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给肉鸡配用油脂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江蕾[1](2021)在《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比较了饲用不同油脂对岭南黄品种快速型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屠体性状、肉品质、体脂代谢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了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及黏膜形态、脂类代谢相关指标等,旨在为饲用油脂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试验要求,选取720只1 d肉用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含6重复,每重复40只。试验1组饲喂含2%大豆油的日粮,试验2组饲喂含2%鸡油的日粮,试验3组饲喂含大豆油和鸡油各1%的日粮,试验为期63天,含前期(1-21 d)、中期(22-42 d)和后期(43-63 d)3个阶段。于第43 d开展代谢试验,第64 d进行屠宰试验并取样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42 d,鸡油组较混合油组提高了日增重并降低了料重比(P<0.05),但与豆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43-63 d混合油组日增重最高(P<0.05),且料重比低于鸡油组(P<0.05);1-63 d鸡油组平均采食量高于豆油组(P<0.05),而与混合油组无明显差异(P>0.05)。2)屠宰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肉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腹脂率和肝体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肉质测定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肉鸡胸肌p H值、b*值差异不显着(P>0.05);鸡油组滴水损失率绝对值低于豆油组0.90%(P<0.01)和混合油组0.69%(P<0.01),L*值低于混合油组(P<0.05),与豆油组未见显着差异(P>0.05),a*值与豆油组相比增加了15.30%(P<0.05),但与混合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4)饲料养分代谢试验结果显示:鸡油组较豆油组降低了EE表观代谢率(P<0.05),但混合油组与豆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CP、Ash、Ca、P表观代谢率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十二指肠消化酶和肠黏膜形态检测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但以混合油组略优。6)脂类代谢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在血清中,鸡油组TG、TC和LDL-C水平均高于豆油组(P<0.05),但混合油组与豆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在肝脏中,鸡油组TG、ACC、FAS水平均高于混合油组(P<0.05),而与豆油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混合油组CPT-I水平最高(P<0.01);在胸肌中,混合油组LPL活性高于鸡油组(P<0.05),与豆油组无明显差异(P>0.05),CPT-I含量则以鸡油组最低(P<0.05)。7)胸肌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豆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胸肌脂肪酸组成较优,UFA含量较高,其中C18:2和C18:3两种PUFA分别以豆油组和混合油组最高(P<0.05)。8)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血清T-AOC水平和SOD活力均以鸡油组最优,且MDA含量以鸡油组最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生长前中期饲用鸡油、后期使用混合油能使岭南黄品种快速型黄羽肉鸡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饲用鸡油具有更佳的肉品质;饲用豆油具有更高的饲料粗脂肪表观代谢率;饲用豆油和混合油具有改善体脂代谢和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沉积的效果。
王安谙[2](2019)在《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肝脏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脂是肉鸡生长中最直接且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植物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饲料中脂类物质的吸收,为畜禽提供必需脂肪酸,改善肌肉脂肪酸的组成。然而油脂具有易于氧化的特性,氧化酸败油脂会危害畜禽健康,影响畜禽产品品质。因此,饲料中油脂的氧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是应用极其广泛的酚类抗氧化剂,其在体外具有稳定高效的抗氧化特性,有研究发现BHT在生物体内同样具有出色的抗氧化特性,在机体代谢方面发挥效用。本研究探讨BHT体外抗氧化活性及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抗氧化和脂代谢的影响,为BHT在黄羽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共分为了体内外两部分:试验一通过体外试验,旨在研究比较不同浓度BHT对油脂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及BHT的体外抗氧化活性。(1)采用Schaal烘箱法,以不同浓度BHT为研究对象,比较含有BHT浓度分别为0%、0.01%、0.0125%、0.015%、0.0175%和0.02%油脂组的氧化程度(2)分析比较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几种生产常见抗氧化剂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不同浓度BHT均能显着抑制油脂氧化,0.0125%BHT能够作为抑制油脂过氧化值(POV)、酸价(AV)和茴香胺值(p-AV)升高的最适浓度。(2)与生产中常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BHA、VE和DL-α-生育酚相比,BHT在ABTS·+清除率、铁离子还原力和抑制卵黄脂质过氧化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试验二通过体内试验,旨在研究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肝脏功能的影响。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因素1为日粮中的豆油,按其品质分为(新鲜豆油,MDA=13.4nmol/mL;氧化豆油,MDA=367.7nmol/mL),因素2为日粮中BHT含量,按添加剂量分为两个水平(0 mg/kg;125 mg/kg)。本试验选取240羽1日龄优质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饲喂不含BHT的新鲜豆油日粮(F-CON组)、含125 mg/kg BHT的新鲜豆油日粮(F-BHT组)、不含BHT的氧化豆油日粮(O-CON组)、含125mg/kg BHT的氧化豆油日粮(O-BHT组)。试验期为58d。1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有降低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ADG)(P=0.052)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62)的趋势。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含BHT日粮组黄羽肉鸡ADG(P=0.083)和末重(FBW)(P=0.082)有增长趋势。(2)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显着降低黄羽肉鸡脾脏和胸腺指数(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导致的黄羽肉鸡脾脏指数的降低(P<0.05)。(3)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显着增加了 58d黄羽肉鸡24h滴水损失、48h滴水损失和胸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与不含BHT的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降低胸肌24h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和MDA含量(P<0.05)。(4)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胸肌DPPH·和ABTS·+清除率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的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通过抑制OH·提高胸肌抗氧化能力和改善肉品质,缓解由氧化豆油对黄羽肉鸡肉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2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肝脏和胸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不含BHT的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血清中ALT和AST含量的显着升高(P<0.05)。(2)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显着提高了肝脏中T-AOC水平(P<0.05),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肝脏中SOD活性的降低(P<0.05)。(3)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饲喂含有BHT日粮的黄羽肉鸡肝脏中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4)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显着下降(P<0.05)。与不含BHT的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肝脏线粒体中MDA含量的显着升高(P<0.05)和T-SOD活性的显着降低(P<0.05)。(5)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2(Nrf2)、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γ-GCLm)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γ-GCLc)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Nrf2、γ-GCLm和γ-GCLcmRNA表达量的降低(P<0.05),显着提高肝脏组织中SOD1和CATmRNA的表达量(P<0.05)。(6)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提高黄羽肉鸡胸肌CAT活性(P<0.05)。(7)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胸肌CAT mRNA的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胸肌CATmRNA表达量的降低(P<0.05),显着提高胸肌中Nrf2和SOD1 mRNA表达量(P<0.05)。3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缓解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血清中HDL-C水平的降低(P<0.05)。(2)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中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苹果酸酶(ME)、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和载脂蛋白B(APOB)mRNA的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提高黄羽肉鸡肝脏中APO41 mRNA表达量(P<0.05)。(3)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能够显着提高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中MDH活性(P<0.05)。(4)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复合体Ⅱ和Ⅴ活性显着升高(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增加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复合体Ⅳ和Ⅴ的活性(P<0.05)。(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添加BHT能够显着增加黄羽肉鸡肝脏ATP水平(P<0.05)。(6)与新鲜豆油组相比,氧化豆油组黄羽肉鸡肝脏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mRNA的表达量和线粒体基因(mtDNA)拷贝数显着降低(P<0.05)。与不含BHT日粮组相比,日粮中BHT的添加使黄羽肉鸡肝脏中SIRT1和MDH2 mRNA的表达量以及线粒体mtDNA拷贝数均显着提高(P<0.05)。综上所述:BHT能够通过其供氢供电子方式,在体外表现出强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且0.0125%的添加量是其体外抑制脂质过氧化的最适浓度。氧化豆油日粮不仅有降低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趋势,还能显着降低其肉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影响脂代谢和能量利用率。BHT可通过增强肌肉自由基清除能力,减少MDA含量,改善和稳定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BHT可通过调节胸肌和肝脏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胸肌中CAT活性和肝脏中CAT和SOD活性,缓解氧化豆油日粮对黄羽肉鸡造成的氧化损伤。BHT可通过调节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线粒体三羧酸循环酶和呼吸链复合体酶的活性,缓解氧化豆油日粮造成的黄羽肉鸡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异常。
周巧顺[3](2019)在《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籽油是重要的能量饲料,其能值可能因为菜籽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并可能受到肉鸭周龄影响,有待准确评定。采用TME方法评定菜籽油代谢能(ME)时,油脂替代基础饲粮的替代比例影响评定结果。本试验目的评定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值。共包括三个试验,先探寻菜籽油替代比例和肉鸭周龄对代谢能(ME)的影响,以确定油脂的适宜替代比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肉鸭周龄和菜籽油品种对菜籽油ME的影响;在准确评定高、低芥酸菜籽油ME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试验一:评定菜籽油鸭代谢能的菜籽油适宜替代比例本试验旨在探讨油脂替代比例对菜籽油肉鸭ME的影响,确定油脂的适宜替代比例。菜籽油为双低菜籽油(德油6号:2.1%芥酸),分别选取7周龄(体重2.7±0.3kg)和19周龄(体重3.1±0.3kg)樱桃谷肉公鸭进行2批代谢试验。每批代谢试验根据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玉米组、饥饿内源组和4个菜籽油替代比例组(菜籽油分别替代玉米5%、10%、15%和20%),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采用“TME”法进行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油脂替代比例增加,饲粮干物质(DM)利用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低,饲粮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利用率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下降,且20%组肉鸭饲粮CP和EE显着低于5%组,但饲粮表观(AME)、真代谢能(TME)、氮矫正表观(AMEn)、氮矫正真代谢能(TMEn)值逐渐增加(P<0.05)。2)肉鸭周龄显着影响饲粮DM和CP利用率,且19周龄肉鸭对饲粮DM利用率显着高于7周龄,而CP利用率显着低于7周龄肉鸭(P<0.05)。3)随着替代比例增加,菜籽油肉鸭代谢能(ME)逐渐降低,且15%和20%替代组菜籽油ME显着低于5%和10%组(P<0.05)。4)替代比例与肉鸭周龄对菜籽油ME有显着交互效应(P<0.05),表现为19周龄肉鸭评定出的菜籽油ME相对比较稳定。结果提示:采用套算法评定菜籽油ME时,菜籽油替代玉米的适宜比例为10%,且采用19周龄肉鸭评定油脂ME较稳定。试验二: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周龄及菜籽油品种对菜籽油肉鸭代谢能(ME)值的影响。试验用芥酸含量不同的四种菜籽油(德油6号:2.1%芥酸;绵邦油1号:7.3%芥酸;德油5号:36%芥酸;西禾油3号:54%芥酸);选用肉鸭7周龄(体重2.7±0.3kg)、13周龄(体重3.2±0.3kg)和19(体重为3.1±0.3kg)周龄进行三批代谢试验。每批代谢试验均均设定一个玉米组、一个饥饿内源组和4个品种菜籽油组。每个处理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采用“TME”法进行代谢试验,菜籽油替代比例均为10%。结果表明:1)13和19周龄肉鸭饲粮干物质(DM)利用率显着高于7周龄肉鸭,而饲粮蛋白质利用率显着低于7周龄肉鸭(P<0.05);低芥酸菜籽油组饲粮粗脂肪和DM利用率显着高于高芥酸菜籽油组(P<0.05)。2)肉鸭周龄对菜籽油ME无影响(P>0.05);芥酸含量为54%菜籽油的AME、TME、AMEn和TMEn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菜籽油组(P<0.05)。3)从交互效应来看,菜籽油芥酸含量对7周龄肉鸭菜籽油TME和13周龄肉鸭菜籽油AME、TME、AMEn和TMEn影响较大(P<0.05),表现为在7周龄和13周龄条件下,高芥酸含量降低了菜籽油ME值。结果提示,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影响肉鸭对菜籽油的利用效率及菜籽油ME,高芥酸菜籽油ME宜用7周龄或13周龄评定。7、13、19周龄评定的四种菜籽油代谢能值分别为:德油6号AME为8.71Mcal/kg;绵邦油1号AME为9.90Mcal/kg;德油5号AME为9.63Mcal/kg;西禾油3号AME为8.71Mcal/kg。试验三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本试验旨在验证低芥酸和高芥酸菜籽油的能值及比较二种油脂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1试验设计,共7个处理,设大豆油对照组,低芥酸菜籽油(德油6号(DD;芥酸:2.1%)和高芥酸菜籽油(西禾油3号(MG;芥酸:54%)分别用7、13、19周龄评定的代谢能值配制饲粮。,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肉公鸭,共672只樱桃谷肉鸭。油脂添加量均为6%,饲粮采用等能等氮饲粮配方设计,试验从肉鸭15日龄开始,30日龄结束。试验结果表明:1)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30d体重(BW)、15-30d体增重(BWG)、采食量(FI)、料重比(FCR)及死淘率无显着影响(P>0.05)。高芥酸组肉鸭30d BW、15-30d BWG和FI显着低于(P<0.05)低芥酸组。与AME7相比,AME13组肉鸭FI无显着差异,AME19肉鸭FI则显着降低(P<0.05);AME7和AME19肉鸭BWG无显着差异,但AME13组BWG显着高于AME19。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肉鸭饲粮粗蛋白利用率、粗脂肪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及饲粮AME均无显着影响(P>0.05)。2)高芥酸组肉鸭肝脏相对重量显着高于低芥酸菜籽油组(P<0.05)。3)与大豆油组相比,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30d肉鸭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高芥酸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低芥酸组(P<0.05)。4)高低芥酸及其能值对肝脏切片病理评分无显着影响(P>0.05)。结果显示:高低芥酸菜籽油肉鸭代谢能评定结果准确,特别是7周龄肉鸭代谢能;高芥酸菜籽油显着降低生产性能(BW、BWG和BWG)、增加肝脏相对重量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佟铁金[4](2019)在《包被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量元素作为一种必需的营养素,几乎参与了动物所有的生理生化活动,是肉鸡饲粮中必不可少的饲料添加剂。但是无机盐微量元素存在易被氧化、利用率低、容易破坏其它饲料组分和添加量大造成环境污染等缺陷。有机微量元素虽然有较高的利用率,但其生产成本较高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受到很多局限。而包被微量元素由于有一层特殊的防护包膜,避免了其与某些活性物质发生反应,提高了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污染,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缺点,但目前其在肉鸡中的应用较少。肉鸡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对饲粮能量的需求较高。而油脂具有能量高、吸收性好和热增耗低等优点,在促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方面的作用尤为显着,已被广泛应用到肉鸡饲粮中。但脂肪的氧化是影响饲粮添加油脂效果的重要原因,而传统的无机盐微量元素添加剂又可以进一步催化脂类的过氧化反应。包被微量元素由于其表面包膜的防护作用,可避免其与油脂直接接触,减少微量元素对脂肪氧化的催化作用。因此本试验拟研究饲粮中共同添加不同形式的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为微量元素和油脂在肉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采用2×2两因素析因设计,两个因素分别为微量元素和油脂。微量元素采用包被和未包被两种形式,添加量均为1 000 mg/kg(0.1%);油脂采用大豆油和猪油两种形式,添加量均为50 g/kg(5%)。选择576只体重相近且体况良好的21日龄AA肉鸡随机分成4组,每个组设置12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为组Ⅰ(基础饲粮+未包被微量元素+豆油),组Ⅱ(基础饲粮+未包被微量元素+猪油),组Ⅲ(基础饲粮+包被微量元素+豆油)和组Ⅳ(基础饲粮+包被微量元素+猪油)。试验期为21天,于肉仔鸡42日龄时结束。结果表明:1.包被微量元素相对于未包被微量元素可显着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ADG极显着提高(P<0.01),F/G极显着降低(P<0.01);豆油相对于猪油可显着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ADG显着提高(P<0.05),F/G显着降低(P<0.05);2.包被微量元素相对于未包被微量元素可显着提高肉仔鸡血清中微量元素Fe、Zn和Se的水平(P<0.01);3.包被微量元素相对于未包被微量元素可极显着提升肉仔鸡血清T-AOC(P<0.05)和显着提升GSH-Px、SOD活性(P<0.01),极显着降低了肉仔鸡血清和肌肉中MDA的含量(P<0.01);豆油相对于猪油可显着降低肉仔鸡血清中MDA的含量(P<0.05),肉仔鸡胸肌肌肉中MDA的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3);4.包被微量元素相对于未包被微量元素可极显着提高肉仔鸡血清LPL活性(P<0.01),极显着降低T4的含量(P<0.01);猪油相对于豆油可显着提高肉仔鸡血清中LPL活性(P<0.05);5.豆油相对于猪油可显着降低肉仔鸡胸肌和腿肌肌肉的滴水损失率(P<0.05),从而改善肉品质;6.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各项指标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总体来看,与未包被微量元素相比,包被微量元素可显极着提升肉仔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血清中微量元素含量,印证了其拥有更高的利用率。与猪油相比,豆油可显着提升肉仔鸡的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有提高的趋势,且一定程度改善了肉仔鸡的肉品质。虽然微量元素与油脂对各指标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但包被微量元素和豆油的搭配在肉仔鸡的生长、抗氧化性及肉品质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推荐在肉鸡饲粮中使用“包被微量元素+豆油”的组合。
唐军旺[5](2018)在《不同油脂对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脂肪沉积、肠道形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鹅肝脏具有很强的脂肪酸合成与储存能力。鹅脂肪肝是一种着名的美食,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保健作用,备受消费者青睐。脂质在日粮配方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为机体提供高水平密度的能量以及必需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对健康的益处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通过改变日粮脂肪酸成分来改善肝脏PUFAs含量的研究较多,然而其调控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此外,综合研究产肝性能、肠道微生物以及脂类代谢的分子调控过程的文献鲜有报道。本试验以朗德鹅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日粮不同油源(牛油BT、鱼油FO、鹅油GF和菜籽油RO)及一种抗病促生长饲料添加剂(强百士)对生长性能、脂肪沉积和血液脂类成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对填饲朗德鹅肠道形态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同时,通过数字基因表达普技术(Digital Gene Expression,DGE)、实时定量 PCR(q-RT-PCR)研究鹅肝脏脂肪酸和胆固醇代谢的调控通路,挖掘与PUFAs和胆固醇代谢相关候选基因,初步阐明了日粮PUFAs增加肥肝n-3 PUFAs的分子机制。1.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20只70日龄体重相近(3.0±0.05 kg)、健康的龄朗德鹅,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的鹅油、牛油、鱼油、菜籽油,及0.3%的强百士(HSCAS)进行填饲。其中强百士试验以自由采食基础饲粮组为对照I组,以2%鹅油组为对照II组。预饲期7 d,填饲期20 d。结果显示:鱼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显着低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LDL显着低于鹅油组(P<0.05),总胆固醇(TC)显着低于牛油组(P<0.05);牛油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显着高于鹅油组(P<0.05);与鹅油组比较,牛油、鱼油和菜籽油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移酶(ALT)水平有降低趋势。与对照I组比较,HSCAS 组 TC、TG、VLDL、胆碱酯酶、脂蛋白脂酶、AST、ALT、IgA、IgM和IgG均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II组相比,HACAS组IgA显着升高(P<0.05)。HSCAS处理也使胆碱酯酶、VLDL、脂肪酶、ALT比对照II组有降低趋势(P>0.05),AST水平显着降低(P<0.05)。这表明饲粮添加2%鱼油或菜籽油可降低血清脂质,添加0.3%的强百士可以改善朗德鹅的血清参数,提高填饲鹅免疫状态。2.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不同油脂及强百士对填饲鹅肝脏脂肪沉积和屠宰性状,及4种不同油脂对肥肝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菜籽油组和牛油组的肝重高于鱼油组,牛油组肝体比显着高于鹅油组(P<0.05)。2)菜籽油组和鹅油组的活重、全净膛重均显着高于牛油和鱼油组(P<0.05);3)添加鱼油降低了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UFA)C16:1、C17:1、C18:1、C18:2、C1 8:3、C20:1、C20:4、C20:5、C22:1、C22:5、C22:6、C24:1 及总 UFA 含量(P<0.05);添加菜籽油降低了 SFA含量,提高了 C16:1、C18:1、C18:2、C20:2、C22:1及UFA含量(P<0.05);添加牛油提高了 C18:3,C20:1,C22:5,C22:6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与对照I组比较,HSCAS组肝脏重量、肝体比、腹脂重和肠脂重均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II组相比,HACAS组肝体比升高(P<0.05)。这表明饲粮添加2%的菜籽油或牛油对朗德鹅产肝性能较佳,添加鱼油和菜籽油可增加肥肝PUFA,但对生长性能没有明显影响,2%的牛油增加产肥肝性能,但脂肪沉积和生长性能相对较低。添加HSCAS对朗德鹅脂肪沉积和提高产肝性能有促进作用。3.日粮鹅油和菜籽油调控填饲朗德鹅肝脂代谢的分子机制我们进行了添加鹅油和菜籽油填饲的鹅之间的肝脏转录组比较,以探讨介导脂肪生成活性的分子和细胞事件。在营养添加试验第28天采集对照组、2%鹅油组(GF)和2%菜籽油组(RO)朗德鹅肝脏组织(每栏1只,每组共3只),提取肝脏总mRNA,反转录,并基于转录组测序序列进行DGE分析。3个组共构建9个DGE数据库,平均每个DGE产生12 M clean reads,其中50-56.7%能注释到鹅参考基因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在GF和RO组检测到1290和141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GF组相比,RO组鹅脂肪肝中有124个上调和129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包括溶质载体家族基因(SLC2A2,SLC2A5,SLC5A9 上调,细胞色素 P450 家族(CYP450 1A4 CYP4502K1,CYP450 2C19)均下调,以及ELOVL脂肪酸延长酶家族(ELOVL1,ELOVL2,ELOVL3)和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家族(ABCA1,ABCB4,ABCC2 ABCG5,ABCG8)。一些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的DEGs如SCD1,ACACA和ACSBG2也受到调控;具有促凋亡和抗凋亡作用,包括上调的caspase-7和BCL2A1,下调的TNFRSF17和GAS2L3;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如PEX11A,SOD1,DAO,CRAT和CROT,被下调;此外,RO还调控了类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表达。这表明添加不同油脂填饲的鹅脂肪肝承担氧化功能和激素相关代谢功能。总之,这些数据表明添加RO可以减少肝脏脂质氧化并改善脂肪生成。这些发现提供了有关脂肪肝形成的分子机制的新见解,并为分析不同来源的油脂对鹅脂肪肝影响的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4.油脂和强百士对朗德鹅肝脏和肠黏膜形态的影响试验鹅分为对照组、油脂处理组和强百士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基础饲粮+2%鹅油,牛油,鱼油,菜籽油或0.3%强百士进行填饲,强百士试验对照I为非填饲对照,以2%鹅油组为填饲对照(对照II),实验周期为27d。以肝脏组织和3个肠道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染色检测不同油脂及强百士对朗德鹅肝脏和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油脂处理组中,鱼油组细胞密度显着高于牛油和菜籽油组(P<0.05);牛油和鹅油组细胞面积高于鱼油和菜籽油组(P<0.05)。与鹅油组相比,牛油显着降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VH、VH/CD(P<0.05);鱼油组显着降低十二指肠VH,空肠VH、CD(P<0.05);菜籽油组对各肠段肠道形态影响不显着(P>0.05)。强百士组肝细胞面积高于对照I组(P<0.05),低于对照II组(P<0.05),细胞完整性较好。与对照I组比较,HSCAS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升高(P<0.05)。与对照II组相比,HACAS组隐窝深度降低(P<0.05)。本试验表明,牛油组和鹅油组肝细胞较大,脂肪沉积较多。回肠具有良好的肠道形态,是鹅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日粮添加2%牛油整体上对肠道形态造成了不利影响,鱼油、菜籽油则有较好的效果。添加0.3%强百士改善了填饲鹅的肠道形态,利于饲料消化吸收,具有较好肝脏组织形态,从而促进填饲鹅的产肝性能。5.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朗德鹅2个肠道部位回肠和盲肠的内容物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DNA V4区测序技术检测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研究基础日粮添加2%不同油脂及强百士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16S rDNA V4区测序所获得Clean Tags共分为3,891个OTUs,获得 412 个属。回肠所获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目较少,而盲肠获得更多OTUs;不同处理组中,回肠菜籽油组OTUs数量最高,鱼油组最少,盲肠鹅油和牛油组OTUs数量较高,鱼油组最少。α多样性分析表明盲肠比回肠微生物丰富。菜籽油显着提高了回肠微生物多样性,鱼油能够提高盲肠微生物多样性,而牛油、鹅油和菜籽油降低盲肠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对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嗜胆菌属(Bilophila wadswoorhia)、柔嫩梭菌属(Faecalibaacterium)和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的进一步LefSe(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coupled with effect size)分析发现,添加油脂增加了与脂肪消化吸收相关的细菌丰度,盲肠相关微生物数量最多。添加HSCAS增加了回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并且降低了中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以及盲肠中Erysipelotrichi,拟杆菌(Bacteroides)和埃希氏菌(Escherichia)的相对丰度。添加HSCAS后,回肠和盲肠中的细菌多样性指标也有所增加。总之,日粮添加2%牛油、鹅油降低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整体上对肠道微生物结构造成了不利影响,鱼油、菜籽油有利于提高有益微生物丰度,具有较好的效果。添加0.3%HSCAS对朗德鹅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具有改善作用,增加有益菌、降低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填饲鹅的产肝性能。本试验为了解朗德鹅不同肠道部位微生物组成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研究不同油脂及强百士在填饲鹅生产中的添加效果提供了肠道的研究基础。本文较全面的研究了基础日粮添加不同油源对朗德鹅消化系统、产肝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菜籽油或牛油朗德鹅产肝性能较好,鱼油和菜籽油能显着增加肥肝PUFAs含量降低血清脂质;日粮添加2%鹅油和2%菜籽油在肝脏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有所不同,菜籽油减少肝脏脂质氧化并增加脂肪和类固醇生成基因表达;日粮添加2%鱼油、菜籽油对朗德鹅肠道形态和微生物区系效果较好。添加HSCAS对填饲朗德鹅的产肝、肠道发育和血清指标有益,同时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可以促进填饲鹅的健康状态。后期还需进行鹅肥肝的风味评定及细胞水平实验来验证不同脂肪酸的效果。不同油源在鹅养殖业中的效果还有待结合营养价值和经济成本等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阮剑均,宦海琳,闫俊书,赵颖,杜银峰,田光洪,贾代汉,薛永峰,周维仁[6](2013)在《米糠毛油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研究米糠毛油与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 400只1日龄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相同比例的米糠毛油(CRBO)、大豆毛油(CSO)、猪油(LO)及棕榈油(PO)。试验期42d。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121 d)CRBO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CSO、PO组(P<0.05),各组全期平均日增重及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2)CRBO组腿肌烹饪损失显着低于LO组(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CSO组(P<0.05),胸肌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CSO、LO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LO组(P<0.05)。关于胸肌脂肪酸组成,PO、LO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CRBO、CSO组(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CRBO、CSO组(P<0.05),CRBO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着(P>0.05)。3)试验第21天,CSO、PO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LO组(P<0.05),CRBO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PO组(P<0.05);试验第42天,CSO组肝脏T-AOC显着低于PO组(P<0.05)。LO、PO组的血清T-AOC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CRBO、CSO组,其中PO组显着高于CSO组(P<0.05)。结果提示,相比其他油脂,CRBO能降低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及提高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同程度地提高胸肌PUFA含量,但对肌肉pH、滴水损失和肌肉及肝脏抗氧化能力无显着性影响。
阮剑均[7](2012)在《米糠毛油的氧化稳定性及其营养价值评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米糠毛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套算法进行了米糠毛油代谢能值的测定,研究了不同抗氧化剂或抗氧化剂组合对米糠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米糠毛油和其他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肌肉品质、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米糠毛油在畜禽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试验一,研究不同抗氧化剂对米糠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试验以酸值(AV)、过氧化值(POV)和丙二醛(MDA)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将乙氧基喹啉、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三种抗氧化剂,按不同单体或组合的形式添加到油脂中,研究其对米糠毛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抗氧化剂或复合抗氧化剂后,米糠毛油AV无显着变化;POV随着时间延长不断提高,在试验19d前,添加抗氧化剂POV增速较对照组缓慢,且复合抗氧化剂后抑制POV增长的效果比单体好。添加单一抗氧化剂后油脂MDA含量与对照比有所降低,复合抗氧化剂组MDA含量均低于单体组。结果提示单一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不如复合抗氧化剂,单一抗氧化剂之间或复合抗氧化剂之间抗氧化效果无显着差异。试验二,米糠毛油的代谢能值的测定,试验将米糠毛油按0%、5%、7.5%、10%、12.5%、15%的比例分别替代基础日粮制备试验日粮,选用体重基本一致的93~100日龄雄性雪山草鸡36只,随机分成6组6重复,对其进行强饲排空并收集排泄物,并采用套算法计算出米糠毛油的代谢能值。结果显示,不同替代比例测得米糠毛油的表观代谢能(AME)分别为43.47MJ/Kg、37.19MJ/Kg、35.24MJ/Kg、34.69MJ/Kg、34.79MJ/Kg,测定各组的表观代谢能利用率为72.62%、73.53%、73.94%、74.45%、74.91%。此外,试验测得各组米糠毛油的真代谢能(TME)分别为42.42MJ/Kg、38.98MJ/Kg、38.27MJ/Kg、36.80MJ/Kg、38.97MJ/Kg,真代谢能的利用率分别为75.44%、74.82%、75.01%、74.28%、75.15%。得出米糠毛油AME综合平均值为35.48MJ/Kg, TME综合平均值为38.23MJ/Kg。试验三,研究日粮中添加米糠毛油及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鸡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2400只1日龄肉鸡(中白鸡),随机分为4组6重复,每重复100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相同比例的米糠毛油(RBO组)、大豆毛油(SO组)、猪油(LO组)及棕榈油(PO组)进行饲喂,结果显示,试验前期RBO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SO、PO组(P<0.05),SO、RBO组胰脏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高于LO、PO组,并以SO组活力最高(P<0.05)。SO组肠道内容物脂肪酶活性显着低于PO组(P<0.05);试验后期RBO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低于PO组(P<0.05),RBO组心脏、胰脏指数最高(P<0.05),SO组胰脏脂肪酶活性极显着高于PO组(P<0.01),RBO组肠道内容物脂肪酶活性低于PO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油脂对肉鸡全期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相比猪油、棕榈油,米糠毛油和大豆毛油更能提高肉鸡胰脏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肠道内容物消化酶的活性。试验四,研究米糠毛油及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同试验三。结果表明,RBO组腿肌烹饪损失率低于LO组(P<0.05),胸肌粗蛋白含量低于SO、LO组(P<0.01),粗脂肪含量低于LO组(P<0.05),腿肌的粗蛋白含量低于SO组(P<0.05)。胸肌脂肪酸中,PO、LO组SFA含量显着高于RBO、SO组(P<0.05),UFA含量显着低于RBO、SO组(P<0.05),RBO组PUFA含量最高。在试验第21天SO、PO组肝脏T-AOc显着高于LO组(P<0.05);第42天SO组肝脏T-AOc明显低于PO组(P<0.05)。LO、PO组的血清T-AOc均高于RBO、SO组,其中PO组显着高于SO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相比其他油脂,米糠毛油能降低肌肉CP含量,提高肌肉PUFA含量,对肉品质及组织、血清抗氧化能力无显着差异。
胡玲[8](2013)在《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大豆磷脂作为天然乳化剂,能够弥补胆汁分泌的不足,使脂肪转变为乳化状态,有助于肉仔鸡的消化吸收。本研究通过两个试验考察大豆磷脂乳化剂与能量水平互作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并从肉鸡血脂代谢、肠道发育以及消化酶活等指标来探讨其作用效果发挥的原因,并进一步研究大豆磷脂乳化剂在肉鸡后期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一: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1-49d肉鸡生产性能及饲粮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讨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消化生理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用960只1日龄Cobb500肉仔鸡公雏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试验共49d,分为前期(1-21d)和后期(22~49d)两个阶段。能量水平1-21d分别为12.13(正常能量组)和11.92(低能组)MJ/kg,22-49d分别为12.96(正常能量组)和12.65(低能组)MJ/kg;乳化剂添加水平1-21d为0和265mg/kg;1~49d为0和400mg/kg。生长试验结束后,各处理挑选十只鸡进行代谢试验,试验期1周。结果表明:(1)与正常能量饲粮组相比,降低饲粮能量显着降低1-21d肉鸡增重,显着提高1-21d和1-49d料肉比(P<0.05);饲粮添加乳化剂显着降低前期及全期料肉比(P<0.05),低能饲粮添加乳化剂全期的料肉比能达到正常能量饲粮组水平。饲粮能量水平及乳化剂对肉鸡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正常能量饲粮中添加乳化剂组肉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最高,添加乳化剂具有降低肉鸡腹脂率、皮下脂肪厚的趋势。(2)乳化剂升高21、49d肉鸡血清游离脂肪酸(P>0.05),升高21d血清总胆汁酸(P>0.05)。(3)饲粮添加乳化剂有提高饲粮粗脂肪和能量表观利用率的趋势,正常能量水平也具有提高饲粮干物质、粗脂肪和能量表观利用率的趋势,对粗蛋白质利用率无显着影响。(4)正常能量添加乳化剂组49d肝脏脂肪酶活最高。正常能量添加乳化剂组21d、49d胰脏脂肪酶(Lipase,LPS)活性显着高于低能组(P<0.05)。添加乳化剂显着升高21d肝脏LPL、HL活性,49d肝脏HL活性(P<0.05),极显着升高21d、49dLPL+HL活性(P<0.01)。正常能量添加乳化剂组21d十二指肠、空肠脂肪酶活性最高,低能添加乳化剂组49d十二指肠、空肠脂肪酶活性最高。低能添加乳化剂组21d空肠绒毛高度最高,能量和乳化剂对肉鸡21d空肠绒毛高度有一定交互作用(P=0.05),添加乳化剂空肠绒毛高度高于未添加乳化剂组。试验二:乳化剂添加水平对22-42d肉鸡生产性能及饲粮养分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000只22日龄Cobb500肉仔鸡公雏,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乳化剂添加水平分别为0、200、350、500、650mg/kg,能量水平为12.65MJ/kg。试验共21d(22-42d),生长试验结束后,各处理挑选八只鸡进行代谢试验,试验期1周。结果表明:添加乳化剂对22~42d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利用率无显着影响,随着乳化剂添加量增加,有改善肉鸡生长性能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350、650mg/kg乳化剂组42d均重分别提高了4.15%、5.64%、7.37%,体增重分别提高了5.13%、9.31%、12.42,料肉比分别降低了1.65%、5.35%、4.94%。饲粮中添加350mg/kg乳化剂肉鸡料肉比最低。500mg/kg组可能由于其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较低的采食量,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养分利用率趋势不一致,与200mg/kg组较接近。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本试验条件下,肉鸡前期饲粮中添加乳化剂能显着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和改善养分利用率,肉鸡前期添加265mg/kg乳化剂时可降低饲粮能量水平0.2MJ/kg,后期添加400mg/kg乳化剂可降低饲粮能量0.3MJ/kg,减少饲粮中油脂量。单独在肉鸡后期饲粮中添加乳化剂,添加350mg/kg为适宜水平。
吴卉,龚利敏,郭亮,李军涛,张丽英[9](2011)在《不同来源饲用混合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影响》文中提出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饲用混合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屠体性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鸡432只,采用单因子设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18只。以大豆油为对照组,选择3个不同厂家的混合油脂。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大豆油处理组比较,混合油脂处理组肉鸡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差异,但屠体率和胸肌率显着降低(P<0.05),腹脂率显着提高(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提高(P<0.01)。然而,不同来源混合油脂处理组间的生长性能、屠体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安文俊[10](2010)在《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与肠道消化酶活性、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并探讨了油脂调控脂肪代谢和改善AA肉鸡胴体品质的机理,比较了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的作用效果。试验选取648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仔鸡(公母各半),试验分为前期(1-21d)和后期(22-42d)两个阶段。CON为对照组(试验基础日粮),SO组为正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豆油),LO组为负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猪油),COP、COC、COV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添加以棕榈油为主的配比油脂、以椰子油为主的配比油脂、多种植物油配比的油脂。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试验一,研究了不同配比油脂对AA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COP、COC、COV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CON组(P<0.05),COP组显着高于LO组(P<0.05),COP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着高于CON、SO组(P<0.01),COC组显着高于SO组(P<0.05),COP组料重比显着低于CON、LO组(P<0.05);试验后期各组日增重、料重比差异不显着(P>0.05),LO、COP组日采食量比SO、COC、COV组显着提高(P<0.05);全期LO、COP组日增重显着高于CON组(P<0.05),LO组日采食量显着高于SO、COV组(P<0.05),COP、COC组料重比显着低于LO组(P<0.05)。(2)各处理组肉鸡42日龄屠宰性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21日龄时,SO组肉鸡肝脏体重比显着高于LO、COP组(P<0.05),COV组又显着高于LO组(P<0.05);LO组肉鸡心脏体重比显着低于SO、COP、COC组(P<0.05);胰脏、脾脏、胸腺、法氏囊器官的体重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2日龄时,肉鸡各组各器官体重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二,研究了不同配比油脂对AA肉仔鸡日粮中养分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2日龄时添加油脂组表观代谢能、粗脂肪、干物质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比CON组有所提高,但不显着(P>0.05);SO、COP、COC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CON组(P<0.05),COP、COC组又显着高于LO、COV组(P<0.05);SO、COC组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CON、LO、COV组(P<0.05)。(2)21、42日龄时肉仔鸡添加油脂组脂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均比CON组有所提高但不显着(P>0.05),而油脂组间无显着性差异。试验三,研究了不同配比油脂对肉仔鸡体脂分布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42日龄时,各组间腹脂重、皮下脂肪厚度与肌间脂肪厚度、胸肌含脂率、腿肌含脂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2)COP组胸肌在24h的滴水损失显着高于SO、LO、COC、 COV组(P<0.05),SO组显着低于CON、COV组(P<0.05),SO组在48h的滴水损失显着小于其他组(P<0.05),LO组腿肌在24h的滴水损失显着高于CON与SO组(P<0.05),COC组烹饪损失显着小于其他组(P<0.05):SO组剪切力显着小于CON组(P<0.05)。(3)对肉鸡胸肌脂肪酸而言,CON组棕榈酸含量显着高于SO、LO组(P<0.05),LO组反式油酸含量显着高于COC组(P<0.05),CON组顺式油酸含量显着高于SO组(P<0.05),添加油脂组亚油酸与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而SO组亚麻酸显着高于LO与COP组(P<0.05)。从脂肪酸整体来看,CON、COC、COV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LO组(P<0.05);LO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添加油脂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CON(P<0.05);对U/S来说,LO组显着高于CON、SO、COC、COV组(P<0.05);SO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CON、LO、COP、COV组(P<0.05),而LO、COP、COC组又显着高于CON组(P<0.05)SO、COC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对n-6/n-3来说,SO、LO、COP、COC组显着高于对照组CON(P<0.05)。(4)SO组肉鸡胸肌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除LO组外的各组(P<0.05)。试验四,研究了不同配比油脂对肉仔鸡血清中脂蛋白含量及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COP、COC组肉鸡在21日龄时血清TC含量显着低于CON、LO组(P<0.05),SO、LO、COV组显着低于CON组(P<0.05);各组血清LDL-C含量的变化较大,其中SO组与COP组含量极显着低于CON、LO组(P<0.01),COC、COV组显着低于CON、LO组(P<0.05);SO组血清HDL-C/LDL-C值极显着高于其他组(除COP组)(P<0.01),显着高于COP组(P<0.05),COP组极显着高于CON、LO组(P<0.01),显着高于COC、COV组(P<0.05),COV组显着高于CON、LO组(P<0.05)。在42日龄时SO、COP组血清TC含量显着低于COV组(P<0.05),COP组血清LDL-C含量极显着低于LO组(P<0.01),显着低于CON组(P<0.05),COV组显着低于LO组(P<0.05);COP组血清HDL-C/LDL-C值极显着高于LO、COC、COV组(P<0.01),SO组显着高于其他组(除COP组)(P<0.05),COC组显着低于CON组(P<0.05)。(2)肉鸡血清中LPL与HL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SO组总脂酶活性显着高于CON纽(P<0.05),肉鸡肝脏中COP、COC、COV组LPL活性极显着高于CON与LO组(P<0.01),COP、coc。cov组的HL活性显着高于CON、SO、LO组(P<0.05),COC组总脂酶活性极显着高于CON、SO、LO组(P<0.01),COP组活性极显着高于CON、LO组(P<0.01)而显着高于SO组(P<0.05),COV组活性极显着高于CON组(P<0.01)而显着高于SO、LO组(P<0.05)。全文结论:(1)三种配比油脂对肉仔鸡的生产性能均有所提高,其中以棕榈油为主的配比油脂效果较好;(2)油脂组的养分利用率有所改善,以棕榈油为主的配比油脂组与以椰子油为主的配比油脂组钙磷利用率有所提高;(3)油脂组均提高了肌肉中PUFA含量,豆油组改善了肌肉中脂肪酸比例并降低了胆固醇含量,而以椰子油为主的配比油脂次之。(4)以棕榈油为主的配比油脂与多种植物油配比的油脂降低了血清LDL-C含量,因而具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二、怎样给肉鸡配用油脂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给肉鸡配用油脂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油脂 |
1.1.1 油脂的分类 |
1.1.2 油脂的营养功能 |
1.1.3 油脂氧化 |
1.2 脂肪代谢及其调控 |
1.2.1 脂肪的消化 |
1.2.2 脂肪的吸收 |
1.2.3 脂肪的转运 |
1.2.4 脂肪的合成 |
1.2.5 脂肪的分解 |
1.2.6 脂肪代谢中关键酶 |
1.3 油脂在肉鸡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
1.3.1 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屠体性状的影响 |
1.3.2 油脂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
1.3.3 油脂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
1.3.4 油脂对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油脂、时间及地点 |
2.1.2 试验日粮 |
2.2 试验方法 |
2.2.1 饲养试验 |
2.2.2 代谢试验 |
2.2.3 屠宰试验 |
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2.3.1 生产性能 |
2.3.2 屠体性状和脏器指数 |
2.3.3 肉品质 |
2.3.4 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 |
2.3.5 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 |
2.3.6 十二指肠组织显微结构 |
2.3.7 血清指标 |
2.3.8 肝脏指标 |
2.3.9 胸肌指标 |
2.3.10 腹脂指标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生产性能 |
3.2 屠体性状和脏器指数 |
3.3 肉品质 |
3.4 养分表观代谢率、肠消化酶活性及肠黏膜形态 |
3.4.1 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 |
3.4.2 十二指肠消化酶活性 |
3.4.3 十二指肠黏膜形态 |
3.5 脂类代谢与沉积 |
3.5.1 血脂水平 |
3.5.2 肝脂代谢 |
3.5.3 胸肌脂类代谢 |
3.5.4 腹脂代谢 |
3.6 抗氧化功能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屠体性状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4.3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鸡肉品质的影响 |
4.4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养分表观代谢率、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4.4.1 不同油脂对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4.4.2 不同油脂对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3 不同油脂对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4.5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脂类代谢与沉积的影响 |
4.5.1 不同油脂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4.5.2 不同油脂对肝脂代谢的影响 |
4.5.3 不同油脂对胸肌、腹脂脂类代谢的影响 |
4.5.4 不同油脂对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6 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2)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肝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略词的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饲用油脂的研究进展 |
1 动物饲粮中油脂的应用 |
1.1 畜禽生长能量的重要供应源 |
1.2 畜禽生长必需脂肪酸的重要供应源 |
1.3 畜禽养殖中油脂的其他营养功能 |
1.4 畜禽体内油脂的代谢特点 |
2 动物饲用油脂的氧化 |
2.1 饲用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 |
3 氧化油脂对动物的影响 |
3.1 自由基 |
3.2 氧化应激与氧化损伤 |
3.3 氧化油脂对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3.4 氧化油脂对动物机体脂代谢的影响 |
二 二丁基羟基甲苯的研究进展 |
1 BHT的抗氧化特性与应用 |
1.1 BHT的理化性质 |
1.2 BHT的应用 |
2 BHT体内外研究进展 |
2.1 BHT体外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2.2 BHT对生物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3 BHT对生物体脂代谢的影响 |
第二章 BHT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BHT对油脂POV值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BHT对油脂AV值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BHT对油脂p-AV值的影响 |
2.4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DPPH~·清除率的影响 |
2.5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ABTS~(·+)清除率的影响 |
2.6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RP的作用 |
2.7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 |
3.1 不同浓度BHT对油脂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DPPH~·和ABTS~(·+)清除率的影响 |
3.3 BHT、BHA、VE和DL-α-生育酚对RP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科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BHT对黄羽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2.3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和MDA含量的影响 |
2.4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BHT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BHT对黄羽肉鸡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肉品质和MDA含量的影响 |
3.4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肝脏和胸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功能的影响 |
2.2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PC和MDA含量的影响 |
2.3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5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6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7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功能的影响 |
3.2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PC和MDA含量的影响 |
3.3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MDA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5 BHT对黄羽肉鸡胸肌和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BHT对黄羽肉鸡血脂的影响 |
2.2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3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2.4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5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
2.6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组织中ATP水平的影响 |
2.7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和mtDNA拷贝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BHT对黄羽肉鸡血脂的影响 |
3.2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3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的影响 |
3.5 BHT对黄羽肉鸡肝脏能量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mtDNA拷贝数和ATP水平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全称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菜籽油品种 |
2 菜籽油的营养价值 |
3 油脂代谢能评定的研究 |
3.1 油脂代谢能的评定方法 |
3.1.1 套算法 |
3.1.2 回归外推法 |
3.2 影响油脂代谢能评定的因素 |
3.2.1 试验动物品种 |
3.2.2 试验动物年龄 |
3.2.3 强饲量 |
3.2.4 试验饲粮 |
3.2.5 油脂的添加量 |
3.2.6 油脂本身的性质 |
第二部分 存在的问题和试验目的及意义 |
1 存在的问题、试验目的及意义 |
1.1 存在的问题 |
1.2 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2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评定菜籽油鸭代谢能的菜籽油适宜替代比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和样品采集 |
1.3 测定指标 |
1.4 计算公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饲粮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影响 |
2.2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饲粮代谢能的影响 |
2.3 替代比例及不同周龄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玉米代谢能值 |
3.2 替代比例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3 不同周龄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3 菜籽油代谢能超过其总能的可能原因 |
4 小结 |
试验二 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代谢能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和样品采集 |
1.3 测定指标 |
1.4 计算公式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肉鸭周龄及不同品种菜籽油对饲粮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利用率的影响 |
2.2 不同品种菜籽油对饲粮代谢能的影响 |
2.3 不同品种菜籽油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周龄及不同品种对菜籽油代谢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粮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代谢试验 |
1.4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
1.4.1 生产性能 |
1.4.2 养分利用率 |
1.4.3 血清脂代谢及肝功能指标 |
1.4.4 屠宰性能及胸肉品质测定 |
1.4.5 肝脏病理切片检测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2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2.3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屠宰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3.3 高低芥酸菜籽油及其能值对肉鸭器官相对重量、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
1 全文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包被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
1.1.1 铁 |
1.1.2 锰 |
1.1.3 铜 |
1.1.4 锌 |
1.1.5 硒 |
1.2 包被技术在微量元素中的应用 |
1.2.1 包被技术 |
1.2.2 包被微量元素 |
1.3 脂肪的营养作用 |
1.3.1 提供高浓度的能量 |
1.3.2 提高饲料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 |
1.3.3 抵抗应激反应 |
1.3.4 作为溶剂、提供营养 |
1.3.5 影响畜禽肉质 |
1.4 脂类的氧化 |
1.4.1 自动氧化 |
1.4.2 微生物氧化 |
1.5 微量元素与脂肪氧化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6.1 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内容 |
2 包被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应用效果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 |
2.2.3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液、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2.4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5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脂质代谢激素的影响 |
2.2.6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 |
2.3.3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4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5 饲粮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 |
2.3.6 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不同油脂对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脂肪沉积、肠道形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禽类脂肪肝形成机制 |
1.1 鹅肥肝的概念 |
1.2 脂肪肝形成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
1.2.1 遗传因素 |
1.2.2 酶和激素 |
1.2.3 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
1.2.4 日粮及添加剂调控脂肪肝形成的研究 |
第二节 PUFAs对家禽脂类代谢调控作用的研究 |
2.1 PUFAs的结构及生理作用 |
2.2 PUFAs的营养与保健作用 |
2.3 n-3 PUFAs对畜禽脂质代谢的影响 |
2.4 PUFAs调控基因表达及其机制 |
第三节 油脂的分类及对家禽脂类代谢的调控作用 |
3.1 油脂的分类 |
3.2 油脂的营养功能 |
3.3 畜禽生产中常用的油脂研究 |
3.3.1 鱼油 |
3.3.2 牛油 |
3.3.3 菜籽油 |
第四节 家禽肠道微生物区系特点 |
4.1 家禽肠道微生态环境及其平衡 |
4.2 肝脏脂肪变性与肠道微生物 |
4.3 脂肪酸与肠道微生物生态 |
4.3.1 PUFAs及其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油脂对填饲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节 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油脂对填饲朗德鹅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节 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四章 油脂对填饲鹅肝脏脂质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
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五章 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肝脏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油脂对填饲朗德鹅肝脏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节 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肝脏及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六章 油脂和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一节 不同油脂对填饲朗德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小结 |
第二节 强百士对填饲朗德鹅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6)米糠毛油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1.2 试验用鸡 |
1.1.3 试验所用油脂 |
1.2 试验设计与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的采集 |
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5.1 生产性能 |
1.5.2 肌肉的常规指标 |
1.5.3 肌肉品质 |
1.5.3. 1 p H |
1.5.3. 2 滴水损失[4] |
1.5.3. 3 烹饪损失[5] |
1.5.4 肌肉脂肪酸组成 |
1.5.4. 1 样品前处理 |
1.5.4. 2 脂肪酸组成测定 |
1.5.5 抗氧化指标 |
1.5.5. 1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
1.5.5. 2 肝抗氧化指标测定 |
1.5.5. 3 肌肉抗氧化指标测定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化学成分的影响 |
2.4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5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6 不同油脂对肉鸡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7 不同油脂对肉鸡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
3.4 不同油脂对肉鸡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5 不同油脂对肉鸡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6 不同油脂对肉鸡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结论 |
(7)米糠毛油的氧化稳定性及其营养价值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油脂的分类及其营养价值 |
2 油脂代谢能值的研究 |
3 油脂的氧化及抗氧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4 米糠油的营养特性 |
5 米糠油的品质控制 |
6 米糠油的应用状况 |
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抗氧化剂对米糠毛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米糠毛油代谢能值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米糠毛油及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器官指数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试验四 米糠毛油及其他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一 前言 |
二 文献综述 |
1 脂肪在肉鸡饲粮中的应用 |
1.1 油脂种类及分类 |
1.2 油脂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 |
1.3 肉鸡对油脂的消化和吸收 |
1.4 影响油脂消化利用的因素 |
2 乳化剂研究概况 |
2.1 饲料中常用的乳化剂 |
2.2 乳化剂在肉鸡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2.2.1 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2.2 乳化剂对肉鸡胴体品质、脂肪代谢的影响 |
2.3 影响乳化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
三 有待研究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有待研究的问题 |
2 试验目的 |
3 试验意义 |
四 试验内容 |
试验一 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1-49 d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肠道生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4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5 考察指标 |
1.5.1 生长性能 |
1.5.2 屠宰性能 |
1.5.3 养分利用率的测定 |
1.5.4 血清生化 |
1.5.5 肠道形态学 |
1.5.6 肠道食糜酶活及肝脏、胰脏酶活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死亡淘汰率 |
2.1.2 生长性能 |
2.1.3 屠宰性能 |
2.2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2.3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2.5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肠道食糜中酶活的影响 |
2.6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肝脏、胰脏酶活的影响 |
3 讨论 |
3.1 能量对肉鸡生产性能及饲粮养分利用的影响 |
3.1.1 能量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3.1.2 能量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1.3 能量对肉鸡消化生理的影响 |
3.2 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3.2.1 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3.2.2 乳化剂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3 乳化剂对肉鸡消化生理的影响 |
3.3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3.3.1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3.3.2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3 能量与乳化剂对肉鸡消化生理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乳化剂不同添加水平对22-42 d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饲粮 |
1.4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5 考察指标 |
1.5.1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5.2 屠宰性能的测定 |
1.5.3 养分利用率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乳化剂不同添加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死亡淘汰率 |
2.1.2 生长性能 |
2.1.3 屠宰性能 |
2.2 乳化剂不同添加水平对肉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乳化剂不同添加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乳化剂不同添加水平对肉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
4 小结 |
五 总体讨论与结论 |
1 总体讨论 |
2 总体结论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9)不同来源饲用混合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及试验日粮 |
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4 检测指标 |
1.4.1 生产性能 |
1.4.2 屠体性能 |
1.4.3 血液生化指标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油脂的化学成分 |
2.2 不同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
2.3 不同来源混合油脂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见表4) |
2.4 不同来源混合油脂对肉鸡屠体性能的影响 (见表5) |
2.5 不同来源混合油脂对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6) |
3 结论 |
(10)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写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油脂的分类及营养功能 |
2 畜禽脂肪代谢及其调控 |
3 脂肪沉积及影响因素 |
4 油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5 本试验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日粮中养分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体脂分布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四 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血清中脂蛋白含量及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怎样给肉鸡配用油脂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饲用不同类型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D]. 江蕾. 浙江大学, 2021
- [2]氧化豆油日粮中添加BHT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肝脏功能的影响[D]. 王安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不同品种菜籽油的肉鸭代谢能评定及其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 周巧顺.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包被微量元素和油脂对肉仔鸡应用效果的研究[D]. 佟铁金.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5]不同油脂对朗德鹅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脂肪沉积、肠道形态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唐军旺. 浙江大学, 2018(12)
- [6]米糠毛油对肉鸡肌肉品质、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阮剑均,宦海琳,闫俊书,赵颖,杜银峰,田光洪,贾代汉,薛永峰,周维仁. 动物营养学报, 2013(09)
- [7]米糠毛油的氧化稳定性及其营养价值评估的研究[D]. 阮剑均.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两种能量水平饲粮添加乳化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D]. 胡玲.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9]不同来源饲用混合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影响[J]. 吴卉,龚利敏,郭亮,李军涛,张丽英. 饲料工业, 2011(21)
- [10]日粮中添加不同配比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D]. 安文俊.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