铵转运蛋白论文-李素梅,施卫明

铵转运蛋白论文-李素梅,施卫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铵转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铵转运蛋白AMT,OsAMT1,2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铵转运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梅,施卫明[1](2018)在《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2的启动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MT是介导植物铵态氮高亲和吸收的跨膜蛋白,已报道编码AMT蛋白的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依赖外界氮水平和环境的调控,但调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水稻的Os AMT1;2基因在氮缺乏条件下强烈诱导表达,因此,本研究从水稻基因组DNA中PCR克隆Os AMT1;2基因上游1 940 bp的启动子序列,采用软件和试验分析Os AMT1;2启动子存在的顺式调控元件与外界氮调控的相关性。软件预测结果表明,启动子区域内除含有TATA-box和CAAT-box外,同时含有多种非生物胁迫、生物胁迫、激素响应和光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Box-w1、MBS、Me JA、TATC和ERE应答元件。将Os AMT1;2启动子的5′端顺序删除获得5个不同缺失片段分别与GUS报告基因融合构成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入水稻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获得转基因水稻,T1代植株水平上的GUS活性分析表明,最短启动子片段(–211 bp)能够启动GUS表达,但是GUS活性较低,对缺氮效应也不显着;中等长度启动子片段(–763 bp)的GUS活性提高,受缺氮诱导显着,且缺氮诱导不再随启动子长度增加而显着增强,说明应答氮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位于–211 bp和–763 bp之间,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多在这个区域内,是否与氮的调控存在相关性有待后续进一步证明。(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3期)

李红梅,韩国民[2](2018)在《玉米自交系B73铵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数据为研究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玉米(Zea mays)AMT基因的数量及特征进行分析。先确定AMT候选基因及其蛋白信息并定位其染色体信息,再通过对其外显子、内含子差异的对比及保守基序motif的分析,得出其系统进化树和电子表达分析。可知玉米B73中共有8个可能的AMT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其中Zm AMT-2,Zm AMT-5和Zm AMT-8均不含内含子,其余5个基因均含有1~2个内含子;Zm AMT基因家族预测的保守motif共有6个,均含有motif 1,2,3,4,5,8,两类基因各自的保守基序数目和位置基本相似;8个AMT基因均在叶子中表达,其中Zm AMT-2,Zm AMT-4,Zm AMT-6和Zm AMT-8在玉米的根中表达,说明这4个基因在玉米根的铵离子吸收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李畅[3](2016)在《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1和OsAMT2.1生物学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全球叁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其种植面积占全球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1/3。氮(N)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且需求量最大的矿质营养元素,通常被认为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由于淹水厌氧等环境下土壤中的硝化作用被强烈抑制,使得土壤中的NH4+浓度大大增加,因此通常情况下水稻田中的无机氮源以NH4+为主。为了应对环境中NH4+浓度的变化,植物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进化出了高、低亲和铵转运系统(HATS和LATS)。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植物铵吸收系统的研究发现,两类编码铵转运蛋白的基因家族AMT1和AMT2可能分别与HATS和LATS有关。尽管人们早就发现水稻中拥有至少十个铵转运蛋白基因,但主要的报道仍集中于编码高亲和铵转运蛋白的基因家族OsAMT1s(OsAMT1.1-OsAMT1.3),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通过基因沉默(突变体)进行铵转运蛋白基因功能验证的报道。本试验以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1和OsAMT2.1为研究对象,通过qRT-PCR、GUS报告基因以及eGFP报告基因分析了 OsAMT1.1的表达模式,15N同位素示踪分析了 CAMT1.1-RNAi和CRISPR突变体对水稻NH4+吸收速率的影响,并测定了OsAMT1.1CRISPR突变体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根系K吸收速率的影响;同时通过构建缺磷特异响应基因OsPT6启动子驱动OsAMT1.1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材料,测定其田间不同磷缺乏条件下对水稻氮、磷吸收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最后对获得的OsAMT2.1的基因突变体进行了 15N同位素瞬时吸收实验和水培实验,对其田间条件下的光合特性和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以此来研究OsAMT2.1基因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和qRT-PCR分析发现,OsAMT1.1基因编码一个由49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表达的蛋白定位于质膜,具有11次跨膜结构。OsAMT1.1在根系和地上部的表达均受到光周期的调控,同时其在根系中的基因水平受到供铵和供钾处理的上调表达。2.通过构建OsAMT1.1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对OsAMT1.1在水稻中的组织定位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OsAMT1.1在除根尖外的主根和侧根中表达强烈,同时在根茎结合处和茎秆中的维管束以及叶片中也有表达,对繁殖器官的检测发现,OsAMT1.1只在花药中有表达。进一步的树脂切片分析发现,OsAMT1.1主要在根系的表皮细胞、木质部薄壁细胞以及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薄壁细胞中表达。3.通过研究OsAMT1.1-RNAi和CRISPR突变体根系15NH4+的吸收速率发现,突变体在低NH4+和高NH4+供应条件下的吸收速率均显着下降,OsAMT1.1对短时间水稻根系15NH4+吸收速率的贡献率约为25%。OsAMT1.1-RNAi和CRISPR突变体还导致了水稻在不同NH4+水平供应条件下均表现出生长矮小的生理表型,而且其氮素吸收和积累均显着下降,同时显着降低了低NH4+供应条件下氮素由根系向地上部的分配。4.通过对OsAMT1.1 CRISPR突变体在不同NH4+、K处理条件下根系K的吸收速率进行测定发现,无论供应低K还是高K,在正常NH4+营养条件下突变体的K吸收速率显着高于野生型,而在低NH4+营养条件下却显着降低。对不同NH4+、K处理条件下高亲和钾转运蛋白基因OsHAK1和OsHAK5的表达分析发现,两者在根系中的基因水平与突变体1吸收速率表现出正相关性。不同K处理的长期实验表明,低K处理显着提高了CRISPR突变体根系与地上部的K浓度,但其生物量仍显着低于野生型,说明OsAMT1.1对维持水稻体内的氮钾平衡具有重要作用。5.对特异性缺磷胁迫响应基因OsPT6启动子驱动OsAMT1.1表达的转基因水稻研究发现,其根系中OsAMT1.1的表达在受到缺磷胁迫时显着提高,但其表达丰度仍较OsAMT1.1的过表达低。水培实验表明,OsPT6p:OsAMT1.1转基因材料在低磷处理下其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与过表达材料。低磷与中磷条件下的田间试验分析表明,OsPT6p:OsAMT1.1转基因材料在两种磷水平下的有效分蘖数均显着提高,并且其植株各部位对氮、磷的吸收积累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与Ubi:OsAMT1.1转基因材料,实现了氮磷吸收的双高效。6.OsAMT2.1在根系中的表达受到供铵和供钾处理的上调,地上部则受到供铵的上调和供钾的下调以及光周期的调控。通过对获得的OsAMT2.1的基因突变体进行试验分析发现,在低NH4+和正常NH4+水平下osamt2.1突变体的15N吸收速率与野生型没有显着差异,而在高NH4+条件下,其吸收速率略微低于野生型,表明OsAMT2.1的功能可能并不直接负责根系NH4+的吸收。高NH4+处理还降低了 osamt2.1突变体的生物量和N素积累量,而在低NH4+供应条件则没有影响。田间条件下,OsAMT2.1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细胞间隙的CI2浓度有所提高,这可能导致了其成熟期的分蘖减少和产量下降。综上所述,铵转运蛋白OsAMT1.1对于水稻根系低和高NH4+供应条件下NH4+的吸收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OsAMT1.1-RNAi和CRISPR突变体还影响了水稻体内的N-K平衡;对OsPT6:OsAMT1.1转基因材料分析表明,在一定的缺磷营养条件下,实现了水稻对氮、磷营养吸收的双高效;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2.1的主要功能并不负责水稻根系对铵态氮的吸收,而可能在地上部发挥作用;OsAMT2.1基因突变导致的分蘖减少,产量降低可能与其对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影响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杨寒[4](2016)在《毛果杨铵转运蛋白PtrAMT1;6功能鉴定和遗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营养对于林木的生长至关重要,是有机体最主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因此土壤中的氮素营养也成为林木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粮食安全对国家繁荣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肥力较好的土壤一般用于农业生产,营造人工林往往选择肥力相对较弱的区域,另外人工林也无法像农作物一样,进行定期施肥,因此提高林木在贫瘠土壤中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对促进林木在贫瘠土壤上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AMT是植物体内铵吸收和转移的重要的转运子,主要从事根部对于环境中铵的吸收和转运以及地上部分铵的重吸收。本试验对毛果杨铵转运蛋白家族成员PtrAkT1;6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功能鉴定和遗传转化等研究,结果如下:(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trAMT1;6基因偏好在叶片中表达,并且在成熟叶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幼嫩叶片;对毛果杨PtrAMT1;6基因进行光周期定量,结果显示,PtrAMT1;6基因具有黑暗诱导和光抑制的表达模式:(2)酵母铵转运蛋白突变体31019b突变体功能恢复试验结果表明,PtrAMT1;6基因恢复了突变体高亲和力铵转运的能力;(3)用pCAMBIA-PtrAMT1;6P转化拟南芥,并对转化系进行GUS染色,试验表明:转化株的根茎连接部、子叶叶柄以及靠近叶柄的叶脉和叶肉可以被X-Gluc染成蓝色,这表明PtrAMT1;6基因的启动子具有启动子活性;(4)pROKE2-PtrAMT1;6转化拟南芥并筛选纯合子,通过幼苗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PtrAM1;6基因在根中不发挥明显作用;(5)利用pROKE2-PtrAMT1;6载体遗传转化,创建84K杨过表达株系和抑制株系,经过分子验证得到13株过表达转化系和5株抑制系。以上结果表明,PtrAMT1;6可能参与地上部分氮代谢过程中的氨回收,通过创建的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株系,将为进一步明确这一结论,确定PtrAMT1:6其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明明,樊建芬,于怡,闫希亮,许健[5](2015)在《生物铵转运蛋白对NH_3/NH_4~+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铵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植物以及动物等各种生命体中。生物铵转运蛋白对NH3/NH+4的传输作用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对于通过铵转运蛋白疏水性孔腔的物种是带电荷的NH+4离子还是电中性的NH3分子,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铵转运蛋白对NH3/NH+4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NH3或NH+4的传输及NH3和H+共传输等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5年11期)

张永建[6](2015)在《拟南芥铵转运蛋白AtAMT1;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土壤中重要的无机氮源之一,铵态氮可以被植物根系优先吸收和利用,但过量的铵会对植物造成毒害。因此,为了应对外界铵供应强度和自身氮营养状况的变化,植物需要对根系的铵吸收过程严格调控。前期研究发现,负责拟南芥根系高亲和铵吸收的AtAMT1;1基因可能存在转录后调控,转录本的稳定性在不同组织器官和氮营养状态下存在显着差异,其调控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手段,深入解析铵转运蛋白AtAMTl;1基因在转录后水平上的分子调控机制,为阐明植物氮素吸收的调控机制、创建氮高效转基因作物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分为两部分:1.AtAMTl;1转录本在拟南芥根中的稳定性调控我们在atamt1;l-1(koll)背景下利用35S启动子驱动AtAMTl;1基因表达,在转基因植物根中AtAMTl;1转录本不能稳定表达,并且伴随着AtAMTl;1基因相关小RNA的产生。通过与小RNA产生途径突变体rdr6-11遗传杂交,证实AtAMTl;1转录本在根中的降解是依赖RDR6的小RNA参与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35S启动子驱动GFP报告基因的表达不能产生PTGS,而AtAMTl;1基因ORF区域与GFP基因序列融合后则会引发PTGS,表明AtAMTl;1基因的ORF序列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通过转基因或遗传杂交对PTGS系的遗传背景(koll)和启动子(35S)进行替换,可以使AtAMT1;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稳定,表明koll背景和35S启动子的互作可以引发AtAMTl;1基因PTGS的发生。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生沉默的转基因系根中小RNA的变化发现,大量的小RNA在AtAMTl;1基因位点累积,并且与AtAMT1;1基因序列特性有关。对AtAMTl;1基因特有的两个位点进行突变,转基因植物根中小RNA产生被抑制,从而阻止PTGS发生。以上结果表明,AtAMT1,.1基因的PTGS过程受到koll背景、35S启动子和AtAMTl;1自身基因序列特性的影响。同时,依赖于RDR6的PTGS发生机制进一步暗示,叁者的互作通过aberrant RNA通路引起S-PTGS。2.AtAMT1;1转录本的氮调控通过分析AtAMTl;1基因的“功能获得”突变体和在根中稳定表达的UBQ启动子驱动转基因材料,我们发现即便是组成型转录,根和地上部中AtAMTl;1转录本的积累在缺氮条件高于正常供氮,说明转录后氮调控模式的存在。分析两个T-DNA插入造成截短AtAMTl;1基因表达的突变体材料发现,带有ORF的3'-末端207 bp序列就会在转录后水平受到氮调控。将不受转录后氮调控的GFP基因与207 bp序列融合表达,发现融合基因具有转录后氮调控模式。通过5'-RACE对AtAMT1,.1基因在供氮条件下的降解产物进行扩增,在基因ORF 3'端发现一个主要的作用位点+1458,并且该位点突变的AtAMTl;1转录本不再受转录后氮调控作用。尽管高通量测序并未发现作用该位点的小RNA,但是利用+1458位置的特异探针的分子杂交发现一个大小约30-100 nt非编码RNA(S21),并且在供氮条件下大量表达,与AtAMTl;1转录本的累积模式相反,推测S21可能参与AtAMTl;1基因转录本的降解过程。以上结果说明,AtAMTl;1基因在根中受到特异的转录后氮调控,这一过程与ORF 3'端207 bp的序列有关,而非编码RNAS21可能参与其中。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植物根中AtAMTl;1基因存在转录后沉默和氮调控过程,并在分子水平阐明内在的作用机理,为理解植物根系铵吸收的调控提供了新颖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何振华,宋世威,陈日远[7](2014)在《芥蓝铵转运蛋白基因AM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铵态氮(NH_4~+)是植物吸收的主要氮源之一。由于铵同化需要的能量比硝酸盐少,因此当植物处于缺氮环境时,铵态氮被优先吸收。植物对铵的吸收主要是通过铵转运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AMT)调控。在不同氮素条件下,植物调控铵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以调节对铵离子的吸收和转运。AMT基因已在众多生物中被克隆和表达分析,且表现出不同的调控方式。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L.H.Bailey)是中国华南地区的特产蔬菜之一,克隆芥蓝的AMT基因并研究其表达特性,对于进一步揭示AMT所介导的铵吸收转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供试芥蓝品种为‘绿宝',采用穴盘育苗,待幼苗长至2叶1心时移栽到1/2Hoagland营养液中,预培养15 d后进行缺氮处理4 h。分别采集缺氮处理前后芥蓝的根系和叶片,保存于-70℃冰箱待用。总RNA的提取采用Trizol法,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根据芸薹属植物基因组数据库(http://brassicadb.org/brad/index.php)和GenBank中的相关AMT设计引物。以cDNA第一链为模板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回收后连接pMD19-T载体并转化至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经PCR鉴定后进行测序。使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氨基酸序列比对采用DNAMEN6.0,进化树分析使用MEGA5.0,蛋白质相关分析采用ExPASy(http://web.expasy.org/protparam/)分析工具。实时荧光定量PCR以Actin基因作为内参,分析2个芥蓝AMT的表达特性。以芥蓝cDNA为模板,得到2个芥蓝AMT完整的ORF,通过与其他物种AMT序列比对,将这2个基因分别命名为BaAMT1:1和BaAMT1;4。BaAMT1;1 ORF为1 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53.65 kD,理论等电点为7.54。BaiAMT1;4 ORF为1 506 bp,编码50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61.49 kD,理论等电点为5.95。BaAMT1;1和BaAMT1;4均含有一个"A-G-W/L-G-N-M-G"AMT蛋白家族特征结构,表明它们为铵转运蛋白家族成员。BaAMT1;1和BaAMT1;4均具有10个跨膜结构域,它们的N端和C端均在膜内侧。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BaAMT1;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AMT1;1相似性高达94%,BaAMT1;4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AMT1;4相似性高达90%。正常供氮时,BaAMT1;1在叶中高表达,而缺氮处理后,其在根中高表达,且表达量显着提高。推测BaAMT1;1不仅参与了根吸收铵离子而且参与了铵离子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BaAMT1;4在正常供氮时,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都很低,但是缺氮处理后,其在根中高表达,受缺氮诱导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3)

傅明辉,严国花,李园枚,彭进平[8](2014)在《水葫芦叁种铵转运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中铵态氮吸收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简并引物克隆了3种水葫芦铵转运蛋白基因(EcAMT1、EcAMT2和EcAMT3)片段,并对这3个基因在不同形态的氮素条件下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相比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条件下,EcAMT1基因的表达被抑制,而EcAMT2和EcAMT3的表达刚好相反,铵态氮和硝态氮条件反而能够促进基因表达。结论:说明不同类型的铵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响应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丛郁,杨顺瑛,金曼,郝东利,苏彦华[9](2013)在《豆梨铵转运蛋白基因PcAMT1-1和PcAMT1-2的克隆与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铵转运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生理功能和表达特点,以豆梨幼苗为材料,运用电子克隆与3′-RACE技术获得2个铵转运蛋白基因PcAMT1-1和PcAMT1-2,采用酵母互补和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它们的生理功能与表达特点。结果表明:PcAMT1-1和PcAMT1-2开放阅读框为1 518 bp和1 515 bp,编码的蛋白分别含505和504个氨基酸残基。PcAMT1-1和PcAMT1-2分别与甜橙×枳后代CpAMT(ABI52423)和茶CsAMT1;2(AB114913)的同源性最高(81.96%和78.31%)。PcAMT1-1和PcAMT1-2转入酵母均能使铵转运体缺失突变菌株31019b恢复NH4+吸收能力,在酸性条件下(pH 4.8或5.8)PcAMT1-1和PcAMT1-2对31019b的互补效果均优于中性条件(pH 6.8)。NH4+有毒类似物MeA+可以显着抑制转PcAMT1-1酵母31019b的生长,该物质对转PcAMT1-2酵母31019b无抑制效果;谷氨酰胺合成酶抑制剂MSX可有效抑制PcAMT1-2对酵母31019b的互补效果,对PcAMT1-1的互补效果无显着影响。正常供铵,PcAMT1-1主要在叶中表达,PcAMT1-2主要在根中表达;无氮处理后,PcAMT1-1和PcAMT1-2在根中的表达先上调后下降;重新供铵后,它们的表达量恢复;地上部的表达对上述处理无显着响应。综上所述,PcAMT1-1和PcAMT1-2在豆梨中具有吸收或转运NH4+的功能,并可能具备不同的调控机制。(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李园枚[10](2013)在《水葫芦铵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是生物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物质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矿质元素之一。氮素缺乏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大量施用氮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手段,据统计全球每年氮肥施用量约1亿吨,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提高农作物氮素利用率的方法主要通过改进施肥方式及作物轮作等手段来实现,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作物氮素吸收率低下及大量施肥所带来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植物氮素的吸收利用与其自身基因有关,相关的铵转运蛋白主导着植物对外界环境中铵态氮的吸收,如果找到一种高效氮素吸收基因,并结合基因工程技术则很可能实现作物氮素吸收率的提高。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体氮磷营养盐过度积累,造成沉水植被衰退和消亡,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趋向单一化,水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水葫芦具有过度吸收氮磷营养元素的特点,研究表明利用水葫芦进行水体修复可以降低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盐浓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为沉水植被的生存创造有利的环境,能起到明显改善水质的效果。对水葫芦氮素吸收机理的研究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水葫芦进行水体修复的机制。水葫芦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能在适度适宜的各种水体中旺盛生长,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环境问题,目前很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似乎都不怎么凑效,若从水葫芦的营养代谢出发对水葫芦氮素吸收机制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理生化状况,也不失为一条防治水葫芦的新途径。本文基于水稻、小麦等植物中铵转运蛋白(AMT, ammonium transporter)基因保守序列,以水葫芦根部RNA为模板经过两步法RT-PCR法扩增出水葫芦根部铵转运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片段,再经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法,克隆了水葫芦中第一个完整的铵转运蛋白基因(Eichhornia crassipes ammonium transporter, EcAMT)。 EcAMT cDNA全长1600bp,共编码501个氨基酸,软件预测其具有9个跨膜域,与小麦等植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约达80%。通过BLAST分析及进化树构建可知EcAMT属于植物AMT1。将利用高保真酶扩增的EcAMT全长基因连接到穿梭质粒pYES2,然后将该重组子转化酵母突变株31019b(该突变株无法在铵离子作为唯一氮源且其浓度低于5mM的YNB培养基中生长),通过酵母突变互补功能鉴定实验表明,转化了该基因的酵母突变株能在低于5mM的铵离子浓度下正常生长,且其生长情况要优于野生菌,表明该基因具有较高的钱态氮吸收能力。本实验还通过半定量PCR及荧光定量PCR对清水、铵态氮及硝态氮叁种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的水葫芦根部叁种铵转运蛋白基因(分别标号为EcAMT1、 AMT2、AMT3)(?)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下叁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各不相同,缺氮处理水葫芦根部72h后,EcAMT1的表达呈现明显的氮胁迫效应,但同时也具有时间效应性,即随着时间的变化,相同处理条件下其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对处理72h后的水葫芦AMT2和AMT3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AMT2呈现明显的铵诱导效应,而氮素形态对AMT3则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铵转运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玉米自交系B73全基因组数据为研究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玉米(Zea mays)AMT基因的数量及特征进行分析。先确定AMT候选基因及其蛋白信息并定位其染色体信息,再通过对其外显子、内含子差异的对比及保守基序motif的分析,得出其系统进化树和电子表达分析。可知玉米B73中共有8个可能的AMT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其中Zm AMT-2,Zm AMT-5和Zm AMT-8均不含内含子,其余5个基因均含有1~2个内含子;Zm AMT基因家族预测的保守motif共有6个,均含有motif 1,2,3,4,5,8,两类基因各自的保守基序数目和位置基本相似;8个AMT基因均在叶子中表达,其中Zm AMT-2,Zm AMT-4,Zm AMT-6和Zm AMT-8在玉米的根中表达,说明这4个基因在玉米根的铵离子吸收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铵转运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梅,施卫明.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2的启动子分析[J].土壤.2018

[2].李红梅,韩国民.玉米自交系B73铵转运蛋白基因家族分析[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李畅.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1和OsAMT2.1生物学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

[4].杨寒.毛果杨铵转运蛋白PtrAMT1;6功能鉴定和遗传转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6

[5].张明明,樊建芬,于怡,闫希亮,许健.生物铵转运蛋白对NH_3/NH_4~+作用机理研究[J].化学进展.2015

[6].张永建.拟南芥铵转运蛋白AtAMT1;1基因的转录后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

[7].何振华,宋世威,陈日远.芥蓝铵转运蛋白基因AM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8].傅明辉,严国花,李园枚,彭进平.水葫芦叁种铵转运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表达[J].生物技术.2014

[9].丛郁,杨顺瑛,金曼,郝东利,苏彦华.豆梨铵转运蛋白基因PcAMT1-1和PcAMT1-2的克隆与功能鉴定[J].园艺学报.2013

[10].李园枚.水葫芦铵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3

标签:;  ;  ;  ;  

铵转运蛋白论文-李素梅,施卫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