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鹏[1]2004年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与比较优势演进的经验实证》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了两个层次的升级,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基于要素禀赋论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本文从要素禀赋演进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动态的经验实证,结果显示要素禀赋演进和技术进步均分别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的关系,并且,要素禀赋的演进构成了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而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较小。另外,本文还将国际资本流入纳入要素禀赋理论框架,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ECM)考察其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长期稳定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长期的正面影响。最后,从经验实证结果出发,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建议,如加速要素市场的培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鼓励外资引进;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转变R&D投资机制等等。
祁国志[2]2008年在《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但国内学术界对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开放部门与省内产业部门的联系随之变得深刻和复杂,因此研究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重点研究外贸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主要内容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梳理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理论,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分析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从而为实证分析浙江省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首先,对浙江省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并总结他们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其次,实证分析1986—2006年浙江省外贸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长期和短期关系。再次,实证分析浙江省贸易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产业因素与外贸结构变化的关系。第叁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出口结构变化存在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结构变化是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2)工业制成品出口与第叁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二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而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而初级产品进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叁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3)第一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叁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促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和优化;(2)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提高进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更好地实现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良性互动。
郭浩淼[3]2013年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去全球经济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大幅增长。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货物出口第一大国,货物进口第二大国,2012年中国贸易规模达到38668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7.56%和29.34%。出口产品结构是一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显示了我国整体产业竞争实力的增强。然而相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我国的出口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较低水平,同时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压力日益显现,资源和环境约束也要求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粗放式的出口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优化。因此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科学选择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相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梳理;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演进趋势。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分析了要素禀赋影响出口产品结构的主要路径,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分析了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演进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应遵循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合理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第1章和第2章,主要完成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从出口产品结构决定因素、出口产品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口产品结构动态演进、比较优势理论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适用性研究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优化的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另外按照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框架,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梳理。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3章,主要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历史演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对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演进趋势分别进行了纵向比较和与代表性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分析了我国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禀赋的演进趋势,并对比较优势战略对出口贸易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包括论文的第4章和第5章,主要完成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并对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数理分析,要素禀赋结构主要通过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叁个路径影响出口产品结构。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1990年至2010年的数据,选取资本劳动比、人力资本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作为自变量,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中的比重作为因变量,采用协整分析得出上述自变量都对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产生显着影响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6章,分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应选择的路径,提出促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鼓励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导出口贸易的低碳模式转型等方式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孙伟[4]2005年在《贸易优势与我国外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通过贸易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任何国家开放经济的宗旨。对贸易与产业之间的相关性从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新古典贸易理论的H—O 模型到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优势,从发展经济学的出口导向战略到产业经济学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的结合,或是从资源禀赋及配置效率,或是从竞争优势、产业优势的形成条件,或是从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转换的引致因素等,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但是,关于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特有的演化路径与传导机制,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以贸易优势为基础建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利用经验数据和产业演进规律,探讨开放经济系统中商品贸易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联机理,进而确立产业发展的贸易模式及所需要的相关条件,并以此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外贸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外贸应该采取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所研究的经济体或经济单元的内涵规定为: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目标;开放式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及必要宏观调控;人口至少在5000 万左右。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分析研究背景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首先提出贸易优势和贸易优势类型两个概念,分析了贸易优势具有的四个特点;论证了贸易优势类型形成、转换与主导产业群更替、要素结构升级之间内在联系;最后,对贸易优势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第叁部分根据产业结构逻辑演进及历史经验性数据,提出产业转移式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制、技术跟进式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制和技术创新式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制,并分析了每一个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理及所需要的条件。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因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跨国公司采取了全球发展战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证国际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进程对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制的影响;阐述全球贸易规则的确立对各国贸易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竞争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空间范围限定。第五部分在实证分析和经验论证了几个代表性国家贸易优势类型形成机制之后,本章进入对我国贸易优势类型问题的分析。首先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产业转移式贸易优势形成机制在我国演进的方式与特点,最后指出加工业的高度发展及出口结构优化并没有相应地带动国内生产资料制造部门的同步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与国内产业结构之间没有建立起关联机制,在外资主导进出口格局的状况下,我国出现了贸易发展的“产业技术陷阱”,贸易优势类型转换并没有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六部分根据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结构演进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由产业转移式贸易优势形成机制向技术跟进式贸易优势形成机制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具体目标;阐明我国若在开放型经济系统中形成产业结构升级与贸易优势类型转换的关联机制,则依赖制度创
李越[5]2013年在《动态比较优势与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大开放战略背景下,山西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显现。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进出口总额从731万美元到2011年的147.6亿美元,增长了2018倍,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节节攀升,对外贸易对山西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不断增大。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成果显着:一是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远远超过初级产品;二是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步增加。另一方面,山西省通过把自身积极发展与不断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得力举措相结合,使资本、技术、劳动者素质等稀缺要素存量得到了很大的积累,要素禀赋结构也逐步升级。正是由于要素的可积累性和可流动性促使山西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沿着:初始阶段的资源禀赋优势——现阶段的劳动、资本要素禀赋优势——未来的资本、技术要素禀赋优势,这样的规律在演进。可见,该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总处于一个变化的状态。那么,这二者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即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是不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一个影响因素,能否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这一角度来解读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能否从优化要素禀赋结构这一根源来实现外贸转型发展。这既是一个理论热点又是一个现实命题。国内外学者对上述议题,大多是以一国或国内某一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多角度的分析了积极利用动态化比较优势对一国调整产业及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也有少数学者把一省或地区作为研究范围,但是,他们大多集中在以某省区主导产业的更替来说明比较优势变化的研究,而从要素角度进行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山西省要素禀赋结构(资本/劳动)和技术要素的变化为出发点,重点研究由要素存量变化而引起的动态化比较优势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经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和整理数据,本文首先通过对劳动、资本要素的分类统计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分析,得到了1995年以来山西省要素禀赋结构及技术要素的变化数据;并通过数理运算得到了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与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比重;然后,运用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得到了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系数;通过对系数都为正但取值较小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山西省如何加快及利用要素结构的升级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建议。
王琛凡[6]2016年在《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加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中国更需要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迈进。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的明显削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又尚未形成,这将导致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进入一段关键的转换时期。要想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贸易竞争力,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文先对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背景进行了梳理分析,然后又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梳理,最终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度了我国工业制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近20年来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关系以及其对我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虽然都在各自调整升级,但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即制造业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整体来看要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并且这种结构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从以上结构性问题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约束来看,本文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是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为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持续快速提升,必须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根本,以外贸商品结构同产业结构的联动升级和协调发展作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建立起我国外贸竞争的新优势、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积极建立“动态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贸易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加强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提升外贸竞争力。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展望是,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做好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要切实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打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抢占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先机,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
陈虹[7]2011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作为经济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分别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其理论体系也不成熟。因此,本文选取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打破长期以来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面,为研究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理论平台。本文首先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这是本文的创新点。全文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由六章构成,包括:导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联动机理、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状、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剖析以及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第一部分为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等。第二部分为第2章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探求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包括叁节内容,其中第一、二节分别介绍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和产业结构决定及其演进规律理论。第叁节重点研究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状态关系及其联动机理。此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实证检验以及原因的剖析做理论铺垫。第叁部分转向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规范与实证考察,包括3、4两章。其中第3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与现状的规范分析:分析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真实地位、产业竞争力状况以及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就像两个急需医治的“顽疾”,亟待解决。第4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的实证考察,分别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滞后发展于产业结构和超前发展于产业结构的两个不同阶段,得出中国的贸易结构总体上与产业结构发展保持一致,但短期(局部)表现为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由于“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本章第二节又对中国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是否具有相关性做实证检验。通过协整理论发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仅存在较小的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对叁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之间仅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因,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因;反之,却不成立。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又运用脉冲响应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叁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结果发现:第一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几乎来源于自身,高达99.46%,其他部分来源于进口结构,出口结构对其无影响;从第五期开始,产业结构对自身的贡献度稳定在75.5%左右,而进口结构的贡献度逐渐增大,并在第叁期达到最高值15.71%,之后稳定在14.7%左右。出口结构从第二期开始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度开始出现,从第四期开始明显增加,并从第五期后贡献度稳定在9.78%左右。这与前面协整关系检验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得出: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贡献;而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十分微弱。第四部分是论文第5章对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做深入剖析,共包括叁节内容。该部分主要是结合前面的理论部分,即影响(决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因素等相关内容,分别从国内供给与需求因素、中国的外贸与产业政策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其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要素禀赋的制约以及内需不足的事实,使得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外需(即出口)。这种“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方式,和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资本与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过度保护等,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扭曲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五部分是论文最后一章即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本部分指出了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应树立新开放观原则、市场经济观原则、广义比较优势观原则以及分工协作、新竞争观原则等。同时指出还应该考虑国内技术条件、制度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中国贸易政策应该与产业政策协调一致,即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该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点等系列政策主张。
李湘黔[8]2006年在《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显而易见,其中,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并不伴随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并未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显着改善,就是两个突出的问题。理性的思考使我们发现,无论是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是由我国贸易发展的模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决定的。产品结构的演进、加工贸易的发展、贸易主体的变化,与我国在当今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中地位有关;而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频发的贸易摩擦、持续恶化的贸易条件,则与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有关。对此,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因此,引入一种新的框架或工具来分析和解读中国贸易发展中“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现象,从而实现中国贸易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在空间上分布并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了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和贸易方式。因此,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新的视角深入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产品内分工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构建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推动中国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的。首先,本文从对“贸易大国”冷静思考入手,提出中国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悖论”(paradox)──“两个似乎不相关”:一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似乎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不相关;二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似乎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不相关。由此引出本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对中国贸易发展中这种有悖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从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比较优势入手,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内在机理及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揭示了产品内分工在当代发展的主要根源,探讨了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模式。本文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不断演进中被赋予新的特征。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依据,但对于产品内分工,比较优势
蒋婷[9]2009年在《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是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关于二者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既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联系紧密,产业结构变化决定了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而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更直接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而对外贸易结构也充分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因此,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一国或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经济迅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综合实力也不断增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湖南省经济的开放度将日益增强,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仅置于国内各地区间的竞争环境之中,而且置于国际层面的竞争环境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应进一步在对外开放中得以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开创新的对外贸易局面,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省内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使获得日益增加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升级,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促进对外贸易更平稳、更快速的增长,最终使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湖南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了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从而拓展和深化对外贸易与产业发展在区域层面上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并且找出一条适合湖南省发展现状的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实现路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部分。本部分首先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外贸易通过进出口量、技术溢出等因素直接影响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又通过各产业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对对外贸易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增长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联系,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的直接联系上,而且表现在通过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而存在的某种间接联系上。因此,本部分是主要从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直接关系和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间接关系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做了文献简评,指出了现有文献所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理论框架。本部分对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为实证分析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从长期发展来看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出现短期发展的错位;产业结构通过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决定本国比较优势结构,从而决定对外贸易结构,而对外贸易结构又通过影响国内供求结构、要素禀赋结构、技术发展水平等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以及通过国际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国内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作用于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第叁部分为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历史回顾。本部分对1985-2007年间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和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角度说明了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过程,发现:湖南省进出口商品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湖南省的对外贸易结构仍未摆脱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依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在分析湖南省产业结构时,分叁次产业说明了产业结构的整体变化,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演进趋势和特征:从叁次产业比重上来看,湖南省叁次产业结构变化正逐步走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但是从各产业产值绝对水平来看,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叁次产业结构比重相对合理是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低层次比例关系,并不能真正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历史趋势。第四部分实证部分。本部分主要应用计量经济学相关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湖南省贸易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和产业因素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关系,并对结果背后所揭示的现实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方法和结论为:首先,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1986—2007年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发现湖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出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而产业结构变化不是进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然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湖南省贸易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初级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工业制成品进口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初级产品进口与第叁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最后,实证分析了湖南省产业因素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发展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第叁产业与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第五部分为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所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首先通过前文的分析揭示了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出口产品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进口商品结构处于低层次,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差,不能有效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未能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优势;对外贸易结构落后错位与产业结构,各产业部门与进出口部门联系不深入,相互作用不显着。然后,对湖南省应如何协调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促进二者的互动升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发挥政府第一推动作用,为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升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出口部门与非出口部门的联系,增强出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3)适应省内产业发展需要,改善进口贸易结构,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的积极作用;(4)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加强产业间联系,实现产业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良性互动。本文对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建立了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使从理论上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有了更直接的认识,而且本文选取前人甚少研究的我国中部地区省份——湖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但是,由于时间、数据的限制和本人有限的研究能力,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数据收集上的困难,本文在计算对外贸易结构变化指标时所采用源数据为湖南省主要进出口商品总量,这势必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实证分析中,本文按照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来划分进出口商品构成,按照叁次产业划分产业结构,这种划分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产品与产业的对应性。另外,本文对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只停留在宏观层面,没有对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后续研究可以考虑结合其他区域的消费需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细化的研究,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刘用明[10]2004年在《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指出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但基本上是以一个国家为基本单元分析对外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从一国之内的区域角度分析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尚不是重点。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历史背景,以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线索,采取从静态到动态、从纵向到横向、从总量增长到结构变动的分析路径,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演进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最后探讨了西部地区如何通过对外贸易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共六章。其中,第一、二章为总论,第叁、四、五、六章为专论。第一章对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的经济发展思想进行了归纳和评述;第二章归纳总结了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和条件;第叁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对外贸易与我国港台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回归检验了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向相关关系;第四章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科学内涵着手,论证了对外贸易与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及其表现,就各地区如何通过对外贸易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五章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切入,对比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对外贸易空间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探讨了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论证了对外贸易优化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实现途径;第六章从当今国际贸易的趋势特征出发,结合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状况,揭示了对外贸易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探讨了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路径。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较完整地梳理和归纳了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的经济发展思想,从而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加深了对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方针的认识。本文指出,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基本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论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利益时,阐述了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贸易发展观;另一类是专门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贸易引擎”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经济发展思想,传统贸易理论从贸易促进分工、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分析了贸易的经济发展思想;新贸易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相似以及技术差异人手阐述了对外贸易的经济发展观;新增长理论则从对外贸易可以加速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技术、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的角度探讨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深刻内涵。对外贸易不仅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社会财富;对外贸易导致的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以及有效的要素配置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发展观对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现实指导意义。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按其实质来说,区域经济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本文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察赋优势、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经济发展观既可以用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也可以用于指导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实践。处于不同区位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应当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专业化区际分工,形成具有跨区意义的主导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参与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利用贸易的作用机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论证了对外贸易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增长率以及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率为基本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若干结论。第一、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高度正向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 一2一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也得到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出口贸易,加世纪如年代中期以后,出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贸易;第叁、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进出口贸易保持一个较大的发展规模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采用弹性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彼此之间虽然呈正向相关但并不?
参考文献:
[1].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与比较优势演进的经验实证[D]. 黄少鹏. 湖南大学. 2004
[2].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 祁国志. 浙江大学. 2008
[3].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 郭浩淼. 辽宁大学. 2013
[4]. 贸易优势与我国外贸发展研究[D]. 孙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05
[5]. 动态比较优势与山西省出口商品结构实证研究[D]. 李越.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6]. 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王琛凡.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6
[7].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 陈虹. 吉林大学. 2011
[8]. 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 李湘黔. 湖南大学. 2006
[9]. 湖南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研究[D]. 蒋婷.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10].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 刘用明. 四川大学. 2004
标签:贸易经济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资源禀赋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禀赋效应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