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_汝娟坚,贺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金属,颗粒,界面,模型,陶瓷,性能。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汝娟坚,贺涵[1](2019)在《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高的强度和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和塑性,以及易成形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建筑材料、冶金设备等行业。文章对目前国内外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作了介绍,讨论了其优缺点及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19期)

马国彬,谭建波[2](2019)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基体材料和增强颗粒的选择、润湿性、界面问题及颗粒增强机制方面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金属基体与增强颗粒的润湿机理及增强颗粒分布影响因素,从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成分、结构、结合强度及界面反应等方面对界面问题进行了论述,叙述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强化机制:颗粒复合强化机制和位错强化机制。(本文来源于《铸造设备与工艺》期刊2019年02期)

滕龙龙,项俊锋,王涛,王贝贝,解丽静[3](2019)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切削过程仿真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近年来全球关于颗粒增强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切削过程中的一些仿真技术。切削模型既有二维模型也有叁维模型,包括等效均质模型、微观模型和混合模型。仿真旨在预测切削力的大小,并研究界面失效、刀具—颗粒的相互作用、切削温度和加工次表面损伤等。本文重点介绍了上述建模方法的实现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对其优缺点加以评述。在此基础上,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于洋泊[4](2019)在《原位调控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其成分设计、制备方法及相关组织性能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累积迭轧(ARB)作为一种大塑性变形技术凭借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多材料组元复合等优势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此外,得益于硬质颗粒阻碍材料塑性变形中位错运动引起的强化作用,利用ARB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中所用强化颗粒主要为SiC、Al_2O_3、B_4C等硬质陶瓷颗粒,而同样具有高的硬度的金属间化合物虽然也可被用作基体增强颗粒,但有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了ARB技术结合连续梯度退火的方法制备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思路,重点研究了颗粒尺寸、形态、在基体中分布、相成分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借助光学显微镜(OM)、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万能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对所得Al/Cu复合板微观组织、界面结合、力学性能、断裂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50℃累积迭轧结合350℃条件下不同时间轧后退火处理可以实现板材之间较好界面结合以及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连续生成及破碎,基体晶粒也随轧制道次增加不断细化;Al/Cu界面原子扩散以Cu原子向Al一侧的扩散为主,扩散初期界面反应产物包括Al_2Cu、AlCu和Al_4Cu_9。最终所得8道次复合板中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成分主要为Al_2Cu,其形态为椭球型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颗粒尺寸、形态及分布状态可以通过包括原始板材厚度、迭轧道次及退火温度和时间在内的参数调整进行调控;1道次以后,轧制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层破碎分离及内部纯铜的伸长会导致新的Al/Cu界面的形成,从而为随后退火过程中更多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提供了扩散通道。这一过程中Cu原子在Al基体中固溶度也随着退火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从而对材料起到一定强化作用;8道次迭轧所得Al/Cu复合板强度最高(181MPa),约为退火态1060强度的1.8倍,但延伸率最低。5道次所得复合板具有最好的强度-塑性匹配(161.3MPa,4.1%)。复合板内部界面结合强度随迭轧道次的增加不断提高。断口分析表明铝层断裂机制为塑性断裂,韧窝形态由等轴状逐渐转变为剪切状,表明其塑性逐渐降低。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处具有典型的脆性沿晶断裂特征;复合板试样原位拉伸载荷-位移曲线由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失效阶段叁部分组成。8道次复合板由于脆性颗粒较多,塑性阶段占比相对0道次大幅减小,弹性阶段占比增加。其主裂纹的形成及扩展主要通过颗粒内部微裂纹的贯通,颗粒边缘孔洞的产生及内部Al/Al界面横向局部分层共同作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邱博,邢书明,董琦[5](2019)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表征:理论模型、有限元模拟和实验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异,应用领域广泛,在这类材料中,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是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界面结合强度是衡量界面结合情况最重要的定量化指标。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测量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方法,包括早期就已经提出并一直沿用的微观力学测试方法,如单纤维拉出法、单纤维断裂法和微粘结测试法等,以及以材料宏观性能来评价界面应力状态的宏观实验方法,如横向弯曲实验、横向拉伸实验以及导槽剪切实验等。根据测量过程是否需要对界面进行破坏又可以分为声发射技术、声显微技术、拉曼光谱等技术的非破坏性方法以及一些需要破坏界面从而达到测量目的的破坏性方法。虽然诸多学者对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测量与表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些测试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纤维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的成果,对于颇有前景的颗粒增强金属复合材料而言,这些测试手段却因颗粒增强相在形状和尺度上的特殊性而难以奏效,从而造成定量表征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相关研究的发展较为缓慢。为了解决颗粒增强相与金属基体界面强度难以测量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的方法来表征界面的结合强度。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预测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在建模及计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对颗粒增强相的形状、分布状态以及界面的形变方式进行了简化处理,导致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们开始寻求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来定量表征颗粒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也就是通过测量界面处的剪切强度或拉伸强度来表征界面的结合强度。本文针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归纳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基于不同原理对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和预测的理论模型,论述了对界面结合强度进行定量表征的有限元模拟测试法以及实验测试法,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为界面设计与结合强度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5期)

叶想平,李英雷,翁继东,蔡灵仓,刘仓理[6](2018)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较低颗粒体积分数(≤14%)的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主要存在的Orowan强化应力、位错强化应力、颗粒承载强化应力和其他强化应力的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各项强化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降低颗粒尺寸、提高颗粒体积分数和提高颗粒分布均匀性能够同时提高Orowan强化应力和位错强化应力,提高颗粒体积分数还能够提高颗粒承载强化应力;(2)采用微观非均匀分布的颗粒包围金属基体的材料设计方法,通过提高颗粒承载强化应力和提供塑性形变区,能够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屈服强度和延展性;(3)晶界强化效应和晶格摩擦应力对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也有贡献,但较少通过增强这两项强化效应提高复合材料屈服强度,通常可忽略复合材料中的固溶强化效应;(4)各项强化应力的耦合关系存在线性迭加、乘积迭加和均方根迭加3种形式。线性迭加和乘积迭加适用于纳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其中乘积迭加关系应用效果更好;均方根迭加主要应用于微米级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柳青,祁复功,丁海民,范孝良,乐英[7](2018)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近邻颗粒间的应力及应变分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聚力模型研究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近邻颗粒间的应力及应变分布。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应变主要集中于基体上,在加载路径上存在一个应变较高的区域,从而促进了颗粒极点附近空洞的形成。基体的应力和应变都随着基体与增强颗粒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模拟结果表明,增强颗粒之间的相互影响有一个临界距离,而且这个临界距离会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加载方向和颗粒的中心线夹角对应力和应变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加载方向和颗粒的中心线夹角为0°时,颗粒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大,其夹角为45°时颗粒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8年11期)

郭贵申[8](2018)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氢致变形行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是在自然界最小、最轻的原子,它广泛存在自然界中。环境中存在的氢可以通过在材料表面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溶解或扩散等过程进入材料内部。作为最小的原子,一旦进入材料后,氢就会在材料中快速扩散;与此同时,氢还会被材料中的各种缺陷捕捉或者偏析在它们附近。被材料中各种缺陷捕捉或偏析在它们附近的氢,不仅会显着地影响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还会显着地影响材料的断裂强度,导致材料过早地发生氢脆断裂。氢致材料失效现象虽在工程中广泛存在,但对其内在物理机理的认识和定量描述还不够深入,它涉及材料科学和固体力学的交叉前沿,是一个典型的多尺度、多场耦合科学问题。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先进复合材料,在工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应用。该材料的优良性能来自于颗粒相和基体相的有效协同,颗粒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强度是控制其性能的关键。一旦进入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后,氢会在颗粒-基体界面处偏析并显着地降低界面粘接性能,导致颗粒复合材料整体性能下降。因此,研究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氢的扩散以及氢在界面附近的分布对刻画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界面开裂行为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氢扩散-应力场耦合算法及其在ABAQUS软件中的实现。氢的扩散不仅与氢的浓度有关,还与静水应力场的分布有关,涉及氢浓度场与应力应变场的耦合。为此,首先,通过ABAQUS的UMAT子程序计算金属基体和颗粒的力学行为;然后,基于氢扩散方程与热传导方程的相似性,采用热比拟法,通过ABAQUS的UMATHT子程序计算氢的浓度分布;通过二次开发,在ABAQUS框架下实现了应力、应变场和氢扩散之间的耦合求解。2、通过氢扩散-应力场耦合计算模拟,研究了颗粒体积分数、颗粒取向等对氢在金属基体中的分布的影响。主要考虑了两种情形:即氢不影响基体材料力学行为及氢影响基体材料力学行为。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这两种情形下,颗粒体积分数、颗粒取向等细观结构特征对氢在基体中的分布及其对颗粒增加金属基复合材料宏细观力学行为的影响。本文所得结果对认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氢致变形行为及其失效机理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毛梦迪[9](2018)在《金属颗粒增强SiC_p/7075Al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基复合材料因轻质、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磨性和抗疲劳等优异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为复杂的性能要求,开发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多相混杂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论文采用“陶瓷+金属”的搭配方式,通过压力浸渗技术制备出SiC和Ni、Ti及其合金颗粒混杂增强7075Al复合材料,深入探究不同金属颗粒对SiC_p/7075Al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差异,为高强韧多相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1、对于Ni系金属颗粒增强SiC_p/7075Al复合材料,Ni系金属颗粒与Al合金基体发生剧烈的界面反应生成大量NiAl_3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明显的“核-壳结构”,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Ni-Al界面间形成的较厚的硬脆NiAl_3金属间化合物严重削弱了Ni系金属颗粒的强化作用,成为复合材料裂纹扩展的主要区域,表现为脆性断裂机制。2、Ti系金属颗粒增强SiC_p/7075Al复合材料则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铸态下,与SiC_p/7075Al复合材料相比较,(SiC_p+Ti)/7075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5.1%(达到593MPa),伸长率提高了20.6%(达到0.41%);(SiC_p+TC4)/7075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20.9%(达到573MPa),伸长率提高了55.9%(达到0.53%)。Ti系金属颗粒与Al基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可有效传递载荷至具有较高耐损伤容限的Ti系金属颗粒,使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同时,Ti系金属颗粒的加入使基体中的热配错应力得到释放,降低了位错密度,与基体协同变形,表现为复合材料塑性的改善。3、对于Ti系金属颗粒增强SiC_p/7075Al复合材料的固溶热处理,由于Al基体中的Mg元素在金属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处偏聚,使基体中的Mg元素浓度降低,加快了(SiC_p+Ti)/7075Al和(SiC_p+TC4)/7075Al复合材料中第二相粒子的溶解速度,缩短了复合材料到达峰值强度的时间。同时,(SiC_p+TC4)/7075Al复合材料受到更为剧烈的界面反应影响,到达峰值强度的固溶时间进一步提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5)

张婉婷[10](2018)在《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计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 particle,简称ZTA_p)和氧化铝颗粒增强的Fe基复合材料。由于在Fe合金中添加了硬度高的陶瓷颗粒,使得Fe基复合材料兼备了陶瓷的高强度和金属基体良好的韧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有望作为矿山、水泥、电力、环保处理机械设备耐磨件的局部耐磨强化材料,如可应用于刮板输送机中部槽、破碎机等易磨损部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与单相的材料相比,陶瓷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属于多相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均匀、不连续和性能非线性等特点,其力学行为更为复杂。已有的研究表明,复合材料中陶瓷颗粒的尺寸、含量、形状和种类、陶瓷颗粒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以及复合材料中的微观缺陷等因素均会影响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同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这些影响因素并不具备简单的线性关系,以界面的结合性能为例,并不是界面的结合强度越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越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希望界面承受载荷而脱粘,使得复合材料在界面脱粘过程中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具有更好的韧性。相反地,在某些情况下,界面的脱粘和开裂会加速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给设备和构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系统地改变和调控这些因素,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综合性能的和适用于不同实际载荷工况的复合材料。实验上,对陶瓷颗粒与金属基体之间界面性能的测量存在一定的困难,原因是为了得到适合测量的复合材料试样尺寸和形状,需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机械加工,这样会在界面处引入额外的应力,导致测量的界面结合性能准确性不高。同时,实验结果受仪器的灵敏度和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影响较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由于其方便的操作和具有预测性等特点,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中。在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计算机模拟时,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宏观尺度的模拟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假设材料连续均匀且具有各向同性,模拟过程简单方便,但其结果的精确度有限,依赖于如单元网格划分尺寸等因素;微观尺度的模拟从原子和分子的角度出发,考虑电子的作用和原子所处的力场,具有很好的准确性,然而其模拟的材料尺寸和区域有限。因此,结合了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应运而生。兼具了宏观模拟的高效性和微观模拟的准确性,多尺度的计算模拟方法更加适合诸如复合材料一类宏观上可视为均匀、实际微观上组织和结构并不均匀的材料。本文充分运用陶瓷颗粒在金属基体中的强化效应等理论知识,借助适用于不同种类和不同应变率的材料强度和破坏理论模型,如陶瓷材料的J-H模型和Weibull模型,金属材料的强化模型和述缺陷的Mott分布模型等,采用多尺度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ZTA_p和Al_2O_(3p)增强的Fe45合金基体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陶瓷颗粒的尺寸、体积分数、形状、颗粒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以及基体内部的缺陷等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冲击性能和微观磨粒磨损性能的作用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ZTA颗粒的参数和ZTA颗粒与Fe45基体之间的界面性能共同影响着ZTA_p/Fe45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为了得到屈服极限较高的ZTA_p/Fe45复合材料,ZTA颗粒的体积分数应足够高,但又不至于过高引起复合材料临界应变的剧烈下降。颗粒与基体间的界面应有足够好的结合强度,来高复合材料的屈服极限和临界应力,降低界面脱粘导致材料失效破坏的概率。为了得到综合拉伸性能最好的ZTA_p/Fe45复合材料,最佳的ZTA颗粒的体积分数大致为20%,最佳的界面为强结合界面。选取以正方形颗粒为代表的尖角形颗粒可有效地高ZTA_p/Fe45复合材料的屈服极限和临界应变及应力值,高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承受破坏的能力,适合用于存在磨损等苛刻载荷的工况下;而含有椭圆形颗粒的复合材料相比于含有尖角形颗粒的复合材料,其弹性模量更大,适合在变形较小的工况下使用。ZTA颗粒的粒径在1.4~3.0mm的范围内时,选取小粒径的ZTA颗粒增强的Fe45复合材料可以获得较高的屈服极限和较强的抵抗破坏能力,大粒径的ZTA颗粒增强的Fe45复合材料相比于小粒径ZTA颗粒会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2.随着ZTA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ZTA_p/Fe45复合材料中颗粒断裂的概率略有下降,内聚界面出现脱粘破坏的数量增加。在含有内聚界面的ZTA_p/Fe45复合材料中,椭圆形颗粒引起的应力极值最大,圆形颗粒次之,正方形颗粒引起的应力极值最小。随着ZTA颗粒粒径的增大,ZTA_p/Fe45复合材料内部的应力极值和应力集中的区域面积均增大。细小弥散的ZTA颗粒对载荷的偏转作用更显着,使复合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更均匀,基体的强化效果更好,而粗大的ZTA颗粒更易引起基体应力的局部集中分布,增加复合材料破坏的可能性。含有较弱结合界面的复合材料界面开裂尖端附近的更易发生屈服破坏。随着内聚界面结合强度的增大,ZTA颗粒的断裂概率降低。3.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Al_2O_3/Fe界面的结合性能进行模拟的结果为:Al_2O_3/Fe界面的最大拉伸应力为1.4770GPa,最大剪切应力为0.3294GPa,界面的极限拉伸位移为14.7?,界面的极限剪切位移为17.3?。ZTA颗粒的参数对ZTA_p/Fe45复合材料冲击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在含有单一粒径颗粒的复合材料中,随着ZTA颗粒粒径的增大,ZTA_p/Fe45复合材料的冲击吸收功增大,但复合材料的断裂破坏影响区域的面积增大;含有单一粒径颗粒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高于含有级配颗粒的复合材料。由于级配颗粒挤嵌的排列方式,导致含有级配粒径颗粒的复合材料内部应力极值最大,复合材料基体出现屈服破坏的概率最大。随着ZTA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ZTA_p/Fe45复合材料的加工硬化程度增大,缺陷更早地出现,复合材料的冲击吸收功减小。复合材料基体的应力极值与ZTA颗粒的体积分数无明显关系,但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降低,颗粒承受的载荷量下降,基体局部出现应力集中区域的面积增大。随着ZTA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由于颗粒对冲击载荷的偏转作用,导致复合材料断裂破坏的影响区域面积增大。4.对ZTA_p/Fe45复合材料进行了多尺度冲击性能的模拟,得到的复合材料冲击吸收功随ZTA颗粒粒径和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复合材料的断裂形式和破坏影响区域面积与实验吻合较好,然而模拟得到的冲击吸收能量数值偏低,经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模拟中采用Mott分布来述基体材料内部的缺陷,复合材料的单元达到极限应力即认为失效,然而所划分单元的体积大于真实复合材料中缺陷的体积,导致模拟中ZTA_p/Fe45复合材料更易出现破坏,因此冲击吸收功偏低;第二,应用Al_2O_3的冲击力学性能近似替代ZTA的性能,由于忽略了ZrO_2的相变增韧效果,低估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吸收功。5.在金刚石磨粒微凸体对Al_2O_(3p)/Fe复合材料进行磨损时,复合材料表面的金属原子随着磨粒微凸体的移动而堆积在微凸体运动方向的前端。上方Al_2O_3颗粒发生的转动和下移避免了磨粒微凸体与Al_2O_3颗粒下面基体原子的直接接触,减少了金属基体的磨损量。随着金刚石磨粒微凸体的水平滑动速度v_x和法向载荷f_z的增加,Al_2O_(3p)/Fe复合材料的平均摩擦系数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度降低,Al_2O_(3p)/Fe复合材料的总磨损原子数量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下降。随着Al_2O_3颗粒体积分数V_f的增大,Al_2O_(3p)/Fe复合材料的总磨损原子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V_f为25%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速率最高。当V_f超过25%时,复合材料的磨损速率随V_f的增加而降低。在较大的磨粒微凸体法向载荷f_z下,磨粒对复合材料原子的犁沟效应占据主要的地位;当Al_2O_3颗粒的体积分数V_f较大时,Al_2O_3颗粒对磨粒微凸体的阻碍效应起到主要的作用。本文的宗旨在于,建立通用的理论计算模型,通过多尺度的模拟方法来实现对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冲击性能和磨粒磨损性能的预测,并结合实验的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以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给先进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8-04-10)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基体材料和增强颗粒的选择、润湿性、界面问题及颗粒增强机制方面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金属基体与增强颗粒的润湿机理及增强颗粒分布影响因素,从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成分、结构、结合强度及界面反应等方面对界面问题进行了论述,叙述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两种主要强化机制:颗粒复合强化机制和位错强化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汝娟坚,贺涵.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马国彬,谭建波.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9

[3].滕龙龙,项俊锋,王涛,王贝贝,解丽静.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切削过程仿真综述[J].工具技术.2019

[4].于洋泊.原位调控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5].邱博,邢书明,董琦.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表征:理论模型、有限元模拟和实验测试[J].材料导报.2019

[6].叶想平,李英雷,翁继东,蔡灵仓,刘仓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研究现状[J].材料工程.2018

[7].柳青,祁复功,丁海民,范孝良,乐英.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近邻颗粒间的应力及应变分布(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8

[8].郭贵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氢致变形行为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毛梦迪.金属颗粒增强SiC_p/7075Al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张婉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计算模拟[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

论文知识图

复合材料拉伸断口表面的扫描电镜...低氧压熔结Ti3SiC2颗粒增强金属基体系制备低氧压熔结Ti3SiC2...基体与预镀Ni及Ni.V声P/CeOZ一siq纳...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双脉冲电沉积制备Ni.v办p/CeOZ一510...

标签:;  ;  ;  ;  ;  ;  ;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_汝娟坚,贺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