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_袁溢,朱双,方婷婷,蒋金金,王幼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蓝,油菜,人工合成,杂种,优势,多倍体,甲基化。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袁溢,朱双,方婷婷,蒋金金,王幼平[1](201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及DNA甲基化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倍体物种,是优质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其驯化历史较短,遗传背景狭窄,且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对干旱胁迫敏感,因此培育高产耐旱品种是甘蓝型油菜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本文用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不同世代(S1~S4)及其二倍体亲本进行不同时间的胁迫处理,并结合表型观察,以及叶片中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初步了解上述材料的抗旱性差异。结合表型观察和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分析,发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S1~S4及其亲本的抗旱性表现为甘蓝> Bn-S3> Bn-S4> Bn-S1> Bn-S2>白菜型油菜。干旱胁迫后Bn-S3、Bn-S4的POD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表明Bn-S3和Bn-S4能更加有效地清除活性氧(ROS),对过氧化损伤的防御能力更强。通过HPLC分析发现所有材料的甲基化水平在胁迫12 h时最高,其中亲本白菜型油菜Br的甲基化水平最高, Bn-S1和Bn-S4介于两亲本之间,而Bn-S2和Bn-S3低于两亲本。甲基化敏感多态性分析也显示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干旱胁迫后,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植物的甲基化变化可能有利于提高其抗旱能力。(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欢,余青兰,赵志刚[2](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衍生材料与叁个甘蓝型油菜栽培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考察F1的单株产量,同时通过SSR与AFLP分子标记检测杂交亲本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片段的渗入情况,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杂交F_1在单株产量上中亲优势达到100%,优势最显着的杂交组合是栽培种与人工种组配的杂交;超亲优势方面,除了1469×RQQ(人工合成种与青油14号杂交后回交一代的自交稳定系)之外,所有的杂交组合F_1单株产量都表现为正向超标优势,平均达到29.02%;F_1单株产量超标优势表现较好的亲本有WR(伟杰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R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QR(青油14号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3个品系,其它杂交后代表现为负向超标优势。2.分析杂种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渗入率对杂种产量性状的影响发现,单株产量最高的杂交组合是1469×WR,其亲本材料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渗入率为40.60%。说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较高遗传渗入率对部分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衍生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栽培种进行杂交,各杂交组合F_1在产量相关性状上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并且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部分组合杂种一代中较高的遗传渗入对杂种产量相关性状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田燕飞,朱莉莉,许聪聪,杨妍,位芳[3](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是油菜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栽培种油菜(AACC)为对照,利用细胞学技术分析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新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2n=38);与栽培种油菜相比,新合成油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以二价体为主,但也出现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和单价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形成落后染色体。此外,统计结果表明,新合成油菜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和后期出现异常分裂细胞的比例较高,约为48. 93%和22. 12%;但第二次减数分裂的异常细胞比率较低。从细胞学水平上初步分析了新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减数分裂行为,为通过人工合成手段选育甘蓝型油菜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富贵,赵志刚,邓昌蓉[4](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倍体亲本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CC)和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2n=20,AA)或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2n=20,AA)可人工获得甘蓝型油菜。新型甘蓝型油菜不仅拓宽了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开辟了甘蓝型油菜育种新途径,而且在芸薹属异源多倍化过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获得方法及后代二倍化过程中染色体、基因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异及其遗传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做概述,并对近年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育种中的一些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谢晋,滕长才,虎满林,赵志刚,余青兰[5](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花期变异A基因组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后代中分离的两种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中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以种植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田的大黄油菜和中迟芥蓝为亲本,杂交获得S0代,在其S3代出现早花与晚花分离,通过对其S6代进行A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检测与花粉可染性检测,筛选出扩增带型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38对引物。结果表明:早花中变异率介于0.84%~1.54%,平均为1.16%,晚花中变异率介于0.4%~0.8%,平均为0.5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早晚花群体明显分为两类,且早晚花平均遗传距离为0.375 1。并对早花与晚花进行花粉可染性检测,早花与晚花育性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该人工合成甘蓝型早晚花材料在A基因组上发生了遗传变异。(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孙欢[6](2018)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人工合成种衍生材料与叁个栽培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考察F1代的单株产量、果粒数、千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同时通过SSR(简单重复序列)与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来检测杂交亲本中人工合成种遗传片段的渗入情况,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进行分析。主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将27份材料与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栽培种进行聚类分析,挑选出与叁个栽培种遗传距离较远的12份材料作为父本,然后与叁个栽培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2.F1代产量叁因素的杂种优势分析发现,F1代的果粒数、全株果数和千粒重性状上,部分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其中以QR(青油14号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和R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作为亲本材料的杂交F1代在产量叁因素上杂种优势表现明显,可以作为杂交育种的种质资源。3.F1代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分析发现,杂交F1代在单株产量上中亲优势达到100%,优势最显着的杂交组合是栽培种与人工种组配的杂交;超亲优势方面,除了1469×RQQ(人工合成种与青油14号杂交后回交一代的自交稳定系)之外,所有的杂交组合F1代单株产量都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平均达到29.02%;F1代单株产量超标优势表现较好的亲本有WR(伟杰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R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QR(青油14号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3个品系,其它杂交后代表现为负向超标优势。4.分析人工合成种遗传渗入率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发现,亲本材料中人工合成种遗传渗入率与单株产量、千粒重和全株果数呈正相关,与果粒数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利用人工合成种衍生材料与叁个栽培种进行杂交,各杂交组合F1代在产量相关性状上有一定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F1代中人工种遗传渗入对产量相关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杂交育种中可以做为一份新型种质资源,其宽泛的遗传基础以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为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变异来源。(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8-06-01)

冉莉萍[7](2017)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源多倍体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杂交与加倍,新基因组形成后会出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变异现象,例如基因重排、基因组结构变异、转座子激活、基因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的变化及DNA甲基化变异等。因此,探究异源多倍体在形成早期发生变异的可能机制,对丰富多倍体进化理论有重要的意义。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由二倍体祖先种白菜(Brassica rapa L.)和甘蓝(B.oleracea L.)通过种间杂交后染色体加倍得到,因其具有清晰系谱信息而成为研究植物异源多倍体化的重要对象之一。本实验以课题组前期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及其二倍体亲本(白菜与甘蓝)为材料,分析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形成早期在形态学和细胞学等方面与亲本之间的差异;同时,利用RNA-seq数据对异源多倍化的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基因与转座子的表达变异特征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探究甘蓝型油菜基因组形成早期的基因组变异;另外,还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探究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多倍化过程中DNA甲基化与转座子的多态性变异情况及可能的形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二倍体亲本表型比较分析比较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及其二倍体亲本白菜和甘蓝的形态学(如株型、叶片和花器官)和种子细胞学,发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表型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①植株株型较大且为松散型,有效分枝数较多,分枝部位较低,一次有效分枝的结角数较多,每角粒数变多等。②叶表皮不光滑、叶脉有少量表皮毛,叶缘呈锯齿状且有表皮毛,有叶耳。③花瓣形态与甘蓝相似,花瓣颜色接近白菜,但花粉活力明显比亲本的强(分别为97.1%、92.1%和75.09%)。④在单位面积内叶表面气孔数目增多、密度较大,但气孔的长度和宽度比白菜小。⑤利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比较成熟种子内部显微结构差异。结果显示:白菜、甘蓝的种皮纹饰和网脊形态差异明显,杂种后代种皮纹饰接近白菜、呈网纹状,脊条粗短有微穴并与甘蓝相似。白菜的栅栏层细胞呈深褐色,甘蓝的栅栏层细胞呈淡黄色,而杂种后代的栅栏层颜色介于两个亲本之间。杂种后代的糊粉层细胞最厚,甘蓝的最薄。叁者胚根中央分生细胞的蛋白体面积显着低于胚根周围薄壁细胞,而油体相对面积则相反;其中杂种后代中央分生细胞中的蛋白体面积最高,周围薄壁细胞中蛋白体面积居于二者之间。杂种后代子叶中蛋白体积累最少,油体的体积最大且以长形为主,而两亲本子叶中蛋白体积累相对较多,油体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二倍体亲本的转录组比较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的叶片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包括:①在白菜型油菜、甘蓝及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检测到表达的基因分别为21,491、21,947和40,544。甘蓝型油菜与白菜相比有183个基因上调、2,192个基因下调;与甘蓝比较有548个基因上调、1,894个基因下调。这些后代与亲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物质合成、信号转导、响应胁迫等生物学过程有关。②对杂种后代中17,823对部分同源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多数部分同源基因(占63.77%)的表达模式与两个亲本的表达模式一致,可认为多倍化过程中部分同源基因对的表达模式比较保守;通过部分同源基因对的表达偏好性分析发现12,221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差异,即它们不存在表达偏好性,另有2,322个部分同源基因对偏向A基因组表达,3,280个部分同源基因对偏向C基因组表达。③对差异表达的部分同源基因对进行分析发现,713个基因以加性表达形式出现;分别有 2,628 个和 3,162 个基因以 C-ELD(C-Expression Level dominance)和 A-ELD(A-Expression Level dominance)形式出现;而超亲下调或上调表达的基因有54个和1,056个。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显示C-ELD和A-ELD类型的基因与水杨酸合成、防御生物胁迫、MAPK途径、RNA甲基化、核苷酸生物合成、rRNA加工及蛋白质运输等相关;超亲上调表达的基因涉及色素、类黄酮及有机物等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3、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二倍体亲本转录组中转座子的分析深入挖掘RNA-Seq数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手段从全基因组层面分析了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二倍体亲本(甘蓝和白菜)之间转座子含量、种类和数量分布、表达模式及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两个亲本转录组中转座子所占比例分别为32.56%和14.76%,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转录组中转座子占的比例为18.09%。在叁个物种转录组中鉴定到了 12 种类型的转座子(hAT、C4CTA、PIF-Harbinger、Mutator、Pong、Tcl/Mariner、Helitron、LTR/Copia、LTR/Gypsy、LTR/Unclassified、SINE 和 LINE),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 CACTA(2.02%~5.44%)、Pong(2.66~6.71%)、LTR/Copia(4.32%~10.90%)和LTR/Gypsy(2.20%~4.75%),其他类型转座子在转录组中所占比例较小(约为0.09%~0.94%)。②根据RPKM值判断转座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发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与白菜相比有154个表达上调和162个表达下调的转座子;与甘蓝相比有147个表达上调和190个表达下调的转座子;数目最多的差异表达转座子是C4CT4、Pong、LTR/Copia、LTR/Gypsy和LTR/Unclassifed。③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转座子的表达模式主要以新出现、沉默及只在一个亲本和杂种后代中表达的模式出现。④对转座子插入基因内部的偏好性分析发现,基因内含子区域比外显子区更容易插入转座子;对有转座子插入的基因注释分析,显示这部分基因涉及细胞组分、生物进程和分子功能叁个方面。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质膜及色素等有关;生物进程方面主要与蛋白质代谢、抵抗胁迫、信号转导、细胞组成和生物转化、其他代谢途径和细胞化进程等有关;分子功能方面与核苷酸结合、DNA(或RNA)结合、蛋白结合、转移酶活性、水解酶和其他酶活性有关。这些结果暗示着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的形成和基因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4、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的反转座子及反转录酶序列分析采用反转座子插入位点间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Inter-Retrotranspos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IRAP)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全基因组中的反转座子的变化规律和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反转座子的反转录酶序列构成和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377对反转座子引物进行随机组合,共扩增出1,729个条带,亲本条带占71.13%,杂种中消失与新增的条带分别占5.73%和7.63%,未知条带占15.50%,多倍化过程中反转座子的激活频率为0.134。②成功克隆了 70条包含有反转座子的序列,并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有反转座子插入的基因主要与分子功能、生物进程及细胞组分叁方面,其中比例最多的是催化或结合、特殊大分子复合物、内膜系统、其他代谢过程等。这说明基因和反转座子之间有紧密关系,可能对多倍体适应新环境有重要意义。③利用兼并引物对反转座子的反转录酶进行扩增,成功分离和克隆了 32条反转录酶序列,核苷酸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75~284bp,氨基酸序列中包含叁个保守区:TAFLHG、LYGLKQ和YVDDM,这说明反转座子反转录酶序列具有同源性和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将克隆的序列与其他物种反转录酶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同源性,这意味着不同物种中的反转座子在物种形成前可能拥有共同的祖先。5、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DNA甲基化的变化分析DNA甲基化作为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多倍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早期世代(F1,S1-S3)及其亲本白菜型油菜和甘蓝为实验材料,通过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对甘蓝型油菜多倍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F1中有53.4%的片段是来源于A和C基因组。除此之外,在杂种后代中分别有5.04%和8.87%的片段是属于新增带和消失带。②与二倍体亲本相比,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代中有13.1%的基因位点发生了甲基化的改变,其中有7.86%的位点属于高甲基化,5.24%的位点属于DNA甲基化。利用MSAP技术比较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及S1-S3代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发现F1的甲基化水平最低(38.7%),S3世代中的甲基化水平最高(41.32%)。对DNA甲基化变异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广泛参与了多种生物学途径,包括一些转录调控因子、蛋白修饰及转运蛋白等。对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材料之中甲基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状态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朱隆荣[8](2016)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异源多倍体化诱发的四个开花基因结构变异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合成多倍体中基因组或表型不稳定是多倍体高效育种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多倍体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序列消除或新序列的产生。而以往检测到的变异序列多为重复序列或随机序列,并未涉及到完整的基因序列。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二倍体甘蓝和白菜种间杂交及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有四个DNA片段发生了变异,并且分别与四个开花基因(LHP1,CRY1,TOE2和GAI)高度同源。本研究以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不同世代(F1-F4)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序和克隆发生变异的四个开花基因全长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分析异源多倍体化诱导的基因变异特征和不同世代中基因的时空表达规律。本研究有利于阐明多倍体化诱导的基因变异对多倍体产生的作用,同时为多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筛选基因变异株系及克隆基因,我们通过序列比对,对基因分段设计引物。四个基因中有15对引物能够在F1-F4群体中扩增出31条清晰的多态性带型,其中有13条为新带型,其中LHP1有7条,CRY1有1条,TOE2有4条,GAI有1条。统计发现,四个基因的变异分布在57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株系中,说明大部分株系都有可能在某些位点发生变异。LHP1,CRY1,TOE2和GAI产生变异的单株分别为29个、3个、49个和12个。本实验证实了,将基因切割成适当长度的小片段,分别设计引物,然后在不同的材料中进行PCR扩增,能够成为开发一种新的基于基因的功能型分子标记。2.根据BRAD数据库上公布的油菜四个开花基因的序列。采用primer premier5软件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的叶片中分别克隆到了四个开花基因的全长CDS。并将四个基因的全长CDS连接在pGEM-T克隆载体上并测序。找出了存在片段差异的株系。3.通过测序比对及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可知。CRY1基因全长为2522bp,总共检测到20个SNP及2个InDel,有3个SNP突变位点发生在外显子上,SNP突变未改变氨基酸序列。GAI基因全长为423bp,总共有4个SNP及1个InDel,变异均在外显子上,突变改变了氨基酸序列及数目。LHP1基因全长为1842bp,总共发现8个SNP及2个InDel,外显子上的SNP突变位点有2个,SNP突变改变了氨基酸序列。TOE2基因全长为2005bp,检测到6个SNP位点及3个In Del,外显子上有4个SNP突变及1个InDel,SNP及InDel改变了氨基酸序列及数量。CRY1、GAI、LHP1和TOE2的核苷酸多态性(Pi)分别为:0.00793,0.00946,0.00434和0.00301。另外,对四个变异及野生型基因进行了GO功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RY1及TOE2的分子功能未发生改变;而突变型GAI参与的生物过程与野生型存在差异,未被注释能参与调控氮素利用率及韧皮部的运输;LHP1的分子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LHP1还参与通过RNA的基因沉默,初级代谢过程,细胞大分子代谢过程及单细胞器生物体组织等生物过程。4.将存在差异的四个开花基因的全长CDS连接在pGEM-T克隆载体上并测序。含CRY1的重组质粒用BamHI、XbaI双酶切并与经BamHI、XbaI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BI121S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ɑ,获得PBI121S-CRY1和anti-PBI121S-CRY1表达载体。含TOE2、LHP1、GAI的重组质粒分别用BamHI、KpnI双酶切并与经BamHI、KpnI双酶切的表达载体pBI121S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DH5ɑ,获得PBI121S-TOE2,anti-PBI121S-TOE2,PBI121S-LHP1,anti-PBI121S-LHP1,PBI121S-GAI,anti-PBI121S-GAI表达载体。5.采用冻融法将构建的四个开花基因的正反义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对转化菌液进行PCR扩增,证实表达载体已转入农杆菌。含有载体的农杆菌用于基因功能验证。本实验通过克隆四个开花基因并对基因变异序列进行分析,构建植物表达载体为遗传验证实验做准备。(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谢涛,戎浩,蒋金金,孔月琴,冉丽萍[9](2016)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的甲基化变异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作为多倍体起源和发生的历史较短,遗传背景较为狭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可作为植物多倍化研究的优选模型,本文以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为材料,通过HPLC分析发现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33%和15.88%,2个杂种株系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介于双亲之间,分别为10.29%和12.83%。MSAP分析发现杂种F_1代及其亲本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白菜型油菜<杂种F_1<甘蓝),杂种F_1代的甲基化变异(23.71%)中来自A、C基因组的变异分别占6.60%和10.16%。MSAP差异性条带的序列分析发现多倍化过程中与甲基化变化相关的基因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且差异甲基化基因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间的表达差异与甲基化修饰模式是一致的。本研究为了解甘蓝型油菜多倍化过程中发生的表观变异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孔月琴[10](2015)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创建及其表观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其起源和发生的历史较短,遗传背景较为狭窄。利用丰富的白菜型油菜和甘蓝种质资源,获得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是拓宽其种质资源、以及研究植物多倍化的有效途径。本实验以4个白菜型油菜(AA)及1个甘蓝(CC)品种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与胚胎挽救,通过不同的配组杂交共获得7个株系的再生植株;通过SSR分子标记鉴定确认“扬州青”(AA)ד永绿7号”(CC)获得的2个株系为含有A、C基因组的杂种;细胞学分析发现其染色体数目为38条,确认该株系为人工合成的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对人工合成的杂种F1代及亲本的农艺性状比较,发现杂种F1代株型散生,叶片和花朵的形状、颜色等介于两亲本之间;杂种F1代的育性显着降低,杂种植株和双亲的花粉育性分别为32.7%,93.1%和81%;杂种Fl代的有效分枝数、株高、结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介于两亲本之间,且杂种F1代的第一分枝点高度大大降低,千粒重为4.4020 g。以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F1代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对多倍化早期世代的甲基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F1代及其亲本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扬州青”和“永绿7号”甲基化率分别为8.33%和15.88%,2个杂种株系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0.29%和12.83%,杂种后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介于双亲之间。其次,通过甲基化敏感多态性(MSAP)分析,我们发现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F1代及其亲本的甲基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扬州青<杂种Fl<永绿7号),这与HPLC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同时发现,杂种F1代的甲基化变化为23.71%,其中来自C基因组的甲基化变异占10.16%,来自A基因组的甲基化变异占6.60%。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异源四倍体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快速的甲基化变化。通过对多倍化相关的MSAP差异性条带的序列分析,发现多倍化过程中与甲基化变化相关的基因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编码半胱氨酸/组氨酸C1域家族蛋白、RING/U盒蛋白超家族、CCT修饰家族蛋白、类GDSL脂肪酶/乙酰水解酶蛋白超家族、F-box/类RNI/类FBD结构域蛋白质、液泡蛋白排序55(VPS55)家族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蛋白、蛋白激酶家族蛋白、类FRIGIDA家族蛋白、类丝氨酸羧肽酶50、类TRAF蛋白超家族、IAA氨基酸、蛋白激酶APK2b、KCS8等的基因。对上述多倍化过程中的差异甲基化基因的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间的表达差异与甲基化修饰模式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6-01)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衍生材料与叁个甘蓝型油菜栽培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考察F1的单株产量,同时通过SSR与AFLP分子标记检测杂交亲本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片段的渗入情况,对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杂交F_1在单株产量上中亲优势达到100%,优势最显着的杂交组合是栽培种与人工种组配的杂交;超亲优势方面,除了1469×RQQ(人工合成种与青油14号杂交后回交一代的自交稳定系)之外,所有的杂交组合F_1单株产量都表现为正向超标优势,平均达到29.02%;F_1单株产量超标优势表现较好的亲本有WR(伟杰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R2(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和QR(青油14号与人工合成种杂交产生的衍生材料)3个品系,其它杂交后代表现为负向超标优势。2.分析杂种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渗入率对杂种产量性状的影响发现,单株产量最高的杂交组合是1469×WR,其亲本材料中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遗传渗入率为40.60%。说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较高遗传渗入率对部分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利用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衍生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栽培种进行杂交,各杂交组合F_1在产量相关性状上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并且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在部分组合杂种一代中较高的遗传渗入对杂种产量相关性状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袁溢,朱双,方婷婷,蒋金金,王幼平.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及DNA甲基化水平分析[J].作物学报.2019

[2].孙欢,余青兰,赵志刚.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3].田燕飞,朱莉莉,许聪聪,杨妍,位芳.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8

[4].富贵,赵志刚,邓昌蓉.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8

[5].谢晋,滕长才,虎满林,赵志刚,余青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花期变异A基因组的遗传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8

[6].孙欢.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潜力分析[D].青海大学.2018

[7].冉莉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分析[D].扬州大学.2017

[8].朱隆荣.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异源多倍体化诱发的四个开花基因结构变异的特征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6

[9].谢涛,戎浩,蒋金金,孔月琴,冉丽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的甲基化变异模式分析[J].作物学报.2016

[10].孔月琴.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创建及其表观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3-6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I代植...3-6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1代植...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生长周期、花...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PCR一outhe...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Fl代及其亲...白菜型油菜(母本)与甘蓝(父本)及...

标签:;  ;  ;  ;  ;  ;  ;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论文_袁溢,朱双,方婷婷,蒋金金,王幼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