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激酶论文-满丽莉,向殿军

豆豉激酶论文-满丽莉,向殿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豉激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豆激酶,aprN基因,克隆,枯草芽孢杆菌

豆豉激酶论文文献综述

满丽莉,向殿军[1](2019)在《来源于豆豉的枯草芽孢杆菌MX-6所产纳豆激酶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豆豉中筛选到的1株纤溶酶高产菌株———枯草芽孢杆菌MX-6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成功扩增到1473bp的纤溶酶编码基因aprN,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纤溶酶为纳豆激酶。研究了纳豆激酶对热、pH、金属离子、化学物质、抑制剂和变性剂的稳定性及传代稳定性。结果表明:纳豆激酶在-20,4,30~50℃的热稳定性较好,pH在3~11之间酶活性相对稳定,Mg~(2+)、Ca~(2+)对纳豆激酶具有显着的激活作用,K~+、Fe~(2+)对纳豆激酶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而Mn~(2+)、Zn~(2+)、Cu~(2+)、Al ~(3+)、Ba~(2+)有显着的抑制作用,Hg~(2+)导致纳豆激酶完全失活,牛血清蛋白、明胶、蛋白胨能够显着提高纳豆激酶的稳定性,丙二醇、海藻酸钠对纳豆激酶的稳定性基本无影响,而乙醇显着降低纳豆激酶的稳定性。PMSF导致纳豆激酶的活性完全丧失,EDAT和DTT对纳豆激酶的活性基本无影响,10mmol/L的SDS显着降低纳豆激酶的稳定性,说明此纳豆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不是金属酶,不含二硫键,且具有良好的传代稳定性。结果显示该酶的稳定性较好,具有开发为溶栓药物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纳豆激酶的工业化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7期)

贺欢,张硕,张敏,印酬,张茜[2](2016)在《豆豉溶栓激酶DCK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贵州豆豉溶栓激酶DCK(DCK酶)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150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150,300,450 U·g~(-1))组,ip 7 d,每日1次,第7天给药30 min后,各组小鼠ip 0.8%角叉菜胶,继续每天给药,观察尾部血栓的变化,于24,36 h游标卡尺测量鼠尾长度和血栓长度,计算血栓形成率和血栓形成相对长度。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100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量(100,200,300 U·g~(-1))组,ip 10d,每日1次。第10天给药30 min后,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大鼠,分离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构建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旁路循环,比较该旁路循环异物所致血栓湿重。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38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量(38,76,114 U·g~(-1))组,耳缘静脉注射给药,给药1 h后耳缘静脉采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CK酶组在24,36 h各组小鼠鼠尾血栓形成相对长度均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的旁路循环血栓湿重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的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FIB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EL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DCK酶组FDP含量均增加,中剂量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DCK酶具有良好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高秀丽,宋智魁,王清忱,孟小夏,舒阳[3](2010)在《贵州豆豉激酶组分的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能够稳定检测贵州豆豉激酶组分的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方法: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分离胶浓度为12%,交联度为3%,以blue-silver染色法进行染色,对贵州豆豉激酶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贵州豆豉激酶组分经Tricine-SDS-PAGE电泳后,在蛋白Marker在20.1~43 kDa之间,出现5条较清晰的条带。结论: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稳定可靠,能够用于贵州豆豉激酶组分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张炳文,蔺新英,刘晓婷[4](2010)在《细菌型豆豉激酶对小鼠尾静脉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白鼠腰背部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溶液诱发小鼠尾静脉血栓,通过饲喂不同剂量的细菌型豆豉激酶来研究其在动物体内的溶栓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豆豉激酶对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血栓形成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趋势,随着灌胃剂量的增大,血栓形成相对长度减小。这说明豆豉激酶对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0年12期)

刘柳,彭喜春[5](2010)在《纳豆激酶与豆豉纤溶酶酶学性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对纳豆激酶和豆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最适pH值范围和温度基本一致,分别为pH7.0~9.0、50℃;纤溶酶活性在60℃以上迅速下降;纳豆激酶在pH6.0~10.0、豆豉纤溶酶在pH7.4~12.0时稳定性好;Mg2+对2种酶均有激活作用,Mn2+、Fe2+、Fe3+、Zn2+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Cu2+的对纳豆激酶的有显着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0年08期)

刘晓婷,蔺新英,张炳文[6](2007)在《豆豉激酶体内溶栓作用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临沂豆豉中提取豆豉激酶,并探讨其对血栓的溶解作用。方法豆豉激酶灌胃小鼠4w后,用角叉菜胶制造尾静脉血栓模型,观察血栓长度;小鼠腹腔注射豆豉激酶,然后混合诱导剂制造瘫痪模型,观察瘫痪或死亡数。结果豆豉激酶对正常小鼠的体重无影响(P>0.05);对小鼠尾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P<0.01);能抑制诱导剂所致的小鼠死亡(P<0.05)。结论豆豉激酶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杨艳燕,李晓翔,熊少伶,张静[7](2006)在《豆豉纳豆激酶基因的高效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豆激酶(Nanokinase,NK)是日本学者从其传统食品纳豆(类似中国传统食品豆豉)中发现的一种具有溶栓功能的酶制剂。该酶能显着溶解体内外的血栓,明显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并能激活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本身药效时间长,无抗原性,能通过口服,稳定性很强,副作用小。纳豆激酶不(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刘晓婷,蔺新英[8](2006)在《豆豉激酶对实验性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豆豉激酶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小鼠腰背部皮下注射角叉菜胶造成尾静脉血栓模型,72h后观察血栓形成长度;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造成瘫痪模型,观察1~15min后小鼠瘫痪或死亡数。结果大(1000u/kg)、小(500u/kg)剂量豆豉激酶均对小鼠尾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大剂量(3000u/kg)豆豉激酶能抑制诱导剂所致的小鼠瘫痪或死亡。结论豆豉激酶对实验性小鼠体内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食品与药品》期刊2006年06期)

杨艳燕,李洁,石衍君,袁琳,许芳[9](2004)在《来源于豆豉的纳豆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活性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TYB10 2 ,实现纳豆激酶基因 (nattokinasegene)在大肠杆菌中高活性表达。方法以纳豆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编码前肽、成熟肽的序列 (pro NK) ,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TYB10 2 ,转化大肠杆菌ER2 5 6 6。在IPTG诱导下 ,分别在 37℃ (2h)、30℃ (3h)和 15℃ (14h)培养。结果pTYB10 2能表达有活性的纳豆激酶。SDS PAGE表明 ,15℃表达杂蛋白质更少。结论证明具有 77个氨基酸序列的前肽 (pro序列 )对纳豆激酶的活性表达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杨艳燕,李顺意,高尚,闫达中,陈勇[10](2001)在《豆豉中纳豆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的初步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良的培养基 纤维蛋白平板法 ,从我国传统食品豆豉中筛选出具有高纤溶活性的纳豆杆菌菌株 ;菌株液体发酵法制得粗酶液 ,采用沉淀法及柱层析等方法从发酵液中初步分离纳豆激酶 ;并应用体外溶栓实验考察分析了纳豆激酶的纤溶活性 ,为开发新型溶栓药物及保健食品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豆豉激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贵州豆豉溶栓激酶DCK(DCK酶)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150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150,300,450 U·g~(-1))组,ip 7 d,每日1次,第7天给药30 min后,各组小鼠ip 0.8%角叉菜胶,继续每天给药,观察尾部血栓的变化,于24,36 h游标卡尺测量鼠尾长度和血栓长度,计算血栓形成率和血栓形成相对长度。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100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量(100,200,300 U·g~(-1))组,ip 10d,每日1次。第10天给药30 min后,水合氯醛溶液麻醉大鼠,分离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构建右颈总动脉-左颈外静脉旁路循环,比较该旁路循环异物所致血栓湿重。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尿激酶(38 U·g~(-1))组,DCK酶低、中、高剂量(38,76,114 U·g~(-1))组,耳缘静脉注射给药,给药1 h后耳缘静脉采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CK酶组在24,36 h各组小鼠鼠尾血栓形成相对长度均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的旁路循环血栓湿重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的PT,APTT,TT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FIB明显减少(P<0.05,P<0.01),DCK酶高、中剂量组EL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DCK酶组FDP含量均增加,中剂量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DCK酶具有良好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豉激酶论文参考文献

[1].满丽莉,向殿军.来源于豆豉的枯草芽孢杆菌MX-6所产纳豆激酶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9

[2].贺欢,张硕,张敏,印酬,张茜.豆豉溶栓激酶DCK的体内溶栓抗栓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

[3].高秀丽,宋智魁,王清忱,孟小夏,舒阳.贵州豆豉激酶组分的Tricine-SDS-PAGE电泳方法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

[4].张炳文,蔺新英,刘晓婷.细菌型豆豉激酶对小鼠尾静脉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

[5].刘柳,彭喜春.纳豆激酶与豆豉纤溶酶酶学性质比较研究[J].中国酿造.2010

[6].刘晓婷,蔺新英,张炳文.豆豉激酶体内溶栓作用的初步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

[7].杨艳燕,李晓翔,熊少伶,张静.豆豉纳豆激酶基因的高效表达研究[C].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8].刘晓婷,蔺新英.豆豉激酶对实验性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J].食品与药品.2006

[9].杨艳燕,李洁,石衍君,袁琳,许芳.来源于豆豉的纳豆激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活性表达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4

[10].杨艳燕,李顺意,高尚,闫达中,陈勇.豆豉中纳豆杆菌的筛选和纳豆激酶的初步分离[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

标签:;  ;  ;  ;  

豆豉激酶论文-满丽莉,向殿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