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西缘论文_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鄂尔多斯西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银川,青藏高原,白云岩,铀矿,各向异性。

鄂尔多斯西缘论文文献综述

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1](2019)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与构造应力场方向或者断层走向大体一致.鄂尔多斯西缘紧邻块体边界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呈现NS、NNE、NE向的变化,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基本一致.银川地堑东西两侧的快波偏振方向有差异,东侧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NNE向挤压和黄河—灵武断裂共同影响,而西侧区域可能受到阿拉善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NW方向的主张应力和阿拉善块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海原断裂带及以南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WNW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较好的说明了海原断裂带为活跃的活动断裂.构造与断裂分布都是控制快波偏振方向的主要因素,走滑断裂上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这些台站主要受到断裂的强烈影响;走滑断裂附近的个别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方向,表明几乎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鄂尔多斯、阿拉善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其他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在NE向运动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阻挡作用,导致了交汇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增加.以海原断裂带到六盘山断裂带为界,其两侧区域的各向异性差异性明显,揭示了应力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暗示其邻近区域,特别在海原断裂带东端到六盘山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交汇区域,可能有较高的强震危险背景.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韦娅,冯创己[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沉积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并对剖面岩石颜色、岩性及岩石结构的进行识别。结合冲刷面、层理构造、剖面结构、变形构造等重要沉积构造标志,将延长组分为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叁角洲相等四类沉积体系,从而为准确划分含油气层、寻找勘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汉石油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刘飞[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汇聚、周围板块离散等造成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和其西缘应力场先后发生了多次变化,导致不同时期盆地、填充、构造变形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鄂尔多斯盆地的褶冲带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的褶皱-逆冲构造地区,加强其演化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地质结构对矿床成矿的影响,对引导并促进该地区地质找矿发展,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崔月菊,司学芸,李营,杜建国[4](2019)在《鄂尔多斯西缘CH_4和CO_2浓度的构造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脱气受气体来源、气体运移途径和驱动力(地质应力)的控制。含C-H-O气体(例如,CO_2、H_2、CH_4、CO、H_2O等)是地幔和下地壳中的重要成分。固体地球中的气体不断地排放到大气中,特别是通过地壳中的薄弱带,如板块/板块的边界、断层。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地壳中产生了大量的断层和裂缝,为气体从地壳和地幔逸出进入大气提供了通道。因此,构造边界、断(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刑恩袁,桂宝玲[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叁道坎组砂岩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叁道坎组砂岩的岩性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合周缘锆石年龄图谱,研究叁道坎组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及物源,建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构造模式。结果表明:叁道坎组砂岩以石英砂岩为主,含有少量岩屑石英砂岩,整体受到较强烈的风化作用;叁道坎组砂岩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且分异程度较大,重稀土元素亏损,且变化较为平缓,δEu具有明显负异常,δCe为轻微亏损的特征,物源来自于西北部阿拉善地块;叁道坎组砂岩的物源呈现多源性,物源除来自于鄂尔多斯地块本身外,还来自于西北部孔兹岩系和阿拉善地块;研究区在早古生代受到北祁连造山带的影响,秦岭—祁连海洋壳在叁道坎组沉积期向北东方向俯冲,研究区整体处于岛弧靠近陆一侧的弧后盆地,为拟定鄂尔多斯西缘从拉张向挤压构造体制转变时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东旭,孙六一,周进高,吴兴宁,黄正良[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发育多期台缘礁滩体沉积,其中对于中奥陶统桌子山组厚层块状白云岩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中—薄层状白云岩的研究则较少。为此,在分析该区克里摩里组储层发育背景的基础上,基于露头、岩心、岩石薄片观察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研究了克里摩里组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储层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阴极发光等资料,明确了该组白云岩成因和储层成因模式,进而预测了该区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的展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发育晶间孔隙型、溶蚀孔洞型和裂缝型等3种储层类型,其中前两者孔喉分布均匀、孔渗性较好,是主要的储层类型;②克里摩里组主力储层白云岩以浅埋藏交代成因为主,局部经受了后期深埋热液改造作用;③高频层序和埋藏白云岩化控制了克里摩里组的储层发育,其中构造运动形成的古沉积地形控制了滩体的平面展布,海平面的短期升降变化控制了储层的纵向差异性,而埋藏白云岩化作用使岩石骨架得以强化、孔隙得以保存。结论认为,该区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主要沿台缘带呈南北向断续分布,厚度介于0.8~43.0 m,总面积为6 512 km2,可以形成规模有效的储集体。(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9年06期)

杨君,王善博,刘飞[7](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环县地区直罗组沉积相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矿层沉积相及沉积砂体是控制铀矿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利用钻井岩芯观察、岩石薄片分析、测井等资料,编制典型钻孔柱状图、地层厚度、砂岩厚度及砂岩百分含量图等,对环县地区直罗组沉积相及其对铀矿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县地区直罗组早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发育辫状河道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晚期为曲流河沉积,发育河道、河漫滩、天然堤等沉积微相。沉积相对该区铀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为铀矿化富集最有利部位;砂体厚度及沉积微相控制着铀矿化的空间展布,主要分布在辫状河道的边部砂体减薄的地带及与泛滥平原相变地带。(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7期)

谭聪,阮壮,于炳松,刘策,苏玲[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叁迭世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研究是明确盆地演化的重要手段,是油气资源潜力精确评价的基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叁迭世存在物源、古地貌不清的问题。利用碎屑锆石测年、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中—晚叁迭世开展了构造、物源、古地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叁迭世时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有统一物源;晚叁迭世时物源差别很大,河西走廊物源来自于祁连和柴达木地块,盆地西部物源则来自于西华北地块。物源分析结果结合地层对比和岩石学、地球化学数据表明中叁迭世晚期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盆地有短暂沟通,晚叁迭世时存在分隔两地的小规模水下古隆起。这种物源和古地貌演化与华北—扬子板块在中—晚叁迭世的自东向西碰撞过程相适应,反映了挤压主应力点西移的事实以及在此背景下盆内由挠曲向抬升的地貌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晓波[9](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向西及南西分别与阿拉善地块及青藏高原板块直接接触。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挤压,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弧后伸展的影响,因此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沉积演化实际上是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相互制约的结果。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与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是新生代中国中东部重大的构造事件,但关于这两大构造体系动力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转换的方式和时间目前还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青藏高原隆升向北东向扩展所导致的华北西缘构造发展过程的争论,以及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油气资源勘查的部署。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两个重要的新生代盆地,即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这些盆地沉积了巨厚新生代地层,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显示它们在渐新世-中新世晚期为一个统一的湖泊系统,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由于牛首山-固原断层的发育而演化为两个独立的盆地。本文基于对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地层格架、充填特征、地层变形、控盆构造的分析及原型盆地恢复等,特别是在建立精确磁性地层学年代格架基础上,通过沉积学与构造变形研究相结合探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所记录的重要构造事件。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及前人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生物研究结果,重新厘定了各个时代的地层界面年代。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与认识:(1)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首次获得银川盆地干河沟组年龄为9.58-2.77 Ma,彰恩堡组年龄为21.32-10.17 Ma,干河沟组与彰恩堡组之间具有0.59 Ma的沉积间断;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为整合接触,其顶界年龄为21.32 Ma。(2)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两个重要的构造-沉积界面,它们分别代表了本区发生的两次重要构造事件。中新世晚期(~10 Ma)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隆起事件,造成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由于该不整合接触界面只局限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及其以西,表明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作用,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构造转换发生在~10Ma;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77-1.04 Ma),玉门组砾岩不整合覆盖于上新世干河沟组之上,下伏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覆玉门组砾岩基本上没有变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向东的扩展的强烈挤压发生在2.77 Ma,玉门组砾岩的沉积标志着相对稳定的夷平作用的结束。(3)提出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历了始新世初始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4个主要发展阶段的认识,详细描述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耦合关系。始新世初始裂陷:始新世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以发育于古地形之上由负反转正断层控制的小型汇水盆地为特征,除宁南寺口子地区外,寺口子组(E_2s)在全区基本为近源粗碎屑沉积。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清水营组(E_3q)沉积早期区域上以彼此连通的浅湖沉积为主;清水营组沉积晚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全区处于热沉降阶段,湖泊全面贯通,沉积了一套厚80-100 m的厚层泥岩;彰恩堡组(N_1z)地层序列整体向上变粗,表现为反粒序沉积,底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整合覆盖于清水营组顶部深湖相厚层泥岩之上。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晚中新世(~10 Ma)期间,牛首山沿牛首山-罗山断层开始隆起并分隔了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自此两个盆地开始独立演化阶段。宁南盆地北4条弧形断裂分割,银川盆地短暂隆起后,在NE-SW向挤压应力产生的NW-SE向拉伸作用下,重新裂陷接收沉积。自晚中新世,银川盆地的演化类似于“碰撞谷”。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早更新世沉积一套厚遍布全区的砾岩沉积,宇宙核素埋藏年龄为1.04-0.12 Ma,结合其下伏干河沟组地层年龄,较为精确地限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强烈的构造缩短事件发生于2.77-1.04 Ma,宁南盆地完全消亡,银川盆地的裂陷加剧。此外,含旧石器的晚更新世水洞沟组在鄂尔多斯西缘广泛发育,时代为~3-1万年,我们将该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的湖泊命名为“宁夏古大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6-03)

王子腾,王康乐,王峰,孔磊,田景春[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物源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物源特征对天然气勘探尤为重要。通过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组分、重矿物组合以及石英阴极发光等研究,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受到北部、西南部、南部物源控制,各个方位物源在研究区中部吴忠—马家滩地区汇合。通过砂岩轻、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叁角图解,以及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等分析,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源岩以大陆上地壳岩石为主。研究区北部砂岩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阿拉善古陆浅变质岩相似,具有亲缘性;西南部及南部砂岩物源区为稳定陆块区和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中浅变质岩相似。综上所述,研究区北部母岩主要为阿拉善古陆的浅变质岩夹少许火山岩,西南部及南部母岩主要为祁连—北秦岭造山带的中浅变质岩,其次为碳酸盐岩和火山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鄂尔多斯西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并对剖面岩石颜色、岩性及岩石结构的进行识别。结合冲刷面、层理构造、剖面结构、变形构造等重要沉积构造标志,将延长组分为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叁角洲相等四类沉积体系,从而为准确划分含油气层、寻找勘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鄂尔多斯西缘论文参考文献

[1].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韦娅,冯创己.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长组沉积体系分析[J].江汉石油科技.2019

[3].刘飞.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J].中国金属通报.2019

[4].崔月菊,司学芸,李营,杜建国.鄂尔多斯西缘CH_4和CO_2浓度的构造响应[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蒋苏扬,黄文辉,张永生,刑恩袁,桂宝玲.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叁道坎组砂岩构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9

[6].吴东旭,孙六一,周进高,吴兴宁,黄正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克里摩里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J].天然气工业.2019

[7].杨君,王善博,刘飞.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环县地区直罗组沉积相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谭聪,阮壮,于炳松,刘策,苏玲.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叁迭世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的证据[J].石油学报.2019

[9].刘晓波.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10].王子腾,王康乐,王峰,孔磊,田景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物源区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鄂尔多斯盆地背锅山组地层对比图红河油田现今构造图天山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分布早奥陶世马五期构造格局图早奥陶世马六期构造格局图鄂尔多斯盆地冶里-亮甲山组地层对比...

标签:;  ;  ;  ;  ;  ;  ;  

鄂尔多斯西缘论文_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