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1]2004年在《中韩经贸交流史研究》文中认为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它先于两国政治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推动中韩建交的过程中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建交后,两国关系也是以经济、贸易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因此,一直以来中韩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发展的轴心,中韩经贸交流史也构成中韩关系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把中国与韩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作为一个个案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论文写作方法等进行说明,以便对论文的写作依据及可行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本篇论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第一章回顾了建交前中韩两国经贸交流的简况。首先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开展的背景条件。文章指出,在国际局势不断缓和以及中韩分别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背景下,两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开始恢复发展民间经贸关系,并在短时期内即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本章根据史实对经贸关系对中韩建交的推动以及建交后对经贸交流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 第二章及第叁章主要就建交后中韩两国经贸交流的历史进行详细论述,以大量的史实和数据具体讨论了两国在贸易、投资、产业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各个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根据中韩经贸交流开展的历史,双边贸易及投资合作是中韩最早开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建交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贸易额激增,进出口商品结构多样化,中韩贸易占中国和韩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日渐上升;韩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投资领域、区域日趋扩大等,中国对韩国投资也在政府及民间的大力推动下具有了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章还对两国双边贸易、投资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作了剖析,对在贸易及投资中出现和产生的问题作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除在贸易、投资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外,两国在建交后也积极发展产业合作和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文章认为,中韩的产业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韩产业合作的建立阶段,一是中韩产业合作的深人开展阶段。中韩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则主要是以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以及东北亚地区合作为主,尤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开展的中日韩经济合作更是有很大的潜力。中韩两国发展以上两个领域中的经贸关系是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的,是历史的必然。为此,本文特别指出,加强两国产业合作及区域经济合作,是两国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而且将成为未来两国富有希望的合作领域。 第四章论及的是21世纪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21世纪两国的经贸交流将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将与政治、文化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因此,首先讨论的是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中韩两国应站在时代潮流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把握两国关系走向,并加强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为两国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开辟经贸合作新的领域和方式,推动中韩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陈媚[2]2008年在《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人民彼此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分析,均是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中韩两国在文化上同属“儒家文化圈”,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轰轰烈烈;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曾出现过短暂的停滞。当代,随着中韩两国政治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国之间又再次出现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文化交流的主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加和丰富,文化交流的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文化交流在中韩关系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中韩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为今后两国在各个领域发展友好合作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文化争端问题、历史问题等,其中还包括很多人所担心的韩国文化影响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在相互尊重、加深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两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优势,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管延江[3]2010年在《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1988年韩国“北方政策”的实施,尤其是1992年中韩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使中韩经贸和劳务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延边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对韩劳务输出迅猛发展,对外劳务收入已连续多年超过地区财政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延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为中韩建交下的国际环境。而事实上,延边地区与朝鲜半岛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渊源和人员交往,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形成和发展,才是推动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快速发展的决定力量。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批朝鲜人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东北,逐渐在今延边地区形成了朝鲜族主要聚居地。期间,无论是早期农业生产、抗日和解放战争,还是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延边朝鲜族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在与朝鲜半岛的往来过程中,形成了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特殊优势,包括延边朝鲜族聚居地独有的人脉优势、民族优势、语言优势、文化优势等等。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推拉理论,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拉力主要来自韩国与延边地区的民族认同与收入差别,推力主要来自延边的劳动力剩余和鼓励政策;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均衡理论,韩国缺乏劳动力的就业环境、延边同韩国产业结构与工资水平的差异、延边劳务人员赴韩的强烈愿望等因素,成为延边发展对韩劳务输出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劳动力移动效益理论,获取投入后的高回报成为延边对韩劳务输出的直接动力,同时考虑了目的地韩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文化认同。延边对韩劳务输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初期发展、快速发展和成熟发展叁个阶段。劳务输出途径主要有前期个人携带货物往来、政府组织外派、中介组织外派及相当数量的非法滞留。在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延边劳务市场尚不完善,一度经历了出国劳务人员被诈骗案多发期。随着韩国引进外籍劳工政策的调整和延边劳务市场的不断规范,延边对韩劳务输出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劳务输出人员整体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只能就业于脏、险、累的3D行业。同时受研修生和非法滞留身份的限制,不能得到合法的劳动保障,一些薪酬纠纷、工伤事故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维权,给劳务输出人员带来经济损失,也给韩国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在促进延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延边地区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韩国缓解就业矛盾、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公共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延边过去作为老、少、边、穷地区,近二十年的发展速度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程度,明显快于同类地区。延边州能够在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名列前茅,成为全国模范自治州,其首府延吉市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其中劳务经济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由于延边赴韩劳务市场相对不够成熟,劳务人员数量庞大,且长期居留国外,由此引发了延边地区劳务市场不规范、过度消费现象严重、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家庭婚姻矛盾突出、留守子女教育缺位等诸多现实问题。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在经历了初期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已逐步进入理性、平稳、健康、和谐发展阶段。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韩币贬值和韩国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必将影响在韩劳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新派劳务人员的数量,同时韩国雇佣许可制、访问就业制的实施,也给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实施,使延边地区再度成为东北亚经济互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延边对韩劳务输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健全劳务人员保障机制,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盘活对韩劳务输出收入,引导外出归国人员广泛开展全民创业,使延边对韩劳务输出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实现延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祁怀高[4]2004年在《冷战后的中韩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与朝鲜半岛(韩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人们常常将二者关系比作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等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对朝鲜半岛影响最大的国家,与朝鲜半岛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其时间之长和影响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只是在184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由于国力贫弱,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才逐渐衰微。 冷战时期中韩两国曾长期相互隔绝,但冷战结束后不久,两国即正式地建立了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在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建立起各种对话机制和渠道,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在经济合作方面,双边贸易额迅速扩大,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联系已成为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官民并举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局面。在建交的第11个年头里,两国关系实现了由睦邻友好关系向合作伙伴关系再向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这一切都表明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韩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异,对国际和地区事务的看法也非完全一致,然而,建交11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堪称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处共荣的典范。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民族战争、部落纠纷、领土中断此起彼伏;一些国家的冷战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对于世界各国来说,要减少摩擦与矛盾,就必须像中韩两国一样对待历史与现实。中韩关系模式应该在国际上进一步推广。因此,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冷战时期的中韩关系写起,重点叙述了冷战后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为中韩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第二章介绍了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中韩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原因。在第叁章分析了制约中韩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贸方面的,其中东北亚大国的制约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笔者认为中韩两国应通过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来趋利避害。在第四章从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和全球叁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中韩关系,认为中韩关系发展必须服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以及考虑东北亚其他大国的利益,并对中韩关系进行了总结和前瞻。 当然囿于水平有限,资料不足,本文纸漏与偏颇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王禹[5]2012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延边州与朝鲜、韩国交流合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南隔图们江与朝鲜邻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的友好邻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是朝鲜半岛南部地区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交后从对峙国家发展成为友好邻邦。延边州与朝鲜、韩国在地缘、人缘方面有着特殊关系,地缘方面,它们都位于东北亚中心交汇点,处于连接中、朝、俄、韩、日等国陆海运输通道的枢纽。人缘方面,延边朝鲜族的祖先来自朝鲜半岛,多数人与朝鲜、韩国人有血缘亲属关系。冷战时期,在中朝两国坚持战斗友谊,兴衰于共中曲折发展的大框架内,延边州成为我国与朝鲜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在中韩两国从严重对峙状态逐渐转向缓和的关系中,延边州开始与韩国进行了民间交流。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伴随着冷战解体,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全世界宣布:由UNDP支持,周边多国共同开发图们江叁角洲地区。图们江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开辟东北亚海、路、空国际通道,以促进东北亚区域各国的国际合作。从此,图们江区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延边州、朝鲜罗先地区以及俄罗斯沿海洲成为多国合作开发的重点地区。图们江开发为延边州与朝鲜、韩国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图们江开发论证准备和开发阶段,中朝两国在传统友谊的基础上,经过高层互访,将两国关系推进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1992年8月,中韩两国建交,为延边州与韩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延边州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加强与朝鲜、韩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辟了珲春.罗津-束草的陆海客货联运航线、珲春-清津-日本西海岸诸港的定期班轮和珲春-罗津-釜山-新泻的集装箱航线,又开通了珲春-波谢特-釜山-秋田的国际陆海联运航线。至此,延边州初步实现了我国政府提出的“借港出海”战略,为延边州、吉林省乃至东北的振兴创造了新机遇。区域国际陆海通道的开辟,使延边州扩大与朝鲜、韩国的交流和合作,在经贸、劳务、旅游以及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东北亚区域还存在着冷战遗产的影响,区域各国的合作深受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等诸因素的制约,开发经费的支出依然局限于地方政府行为等原因,远远没有达到UNDP所预定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推动图们江开发,2005年9月,图们江开发五个成员国在长春签署“大图们江行动计划”,将图们江开发项目提升为大图们江行动计划。经过中朝频繁的高层交往,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发展阶段,直接推动延边州与朝鲜的交流与合作,使延边州租借罗津港一号码头,进一步扩展了延边州的“借港出海”战略。与此同时,中韩高层频繁往来将中韩两国关系提升为新世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延边州与韩国的交流与合作。不久,延边州与韩国开通了延吉-首尔、上海-延吉-釜山和延吉-青州直航航线。对外通道的扩展促进了延边州与朝鲜、韩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9年11月,我国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延边州成为我国第一个沿边开放开发先行区和示范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落实《长吉图规划纲要》的关键,是加强和扩展图们江区域对外国际通道,使延边州充分发挥我国在东北亚区域的国际窗口作用。延边州在积极保障珲春—扎鲁比诺—新泻—束草四国联运航线运营的基础上,与朝鲜、韩国紧密合作,打开了珲春-罗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跨境运输通道,成功对接了延吉-韩国-日本的空中航线。中、俄、朝环形跨国旅游的启动,也是延边州与朝鲜、俄罗斯联合开办的边境旅游新亮点。展望未来,延边州与朝鲜、韩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中朝两国关系将继续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方向发展,中韩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不断得到深化。在中朝、中韩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延边州与朝鲜、韩国在开辟东北亚五国陆海通道、开辟新欧亚大陆桥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过程中,延边州与朝鲜、韩国将加强交流,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互补资源,在合作中一定会达到双赢目的。
王军有[6]2017年在《条约体制下近代中朝贸易关系研究(1840-1918)》文中研究说明中朝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朝贸易作为中朝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二千多年来从未间断。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中朝贸易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多数为从历史学及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当今东北亚形势瞬息万变、中朝政治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只从史学或经济学角度静态的研究中朝贸易,显然不能清晰、真实地反映其原貌,本文以"条约体制"下中朝两国关系、角色的转变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两国间条约体制的建立对贸易关系的影响。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近代中朝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在目前国内尚属空白。通过对条约体制下中朝近代贸易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分析,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近代对中朝贸易产生影响的部分典型条约,将有利于认清条约体制所带来的中朝关系、地位的变化,以及对近代中朝贸易的影响,便于以史为鉴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促进当代中朝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章为"朝贡体制下中朝贸易关系的历史回顾(1840年以前)"。这部分内容作为选题主体内容的铺垫,主要从选题的历史传承性对宗藩关系下的中朝朝贡贸易进行了回顾。朝贡制度下的中朝贸易主要是指朝贡贸易,其实质是以国家为贸易主体的易货贸易。与朝贡贸易并存的还存在自发形成的两国边民间的民间贸易。第叁章为"不平等条约体制下的中朝传统贸易关系的瓦解(1840—1895年)"。中朝分别自1842年《南京条约》、1876年《江华岛条约》被迫开埠后,宗藩关系受到严重挑战,基于此的"朝贡贸易"日渐式微。清朝政府为挽救宗藩关系,效仿西方国家试图通过与朝签订条约的方式加强朝贡贸易,1882年《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1884年《中朝仁川华商租界章程》等条约为典型代表,上述条约的实质为清朝政府强加给朝鲜的不平等条约。随着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朝朝贡贸易终结。第四章为"平等条约体制下的中朝主权国家间的贸易关系(1896—1910年)"。以1897年"大韩帝国"建立与1898年《中韩通商条约》的签订为主要标志,中朝贸易已经由"朝贡贸易"转变为"主权国家间的平等贸易关系"。对《中韩通商条约》的性质应定位为平等条约,这对两国间贸易方式及贸易额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第五章为"中国与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的贸易(1910—1918年)"。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标志大韩帝国灭亡,朝鲜丧失外交权,《中韩通商条约》被废除,中朝进入条约后时代的中国与日本殖民统治下朝鲜的贸易时期,日本在中朝贸易关系中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导作用。结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进行了简短总结,概括了近代中朝贸易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近代中朝贸易经历了由朝贡体制下传统贸易关系向近代主权国家间自由贸易的转变;二是近代中朝贸易与国家间政治因素联系紧密,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叁是近代中朝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同时论述了近代中朝贸易关系发展的启示:一是加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贸合作,推动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应当主动引导这一潮流引领区域合作;二是推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贸发展,促进东亚合作,要坚持政治和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叁是尊重现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中朝贸易发展。首先,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贸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位。
张慧[7]2016年在《由中韩影视贸易巨大逆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区域经贸一体化的多元多赢模式早已成为世界经贸发展的大势所趋,无论是欧盟的一体化,还是世界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抑或是东盟自由贸易等都是这种多元多赢模式的标准化范式。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额度正在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与施行打开了中韩文化经贸交流发展的大门,更为中韩之间的影视贸易交流打开了全方位的通路,韩国作为世界文化经济
李承玹[8]2010年在《中韩双边军事外交:演进及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军事关系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外交则是足以影响中韩外交关系走向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古代中世的军事联合到近代的军事援兵、抗日时期的军事支援,中韩具有长期的军事外交历史。自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中韩军事外交逐渐展开,至今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本论文尝试界定军事外交的定义和概念,将其作为研究中韩军事外交的出发点。着重分析中韩两国的国防安全政策和互相的军事外交战略。归纳并梳理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上分析推动中韩军事外交发展的深层动力,并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配合发展的因素,比较分析中国同其他国家军事外交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判断两国军事外交未来发展的趋势。笔者期待通过这种研究推动中韩军事关系克服重大制约因素,发扬并扩大积极因素,促进中韩军事外交更好地发挥加强两国国家安全的作用,同时,希望加强中韩军事外交关系,为双方发展更高层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基础。中韩两国实际情况来看,面对军事外交领域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两国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军事外交发展方向的研究,一方面,要做好共同应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世界面临非传统安全问题继续完善两国军事交流合作的信任关系,不断促进中韩军事外交的健康发展。
朱宏[9]2010年在《从中韩关系发展看韩国外交战略调整》文中认为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不受到损害,必须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以求自助;或与他国联合,以抗衡敌国的势力与影响,形成均势。均势战略一直以来就是各国外交战略选择中的重点考虑对象。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分崩瓦解,但是新的国际体系还没有形成。国际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均势战略在某些地区发生了变化。韩国,这个东北亚地区重要国家,从冷战时期到21世纪初,其外交战略发生了从“均势战略——平衡战略——带有均势色彩的平衡战略”的变化。中韩关系的发展起步晚,发展快,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诸多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比较有特点的。中韩两国在冷战时期分属东西方两个敌对阵营,曾经在朝鲜战争上兵戎相见。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国水到渠成的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韩国外交中所占的地位迅速提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国在韩国外交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出于独立发展的考虑,韩国努力在外交中摆脱美国的影响。因此在外交战略上,韩国选择与中美等国进行等距离外交。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处于弱势的韩国又逐渐感受到了中国所带来的压力。为了满足其心理上的安全需要,现实的选择与其盟友美国拉近关系,以制衡中国。
何彤梅[10]2008年在《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中韩政治外交关系为课题,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述了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过程,对影响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发展的诸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揭示出未来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发展的趋势。论文分叁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及由五个章节组成的论文主体部分。在绪论中,主要说明研究中韩政治外交关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外交的目的及意义。本论文在充分查阅了中、韩、英、日文献资料,运用现实主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多视角地对中韩政治外交关系进行了整体研究。同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回顾。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就中韩关系的缘起作以介绍。自1910年“日韩合并”开始到“叁·一运动”的掀起,中国仁人志士的呐喊与中国有识之士的声援将两国人民紧紧连在一起。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中国各党派在积极进行抗日的同时对韩国临时政府也给与了无私的援助、支持和声援。30多年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章论述了冷战时期两极对抗下的中韩关系。战后大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处理最终导致了半岛的分裂,朝鲜半岛成为东西方对抗的重要场所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战略使中朝友好交往,中韩严重对峙。朝鲜战争的爆发进一步使中韩由对立走向交恶。朝鲜战争后,中苏同盟得到巩固,苏、中、朝组成了反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同盟。第叁章论述了冷战趋于缓和时期由两极到多极化过程中的中韩关系。70年代以后,东北亚的冷战气氛有所缓和,但并未改变中国同朝鲜半岛两个国家间关系的性质。韩国针对北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北方外交”;中国正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于是,中韩间的非官方接触、间接贸易成为消融两国关系坚冰的催化剂,中韩关系开始松动。第四章论述了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中韩建交符合两国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建交15年来,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飞速地发展,这种发展也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韩流”和“汉潮”的出现便是最好的例证。相比之下,中朝关系却迎来了短暂的“冷却”局面,但经过中朝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开始向新型的国家关系转换。第五章就21世纪的中韩关系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点是“南北并重”,这一政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历史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韩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将目前的中韩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必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结论部分,笔者综合全文归纳出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的发展趋势。尤其指出,未来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的发展将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韩经贸交流史研究[D]. 刘蕾. 延边大学. 2004
[2]. 当代中韩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D]. 陈媚. 暨南大学. 2008
[3]. 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 管延江. 延边大学. 2010
[4]. 冷战后的中韩关系研究[D]. 祁怀高. 武汉大学. 2004
[5]. 中国改革开放后延边州与朝鲜、韩国交流合作关系研究[D]. 王禹. 延边大学. 2012
[6]. 条约体制下近代中朝贸易关系研究(1840-1918)[D]. 王军有. 延边大学. 2017
[7]. 由中韩影视贸易巨大逆差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J]. 张慧. 电影评介. 2016
[8]. 中韩双边军事外交:演进及其展望[D]. 李承玹. 外交学院. 2010
[9]. 从中韩关系发展看韩国外交战略调整[D]. 朱宏. 外交学院. 2010
[10]. 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 何彤梅. 延边大学. 2008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中韩关系论文; 外交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中国朝鲜论文; 中朝边境论文; 中朝关系论文; 朝鲜历史论文; 韩国军事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 朝鲜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