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瑜[1]2003年在《小柴胡汤配伍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以方剂的中医临床经验和配伍理论为背景,根据小柴胡汤现代临床运用的主要病种范围和目前比较肯定的药理作用,以探索本方药群配伍与和解少阳功用相关的退热、抗炎、保肝作用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多模型互参、体内与体外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的多药理作用比较的拆方研究思路,从小柴胡汤分煎与合煎、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方的药效、有效配方的效用机理不同层面上系统考察了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叁组的配伍药对及其配伍与不同药理作用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论文分两部分。文献部分主要对小柴胡汤的临床与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上看,小柴胡汤现代临床最多用于各种发热、急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肿瘤等疾病。日本以原方的直接运用为主,国内临床则多为加减运用,且加减运用中多以柴胡黄芩为核心。本方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涉及到退热、抗炎、免疫调节、镇吐、保肝、利胆作用等方面。实验研究共分叁个部分。实验研究一 小柴胡汤煎合液与合煎液的药效作用1.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LPS(20μg/kg,80μg/kg)发热模型,小柴胡汤分煎合液与合煎液按11g/kg·体重给予大鼠灌胃,造模的同时给药1次,每0.5h测量体温1次,连续观察5.5或8h,绘制各组平均体温变化(△T)曲线,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差异。结果:大鼠注射LPS后多个观察点的体温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O.O5,P<0.01);小柴胡汤分煎合液与合煎液二组大鼠体温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O.O5,P<0.01);合煎与分煎合液作用于不同剂量LPS诱导的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曲线不同。合煎液对20μg/kg LPS致热模型在注射LPS后0.5h即出现退热效应,退热作用持续5h;分煎液在注射LPS后2.5h出现退热效应,退热作用持续2h左右。对80μg/kg LPS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分煎液出现在注射LPS后0.5h,合煎液出现在注射LPS后1h,在注射后8h内合煎液较分煎合液有更多的观察时间点呈现解热作用,并在5、6h的解热作用显着优于分煎液。结论: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均有显着的解热作用,但小柴胡汤合煎液在解热的显效及持续时间上优于分煎合液。2. 小柴胡汤合煎液与分煎合液对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影响方法:小柴胡汤分煎组与合煎组(按11g/kg·体重)给予SD大鼠灌胃,连<WP=4>续给药5天。末次给药后2 h,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 2ml/kg 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GPT、GOT、ALP、TBIL活力。结果:小柴胡汤合煎液和分煎液组大鼠血清GPT、GOT、ALP及TBIL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1或P<0.05);小柴胡汤合煎液和分煎液组间大鼠血清GPT、GOT、ALP以及TBIL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有抗CCl4肝损伤作用,而且其合煎液和分煎液的保肝作用相当。实验研究二 小柴胡汤药群配伍药效学研究1. 小柴胡汤药群配伍对LPS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对照组(N)、模型组(M)、小柴胡汤全方组(G),柴芩组(A),姜夏组(B),参草枣组(C),柴芩+姜夏组(D),柴芩+参草枣组(E),姜夏+参草枣组(F)。按80μg/kg·体重腹腔注射LPS ,中药各组在腹腔注射的同时,给予小柴胡汤不同药群配方的中药灌胃1次(分别按如下剂量:柴芩3.5g/kg,姜夏3g/kg,参草枣4.5g/kg,柴芩+姜夏6.5g/kg,柴芩+参草枣8g/kg,姜夏+参草枣7.5g/kg,全方11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绘制各组平均体温变化(△T)曲线,在此基础上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除姜夏组和参草枣组外,小柴胡汤全方及其他各药群配伍组在多个时间点的大鼠体温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较模型组,除参草枣组外,全方以及其他各药群配伍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方及其他各药群配伍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柴胡汤全方和其他各药群配方组大鼠血清IL-6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小柴胡汤及其配伍药群组(参草枣组和姜夏组除外)对80μg/kg LPS诱导的发热大鼠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其中解热效度依次为柴芩组>全方组>柴芩+参草枣组>柴芩+姜夏组>姜夏+参草枣组。对有效药群配伍的分析表明,柴-芩是小柴胡汤解热作用的主要药味。小柴胡汤及其药群的有效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水平,从而抑制内生致热源的释放而阻止体温升高。2. 小柴胡汤药群配伍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胸膜炎模型的影响方法:大鼠胸腔注射0.2ml 1%角叉菜胶诱导SD胸膜炎模型,小柴胡汤及其配伍药群分组及给药剂量同上,连续给药5天,在末次给药后2小时造模,造模12h后检测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LZM、MPO、TNF-α、IL-1β的含量(活性)以及血清NO、IL-8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各组大鼠胸腔渗出液体积、渗出液中白细胞数量、MPO和TNF-α含<WP=5>量以及血清IL-8、NO含量均显着降低(
李江[2]2009年在《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经典名方的物质基础、配伍规律及其生物效用机制,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方”具有用药精专,法度严谨,疗效卓着的特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因此,选择具有重要配伍意义和较高临床运用价值的经方作为研究切入点不仅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也具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及研究上的示范性。小柴胡汤配伍严谨,组合巧妙,具有扶正祛邪,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通达表里阴阳,协调脏腑等多种功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肝病,疗效确切,间有用本方加减用于肝癌也有一定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方中多数药味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提示本方可能具有抗肝癌的作用。本课题拟以小柴胡汤可能的抗肝癌效用为切入点,采用H22和S180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探查小柴胡汤全方的抗肿瘤效用,在此基础上依据该方的中医配伍学理,通过拆方,比较观察了全方和不同药群配伍的抑瘤效用及免疫机制;同时考察了小柴胡汤水煎法和乙醇梯度法等不同提取条件下所获部位的抑瘤效用;最后运用体外血清药理学、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等研究技术,探讨了小柴胡汤水提物的抗肝癌作用机理。论文分为两大部分。上篇文献研究部分主要对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与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体上看,小柴胡汤实验研究主要涉及化学、制剂、用法、药理等的研究。其中药理研究开展最多,涉及本方对肝胆、循环、胃肠、生殖和泌尿、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影响,较多集中在本方的抗肿瘤、解热、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方面。小柴胡汤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其中用于肝病主要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病,以原方及其加减为主,间有配合西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下篇实验研究为论文主体,共分五个部分。研究一小柴胡汤药学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小柴胡汤处方药材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以及小柴胡汤中指标成分柴胡皂苷a、黄芩苷、人参皂苷及甘草酸进行含量测定,以考察各药材的质量以及小柴胡汤煎剂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结果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含量为3.3351 mg/g,小柴胡汤煎剂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7171mg/g,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的转移率为53.75%;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为10.867%,小柴胡汤煎剂中黄芩苷的含量为33.717mg/g,小柴胡汤中黄芩苷的转移率为58.61%;人参药材人参皂苷Rg_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902%、人参皂苷Rb_1为0.592%,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_1和人参皂苷Re总量为0.278mg/g、人参皂苷Rb_1为0.2069mg/g,小柴胡汤中人参皂苷Rg_1、Re的转移率为9.41%,人参皂苷Rb_1的转移率为10.62%;炙甘草药材中甘草酸含量为1.73%,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含量为0.135mg/g,小柴胡汤中甘草酸的转移率为25.95%。结论拟用的实验用处方药材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规定,小柴胡汤煎剂制备中柴胡皂苷a和黄芩苷50%以上的转移率,提示其工艺合理。研究二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的研究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和腹水瘤模型,分别灌服高、中、低浓度小柴胡汤煎剂(27、13.5、6.75g生药/kg),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20 mg/kg)做阳性对照;实体瘤模型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腹水瘤模型在模型组出现死亡停止给药,观察各组的生存时间。②建立小鼠S180肉瘤实体瘤模型,灌服小柴胡汤中剂量(13.5g生药/kg),连续10天后,测定各组瘤重。结果①小柴胡汤高、中、低叁个剂量组H22小鼠肝癌实体瘤明显减小,其抑瘤率分别为49.66%,48.52%,36.91%,叁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生命延长率分别为23.59%,36.33%,26.96%,最佳给药剂量为中剂量。②小柴胡汤中剂量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为36.88%。与正常组相比,荷瘤小鼠脾脏指数升高(P<0.001),胸腺指数和体重变化不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各剂量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各剂量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5-Fu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P<0.001)。结论小柴胡汤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H22肝癌腹水瘤的生存时间,以中剂量为最佳剂量,而小柴胡汤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抑瘤作用低于H22肝癌模型,提示小柴胡汤可能主要针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符合该方临床主要用于肝系疾病。研究叁小柴胡汤药群配伍与抗肝癌效用的关系方法①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药群配伍煎剂(柴-芩、姜-夏、参-枣-草、柴-芩+姜-夏、柴-芩+参-枣-草、姜-夏+参-枣-草,全方),共七组,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和胸腺指数。②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及药群参-枣-草,连续给药10d,测定各组的瘤重和体重,MTT法测定各组自然杀伤细胞(NK)和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ELISA法测定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结果参-枣-草组和全方组的抑瘤率为41.55%和43.65%。与正常组相比,H22荷瘤小鼠脾脏指数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各配伍组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无明显差异;5-FU组胸腺指数极显着降低(P<0.001)。小柴胡汤及各配伍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5-Fu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P<0.001)。与模型组相比,小柴胡汤组小鼠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参-枣-草组NK细胞和IL-2活性升高(P<0.05);5-FU组NK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及IL-2活性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小柴胡汤和方中参-枣-草配伍药群有抑制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和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作用,其抑瘤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荷瘤宿主免疫功能有关,而与5-氟尿嘧啶的直接抑瘤作用有所不同。结果提示该方中的扶正作用药群(人参、大枣和甘草)可能是全方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研究四小柴胡汤不同提取方法抗肝癌作用的比较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四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取的小柴胡汤提取物(13.5g生药/kg)共4组,设腹腔注射5-FU(20mg/kg)做阳性对照组。给药10d后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小柴胡汤水提组、梯度乙醇组、醇水组及系统溶剂组对H22小鼠肝癌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各组抑瘤率分别为32.35%、43.97%、31.37%和25.77%。与模型组相比,各提取组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小鼠的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P<0.01);5-Fu组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01),体重明显下降(P<0.001)。结论小柴胡汤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较佳的梯度乙醇提取法的抑瘤作用与传统经典的水煎法无明显差异,提示传统提取方法具有合理性。研究五小柴胡汤抗肝癌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建立小鼠H22肝癌模型,分别灌服小柴胡汤煎剂13.5 g·kg~(-1),设腹腔注射5-FU(20 mg·kg~(-1))为阳性对照组,各组连续给药10d。分别检测各组的瘤重,体重;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和VEGF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凋亡率。制备小柴胡汤含药血清,MTT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小柴胡汤组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的抑瘤率为43.28%。与模型组比较,小柴胡汤组荷瘤小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VEGF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5-FU组荷瘤TNF-α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5-FU组和小柴胡汤组肝癌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0.01),两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1.18%和13.03%;小柴胡汤组和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小柴胡汤组比较,5-FU组小鼠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也有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小柴胡汤各浓度梯度的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H22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抗新生血管生成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小柴胡汤抗肝癌效用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本文在对古今小柴胡汤研究文献中发现小柴胡汤具有抗肿瘤作用及潜在的防治肝癌效用,进一步推测该方可能具有抗肝癌药理作用,并围绕方药配伍和提取工艺对其与抗肝癌作用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察。本研究发现及证实小柴胡汤全方和方中参-枣-草药群具有抗肝癌作用,该方的全方配伍及其传统水提液在抗肝癌的综合效应方面仍具有优势,小柴胡汤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整体作用条件下的免疫增强、抑制新生肿瘤血管生成及诱导肿瘤细胞坏死等作用来达到的。本研究为小柴胡汤用于肝癌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为理解该方配伍及汤剂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证据,为古方资源的多向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启示。
刘晓帆[3]2009年在《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小柴胡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复方中针对某一病症发挥药效作用的全部活性药效物质总和。这些活性物质来源复杂,包括复方原单味药材固有成分、制备过程形成的产物(如炮制加工、煎煮过程)等。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是全方成分机械地组合,而是多种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小柴胡汤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7味药材组成,用于治疗伤寒少阳证。小柴胡汤汤组方精良,配伍严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本方广泛用于肝胆、消化、内分泌、血液、免疫等系统疾病的治疗。指纹图谱技术是控制中药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中药材的内在质量,但作为一种科学客观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制作中药指纹图谱时,其中色谱峰所代表化学成分还不够明确,很多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认为中药指纹图谱至少应该对其色谱图上的各色谱峰进行明确化归属,才能科学客观地控制与评价中药质量,从而为中药体内成分分析与代谢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快速鉴别小柴胡汤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同时建立了中药复方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其中收纳了小柴胡汤中七味药材已知的化学成分400多个,并计算出其精确分子量,其中包括皂苷类成分,如柴胡皂苷和甘草皂苷;黄酮类成分如黄芩苷、汉黄芩苷和甘草甘;生物碱类成分,如麻黄碱;以及二苯庚烷类和姜辣素类等成分。在小柴胡汤总离子流图中,共鉴别出38个化合物,其中鉴别出甘草中化学成分17个、黄芩中化学成分10个、人参中化学成分4个、柴胡中化学成分4个、生姜中化学成分3个,半夏和大枣未检出。从小柴胡汤的定性结果可以看出,小柴胡汤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来自于黄芩和甘草,在液相色谱上较早出峰。皂苷类成分也是小柴胡汤中重要的化学成分,可能由于其极性较小的缘故,在液相色谱中较后出峰。这些成分在小柴胡汤中的含量较高,且为生物活性物质,可为小柴胡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以黄芩苷的含量作为小柴胡颗粒质量控制的标准。由于有较好的紫外吸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多采用紫外检测器。小柴胡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较高,其含量的多少对小柴胡汤质量影响显着。本文用回流提取的方法,按照原方比例制备小柴胡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Agilent Zorbax XDB-C18(150mm×4.6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系统,对小柴胡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与药典相比,增加了对汉黄芩苷的测定。本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制剂小柴胡汤的质量控制研究,也为药物代谢及药物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多数中药以汤剂的形式口服给药。实际上,这种传统复方在发挥药效作用之前,除了在炮制、煎煮过程中会产生动态变化外,进入机体后亦要发生动态变化。本文采用HPLC-MS方法测定口服给药小柴胡汤后,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所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均不干扰样品峰,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含量测定方法适合于生物样品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测定。该方法成功应用于SD大鼠单剂量口服给药小柴胡汤和黄芩提取物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分别口服给药小柴胡汤和黄芩提取物后,从药时曲线中可以看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均有两个吸收峰,提示可能存在肝肠循环,且给药小柴胡汤组大鼠的半衰期较给药黄芩提取物组明显缩短,说明小柴胡汤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加快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体内的消除。
陈甲秀[4]2011年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柴胡汤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散见于古今医案专着、临床经验专着及期刊杂志中的小柴胡汤医案,挖掘其临床应用规律、用量及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地运用小柴胡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医案专着、临床经验专着622种、公开出版的期刊杂志150种,根据纳入标准收集小柴胡汤医案,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规范、预处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以频数分析方法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提取辨病、辨证、用药、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信息。结果:1.在2898例小柴胡汤医案中,涉及病名252种,频率最高的前叁位病名为感冒、胁痛、咳嗽;出现主症1462种,频率最高的前叁位主症为口苦、寒热往来、口干。2.小柴胡汤医案中出现药物461种,共30452味次,其中451味为加药,加药共14677味次,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叁类药物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其中具体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位为白芍(618次)、茯苓(429次)、陈皮(366次)、当归(352次)、枳壳(287次)。3.小柴胡汤在常见疾病感冒、胁痛、咳嗽中加药众数分别为6味、4味、5味。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在医案中均被不同程度减去,其中最常减去的药物为生姜(1265次)、大枣(1340次)。4.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及其代替药物的用量统计众数分别为:柴胡l0克,银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人参10克,党参10克,太子参15克,生姜(克)10克,生姜(片)3片,大枣(克)10克,大枣(枚)5枚。5.药量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①在清代、1979年以前、1979年至今叁个年代中,小柴胡汤原方药物用量呈上升趋势。②在7个不同地域中,小柴胡汤原方药物用量众数未表现出明显差异。③在24节气中,小柴胡汤原方药物(除人参外)用量在大多数节气众数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人参在立秋、白露、霜降、小雪4个节气与其他节气相比用量差别明显。6.小柴胡汤医案煎服法中,运用“水煎服”的2829例;按原文方后注“去滓再煎”者29例。7.在小柴胡汤医案总体疗效中,痊愈者1390例;有效者1453例;无效者12例;未交待疗效者43例。结论:1.随着时代的发展,小柴胡汤原方药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临床医家运用小柴胡汤时,柴胡与黄芩的用量比例与《伤寒论》原文有明显差异,8:3衍变为1:1。3.后世医家运用小柴胡汤的煎药法与《伤寒论》原记载的“去滓再煎”有明显差异。极少医家采用“去滓再煎”法,“水煎服”衍变为主要煎服法。4.小柴胡汤医案中主治疾病种类、原方药物加减、不同地域、不同节气等因素与小柴胡汤量效变化规律未呈现出明显相关性。
谢子琪[5]2012年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其发病率很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暖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部份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出血、甚至糜烂等胃粘膜炎性改变,本病复发率很高,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发展到后期可引起萎缩性胃炎,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颇具优势,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症状缓解明显、复发率低等优点。一、理论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综合现存的问题。方法:透过CNKI、万方、PUbMed检索系统查阅资料,分别总结了慢性胃炎在近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结果:透过资料分析、整合,认识到不论中医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讨论均十分详尽,不仅介绍了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其它治疗方法的进展。同时还总结了中医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本病临床辨证分型各种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各方面的进展。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理想,但目前的文献研究多局限于专方专药的应用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缺乏严格的科学对照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由于各位医家学术观点不同,对本病的辫证论治观点也不一致,令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引证,导致临床上不能效仿。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该方疗效的作用,以肯定其能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进一步推广其在临床的应用。通过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本病的研究前景,为研究抑肝扶脾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奠定临床理论基础。同时证实其临床安全性。方法:1.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门诊及香港博爱医院中医部门诊就诊,符合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的91例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1例治疗组和4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的可比性(P>0.05)。治疗组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进行治疗,予加味小柴胡汤,水煎,150ml/次,早、晚温服;对照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水煎,150ml/次,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完结后均随访1月。2.分别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嗳气、泛酸、纳呆食少、太息、性情抑郁或急躁易怒及神疲乏力等症状和体征进行疗效观察。另外,亦对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包括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血糖(Glu)、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最后,对经收集整理后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侯积分,均显示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结果2.1治疗后中医证侯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检验,P<0.05,说明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另外,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差值,经方差检验,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和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方面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抑肝扶脾法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3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尼莫地平法评价证候疗效,经RIDIT分析,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经精确FISH检验,X2=0,P=1.000,无统计意义。2.4两组治疗后疾病复发情况两组复发率经X2检验,P>0.05,无统计意义。2.5安全性指标观察经t检验后,评估治疗前、后治疗组的各主要治疗指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主要指标同治疗前相比,P>0.05,无统计意义。3.治疗组中,临床治愈者,共10例,显效者,共31例,有效者,共8例,无效者,共2例,总体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中,治愈者,共1例,显效者,共29例,有效者,共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经统计学处理(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治疗肝胃不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时无显着差别,同样有效。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后,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约(P>0.05)。5.治疗组对腹胀、嗳气、反酸、抑郁、神疲乏力等症与对照组疗效相约:但对于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善太息等症则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 AST)、肾功能(BUN、 Cr)、血糖(G1u)、血常规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尿、便常规+0B、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变化。7.在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以抑肝扶脾法,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2.加味小柴胡汤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等症优于对照组。3.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具有安全性。
刘亮[6]2017年在《减味小柴胡汤对小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模型呼吸道SIgA及IgG、IgM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环磷酰胺合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叁价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功能低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小鼠模型,并与扑热息痛加利巴韦林、小柴胡汤原方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减味小柴胡汤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为减味小柴胡汤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84只健康昆明小鼠分为7组。每组12只,对每组进行标记。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柴胡汤原方组、西药组、减味小柴胡汤低、中、高叁个剂量组。适应性饲养叁天后进行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造模,共7天。造模方法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结合病毒滴鼻造模:除对照组外,将其他组内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0016g/20(g*d),连续3天。于第六天,进行环磷酰胺注射加强一次。对照组相应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七天,除对照组外,将其他组内小鼠给于病毒滴鼻,观察其鼻部症状。对照组用相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滴入。造模结束后,对照组、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量10ml/kg;小柴胡汤原方组用小柴胡汤药液灌胃,给药量30.42g生药/kg;西药组用扑热息痛和利巴韦林药液灌胃,给药量0.01ml/g;减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灌胃减味小柴胡汤低剂量药液,给药量6.63g生药/kg;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组灌胃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药液,给药量19.89g生药/kg;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灌胃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药液,给药量33.15g生药/kg,连续灌胃7天,每日一次。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禁止饮食,不禁止饮水,取材。首先用咽拭子取小鼠唾液样本,然后用ELISA法检测唾液中SIg A含量。然后用摘眼球法取血,将血液保存于离心管中。血液静置10-15min后离心(3000rpm,离心15min)。用移液枪吸出血清备用,之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 M、Ig G含量。最后,剪取小鼠鼻部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用石蜡包埋,制作为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后,然后封片。并采集各组组织病理图像。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小鼠SIg A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药物治疗各组均高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柴胡汤原方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高于小柴胡汤原方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高于西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鼠Ig M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柴胡汤原方组、西药组、减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小柴胡汤原方组、减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组、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柴胡汤原方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高于小柴胡汤原方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组、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均高于西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Ig G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柴胡汤原方组、西药组、减味小柴胡汤低剂量组、减味小柴胡汤中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小柴胡汤原方组、减味小柴胡汤叁个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柴胡汤原方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高剂量组高于小柴胡汤原方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减味小柴胡汤叁个剂量组均高于西药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学变化: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组织切片显示,对照组小鼠鼻腔粘膜结构正常,未发现炎性改变。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鼻腔粘膜肿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药物组鼻腔粘膜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结论:1.减味小柴胡汤对环磷酰胺合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叁价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功能低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模型小鼠治疗有效;2.减味小柴胡汤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SIg A、Ig M和Ig G的功能状态来实现的。
李超群[7]2016年在《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中医科门诊76例慢性失眠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8例予以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对照组38例予以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干预时间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和8周末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进行疗效的评估,并运用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副反应评估。结果:1.76例入组患者,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6例,最终治疗组为36例,对照组为32例。2.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19例(52.78%),显效3例(8.33%),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临床痊愈6例(18.75%),显效1例(3.13%),总有效率为68.76%,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在临床总有效率(p<0.05)、痊愈率(p<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8周内,两组疗效均随疗程的延长而提高,以治疗组起效更快,疗效更好。治疗前两组PSQ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8周末治疗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显率也从第4周末起开始显示出统计学意义(30.56%vs9.38%) (p<0.05),治疗第6周末(44.44%vsl2.50%)、第8周末(61.11%vs21.88)差异明显(p<0.01)。4.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均有所增加,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但上述指标以治疗组改善更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睡眠总时间增加152min,睡眠效率提高29%,入睡时间缩短46min,觉醒次数减为0-1次。5.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时,治疗组为(9.31±2.75)分vs对照组为(10.84±2.8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口干口苦(26/4)、头晕(17/2)、食欲不振(23/0)、大便不调(20/1)、急躁易怒(30/0)等症状改善明显,其中,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大便(95%vs31.58%)、食欲(100%vs43.75%)、情绪(100%vs74.07%)等方面的改善尤为明显(p<0.01)。7.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均正常,治疗组TESS量表得分(4.07±1.14)分,对照组(3.55±0.87)分,经t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及其伴随症状的改善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张祥伟[8]2010年在《中药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与意义中药饮片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饮片煎煮麻烦、服用不便、质量不稳定、卫生状况差等缺点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超微粉碎技术成功应用于中药材加工,它以细胞破壁为目的,现已对400多种常用中药材制备成中药超微饮片。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了药效,从而可以减少药材用量。由于细胞破壁后有效成分的快速大量释出,超微饮片欲应用于临床,必须要重新确定其使用剂量。目前,超微饮片临床用量与疗效关系研究不够明确。而中药复方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形式,故对中药复方超微饮片的量效关系研究更有意义。基于以上目的,本项目选取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2个经典复方为代表,对其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从化学成分及药效学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中药超微饮片替代传统饮片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2、实验方法2.1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对比研究取超微饮片各样品少许,制成临时水装片,显微镜下测量粒径大小并观察细胞破壁情况。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小柴胡汤黄芩苷成分及葛根芩连汤葛根素、盐酸小檗碱及黄芩苷3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测定并比较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水溶性浸出物重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溶剂量(5倍,10倍,20倍)小柴胡汤总黄酮及葛根芩连汤黄连总生物碱溶出量(mg.g-1)并作比较;比较相同溶剂量(20倍)、不同浸泡(或煎煮)时间总黄酮及黄连总生物碱溶出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小柴胡汤中黄芩苷、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溶出量并作比较;测定相同溶剂量、不同浸泡(或煎煮)时间黄芩苷及葛根素溶出量并作比较。2.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采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对小鼠肝脏、脾脏、胸腺脏器指数,血清ALT与AST活性及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两种饮片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采用小鼠小肠炭末推进实验与体外抑菌实验比较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3、实验结果3.1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3.1.1超微饮片粒度检测显微镜下可见超微饮片破壁细胞占视野的95%以上,颗粒直径一般2-30μm。除个别石细胞、木纤维等可见完整细胞外,其余均无完整细胞。3.1.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薄层色谱鉴别在相应标准对照品相同位置上,超微饮片、传统饮片均出现相同斑点,且超微饮片较传统饮片斑点更明显;阴性对照品相同位置未见斑点。实验结果提示,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保持了原药材药效学物质基础。3.1.3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水溶性浸出物量比较在相同条件下,小柴胡汤超微饮片的水溶性成分溶出量显着多于传统饮片(P<0.01),约为传统饮片的2倍;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水溶性浸出物是传统饮片的1.5倍。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可以增加水溶性成分的溶出量,从而显着地提高了浸膏得率。3.1.4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测定在相同溶剂量条件下,超微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显着大于传统饮片(P<0.01),约是传统饮片的1.5-2倍;且有效成分溶出量随溶剂量的增多而增多。20倍溶剂量条件下,有效成分溶出最多。3.1.5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速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溶剂量条件下,浸泡(或煎煮)不同时间,超微饮片中总黄酮、黄芩苷的溶出量显着多于传统饮片,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饮片组内比较,浸泡不同时间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无显着性差异(P>0.7),提示超微饮片有效成分在短时间内可快速溶出。传统饮片总黄酮、黄芩苷溶出量与煎煮时间呈正相关,在60min时溶出最多。实验结果提示,药材经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细胞内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显着加快。3.1.6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中黄连总生物碱、葛根素溶出量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中黄连总生物碱的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74倍;葛根素溶出量是传统饮片的1.37倍。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材经超微粉碎后,有效成分溶出量增加。3.2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3.2.1小柴胡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相关性研究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实验模型上,模型组ALT、AST活性显着升高,统计学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苯双酯组,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1、2组均可显着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活性(P<0.05);超微饮片1、2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可降低血清AST活性,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苯双酯组对降低血清AST活性不显着。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在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4倍。联苯双酯组、超微饮片1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可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程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小柴胡汤对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改善肝脏病理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脾脏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脾脏增大、肿胀明显;肝脏及胸腺指数没有显着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各给药组对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影响不显着。在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1、2组均可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苯双酯组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不显着。对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剂量进行分析可知,在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方面,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3.2.2葛根芩连汤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在小肠炭末推进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黄连素组、超微饮片1-4组及传统饮片1组均能降低正常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率,统计学结果表明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药物通过抑制小肠的蠕动起到止泻作用;小肠炭末推进实验数据表明,超微饮片最低有效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16倍。在体外抑菌实验中,阿莫西林组、超微饮片1组与传统饮片1组均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的生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相同剂量下,超微饮片抑菌作用优于传统饮片;体外抑菌实验数据表明,超微饮片最低有效抑菌剂量是传统饮片的1/2倍。4、研究结论4.1因中药材质地各异,经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一般可达90%以上。显微镜下可见绝大部分为颗粒状物质,平均粒径在2-30gm,个别大的团块直径达100μm。除极个别石细胞、木纤维等可见完整细胞外,其余均无完整细胞形态。4.2中药超微饮片保持了中药材固有的药效学物质基础。中药材经超微粉碎细胞破壁后,粒径虽然达到微米级,但其细化程度尚不涉及原子或分子结构层面的变化,因此保持了中药材固有的药效学物质基础。薄层色谱鉴别实验结果可见,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均显示出相同位置、相同性质的斑点,提示两种饮片中化学成分一致,超微粉碎不会改变药材的药效学物质基础。4.3中药超微饮片有效成分溶出量显着增加,溶出速率显着加快。中草药的主要有效成分通常分布于细胞内与细胞间质,且以细胞内为主。与传统饮片相比,中药超微饮片细胞破壁后,细胞内有效成分不经过细胞膜阻挡而直接溶出,有效化学成分溶出量约为传统饮片的2倍。中药超微饮片不需煎煮,开水浸泡10min有效成分即可大量溶出。4.4药效学研究结果提示,中药超微饮片应用于临床,可以显着减少药材使用量,但不同方剂、不同观察指标的选择可能影响两种饮片的量效关系。在小柴胡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实验中,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4剂量即可显着降低ALT活性水平,而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2剂量时才能改善AST活性水平及肝脏病理损伤;在葛根芩连汤对小鼠小肠炭末推进的实验中,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16剂量可显着抑制小肠蠕动,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超微饮片是传统饮片的1/2剂量时两者抑菌作用相当。
陶方泽, 张永, 瞿融[9]2009年在《柴胡汤类方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柴胡汤类方认识的加深,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几乎已应用到临床各科。但围绕柴胡汤类方、证候及其治法,目前大多集中在方证的理论探讨方面以及临床验案和治疗经验报道方面,历代虽对柴胡汤类方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是根据前贤论述和个人经验进行归纳,难以做到客观化、定量化,迄今尚未见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探讨柴胡汤类方的报道,故尝试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研究柴胡汤类方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毛成佳[10]2010年在《“柴芩”注射液的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兽医临床上多见的以发热,低温或寒热往来,伴随着食欲减退或者废绝,精神沉郁为症状的不食综合症,结合中兽医辩证论治的观点,通过建立少阳证病理模型,对和法的经典方剂小柴胡汤进行拆方研究,制备“柴芩”中药注射液,并对该制剂的质量标准以及药效学展开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以40、80、160μg/kg剂量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s, LPS)后,大鼠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叁相热。其中,80μg/kg剂量的发热幅度最大。2、80μg/kg的LPS造模后,除明显的叁相热外,大鼠的胃残留率明显增加,小肠推进率降低,说明少阳证大鼠的胃肠功能减弱,与伤寒论中描述的小柴胡证中“嘿嘿不欲饮食”之症相符。白细胞数在体温降低的同时升高,淋巴细胞数升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阳证中正邪抗争的状态。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il)和胆汁酸(TBA)升高,印证了少阳证的病位在肝胆,与“胸胁苦满”之症相符。经小柴胡汤反证后,各指标除TBil和TBA变化不明显外,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数增多。3、8组拆方对少阳证的药效研究表明,各组均能降低少阳证大鼠血清中较高的ALT和AKP,除柴胡、黄芩和生姜组降温作用相对全方组较差外,其他各拆方组均能有效降低少阳证大鼠的发热,与全方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柴胡和黄芩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小柴胡汤相近的药效,故将该组方定为注射剂的处方。4、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柴芩”注射液中柴胡皂甙A和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检测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5μm,4.6×250mm;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5:55:0.2,V/V);流速:1mL/min;柱温:35℃;UV检测波长:278nm;进样量:10μL。精密量取样品溶液1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0.45μm的滤膜过滤,取10μL进样,对照标准曲线,求出含量。柴胡皂甙A检测的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5μm,4.6×250mm;检测器:紫外检测器;流动相:甲醇:水(75:25,V/V);流速:1mL/min;柱温:35℃;UV检测波长:208nm;进样量:10μL。检测方法为:样品溶液经0.45μm的滤膜过滤,取10μL进样检测,对照标准曲线,求出含量。该方法具有稳定、可靠、重现性高、回收率高、结果准确等特点,可作为该制剂含量检测的方法。5、“柴芩”注射液以1.25mL/kg、0.625mL/kg,0.313mL/kg给予少阳证模型大鼠后,其体温、胃肠动力,血清ALT和AKP均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柴芩”注射液对大鼠少阳证有效。
参考文献:
[1]. 小柴胡汤配伍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的研究[D]. 孙明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小柴胡汤及其药群配伍抗肝癌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 李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3]. 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小柴胡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刘晓帆. 第二军医大学. 2009
[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柴胡汤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甲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5].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谢子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6]. 减味小柴胡汤对小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模型呼吸道SIgA及IgG、IgM的影响[D]. 刘亮.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
[7]. 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肝郁化火型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D]. 李超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8]. 中药超微饮片与传统饮片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剂量对比研究[D]. 张祥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9]. 柴胡汤类方研究述评[J]. 陶方泽, 张永, 瞿融. 河南中医. 2009
[10]. “柴芩”注射液的研制及其初步药效学研究[D]. 毛成佳. 四川农业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