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胶接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内聚力,梯度,机理,复合材料,特性,结构。
胶接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姜宇恬[1](2019)在《层间混杂FRP与钢胶接界面粘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将外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用于加固修复钢结构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的钢结构加固修复技术相比,外贴CFRP具有自重轻、施工方便、耐腐蚀、抗疲劳、无残余应力等诸多优势。但是在室外环境下,受水汽影响,CFRP中的碳纤维易对钢材产生电腐蚀,使界面粘结性能降低。将CFRP与GFRP组合使用,内外层采用GFRP,中间层采用CFRP,构成层间混杂FRP,可以有效避免电腐蚀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层间混杂FRP与钢胶接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首先进行了36个FRP与钢单面胶接接头拉伸试验,对比研究了层间混杂FRP-钢胶接界面与1层CFRP和3层CFRP-钢胶接界面在拉伸荷载-位移曲线、破坏荷载、极限位移、破坏模式和有效粘结长度等力学性能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层间混杂FRP-钢胶接界面破坏荷载介于1层CFRP和3层CFRP-钢胶接界面之间,且接近与3层CFRP-钢胶接界面试验结果;层间混杂FRP与钢胶接界面的有效粘结长度大于1层CFRP与钢胶接界面,且与3层CFRP与钢胶接界面的有效粘结长度接近。然后,利用ABAQUS对试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非线性静态分析,在验证了有限元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各层FRP的应变分布情况对比,发现了内外层GFRP和中间层CFRP的相互约束作用。数值模拟参数分析表明,随着内外层GFRP布和中间层CFRP布刚度的提高,界面破坏荷载均有所提高,但有效粘结长度变化并不明显。最后,对已报道的CFRP-钢胶接界面极限荷载和有效粘结长度模型进行了收集和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考虑内外层GFRP与中间层CFRP之间的相互约束作用,建议了适用于层间混杂FRP与钢胶接界面的极限荷载和有效粘结长度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何超超,刘志平,沈勇,陈山,陈凯[2](2018)在《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区域的Lamb波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FRP-钢板的胶接界面分层损伤,通过仿真位移云图研究了Lamb波在分层损伤区域的传播反射过程,分析了分层长度对损伤回波的影响,设计试验对仿真结论进行了较好的验证;仿真提取分层上下界面节点的位移曲线分析了Lamb波高次谐波的产生原因,研究了分层深度位置、长度和激励幅值对非线性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Lamb波对分层的退出端更加敏感且在分层区域较薄一侧有驻波产生,波的反射系数和非线性系数均随着分层长度的增加而呈振动变化趋势,当分层位置在近表面或者板厚的对称中心时,非线性特征较不明显。为Lamb波在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中的检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8年10期)
王向往,胡芃,刘阳[3](2018)在《界面热阻实验装置与碳纤维增强板胶接热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板(CFRP)胶接结构是高精度固面反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热载荷是反射器在轨飞行的主要载荷,胶接部位的界面热阻对高精度固面反射器在轨运行状态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根据界面热阻测量原理,设计了一套可测量真空环境中不同温度下CFRP单片结构的热导率和胶接结构的界面热阻的实验装置.并且通过304不锈钢热导率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对比,验证了实验装置的准确性.通过对环氧树脂胶添加高热导材料,提高了它的热导率.实验中采用了3种添加剂:氮化硅(β-Si3N4)、氧化铝(Al2O3)、石墨烯.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添加剂体积分数的增加,热导率也随之增大,进而可以强化胶接部位的传热,减小界面热阻.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胶接件的界面热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胡振虎[4](2018)在《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紧固件连接方式,胶接方式由于具有显着降低重量、减小应力集中和保证结构完整性等优点,在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制造和修补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应力状态和断裂失效机理复杂,受胶粘剂类型、胶接工艺参数、胶接层尺寸、载荷和服役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对胶接结构设计和性能预测提出了较大挑战。目前,基于弹塑性断裂力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内聚力模型具有同时预测裂纹萌生与扩展等优点,在复合材料胶接领域应用日益广泛,是目前界面力学研究的理论前沿。按照牵引力-位移跳函数关系形状来说,目前经典的内聚力模型包括双线性、幂指数、梯形等,结合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脆性和延展性胶接结构的失效研究中。数值分析表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对于预测胶接结构的失效机理最强健,呈现出最优越的计算效率和数值性能。然而,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的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对于使用较多的脆性胶接结构,零厚度内聚力模型可以较好阐明界面失效机理,但是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不能预测胶接层本身的失效机理;其次,脆性胶粘剂即使在常规载荷和温度环境下,其失效机理仍然与时间有关,使用零厚度的内聚力模型不能预测依赖于率的界面失效机理。本文基于内聚力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研究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界面失效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叁个方面:首先,基于双线性和幂指数内聚力模型,运用隐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单搭接胶头的界面失效机理,探讨了内聚力强度、内聚力模型形状等因素对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同时探讨了引入的粘性参数对于增强内聚力软化导致的收敛性问题的效果,为合理选择内聚力模型参数和粘性参数提供了建议和参考;其次,真实全面考虑到了延展性胶接结构的界面失效机理,基于显式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界面脱粘和胶结层孔洞演化之间的竞争关系,其中运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预测胶接层和实体层之间的界面失效,运用有限变形Gurson孔洞模型预测有限厚度胶接层的孔洞失效行为,探讨了孔洞参数、内聚力强度和胶接层厚度对胶接界面失效机理的影响规律;最后,结合双线性内聚力模型,基于Schapery粘弹理论,发展了一个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界面本构模型;运用模式搜索算法,结合显式有限元分析和单胶接、双胶接试验研究,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的参数反演识别方法,其运用ABAQUS-PYTHON脚本语言、Explicit显式有限元模块和MATLAB软件联合编程,结合高性能计算机计算实现,并且探讨了不同内聚力强度、加载速率和胶粘剂厚度的影响规律。上述研究为深入分析和预测实际胶接结构在不同载荷和环境下的失效机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于延展性胶接结构,真实全面考虑到有限厚度界面层、界面层与实体层之间失效,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零厚度内聚力模型的分析和应用;(2)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引入弹簧和粘壶之间的串并联组合,发展了粘弹内聚力模型,然而绝大部分是微分形式。本文发展了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和参数反演方法。尽管这些粘弹模型本质上是等价的,但是物理意义是不同的,积分形式的粘弹内聚力模型更显式地体现了界面牵引力与位移跳之间的时间迟滞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4)
王向往[5](2018)在《界面热阻实验装置与碳纤维增强板胶接热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或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简称CFRP)作为一种非常优质的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和强度高的特点,用途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航天方面。针对我国新一代遥感气象监测卫星、深空探测卫星对高精度反射器的需求,高精度固面反射器的研制势在必行,而由碳纤维增强板与环氧树脂所构成的胶接结构是高精度固面反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反射器在轨道飞行时,热载荷是其主要的载荷,胶接部位的界面热阻对高精度固面反射器在轨运行状态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为有效预测高精度固面反射器在轨运行状态的温度分布及热变形大小,以便对其实施合理的热控设计和热变形控制,需要构建出精确的热分析模型,并且对界面热阻进行传热优化。本文首先根据界面热阻测量原理,设计了一套装置,能测量真空环境中不同温度下CFRP单片结构的热导率和胶接结构的界面热阻。测量误差平均值为2.01%。其次,以提高环氧树脂导热性能为目的,通过对环氧树脂胶添加高热导材料,例如氮化硅(β-Si3N4)、氧化铝(Al2O3)、石墨烯等粉末,而后以特殊的方法制成复合材料,起到改善环氧树脂热导率的效果。实验表明,对环氧树脂添加单一高热导材料时,随着添加材料的增加,环氧树脂热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以改善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代替原来的环氧树脂,重新测量了胶接结构的界面热阻,以验证界面热阻是否减小。并且对胶接部分进行了拉伸性能分析,以观察添加的材料对环氧树脂粘接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化硅(β-Si3N4)、氧化铝(Al2O3)、石墨烯等粉末试剂都可以有效减小胶接件的界面热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何超超[6](2018)在《基于Lamb波的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以其质轻高强的力学性能已在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当CFRP与金属胶接时,胶接界面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易发生脱粘而演变成分层损伤,是胶接结构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CFRP加固的钢结构中,界面的分层将极大地降低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因此对该类型损伤进行检测非常有必要性。针对Lamb检测技术,目前Lamb波在界面分层处传播的线性特征规律尚不清晰,分层所引起的波非线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还不详细,利用lamb波对分层损伤进行精确定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以CFRP-钢胶接板中的分层损伤为检测对象,以lamb波为检测手段,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根据叁维弹性理论建立了正交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板的Lamb波相速度求解模型,结合传递矩阵建立了CFRP-钢胶接板的频散方程,为频散曲线的绘制提供理论依据;借助模态有限元分析法绘制了Lamb波在CFRP-钢胶接板中的频散曲线,为后续的信号分析提供参考。(2)仿真研究了分层缺陷的存在对lamb波传播的影响,通过位移云图对比发现了lamb波在分层处的分离过程,分层区域上部分能量聚集明显形成驻波;以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损伤回波的形成及其与分层长度的关系,结果显示A0波对分层损伤更加敏感,损伤回波主要在分层退出端发生反射且反射系数随着分层长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下降并呈振动的趋势。(3)仿真分析了损伤信号中高次谐波和次谐波的产生原因,通过数字滤波和HHT时频变换发现了透射二次谐波(2f_0)与直达波到达时间的差异性并分析了原因;提取了分层上下面节点的位移曲线从结构刚度和节点运动相位这两方面对碰撞过程进行详细分析;针对信号激励幅值、分层长度和所处深度这叁个关键因素研究了它们对lamb波非线性特征的影响并作出相应解释。(4)介绍了小波包变换相关理论,引入基于小波包能量谱的损伤判定指标;结合基于损伤存在概率的成像算法(RAPID)提出了一种对CFRP-钢胶接板的分层损伤进行检测定位的方法;对比了仿真和试验结果并对试验精度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优化试验效果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蒋正文[7](2018)在《GFRP桥面板胶接界面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接接头是GFRP桥面板的关键部位之一,它决定了桥面板的整体力学性能以及桥面板与主梁之间的组合行为。实际桥梁工程中,GFRP桥面板胶接接头常暴露出脱粘、剥离以及裂纹等病害,严重影响了 GFRP桥面板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为提升GFRP桥面板的工作性能,推动GFRP桥面板的工程应用,需对其胶接接头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数值仿真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揭示了复合材料单搭接胶接界面应力分布特征、DCB试件裂纹尖端能量释放率不均匀分布特性及其对Ⅰ型断裂韧性的影响,为GFRP桥面板胶接接头强度设计与抗裂设计提供了理论模型和实用方法。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包括:(1)通过计入拉-弯耦合效应与搭接区域几何大变形效应的影响,给出了适用于分析拉伸荷载作用下复合材料非平衡单搭接接头端部弯矩因子的一维非线性模型,该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基于提出的一维模型,开展关于几何参数与材料属性的参数分析,揭示了非平衡单搭接接头端部弯矩因子的变化规律,明确了非平衡单搭接接头经典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计算精度。同时,给出了非平衡长、短搭接接头的临界值,据此推导得到了判别非平衡长、短搭接接头的计算公式。(2)提出了适用于确定拉伸荷载作用下复合材料非平衡单搭接接头胶层界面应力分布的二维非线性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拉-弯耦合效应与搭接区域几何大变形效应的影响、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利用文中二维非线性模型研究了拉伸荷载与材料属性对胶层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搭接区域几何大变形对胶层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不可忽略;胶层界面应力集中程度与上、下搭接板的抗弯刚度差异相关。(3)提出了适用于分析DCB试件直线形裂纹尖端Ⅰ型能量释放率不均匀分布特性的等效板模型。基于经典Kirchhoff板理论与Rayleigh-Ritz法,推导得到了不均匀分布系数与变异系数的解析表达式,以上表达式计算精度均较高。采用等效板模型与虚拟裂纹闭合法,定量研究了双材料DCB试件不均匀分布系数,该系数可表示为分别由双材料DCB试件的上、下搭接板组成的单材料DCB试件裂纹尖端不均匀分布系数的平均值。(4)揭示了裂纹萌生与扩展过程中DCB试件不均匀分布系数与裂纹长度偏差的变化规律,明确了不均匀分布特性对Ⅰ型断裂韧性的影响,据此修正了 ASTMD5528-01e3等既有规范中计算DCB试件Ⅰ型断裂韧性的叁种经典梁模型。给出了适用于计算裂纹萌生与扩展过程中裂纹长度偏差的实用计算公式,该类公式形式简洁、计算精度较高。(5)提出了一种含曲线形预设裂纹尖端的改进型DCB试件,该新型试件的Ⅰ型能量释放率沿其曲线形预设裂纹尖端均匀分布。与含直线形预设裂纹尖端的传统型DCB试件相比,改进型试件确定的Ⅰ型断裂韧性更合理且其计算工作更简便。为便捷且准确地选用具有I型能量释放率均匀分布特性的曲线形预设裂纹尖端形状,给出了形式简洁的实用计算公式。(6)基于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与虚拟裂纹闭合法,定量研究了胶接界面裂纹长度对钢-GFRP组合梁桥负弯矩区GFRP桥面板局部力学性能的影响,评估了叁种最不利工况条件下胶接界面裂纹的断裂行为。(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2-23)
彭可望,白瑞祥,武文,刘达,雷振坤[8](2017)在《胶接蜂窝夹层结构的界面剥离实验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填充发泡胶的胶接蜂窝夹层结构在180o剥离下的剥离强度参数和破坏形式,本文针对发泡胶填充的铝-锂合金蜂窝芯/蒙皮胶接界面进行了剥离实验研究,其中铝-锂合金蜂窝芯层中分别以无填充、90%填充和100%填充发泡胶,并比较不同填充形式下胶层的剥离强度和破坏形式。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获得剥离时局部应变场,特别是破坏起始点的临界区。随后又通过数值模拟对蜂窝夹层结构的剥离进行了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发泡胶填充率的提高,蜂窝夹层结构的剥离强度也随之增大;蜂窝结构在无填充时的破坏形式为胶粘剂的内聚破坏,在填充发泡胶时的破坏形式为粘附破坏;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36-40》期刊2017-10-21)
赖跃[9](2017)在《民机复合材料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机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损伤,其中有的损伤已超出了飞机结构损伤容限。为了恢复受损结构的结构完整与功能,确保飞机安全运行,需要对这些超出损伤容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修理或替换。胶接修理以其增重小、耐腐蚀、耗时短等优点成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胶接过程伴随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胶接性能的影响因素众多,使胶接强度和效果离散较大。胶接过程的物理化学作用涉及到众多胶接理论,各理论的关键问题即是对胶接界面的认识,基于胶接理论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指导胶接维修的设计与工艺。基于以上问题,论文对不同表面微观性能进行试验表征,并结合宏观-微观力学验证,对界面结合机理在胶接强度上的贡献以及表面维修工艺与维修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胶接理论主要包括机械嵌锁理论、吸附理论、化学键理论。论文基于这叁种理论,通过分析和试验的方法对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进行研究。首先,为了尽可能地分解各种胶接作用,论文制备了四种不同表面性能的母体试样:100目打磨样(A)、100目打磨+惰性剂样(B)、抛光样(C)、抛光+惰性剂样(D)。然后,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A、B、C、D表面微观性能进行表征,获得了包括表面微观形貌、粗糙度、表面自由能、表面活性官能团浓度等微观信息。接着采用万能试验机对胶接界面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最后,采用纳米压痕仪对胶接界面微区进行测试,从微观力学方面对界面结合机理进行解释。结合微观表征与力学试验结果,探索基于界面结合机理对胶接强度的贡献。胶接界面结合强度主要来自于叁种作用,即机械嵌锁作用(X)、吸附作用(Y)、化学键作用(Z)。结合微观表征与力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A表面,C表面粗糙度大大减小,而B、D表面形貌以及粗糙度变化不大。A表面自由能明显高于C表面,而B、D表面自由能极低。C表面的活性官能团含量较多,A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较少,而B、D表面活性官能团含量最少。根据胶接理论可知,A表面同时具备X、Y、Z,B表面只具备Y,C表面只具备Z,D表面同时失去了X、Y、Z。宏观力学验证结果表明,胶接强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A>C>B>D,A、B、C、D表面对应的断口破坏模式分别为:混合破坏、胶黏剂的内聚破坏、被黏物的内聚破坏、界面破坏,宏观力学验证结果与表面微观试验结果相符。微观力学验证结果表明,界面微区力学性能较差(模量、硬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这与D表面的断裂破坏模式-界面破坏模式特性一致。综合以上内容,可得以下结论:(1)机械嵌锁机理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维修表面粗糙度,可以使机械嵌锁作用明显增强,使最终胶接强度增大。(2)吸附机理方面:吸附作用对胶接强度的贡献较大,提高维修表面自由能,可以使最终胶接强度增大。(3)化学键机理方面:化学键作用对胶接强度的贡献最大,提高胶接面的活性官能团浓度可以使胶接强度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期刊2017-05-17)
李二霞[10](2017)在《梯度材料胶接结构的界面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粘结构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一些行业中,例如土木工程、汽车、航空和医学等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如梯度材料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是,对于梯度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界面未破坏前的应力分析问题上,对界面破坏损伤机理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科学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在已有的大量文献中查明,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是由叁个主要内聚力参数决定的,并且这叁个内聚参数受到粘结层厚度的影响并可以通过该模型固有的本构参数进行调节。然而它的形状并不是很重要,因此CZM模型以其简明的形式倍受众多研究者的青睐。本文选择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来描述粘结界面的损伤破坏过程。(2)采用最常见的单搭接接头(SLJ)主要研究梯度被粘物对粘结界面损伤失效机制的影响。这里,梯度被粘物的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采用线性、指数、幂函数叁种方式,并通过自己编写的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子程序USDFLD来实现。(3)采用单斜角搭接接头(SJ)研究梯度胶黏剂的弹性模量按照单调上升,单调下降,先上升后下降,先下降后上升四种不同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不同的梯度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线性、抛物线、余弦函数变化规律)对界面破坏强度和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自己编写的子程序USDFLD来实现不同的梯度胶粘剂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胶接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CFRP-钢板的胶接界面分层损伤,通过仿真位移云图研究了Lamb波在分层损伤区域的传播反射过程,分析了分层长度对损伤回波的影响,设计试验对仿真结论进行了较好的验证;仿真提取分层上下界面节点的位移曲线分析了Lamb波高次谐波的产生原因,研究了分层深度位置、长度和激励幅值对非线性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Lamb波对分层的退出端更加敏感且在分层区域较薄一侧有驻波产生,波的反射系数和非线性系数均随着分层长度的增加而呈振动变化趋势,当分层位置在近表面或者板厚的对称中心时,非线性特征较不明显。为Lamb波在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中的检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接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姜宇恬.层间混杂FRP与钢胶接界面粘结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何超超,刘志平,沈勇,陈山,陈凯.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区域的Lamb波传播特征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8
[3].王向往,胡芃,刘阳.界面热阻实验装置与碳纤维增强板胶接热阻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8
[4].胡振虎.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界面失效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王向往.界面热阻实验装置与碳纤维增强板胶接热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何超超.基于Lamb波的CFRP-钢胶接界面分层损伤检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7].蒋正文.GFRP桥面板胶接界面力学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8].彭可望,白瑞祥,武文,刘达,雷振坤.胶接蜂窝夹层结构的界面剥离实验与数值研究[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36-40.2017
[9].赖跃.民机复合材料胶接维修界面结合机理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7
[10].李二霞.梯度材料胶接结构的界面行为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