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直属机关东府幼儿园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人面临或预见到某种现实威胁和危险时,会出现焦燥不安、紧张和恐惧。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离开自己的亲人,就会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托,感到不安全,面对着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分离性焦虑。本文对婴幼儿分离性焦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缓解婴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婴幼儿分离性焦虑分析及策略
入园焦虑一般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的持续时间通常是1—3个月。由于孩子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因此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许多孩子有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它会造成人的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和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婴幼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策略去调整和改变婴幼儿的焦虑情绪。
一、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几种突出表现
二、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
1.认知能力的局限。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出现,主要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有关。这三方面的认知能力是: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与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如果婴幼儿记忆提取能力提高了,就能尝试把刺激、事件加以比较或联系,并形成有关的推测。当妈妈离开之后,婴幼儿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妈妈在场的图式,并把这种图式与目前情景相比较,推测“现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妈妈会不会回来”,即能正确预料到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妈妈很快会回来),婴幼儿可能就不会发生焦虑。但事实上婴幼儿不能预料,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当他们和亲人分离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一个陌生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好的应付办法,不知如何做出积极、有控制性的反应。当感觉自己无力减轻压力或改变环境时,压力便更大,婴幼儿感觉紧张、惊恐、烦躁、痛苦,焦虑等情绪就会由此而生,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2.环境变化带来的必然反应。在幼儿期有两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婴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无论是吃、住、行等对婴幼儿来说都出现了困难。所有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让婴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绪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环境的变化使婴幼儿与亲人的依恋出现了距离,依恋对象的改变,打破了宝宝心理安全的天平,造成婴幼儿不适应。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婴幼儿出现哭闹、厌食、悲伤等焦虑情绪。
3.教师的教养态度。多数教师对婴幼儿因分离焦虑所表现出的不安、烦躁、哭闹甚至是拳打脚踢不予理解,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恐吓的方法强制婴幼儿终止发泄心中的不满、紧张和不安。而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也是有点偏激,这样就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尊”的刻板形象,随便批评、惩罚婴幼儿。不管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教师教养态度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发了婴幼儿分离焦虑这一负性复合情绪的发生,加深了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的隔阂。
4.家长的教养方式。第一是家长的溺爱。在婴幼儿入园前,我们对24个宝宝的家长进行了家访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孩子在家吃饭、解便、整理衣服,父母、祖辈帮忙的占85%,独立完成的占5%,成人偶尔帮忙的占10%。可见,这些“小皇帝”倍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造成婴幼儿自理能力欠佳,时时事事依赖家人,情绪发展迟缓,独立性差,难以忍受集体生活。第二是家长的过度保护、严厉。不允许和其他婴幼儿交往、接触,使孩子失去了社会活动机会,导致孩子社会性发展缓慢,入园后人际关系紧张不安,或有集体适应障碍。所有这些势必会使婴幼儿产生社会性焦虑。第三是家长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入园也会造成家长的焦虑,这些家长常常是送孩子入园后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搂搂,依依不舍,更有甚者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还有一些家长当他无法制服孩子时,会不假思索地用“不听话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来制服孩子,无形之中使孩子对幼儿园蒙上了阴影。其实家长不经意的语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婴幼儿,诱发孩子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与发展。
5.婴幼儿自身的因素。婴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一方面的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衣服,不能自己独立用餐,解便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使婴幼儿难以面对当前的许多行为,此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而婴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亲近老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了,由此孩子会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社会性焦虑的表现更为剧烈。因此,婴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温馨、和谐、安全的外部环境,是改善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先决条件。
三、缓解婴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1.适度转移。即将婴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或对其他事件的依恋。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言语转移和游戏转移。
情感转移,即将婴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如:教师直呼婴幼儿的乳名,会让婴幼儿倍感亲切,从而消除陌生感,加深彼此的情感。又如:教师理解、尊重婴幼儿在家的一些习惯,像抱着娃娃睡觉,拍着、搂着睡等,让孩子有一种安全感,营造一种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像妈妈。另外,教师以形体语言亲近婴幼儿,抱抱他、亲亲他、摸摸他等,会让孩子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婴幼儿肌肤相亲,都可让婴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使婴幼儿的依恋由家人转向教师,减缓因失去依恋而引发的分离焦虑。
言语转移,就是教师通过言语来释怀孩子的焦虑。如:“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地方,老师带你去玩好吗?”“你真棒,会自己吃饭了。”“哇,今天的菜真香啊,味道一定好极了,谁先来尝一尝?”……通过言语的说服、引导,以达到缓解焦虑的目的。
游戏转移,针对2岁左右孩子注意力不稳定、情绪变化快的年龄特点,可采取游戏转移的方法缓解婴幼儿的分离焦虑。比如:教师扮演婴幼儿喜欢的形象,表演婴幼儿喜爱的故事;带孩子观看有趣的动画片;与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游戏,观看哥哥、姐姐的表演;去户外玩孩子喜爱的大型组合玩具;到婴儿训练营玩一些有趣的感统训练玩具等,使孩子的注意由恋家迁移到幼儿园丰富的活动中来。
2.适度渲泄。豆豆是个聪明可爱、能说会道的孩子,每天来园时,哭哭啼啼的,抱着他听他说一会儿,他就能安静下来,如果安慰他或是叫他不哭,反而使他更加伤心、难过。其实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适当的渲泄是排除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但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委屈时,许多父母或老师常常不给孩子提供渲泄的机会,不是怕烦制止孩子哭诉,就是淡于应付,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于说教,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父母或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哭诉的过程也就是渲泄心中不快的过程,父母或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
3.适度肯定。就是教师对婴幼儿所获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当一些因分离焦虑而沉默寡言的孩子有意愿与老师交谈时,当孩子不再哭着不愿进餐而能自己独立用餐时,当孩子能自己快乐地午睡时,当孩子能愉快地和送自己入园的亲人说“再见”时,当孩子高兴地自己如厕时,当孩子快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时……老师就用“糖果”、“小玩艺”、“小花”、“红五星”等给予奖励和肯定,强化婴幼儿的积极情绪,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
4.适度满足。即对婴幼儿合理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布布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她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哭个不停,抱着妈妈不放。老师接过她时,她又无可奈何地钻到老师的怀里嚎啕大哭,嘴里还不停地哭喊着要妈妈、要牛牛。不管老师给她说什么、给她玩什么,她都不要,只喊着要牛牛。放学时我问她妈妈牛牛是什么,原来牛牛是她最喜欢的玩具。我就请她妈妈明天把孩子喜欢的牛牛玩具拿到幼儿园来。第二天,孩子又哭了起来,我就把她自己的牛牛给她玩,这回她不哭了,情绪确实有了明显好转。当孩子对老师和环境比较熟悉了,就逐渐让她摆脱这个牛牛,以此来缓解婴幼儿的焦虑情绪。
5.回避。就是将引发婴幼儿情绪波动的人、事、物进行适当的回避。如:幼儿园中被孩子误认为亲人的老师应尽可能地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在婴幼儿活动场所;对触及与亲人分离的故事或诱发孩子想念家人的话题应避开;对勾起孩子恐惧、紧张、不安的教玩具或其他器件暂时搁起,以消除婴幼儿的焦虑。
6.家园互动。就是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注意家园的互补、互通和互融。在环境的创设上,幼儿园应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充满亲情的家庭式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拥有一种“家”的感觉。同时,要为婴幼儿营造一个音乐氛围。心理学研究发现,音乐能够安抚婴幼儿的情绪,音乐中特有的节奏能够让婴幼儿受到有秩序的美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另外,在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要注意体现灵活性、自由度,尊重婴幼儿的意愿,满足需求。教师要重视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开学前可提前家访,增进教师与婴幼儿的关系,平时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好让婴幼儿在宽松、亲和的氛围中开心、开口、开窍。对于家庭来说,首先在孩子入园前应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或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让孩子感受交往的愉悦,增进交往能力,有利于入园后较快地融入集体。同时,也可预先带婴幼儿到托幼机构走走、看看,熟悉园所环境,减少陌生感。其次,家庭成员要避免焦虑现象的发生,应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为婴幼儿入园树立信心,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一些习惯和情绪表现。
分离焦虑其实只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当孩子独立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危险并不存在,老师和幼儿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的时候,警报自然就解除了。这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一致教育和良好合作。
总之,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有助于控制孩子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分离焦虑发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要着力于把握其适宜度,也就是说对每一位孩子所表现的焦虑的外显行为应采取适宜的缓解策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快乐、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阚湘丽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7,5,(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