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

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

赵慧君[1]2004年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解决印度支那停战问题并达成日内瓦协议而着称,但关于它的历史地位问题至今仍存在重大争议。为此,本文着重对日内瓦会议的实际过程进行历史考证,揭示日内瓦协议达成的实质及其影响,同时结合整个冷战的进程来看日内瓦会议及其结果,力图使这一研究在综合程度上有所推进。 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缘起。1954年春,随着朝鲜战争结束和苏、中外交政策的调整,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柏林会议通过了召开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各国开展与会的准备工作。其中着重论述国际形势变化对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影响和会议双方对会议形势的估计、态度以及美国“联合行动”计划的破产。 第二章和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考察日内瓦协议达成的过程。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二章阐述会议的第一阶段所取得的进展,打破会议的僵局,达成5月29日和6月19同协议,初步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双方就停战问题直接进行谈判。第叁章叙述休会期间及其后谈判进一步深入所取得的成果,美、英、法一方就解决印支方案达成基本一致意见,中、苏、越一方也调整了内部分歧,确定谈判方案。在此基础上双方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达成协议,通过日内瓦宣言。会议过程主要贯穿两条主线,其一是苏、中、越叁国的谈判态度及前后政策的演变;其二是美、法、英叁国的与会态度及其政策的演变。同时,突出谈判双方达成妥协的过程,会议的结果是双方力量均衡及政策协调的产物。 第四章讨论日内瓦会议的作用与影响。首先论述协议签订后各国的反应,然后分析日内瓦会议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促使东南亚地区老殖民主义终结、越南分裂与亚洲冷战格局的最后定型。此外,日内瓦会议也是冷战时期的一次“缓和”实践,为后来缓和机制的形成提供有益的经验。 日内瓦会议是二战后冷战双方第一次就如何处理国际危机问题而召开的专门国际会议,会议双方尝试以和平协商方式来解决国际冲突,并达到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目的。日内瓦会议的过程实际上是有关各方政策调整与相互妥协的经过,其结果体现了各国的意愿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实现的程度。

牛军[2]2016年在《论1954年中国对印度支那停战政策的缘起与演变》文中指出1954年中国对印支停战政策存在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包括指导日内瓦印支停战谈判的方针的变化、停战方案的具体内容的变化,以及同盟友越南之间复杂的协商过程。这些变化不仅是由日内瓦会议期间外交折冲所推动的,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中国决策层形成了一项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它包括建立区域集体安全体系,并为此争取改善与一些亚洲国家的双边关系,甚至设想建立双边和多边的互不侵犯条约等等。由于逐步将印支停战与更大范围的地区政策调整联系在厂起,致使中国领导人在第二阶段谈判中坚决贯彻"主动、积极、迅速和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的方针,最终促成了印支停战。

刘子义[3]2014年在《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文中研究指明越南自从中国独立以来,即开始在印支地区进行扩张活动,逐步确立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从越南前黎朝开始,即开始南侵占婆,西侵南掌(老挝),至16、17世纪越南阮主时期开始“南进”运动,灭亡占婆,侵略真腊(柬埔寨),强占南圻,西向羁縻控制老挝镇宁等部,至19世纪30年代以兼并真腊设立“镇西城”为标志第一次霸权局面形成。19世纪中后期,法国殖民者东来,将越南变成殖民地,同时利用越南印支霸权成果,兼并柬埔寨、老挝,组成“法属印支联邦”。越南在联邦内仍处于优势主导地位,以越南人为辅助控制柬埔寨、老挝,而以这两国供养越南,形成叁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畸形格局。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以越南为主导领导印支叁国革命。越南在共产主义革命历程中,主要以越南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以老、柬为辅助、从属地位,同时,在开展革命过程的初期,产生了合印支叁国为一体的政策与实践,提出建立“印度支那民主共和国联邦”。印支共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越战争),开始广泛利用老、柬领土进行抗法斗争,在老、柬两国扶植亲越革命武装,并直接派出部队与老、柬革命武装协同作战,以老、柬两国为坚实后方,形成印支叁国统一战场的局面。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越南试图利用会在法国撤离后构建“印支联邦”,但遭遇了全面失败,并且日内瓦协定导致老、柬两国革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保留根据地的老挝党继续受控于越南,而丧失根据地的柬埔寨党却摆脱越南控制,获得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越南在抗美救国战争中,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名义,积极利用抗战全面渗透、控制老挝,并且尝试控制柬埔寨。1970年印支叁国统一战场再度形成时,越南重构“印支联邦”思想再度抬头。1972年开始提出的“特殊关系”论,成为新时期“印支联邦”构想的代名词。1975年印支叁国同年实现了各自革命的成功,越南地区霸权思想更加膨胀,与中国发生利益冲突,为了实现地区霸权,背中投苏,在苏联的配合支持下,控制了老挝,试图控制柬埔寨失败后发动柬越战争(1978-1989),建立、扶植韩桑林柬埔寨人民共和国政权,再一次实现了印支霸权。越南通过与老、柬两个“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越老、越柬“特殊关系”为纽带,在1979年至1989年事实上构建了”印支国家联盟”,这个联盟有相关的政策、会议及联系机构,成为了一个准国际组织,初步实现了”印支联邦”,同时“侵柬控老”,严密管控老、柬两国,使其听命于越南。中国、东盟、美国等方面坚决反对越南印支霸权,越南仅有依靠苏联东欧集团支持,被迫北防中国,南陷柬埔寨泥潭,再一次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越感力不从心。1989年苏东剧变,越南从老挝、柬埔寨撤军,进行全面的战略收缩,越南最终放弃了构建“印支联邦”的理想,1991年越共“七大”正式放弃谋求“印支叁国特殊关系”,“印支联邦”全面瓦解。本文以印支共成立以来越南党“印支联邦”构想为线索,以越南党对柬、老两党两国的控制为重点,梳理越南现当代在印支半岛逐步扩张乃至形成霸权局面的过程,勾勒出越南基本印支策略,说明越南在印支的扩张虽然不同时期口号与形式会有不同,但其谋求印支霸权地位,控制、支配老挝、柬埔寨的方针是一成不变的。在冷战结束后,越南仍在印支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在今后时机成熟时有较大可能以新形式继续谋求印支霸权。希图本文为更好的认识、分析越南,理解越与印支国家关系作出贡献。

高嘉懿[4]2010年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亚洲冷战》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法国力图重返印度支那,恢复战前的殖民体系。但是受到了越南民族主义者的反抗,其中最有力的民族主义组织是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由于谈判失败,双方于1946年爆发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起初,战争的双方都没有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但战争的局势因为新中国对越南的援助而发生改变。新中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承认以及援越抗法政策,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快作出反应,承认了法国扶持的保大政权,并开始对法国提供大量援助。这场殖民战争由于受到亚洲冷战的影响,出现了冷战两大阵营的身影。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亚洲冷战局势的紧张,印度支那俨然成了东西方较量的另一个战场,并成为美国防止中共向东南亚扩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堡垒。可以说,在印度支那战场上,中国通过援越抗法政策、美国通过援法反共政策进行间接的较量,比起直接较量的朝鲜战场,这里所争夺的似乎更为重要。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双方阵营对东南亚的争夺,并使新兴国家面临走哪条道路,学习哪种社会制度的问题。1953年,随着苏联政策的调整和朝鲜战争的停战,冷战形势出现缓和,印度支那战争也出现和谈的机会。美国试图组织联合行动阻止日内瓦会议召开,而中国则借助国际舆论对和平的支持,力促达成日内瓦会议协定,停止了在印度支那的敌对行动。主要说来,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突出冷战对于一场殖民战争的影响,从印度支那来看东西方阵营在第叁世界的争夺。同时,这篇论文还强调了美国力图恢复与苏联的均势,针对新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遏制防御政策,而新中国在亚洲冷战中起到重要作用,力图冲破美国的包围,支持亚洲人民革命。此外,通过中国援越抗法和美国援法反共的政策,简要比较了一下东西方阵营内部相处形式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成六个部分:第一章,交代了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以及前期发展;第二章,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对于印度支那战争的影响;第叁章,突出了中美等外部势力对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事发展的情况;第四章,强调冷战缓和使印度支那战争出现和谈的机会;第五章,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定,以及远东冷战格局最终确定;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讨论了一些问题。

彭彬[5]2012年在《论老挝中立的演变(1962-1973)》文中认为本文从国际法的视角,结合以美国、中国苏联北越为代表的两大社会阵营对老挝政策的演变及其对老挝的影响,来研究1962年至1973年老挝中立的演变。从1954—1975年,在印度支那地区先后爆发两次越南战争。老挝虽然是印度支那一个内陆小国,却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受到美国、中国、北越等国的重视,成为越南战争的副战场。老挝中立问题起源于1954年和1962年召开的两次日内瓦国际会议,并且以“日内瓦协议”的形式确立了老挝的中立国地位。但在1962—1973年间,由于美、中、苏、越等国对老挝政策的不断调整,使老挝国内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动,这一时期老挝的中立国地位受到不断的破坏。随着1973年美国、北越等各方在巴黎签订的《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退出印度支那战争,使老挝重新获得中立地位。但好景不长,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赢得老挝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包括新解密的美国外交关系档案(FRUS)和原苏联外交档案,《印度支那问题文件集》,重要人物的回忆录以及关于此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等。由于笔者不懂老挝文和越南文,使本文在当事国的资料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是本文的一大缺陷。但笔者尽量收集到了越南、老挝两国的中译本资料,稍微弥补了这一不足。老挝中立的演变,反映了两大社会阵营在印度支那地区的角逐,以及在老挝展开争夺的一个缩影。老挝中立破产的悲剧,一方面是大国在老挝纵横捭阖,肆意践踏国际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老挝走向革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结果。

丁进孝[6]2014年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也是冷战后仅存的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越双方之间有着两干余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国情基本相似、文化相通、理想相同、经济相关。将近一千一百年之久,越南属于中国的郡县,又有近千年是中国的“藩属”。直到1885年6月9日,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同时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从此结束了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近代时期,两国人民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剥削,所以有着共同的目标以及愿望,因此双方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因素,自古以来中国是对越南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革命成功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50年1月18日,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在双方的关系上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国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两场越南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越南赶走了法国殖民统治者,后是在1960年至1973年期间,援助越南抗击美帝国,使越南成功把美帝国赶出自己的国土,并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可以说,中越两国的关系既是双方的问题,同时也与东南亚、亚洲以至世界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亚太是中国稳定周边的有力保障,中国对越南发展关系和越南对中国发展关系一样,是中越两国的既定外交政策。发展中越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的原由及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学术界已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说明。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中越宗藩关系为背景的简述。自北宋时期至1885年6月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为止,宗藩关系是维系中国和越南的纽带,在这条纽带上,中国位于天朝的地位,越南处于藩属的地位。宗藩关系表现在越南新王登基需得到天朝的册封,并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表示臣服,天朝则以回赐朝贡,维护藩国的安危,以尽其对藩国的义务和责任。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后,中越宗藩关系就已经开始慢慢解体了。所以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清朝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越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第二章阐述了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中越两党和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结晶。在这一时期,中越双方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两国建交,为越南夺取抗法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中国也将得到越南人民的支持,有助于追歼中国大陆解放后逃往越南的国民党残部,巩固祖国的南疆。第叁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阐述了新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越南反抗法国和美国的侵略,双方在抗法、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两国关系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本文还指出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的有关裂痕与分歧。此外,简述了中美缓和及关系正常化等因素,使中越两国之间的裂痕一步一步加深。第六章就阐述了越南华侨华人对抗法、抗美的贡献。华侨华人自古以来与越南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在郡县时期,还是宗藩时期,他们不仅给越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带来了祖国进步的思想文化,为越南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特别是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在抗法、抗美斗争时期,广大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抗法、抗美斗争,为争取越南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中越关系成功的经验,并且指出双方关系的制约因素。虽然冷战结束后,两国立刻进入恢复正常化时期,同时取得了迅速和全面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两国领海争端、越台关系和越美关系发展迅速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对中越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提出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展望,笔者认为两国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个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精神指导下,可以肯定友谊、合作与发展,仍然是中越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主导趋势。

李桂华[7]2013年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中越关系的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印度支那议题,各国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缘政治考量。中国在分析其所处的地缘政治格局及主要任务后,制订了恢复印支和平及防止美国力量渗透的方针。基于这种考虑,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积极劝说越南代表团在对越南于老、柬驻军及军事集结区等一系列问题上对英、法代表团妥协。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于日内瓦协议并没有得到贯彻,越南对该协议及中国在会议中表现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越关系出现了重大的嬗变。

陈美娟[8]2018年在《美国干涉与南越政权的演变研究》文中认为从1954年7月获得国际承认,到1975年4月覆灭,南越政权成为越南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在这20余年中,南越政权的存在及其更迭,与美国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冷战政策密切相关。美国把南越作为东南亚遏制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大力扶植南越政权,全面介入南越的政治、经济与国家安全等领域。南越政权的确立与覆灭,实际上是美国干涉之下的政治演变历史。本文试图系统地论述美国干涉与南越政治演变的历史。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全文的背景,概述了近代以来法国侵入越南,通过签订一系列条约确立起殖民统治及其之后采取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对越南社会带来的影响和越南方面做出的反抗;二战后法国企图重建越南殖民统治,引发了越南人民的反抗,双方爆发了战争冲突,直到1954年日内瓦会议才结束,南越政权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获得国际承认。第二章论述了吴庭艳及其家族的兴起,尤其是吴庭艳个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治国理念和吴庭艳早期的政治活动。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庭艳让大量天主教徒南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并将法国及其傀儡政权保大势力排挤出去。同时消除了南越社会的帮派势力,在1955年举行总统选举,确立其吴庭艳独裁政治体制,并在美国援助下,让南越政府军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第叁章阐述了吴庭艳政权的黑暗统治在南越激起了反抗,出现了大量的反政府势力,于是美吴联手镇压南越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活动。而另一方面,由于南越政治形势的恶化,尤其是1963年的佛教徒危机导致美国与吴氏关系恶化,最后美国支持南越军人推翻了吴氏政权。第四章论述了吴庭艳下台后,南越政局动荡不安,政权几经易手。对于南越的政治美国也束手无策。由于美国在越南战场上的大量投入,导致国内国际因素不断变化,经过和北越持久的谈判交涉,最后在1973年签订《巴黎协定》,美国撤军,越南战争结束。两年之后,南越被北越打败,越南实现统一。从一开始南越政权的基础就较为薄弱,再加上吴庭艳家族的专制统治,必然会导致南越社会矛盾的堆积,1963年佛教徒危机的爆发成为一根导火索触发了南越社会所有的社会矛盾,吴庭艳政权被自己的军队给推翻。吴庭艳政权下台后,南越政局更加混乱,统治层只顾争权夺利,完全无视外部威胁以及社会改革,让人民愈加不满,无形中将人民推向了北越一边。南越在冷战这个特殊时期,在历史上短暂的存在了二十多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冷战时期大国在局部冲突的争斗场面。在这过程中美国给予了南越政权巨大的帮助,没有美国的扶持,南越是很难长久地支撑下去的。同时,这里面充斥着多重矛盾,包括美国和南越政权与苏联、中国以及北越的矛盾,也包括了美国与南越统治者双方之间的矛盾。美国将南越作为民主试验场,输出美国所认为的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由于南越本身的国情,并不适宜美国所提倡的民主制度,所以南越的政治发展道路非常曲折。

李丹慧[9]2013年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方针再探讨》文中指出奠边府战役中期,越南人民军实际已筋疲力尽,一度希望退至中国边境,由中国军队代其继续作战。美国的东南亚政策随中国援越抗法行动的变化而调整,美国无意直接军事卷入战争,而以建立东南亚集体防御联盟为主要目标。中国看出美国不可能大举干涉印支战争,故将解决印支问题的核心目标从防止美国扩大战争转变为阻止美国以搞军事基地、军事同盟为手段插足印支。中国通过妥协换取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协议约束了美国的行为,也约束了中越结盟的可能,中立的老、柬成为美英法与中国冷战对峙的缓冲垫。

代兵[10]2007年在《大国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态度》文中研究表明日内瓦会议前夕,苏、中、越(印支地区大国),美、英、法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叁类:社会主义阵营叁个国家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一方面寄望于会议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又考虑如不能达成协议,即与美国一起筹划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这样,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夕,印支局势处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是战争还是和平取决于各大国谁的主张占上风,何种态度将主导会议。

参考文献:

[1]. 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D]. 赵慧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论1954年中国对印度支那停战政策的缘起与演变[J]. 牛军.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6

[3]. 从“印支共”到“印支联邦”[D]. 刘子义.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与亚洲冷战[D]. 高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论老挝中立的演变(1962-1973)[D]. 彭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6]. 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D]. 丁进孝.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7].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中越关系的嬗变[J]. 李桂华.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3

[8]. 美国干涉与南越政权的演变研究[D]. 陈美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9]. 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方针再探讨[J]. 李丹慧. 中共党史研究. 2013

[10]. 大国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态度[J]. 代兵. 史学集刊. 2007

标签:;  ;  ;  ;  ;  ;  ;  ;  ;  ;  ;  

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