野大麦分蘖能力较强,其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确保野大麦种群在盐碱裸地上得以维持。筑垄能快速地增加盐碱裸地覆盖力,达到植被快速建植的目的。盐碱裸地土壤种子库种子种类单一,数量匮乏,筑垄并提供种子源对于盐碱裸地植被建植更为快速和有效。筑小垄能更有效地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盐分,从而对植被恢复更为有利。扦插玉米秸秆并撒播多年生植物种子能快速恢复盐碱裸地植被。扦插玉米秸秆能创建适宜的安全立地或微生境(如扦插秸秆)利于初始植被重建,并有助于提供一个更好的、更安全的安全立地或微生境,利于后期植被恢复和演替。其较低廉的改良成本使大面积、大范围推广使用该方法称为可能。因此采用扦插玉米秸秆改良盐碱裸地,符合现代恢复生态学“恢复方法有效、成本低廉、效果可持续、操作简单易推广”的恢复原则,特别适宜于在其他区域中具有紧实土壤表面、干旱的、有盐碱影响的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中推广应用。

邸桂俐, 张月学, 陈积山, 高超, 康欣彤[7]2013年在《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20种禾本科牧草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治理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试验采用引进的20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建植人工草地,进而筛选适合松嫩平原生态环境的禾本科牧草品种,测定牧草的物候期、植株高度、密度、产草量和越冬率等。结果表明:野大麦、农菁4号羊草、东北羊草抗盐碱性强,适宜在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大量推广种植。说明选择适宜草种是人工草地建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付国臣[8]2013年在《矿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矿区的开发与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在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同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客观地分析规划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缓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矿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好矿区开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煤炭的有序开采,已经成为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以霍林河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3年、2000年及2010年叁个时间段的卫星影像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霍林河矿区(379.53km2)向外扩延8km(总面积1778.91km2)范围内的景观类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侵蚀类型等进行了解译。同时,利用收集到的己有资料和研究成果,参考2006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对评价区及矿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另外,结合上述叁个时间段所解译出的面积变化,得出近十年矿区景观类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侵蚀类型动态变化情况。在以上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及类比分析法等方法对矿区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矿区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矿区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等提出了矿区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规划。本文总结、补充和完善了我国矿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且本文所选实例位于我国西部内蒙古草原区,植被类型较为多样,且本矿区为开发多年的老矿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同类矿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实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域的矿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李月芬[9]2004年在《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专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草地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发展畜牧业、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草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草原的生态功能。吉林西部草原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完整的开发利用规划和科学的整治措施,盲目开垦使草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优良牧草数量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生产力降低,土壤板结,草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草地面积减小,草地沙化、碱化、退化—“叁化”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草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是以统计学方法来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并多停留在理论与机制的探讨上,缺乏具体性、时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没有更多地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去。将数据库、人工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网络技术以及信息集成技术应用到草地科学研究领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达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本论文结合理论模型和定量、定性研究结果建立了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给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㈠ 论文主要内容1、阐述了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研究的背景和发展方向。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寻求快速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当务之急;草地资源研究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结合,为草地资源信息的获取、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提炼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主要基础理论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草地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尤其以系统论作为核心理论。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和专家系统等。3、系统地评价了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将草原生态环境划分为草原土壤质量和草地质量两个子系统,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系统评价。草原土壤质量的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吉林西部草原土壤质量为中等和较差两个等级,与50年前以优等和良好<WP=194>等级为主的情况相比,土壤质量明显下降。草地质量评价结果也表明,吉林西部草地在80年代已经开始退化,其主要原因为人们对草地的生态效益不够重视,只注重经济效益,大量开垦为水田、旱田和林地,使得脆弱的植被层遭到破坏后而大面积盐碱化。4、研制、开发了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采用C语言和VC++开发软件设计并开发了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该系统运行稳定,功能比较强大,界面美观、操作简单,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具有较强的移植性。5、该专家系统实现了吉林西部草地信息的智能化管理、信息共享,增加了数据使用频率,能准确可靠地诊断草地现状、评价草地的生产适宜性和草地的退化程度,针对诊断或评价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改良措施及建议。在应用该系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评价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达到了预期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是认识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它为吉林西部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真实的基础资料,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它不仅适合于吉林西部,还可向其它地区推广使用。6、提出了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针对吉林西部草原退化的不同原因,在加强草原管理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治理措施。7、研究了黄花草木樨改良退化草地的效果。种植黄花草木樨是一项十分优良的土壤生物改良技术,它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提高孔隙度,减小容重;增加土壤耕作层有机质的含量及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大大提高了全氮和水解性氮的含量,使土壤的肥力显着提高;黄花草木樨可以大幅度降低土壤的pH值、碱化度、总碱度和交换性钠离子,这对降低土壤的毒性,恢复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㈡ 论文的创新1、首次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别对吉林西部草原土壤质量和草地质量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牧草营养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营养类型的营养比对吉林西部草地进行了分类。2、结合理论模型和定量、定性研究结果,建立了草原生态环境专家系统。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很荣幸地参加了导师主持的多项吉林西部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西部盐碱土形成发展地球化学机制与荒漠化预警研究”和“生态脆弱带农业生态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吉林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吉林西部生态环境与综合修复技术研究”和“吉林西部碱化沙化土地利用防治研究”等,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杨松[10]2011年在《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坪草及其病原真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我国西北部叁种内生真菌带菌率极高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为研究对象,进行上述叁种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叁种草坪草的化感作用及病原真菌拮抗作用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种子和种苗检测法对13种草地早熟禾、9种多年生黑麦草、11种高羊茅、3种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1种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1种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进行检测:种子检测发现,1个草地早熟禾品种、7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3个高羊茅品种和1个画眉草品种检测到内生真菌;种子萌发后的幼苗检测,仅发现5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检测到内生真菌。2.通过种子萌发法和盆栽实验法对带(E+)与不带内生真菌(E-)的醉马草、披碱草和野大麦草粉对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种子萌发实验发现,与E-相比,E+醉马草草粉促进多年生黑麦草和高羊茅生长,抑制草地早熟禾生长;E+披碱草草粉促进多年生黑麦草和草地早熟禾生长,抑制高羊茅生长;E+野大麦草粉抑制多年生黑麦草和草地早熟禾生长,促进高羊茅生长。盆栽实验研究发现,与E-相比,E+醉马草草粉促进高羊茅生长,E+披碱草草粉抑制草地早熟禾生长,E+野大麦草粉促进高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生长。3.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3株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初步将分离自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和狗牙根的3株致病性较高的病原真菌分离物分别鉴定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微结节菌属(Microdochium sp.)真菌和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4.通过对带有内生真菌的3种禾草草粉浸提液对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燕麦镰孢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生长抑制作用进行研究:披碱草内生真菌显着增强了披碱草草粉浸提液对细交链孢、燕麦镰孢、绿色木霉菌落生长,细交链孢、根腐离蠕孢孢子萌发,燕麦镰孢芽管长度的抑制作用;甘肃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显着增强了醉马草草粉浸提液对燕麦镰孢、绿色木霉菌落生长和芽管长度,细交链孢、根腐离蠕孢、燕麦镰孢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野大麦内生真菌显着增强了野大麦草粉浸提液对绿色木霉菌落生长、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人工草地野大麦生态研究[D]. 王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形成规律[J].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 生态学报. 2004

[3].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结构及生产规律[J]. 杨允菲, 张宝田.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4].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羊草和野大麦叶种群的趋同生长格局[J]. 杨允菲, 李建东. 草业学报. 2003

[5].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多年生禾草引种适应性评价[D]. 邸桂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6]. 松嫩盐碱化草地水盐分布格局及盐碱裸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研究[D]. 姜世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20种禾本科牧草生态适应性研究[J]. 邸桂俐, 张月学, 陈积山, 高超, 康欣彤.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

[8]. 矿区规划环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付国臣. 内蒙古大学. 2013

[9]. 吉林西部草原生态环境评价及其专家系统研究[D]. 李月芬. 吉林大学. 2004

[10]. 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草坪草及其病原真菌的影响[D]. 杨松. 兰州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人工草地野大麦生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