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合金,晶粒,疲劳,各向异性,模型,球网。
塑性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峰,李戈操[1](2019)在《某型拖车副车架的塑性变形分析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拖车副车架发生塑性弯曲变形的问题,基于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副车架的结构应力分布,明确了副车架纵梁强度不足是结构失效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加强优化了副车架的纵梁结构,弥补了拖车结构的缺陷,提高了拖车的承载能力,为类似拖车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借鉴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12期)
叶凌英,杨栋,李红萍,张新明,廖荣跃[2](2019)在《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聚焦离子束在5A90铝锂合金试样表面蚀刻微米尺寸高分辨网格,在温度480℃、初始变形速率1×10~(-3)s~(-1)的变形条件下,定量研究其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界滑移和晶内位错滑移对总变形的贡献量,并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合金超塑性变形的组织演变作为佐证。结果表明:位错运动在超塑性变形初期(ε<0.65)的贡献量约为60%~80%,为主要变形机制,在该阶段条带状晶粒逐渐细化和等轴化,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约40%,晶粒转动作为协调机制;随着应变量的增大,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开始增大,晶内位错滑移的作用逐渐减小,晶界滑移成为变形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建,陆磊,周昌玉,常乐,缪新婷[3](2019)在《热处理对裂尖不同塑性变形状态下工业纯钛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热处理工业纯钛TA2在不同载荷水平下疲劳裂纹扩展实验,考虑裂尖塑性变形程度,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规律以及热处理状态对疲劳裂纹扩展不同阶段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疲劳载荷下热处理对疲劳扩展速率产生不同的影响。A类加载热处理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是由于近门槛区有效载荷的降低,以及近门槛值的提高。B类加载下热处理对有效载荷以及裂尖塑性变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C类与D类加载下热处理后裂尖塑性变形受到限制,而导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姚越,李海旺,鲁明达,张洁,宋夏芸[4](2019)在《3D扫描仪在超低周疲劳试验塑性变形采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土木工程领域中,对于结构体系或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中塑性变形的检测数据存在不精确、限制度较大且不能满足试验数据需求的情况,结合螺栓球网格结构超低周疲劳性能与评定试验,通过利用3D扫描仪建立球杆试件循环荷载作用下弹塑性变形空间形态,并根据扫描结果来获取试件的塑性变形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对循环荷载下试件的弹塑性性能进行描述,同时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对3D扫描仪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了其精准度。试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3D扫描仪在数据测量与收集方面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全面性,且提出的四面各个扫描法和椭圆化变形直观图在试验中有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建新,张胜,王春旭,刘少尊,厉勇[5](2019)在《Ni63W30Co5TiAl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1000~1250℃温度范围,以0. 01~10 s~(-1)应变速率对Ni63W30Co5TiAl合金进行轴向热压缩试验,获得该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对Ni63W30Co5TiAl合金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变形组织进行了系统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Ni63W30Co5TiAl合金流变曲线表现为典型的动态再结晶软化类型,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升高和变形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加;在1150~1200℃温度范围,Ni63W30Co5TiAl合金可获得细小均匀的等轴完全动态再结晶晶粒组织,而当变形温度高于1200℃时,合金的完全动态再结晶晶粒发生长大;另外,计算得到Ni63W30Co5TiAl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Q为398. 9403 kJ·mol~(-1),临界应变ε_c和稳态应变ε_s与ln Z近似呈线性增长关系。基于双曲正弦函数模型建立了Ni63W30Co5TiAl合金的峰值应力热变形本构方程。(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圆圆,张凯宇,周成双,张林[6](2019)在《晶界结构与氢的耦合作用对金属镍塑性变形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晶金属中晶界(GB)界面的性质和分布在许多金属材料性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金属多晶试样的实验研究表明,晶界结构对界面迁移率、腐蚀性能、裂纹成核抗力和材料韧性都有很大影响。大量的氢脆(HE)现象是由于H引起的界面凝聚力的丧失(如晶粒、第二相、夹杂物等)导致的。此外,某些低能晶界(LEGB),如:重合点阵(CSL)的出现与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仅通过实验条件来了解材料微观变形机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克服实验方法的局限性,本报告采用基于分子动力学(MD)的原子模拟技术研究了与多类型晶界有关的面心立方镍氢脆(HE)现象的机理。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GB与H的耦合作用对镍拉伸响应的影响,探讨了GB在H致变形行为中的作用以及GB结构、变形演化与HE性质之间的关联机制。本工作建立了一种新的圆柱模型,消除了计算晶界能(GBE)时自由表面的影响,并对一系列包含不同类型<110>对称倾斜晶界的Ni双晶模型进行了晶界结构分析和虚拟拉伸计算。研究表明:1)与Ni单晶相比,H提高了含LGHB双晶的屈服强度,而降低了含高能晶界(HEGB)双晶的屈服强度。2) H抑制位错成核,位错优先与LEGB在双晶的晶内成核;不同的是在包含HEGB的双晶中H促进位错成核,位错由HEGB释放出来。3) LEGB结构倾向于强局域原子弛豫。原子弛豫使局域原子密度更加均匀,抑制了边界空洞的形成。因此,没有足够的自由体积使原子在LEGB处移动和重新排列,因此位错优先在晶粒内部成核。与之不同的是,GBE越高,H在GB处的偏聚越明显,过量H聚集导致HEGB具有更加开放的结构,其特点即为过量的自由体积促进原子的重新排序。以上研究表明H和GB结构在位错成核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晶界工程,提高特殊晶界的比例,可以显着增强了金属材料对HE的抵抗能力。该技术在强度、延性、应力腐蚀开裂、高温蠕变、高循环疲劳性能等方面均有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杨雪梅,吴杰,王佳萍[7](2019)在《香梨果肉循环压缩时蠕变特性及累积塑性变形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香梨果肉循环压缩时的蠕变行为,实现循环压缩时累积塑性变形的预测,本文测试了香梨果肉组织在3种较低应力水平下循环压缩的蠕变-回复特性,采用黏弹塑模型和威布尔模型分别对所有循环压缩时的各蠕变-回复曲线进行拟合,并分析了2种模型各参数在不同循环压缩时的变化及显着差异性,最后基于2种模型采用合适的模型参数分别构建了预测香梨果肉循环压缩时累积塑性变形的方程。结果表明:黏弹塑模型和威布尔模型都可以较稳定拟合香梨各次循环压缩时的蠕变-回复曲线,拟合度不仅较高且基本相同,蠕变段和回复段拟合的决定系数R~2平均值分别为0. 983和0. 979;从2种模型构建的预测方程对香梨果肉循环压缩累积塑性变形预测比较来看,黏弹塑模型的预测方程预测精度较高,在30次循环压缩时累积塑性变形预测相对误差仅为5. 66%,更适用于预测香梨果肉疲劳失效。(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任甫,邓晚平,牛继承[8](2019)在《塑性变形及消应力热处理对10CrNi5MoV钢性能与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塑性变形量分别为2.4%、3.2%、4.8%、6.6%和9.1%的10CrNi5MoV钢在消应力热处理前后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10CrNi5MoV钢具有包申格效应,热处理后该效应消除、屈服强度恢复正常,但低温韧性较热处理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下降幅度随着试样塑性变形增大而增加;当塑性变形量为9.1%时,出现了明显脆化,断口呈韧窝+准解理+沿晶断裂的混合断裂形貌;包申格效应的产生、消除与塑性变形引起的位错密度变化有关;热处理后马氏体板条间条状碳化物的析出以及P、Ni元素和部分碳化物在晶界处的偏聚,致使晶内和晶界部分脆化是该钢在较大塑性变形下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尹雁飞,贾蔚菊,李思兰,毛成亮,应扬[9](2019)在《剧烈塑性变形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剧烈塑性变形(SPD)技术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明显不同于普通粗晶(CG)金属材料。根据细化部位的不同,将SPD技术分为块体纳米化技术和表面纳米化技术。概述了当前较为成熟的SPD技术和两类SPD技术的组织细化原理,总结了通过SPD技术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的组织特点和晶粒细化机制,从强度、塑性及加工硬化、断裂机制和疲劳性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SPD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相关研究进展,最后结合纳米金属材料的晶粒长大现象和结构稳定性探讨了SPD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兼具高强度和良好稳定性的纳米金属材料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李林骏,胡绪腾,宋迎东,孟卫华[10](2019)在《某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塑性变形与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预测某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变形响应,采用光滑平板拉伸试验获取[001]向拉伸性能,根据缺口平板试件试验数据反衍优化获得其他取向的性能参数,基于广义Hill准则,构建了针对该材料的各向异性弹塑性本构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开展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变形行为的大变形有限元预测,结合Freudenthal失效准则对名义极限强度进行预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反衍优化建立的各向异性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该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拉伸响应行为,且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几种试件的名义极限强度,误差小于6%。对工程中单晶涡轮叶片塑性失效分析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9年05期)
塑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聚焦离子束在5A90铝锂合金试样表面蚀刻微米尺寸高分辨网格,在温度480℃、初始变形速率1×10~(-3)s~(-1)的变形条件下,定量研究其超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界滑移和晶内位错滑移对总变形的贡献量,并采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观察合金超塑性变形的组织演变作为佐证。结果表明:位错运动在超塑性变形初期(ε<0.65)的贡献量约为60%~80%,为主要变形机制,在该阶段条带状晶粒逐渐细化和等轴化,平均晶粒尺寸减小约40%,晶粒转动作为协调机制;随着应变量的增大,发生明显的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开始增大,晶内位错滑移的作用逐渐减小,晶界滑移成为变形的主要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小峰,李戈操.某型拖车副车架的塑性变形分析及优化设计[J].河北农机.2019
[2].叶凌英,杨栋,李红萍,张新明,廖荣跃.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的定量研究[J].材料工程.2019
[3].李建,陆磊,周昌玉,常乐,缪新婷.热处理对裂尖不同塑性变形状态下工业纯钛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4].姚越,李海旺,鲁明达,张洁,宋夏芸.3D扫描仪在超低周疲劳试验塑性变形采集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李建新,张胜,王春旭,刘少尊,厉勇.Ni63W30Co5TiAl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行为[J].塑性工程学报.2019
[6].郑圆圆,张凯宇,周成双,张林.晶界结构与氢的耦合作用对金属镍塑性变形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7].杨雪梅,吴杰,王佳萍.香梨果肉循环压缩时蠕变特性及累积塑性变形的预测[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王任甫,邓晚平,牛继承.塑性变形及消应力热处理对10CrNi5MoV钢性能与组织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9
[9].尹雁飞,贾蔚菊,李思兰,毛成亮,应扬.剧烈塑性变形制备的纳米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J].中国材料进展.2019
[10].李林骏,胡绪腾,宋迎东,孟卫华.某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塑性变形与失效分析[J].航空发动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