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胆囊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发性,胆囊癌,胆囊,超声,病理,肿瘤,切除术。
原发性胆囊癌论文文献综述
左文涛,周忠进[1](2019)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31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根治组),23例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姑息组)。对比两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采用Logistic法分析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根治组和姑息组1年、2年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组术后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低于根治组的2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淋巴结转移、侵犯肝脏、肿瘤分化和TNM分期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预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淋巴结转移、侵犯肝脏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手术比姑息性手术更能延长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33期)
张峰[2](2019)在《原发性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胆囊结石是造成原发性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患者胆囊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在最佳的时机接受治疗,胆囊癌变的概率将会大幅度降低,良好的检查对早期疾病的诊治起到积极的效果。因此,人们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显着改善身体的不适症状,才能够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黄静,熊超杰,胡扬科,王高卿,江伟[3](2019)在《单中心前后10年手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后10年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PCG)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20例PCG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前期组(1997至2007年)98例和后期组(2008至2018年)222例。通过统计分析了解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进一步对后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前期组高于后期组(70.4%vs55.4%),合并胆囊息肉的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29.3%vs18.4%);根治性手术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48.0%vs66.7%),姑息性手术比例,前期组高于后期组(22.4%vs5.4%);接受术后化疗比例,前期组低于后期组(20.4%vs55.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后期组生存率有一定提高。后期组术后近期及远期生存率均高于前期组(均P<0.05)。进一步对后期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根治性手术、TNM分期、术后联合化疗是影响PCG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虽然PCG的生存率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生存率的提高可能与根治性手术及辅助性化疗的开展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汤立琼,卢祥章,梁春柳[4](2019)在《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皆予以B超检查,分析B超诊断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B超检查应用于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诊断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92.11%(35/38);影像学分型:厚壁型、实块型、隆起型、混合型,分别占比14.29%(5/35)、31.43%(11/35)、5.71%(2/35)、48.57%(17/35)。结论:在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应用B超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可用于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4期)
张西坤,叶谢智华,薛晨,欧宏宇,黄国强[5](2019)在《RASSF1A与CyclinA2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意义和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胆囊癌(以下简称胆囊癌PGC)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但因胆囊癌早期干扰诊断因素多,所以早期诊断困难,而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差、生存率低。因而,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多项研究显示RASSF1A及CyclinA2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本文就RASSF1A及CyclinA2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的意义及相关性做一简单介绍。(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3期)
张毅,闫国诚,王双全[6](2019)在《单纯、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期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纯、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期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Ⅱ期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根治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实施单纯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3、5年生存率,并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显着长于对照组,术后1、3、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精神、食欲、疲乏、疼痛、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更好地延长Ⅱ期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9期)
海琳琳[7](2019)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易临床误诊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易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为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超声诊断观察,术后经病理学检验,分析其误诊的原因。结果:本组40例经超声诊断检查及病理结果对比,40例患者检出33例,检出率82.50%;另外,误诊患者7例,误诊率为17.50%。结合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来看,7例患者误诊主要是受到患者结石、胆囊炎合并结石等干扰,导致影像学病理分析判断出现偏差。结论:超声诊断与病理分析用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前期检查,总体效果较良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操作方便。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误差,精准率欠缺。故此,今后应加强超声医师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认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郭浚,曹梦娟[8](2018)在《Ezrin、IGF1R蛋白表达情况与原发性胆囊癌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埃兹蛋白(Ezri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胆囊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收集的80例胆囊癌组织标本、40例癌旁组织标本,收治时间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Ezrin、IGF1R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Nevin分期、肝脏侵犯等指标的关系。结果胆囊癌组织中的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53. 75%,IGF1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1. 25%均显着高于胆囊癌癌旁组织中的5. 00%、10. 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低分化、Ⅲ期和Ⅳ期、发生肝脏侵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的Ezr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Ⅰ期和Ⅱ期、未发生肝脏侵犯、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P <0. 05)。低分化、Ⅲ期和Ⅳ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的IGF1R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的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Ⅰ期和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患者(P <0. 05)。结论胆囊癌组织总Ezrin、IGF1R蛋白呈显着高表达,并且Ezrin、IGF1R蛋白表达与胆囊癌的病理学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李智宇,毕新宇,赵宏,石素胜,赵建军[9](2018)在《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其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病理学证实的5例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51~73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病理分级G_21例,G_34例,肿瘤直径1.5~5. 8cm,平均3. 3cm。2例位于底部,2例位于体部,1例位于胆囊颈部。4例开腹行胆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肝门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腹腔镜辅助胆囊癌根治术。术后1、2、3年生存期分别为75%、45%、20%,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结论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较罕见,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术后辅助化疗、靶向治疗以及生长抑素治疗能提高术后疗效。(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欣竹[10](2018)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评价与误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评价与误诊原因。方法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均使用超声仪进行检查,分析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分型及误诊情况。结果 10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经手术病理确诊92例,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2.0%,误诊率为8.0%。其中厚壁型为13例,误诊1例,结节型36例,误诊1例,实块型21例,误诊4例,混合型22例,误诊2例。结论对于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使用超声进行诊断分析,应进行多体位、多方位观察,不断提高对于原发性胆囊癌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2期)
原发性胆囊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胆囊结石是造成原发性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患者胆囊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在最佳的时机接受治疗,胆囊癌变的概率将会大幅度降低,良好的检查对早期疾病的诊治起到积极的效果。因此,人们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显着改善身体的不适症状,才能够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胆囊癌论文参考文献
[1].左文涛,周忠进.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
[2].张峰.原发性胆囊癌与胆囊结石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3].黄静,熊超杰,胡扬科,王高卿,江伟.单中心前后10年手术治疗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分析[J].浙江医学.2019
[4].汤立琼,卢祥章,梁春柳.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效果评价[J].名医.2019
[5].张西坤,叶谢智华,薛晨,欧宏宇,黄国强.RASSF1A与CyclinA2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意义和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张毅,闫国诚,王双全.单纯、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Ⅱ期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7].海琳琳.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癌易临床误诊的原因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9
[8].郭浚,曹梦娟.Ezrin、IGF1R蛋白表达情况与原发性胆囊癌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9].李智宇,毕新宇,赵宏,石素胜,赵建军.原发性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8
[10].李欣竹.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评价与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