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开民营企业的产权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朱郭一鸣,尹俊[1](2021)在《宗族文化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民营企业注册地所在地区的祠堂密度作为衡量宗族文化的代理变量,并结合2008-2017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探讨了以宗族文化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宗族文化显着促进了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该促进作用与要素成本结构以及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表现为在员工平均工资较高、规模较大、外部监督较宽松的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显着。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商帮文化增强了宗族文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关系,外部信任环境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则减弱了该正向关系。微观机制中,证实了宗族文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两条渠道机制。
黄云平[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深刻阐述了法治正义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质,回应了中国没有法治正义思想的质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当代定位与中国表达,代表着我国对于世界正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对于认识、理解与提炼法治正义的中国形态、中国特色、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相呼应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重点关注“形成逻辑是什么”“核心要义是什么”“理论结构是什么”“历史贡献在哪里”“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等关键问题,以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独特机理与精深内涵。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是批判继承中西法治正义理论、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历史必然,是国家处理人治与法治、政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必然,也是反映人民心声、国家意志和全球主张的时代必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系统严密的内涵结构,在增强宗旨意识、坚守人民主体地位、解决不公问题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在确立规则权威、回应社会关切、践行实体与程序正义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在重塑德治与法治地位、培育新价值观、推进道德融于法律等方面展现了德法共治的追求,在主体内容、驱动模式、目标愿景等方面展现了整体推进法治正义的追求。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丰富的实践应用性,展示了治贫、治变、治国、治党协同的法治正义共建过程,表明了经济正义、政治正义、社会正义、文化正义、生态正义同步的法治正义共创指向,反映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联动的法治正义共治要求,体现出国际国内统筹的法治正义共享要义。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回应了正义理论创新的趋势与治国理政的实践需求,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了新的法治正义理解,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了新的法治正义内容,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了新的法治正义坐标。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深远的未来向度,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可以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进一步引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超[3](2019)在《方言与区域间贸易 ——以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广阔的地理疆域,一方面孕育了多元的地域文化和语言上的“南腔北调”;另一方面促成了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既分割又融合的区域经济格局,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普遍存在的贸易壁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国际贸易的空间结构。本文将这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把研究主题聚焦于方言与地域文化差异对区域间贸易的影响。在理论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方言影响区域间贸易的完整因果逻辑链条:移民史→方言地理→地域文化→区际信任→企业区域间贸易移民史决定了方言地理格局,方言差异对区域间贸易的影响反映的是其地域文化代表的维度,地域文化差异通过塑造区际信任最终作用于企业的区域间贸易。在影响的“下游”,方言与地域文化通过信任机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方言与地域文化会深刻塑造和影响区域间的信任,这是信任机制的“前半段”;另一方面,区域间信任能够缓解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克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对企业的跨区域贸易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信任机制的“后半段”。在影响的“上游”,方言的区域经济影响可以视为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一种长期影响,移民史是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深层历史动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说,并利用方言、移民史、区际信任以及企业区域间贸易等多种数据,以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为例,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设计,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上述逻辑链条的各个环节展开了系统而细致的实证分析,从而为方言影响区域间贸易的整个因果逻辑提供了扎实而完整的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方言距离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企业跨区域贸易决策的重要因素,方言差异对企业跨区域贸易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方言距离的增大显着降低了企业跨省销售的概率,亦即企业更倾向于进入方言与本地接近、地域文化与本地趋同的外省市场。第二,我们在通过控制普通话水平和将样本范围缩小至北方方言区两种方式控制方言交流障碍的干扰后,发现方言差异仍然对企业跨区域贸易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而验证了方言对区域间贸易的影响是通过“文化效应”实现的,体现的是其地域文化代表的维度,即在普通话初步普及、方言差异不大可能构成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的情形下,方言、“口音”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和心理距离,会成为一种无形的交易成本(或者反过来说是润滑剂),影响企业的跨区域贸易决策与行为。第三,我们以历史地理学和汉语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对现代汉语方言地理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出发,一方面基于“闯关东”移民史展开案例分析,另一方面依据历史学文献中关于大规模移民的记载和研究,收集整理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大规模跨省移民的信息,并据此构造了双边历史移民变量作为方言距离的工具变量,验证了移民史作为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历史动因:历史上的移民活动通过塑造方言和地域文化影响当今企业的行为,而且方言和地域文化是这种影响的主要作用渠道。因此,方言差异对企业跨区域贸易的影响可以视为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活动的一种长期影响,移民史是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历史动因。第四,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区际信任建立和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在区县与外地最大商业合作伙伴所在省份的方言距离越大,企业对外省市场的信任程度越低。也就是说,在充分控制地理因素和外地市场的客观特征后,方言差异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差异仍然对区域间的双边信任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企业(家)更加信任与本地文化相近外省市场。这表明地域文化差异的确是塑造和影响区域间双边信任的独立因素,从而验证了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信任机制的“前半段”。第五,区域间信任对企业跨区域贸易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为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信任机制的“后半段”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本文从定制化生产和市场信誉机制两个独特视角,考察了方言与地域文化对企业跨区域贸易影响的异质性,实证分析发现,一方面,定制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企业在跨区域贸易的行为上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影响更大,由于定制化产品属于典型的信任密集型产品,这间接验证了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确会通过信任机制影响企业的跨区域贸易;另一方面,广告策略和行业协会这两种典型的市场信誉机制与方言和地域文化对企业跨区域贸易的影响具有显着的替代性,由于这两种市场机制的重要功能在于促进企业商业信誉的建立和市场商业信任的形成,因此这两种市场机制对方言与地域文化影响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方言与地域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区域贸易的影响是通过信任的渠道实现的。所以,基于定制化生产和市场信誉机制两种视角的分析都为方言影响区域间贸易的信任机制提供了间接证据。
杨文学[4](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乔惠波[5](2015)在《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制度表达。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是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基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所有制结构的继续调整,也是对其包括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研究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在比较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对产权、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概括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所有制结构演变是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前提,所以解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需要分析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过程,探寻苏联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线索,总结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还需要分析中国建国前新民主主义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分析建国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脉络,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读,为完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合理的历史逻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明确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需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为基本经济制度确定历史方位。其次,要确立衡量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力标准。最后,要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并在分析国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总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探寻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必然要受到制度体系内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必然要影响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这些因素如果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会促进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如何使这些因素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成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也是对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三条主要路径。总结解决这三个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破除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贾鲁生[6](2011)在《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文中提出"没有什么能够比信念更能产生梦想,也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孕育未来。今天的乌托邦,明天的肉和骨。"——雨果前言60个春天的故事2039年,春天,北京。中国改革开放60年辉煌成就展。《春天的故事》抒情的曲调在展览大厅里轻轻地回响着,令人想起了"1979年那是一个
张宇[7](2010)在《足球门》文中认为第一章偶然1.人生的加法和减法人到中年回头看,李丁发现人在年轻时候,大都注意不到身体的存在。年轻人拼搏的是事业和前途,看重名利。等到名利双收了,才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到哪部位那部位准出毛病了。这时候呢,
张宇[8](2010)在《足球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偶然1.人生的加法和减法人到中年回头看,李丁发现人在年轻时候,大都注意不到身体的存在。年轻人拼搏的是事业和前途,看重名利。等到名利双收了,才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到哪部位那部位准出毛病了。这时候呢,再
杨文学[9](2009)在《苍山三农》文中研究表明一位权威的经济学家在一个重要学术峰会上慷慨陈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它的成功就缺乏有效的证据。"三农"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验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试金石。此言一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共鸣和广泛的认同,也许这位颇有良知的经济
曾志平[10](2008)在《六如轩》文中研究说明一香州市行政中心,很是气势非凡。它坐落在一个小山包上。坐北朝南,三栋大厦成"品"字形摆在一起。正中那一栋,有九层高,两条足有五十米长的连廊,接驳着左右两边分别是八层高和七层高的两栋大厦,非常的雄伟,非常的气派……三栋大厦中间,有一
二、解开民营企业的产权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开民营企业的产权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1)宗族文化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一)宗族文化与社会资本 |
(二)宗族文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
(三)宗族文化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 |
三、数据来源、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主回归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三)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 |
(二)异质性检验 |
(三)渠道检验 |
(1)融资约束 |
(2)代理成本 |
五、稳健性与进一步检验 |
(一)稳健性检验 |
1. 控制行业、时间变化效应 |
2. 内生性检验 |
3. 其他稳健性检验 |
(二)进一步检验 |
六、结论与启示 |
(2)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新时代法治建设呼唤法治正义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逻辑形成 |
2.1 理论逻辑:中西法治理论批判吸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 |
2.1.1 对中华法系正义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
2.1.2 对西方法治正义思想的批判与扬弃 |
2.1.3 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
2.2 实践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实现法治正义的持续探索 |
2.2.1 在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现实回归 |
2.2.2 在处理政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辩证统一 |
2.2.3 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重心转移 |
2.3 时代逻辑:法治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 |
2.3.1 法治正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人民心声 |
2.3.2 法治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下的国家意志 |
2.3.3 法治正义是百年未有变局演进下的全球主张 |
3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内涵结构 |
3.1 追求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 |
3.1.1 体现从坚守本源到因时而立的有机统一 |
3.1.2 体现从服务人民到人民主体的价值旨归 |
3.1.3 体现从解决不富到解决不公的历史跃迁 |
3.2 追求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 |
3.2.1 确立规则权威与正义底线 |
3.2.2 回应社会热点与重大关切 |
3.2.3 践行程序正义与实体公平 |
3.3 追求法治正义的德法共治 |
3.3.1 以法治正义重塑德法地位 |
3.3.2 以法治正义培育新价值观 |
3.3.3 以法治正义指引德融于法 |
3.4 追求法治正义的整体推进 |
3.4.1 从系统法治观设计法治正义的主体内容 |
3.4.2 从双向动力源建构法治正义的驱动模式 |
3.4.3 从动态时间轴规划法治正义的目标愿景 |
4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实践应用 |
4.1 “四个全面”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建 |
4.1.1 将法治正义作为检视小康成效的标准 |
4.1.2 将法治正义作为规范重大改革的前提 |
4.1.3 将法治正义作为推进治国理政的基石 |
4.1.4 将法治正义作为保障管党治党的利器 |
4.2 “五位一体”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创 |
4.2.1 经济正义法治化 |
4.2.2 政治正义法治化 |
4.2.3 社会正义法治化 |
4.2.4 文化正义法治化 |
4.2.5 生态正义法治化 |
4.3 “法治中国”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治 |
4.3.1 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 |
4.3.2 贯穿于治国、执政、行政全方位 |
4.3.3 体现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文化全要素 |
4.4 “全球法治”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享 |
4.4.1 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4.4.2 推行平等互信的中国特色义利观 |
4.4.3 倡导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
5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历史高度 |
5.1 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新的法治正义理解 |
5.1.1 以正义力量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民心基础 |
5.1.2 以法治治理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
5.1.3 以权益维护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权力基础 |
5.2 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新的法治正义内容 |
5.2.1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 |
5.2.2 延拓社会主义正义的存在场域 |
5.2.3 呈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旨趣 |
5.3 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新的法治正义坐标 |
5.3.1 克服西方选择性的法治正义幻觉 |
5.3.2 超越纯粹理论化构想的法治正义 |
5.3.3 打破选票式的单一法治正义模式 |
6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未来向度 |
6.1 目标向度: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 |
6.1.1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6.1.2 建设公正有为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
6.1.3 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
6.2 制度向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 |
6.2.1 将法治正义要求根植于党的领导制度 |
6.2.2 将法治正义需求融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
6.2.3 将法治正义内嵌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
6.3 体系向度:指引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 |
6.3.1 面向法治正义的多元逻辑转换 |
6.3.2 面向现代治理的多重实质转向 |
6.3.3 面向中国实践的多层体系进路 |
6.4 能力向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
6.4.1 提升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 |
6.4.2 提升以法治保障民生的能力 |
6.4.3 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法治治理的能力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
(3)方言与区域间贸易 ——以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壁垒与区域间贸易 |
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及其形成 |
三、当方言遇上普通话 |
四、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
一、研究思路和基本逻辑 |
二、结构安排和主要工作 |
三、研究特色和主要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语言、文化与国际贸易 |
第二节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经济影响 |
一、方言技能的经济回报 |
二、方言与文化多样性的经济影响 |
三、方言与地域文化差异的区域经济影响 |
第三节 中国国内区域间贸易 |
一、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研究 |
二、基于跨地区货物贸易增值税数据的研究 |
三、基于货运数据的研究 |
四、基于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 |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的统计事实 |
第一节 数据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的数据信息 |
第二节 基于企业外省市场进入的统计描述 |
一、跨省销售企业的地理、行业和所有制分布 |
二、跨省销售企业的外省市场 |
第三节 基于企业市场销售范围的统计描述 |
一、基于市场销售范围的企业分类统计 |
二、外省销售份额分布 |
三、企业市场销售范围的地区差异 |
四、企业市场销售范围的行业和所有制差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方言对企业跨区域贸易的影响及其历史动因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二节 数据与描述 |
一、数据说明与变量构造 |
二、初步分析 |
第三节 计量模型与基本估计结果 |
一、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
二、基本估计结果 |
第四节 方言的“文化效应”检验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
一、方言距离的替代指标 |
二、分样本回归 |
三、企业异质性与方言的影响 |
第六节 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历史动因:移民史的长期影响 |
一、移民史与方言的区域经济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 |
二、移民史与方言的区域经济影响:工具变量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Ⅰ):文化差异与区际信任 |
第一节 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信任机制: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一、文化差异与区际信任 |
二、信任与区域间贸易 |
第二节 数据与描述 |
一、信任的度量 |
二、中国各省份信任程度的描述 |
三、方言距离与文化差异 |
第三节 计量模型与基本估计结果 |
一、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 |
二、基本估计结果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
一、“文化差异”的检验 |
二、企业所在地区的异质性 |
三、企业产权性质的异质性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方言区域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Ⅱ):信任与区域间贸易 |
第一节 区际信任与企业跨区域贸易:信任机制的直接检验 |
一、数据与描述 |
二、实证检验 |
第二节 信任机制的间接检验(一):定制化生产的视角 |
一、作为“信任密集型”产品的“定制化” |
二、数据与描述 |
三、实证检验 |
第三节 信任机制的间接检验(二):市场信誉机制的视角 |
一、基于市场信誉机制视角的检验:以广告策略为例 |
二、基于市场信誉机制视角的检验:以行业协会为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启示与展望 |
一、方言的生命力与现实影响 |
二、文化与制度,传统与现代 |
三、文化经济影响的量化研究:价值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
二、泪光里的见闻 |
三、哭声里的故事 |
四、泪眼里的肖像 |
五、第三只泪眼 |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
六、异样的泪光 |
七、强者的孤独 |
(5)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所有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制度和经济制度 |
2.1.1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概念的不同认识 |
2.1.2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
2.1.3 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分层 |
2.2 产权概念 |
2.2.1 马克思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
2.2.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
2.2.3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产权概念的异同 |
2.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
2.3.1 所有制的内涵 |
2.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
2.3.3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
2.3.4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制 |
2.4 所有制、产权和基本经济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3章 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演变及启示 |
3.1 苏联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 |
3.1.1 列宁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
3.1.2 斯大林时期单一公有制的形成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
3.1.3 苏联经济体制和所有制改革的进展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
3.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
3.2.1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过程 |
3.2.2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原因 |
3.2.3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影响 |
3.3 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启示 |
第4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理论分析 |
4.1 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
4.1.1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 |
4.1.2 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结构 |
4.1.3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 |
4.2 单一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
4.2.1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的原因 |
4.2.2 八大前后对所有制结构新的认识 |
4.2.3 单一公有制所有制结构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
4.3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历程 |
4.3.1 非公有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4.3.2 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改变 |
4.3.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起步及进展 |
4.3.4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阶段划分 |
4.4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理论分析 |
4.4.1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 |
4.4.2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
4.4.3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发展线索 |
4.4.4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
第5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
5.1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
5.1.1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
5.1.2 关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争论 |
5.1.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基本经济制度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
5.2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
5.2.1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分析 |
5.2.2 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
5.2.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
5.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5.3.1 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
5.3.2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理论依据 |
5.3.3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
第6章 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分析 |
6.1 政治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
6.1.1 政治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内在关系 |
6.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决定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方向 |
6.1.3 政治体制改革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作用 |
6.1.4 政府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影响 |
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作用 |
6.2.1 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
6.2.2 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的统一性 |
6.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协调发展 |
6.3 非正式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
6.3.1 意识形态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
6.3.2 传统文化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
第7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路径 |
7.1 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7.1.1 混合所有制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 |
7.1.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
7.1.3 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7.2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7.2.1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双重属性 |
7.2.2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理论难题 |
7.2.3 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
7.3 完善农村基本土地制度 |
7.3.1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简述 |
7.3.2 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分析 |
7.3.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比较 |
7.3.4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60个春天的故事 |
民生展 |
上让另一部分人后富起来 |
中发展方式里的原动力 |
下一位90后省长的为官之本 |
民企展 |
上对内开放 |
中朝阳向晚霞表示的敬意 |
下野百合的阳光 |
乡村展 |
上“一号文件” |
下对总理的严厉批评 |
教育展 |
上希望工程最后的孩子 |
下“钱学森之问”和“温家宝内疚” |
文化展 |
上星辰杂技与太阳马戏 |
中《熊猫》与《猫》 |
下《温柔白头海雕》与《功夫熊猫》 |
医疗展 |
上终成正果 |
中中国超级细菌的终结 |
下谁是最可爱的人 |
环境展 |
上重整河山在今生 |
廉政展 |
上终极反腐 |
中腐败分子哪儿去了 |
下被遗忘的包公 |
结束语国家主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
(7)足球门(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生的加法和减法 |
2.危险的是细节 |
3. 用心不良苦 |
4.独裁的快感 |
5.阴谋一种 |
6.窖藏的初恋 |
7.“阶级斗争”真复杂 |
8.麻将打法 |
9.自讨没趣 |
一、赵瑞丽和刘玉花负责修订明年冲超资金计划,并上报集团财务中心和何总批准; |
二、于明主要负责明年的经营收入,任务指标一千万; |
三、安小亮牵头带领董小英负责筹备成立 |
四、李丁主持俱乐部全面工作,近期着重 |
五、尿素氮,按毫摩尔为计量单位,人体健康指标在3. |
六、肌酸激酶,按克为计量单位,人体健康指标应该在2~200克之间。 |
七、总胆固醇,以毫摩尔为计量单位,人体健康指标应该保持在2. |
八、高密度脂蛋白,以毫摩尔为计量单位,应该在0. |
九、低密度脂蛋白,以毫摩尔为计量单位,应该在1. |
十、血总蛋白,以克为计量单位,应该在60~80克之间。 |
四、解开民营企业的产权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宗族文化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朱郭一鸣,尹俊. 产业经济评论, 2021(05)
- [2]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D]. 黄云平. 浙江大学, 2021(01)
- [3]方言与区域间贸易 ——以中国企业跨区域市场进入为例[D]. 高超. 南开大学, 2019(05)
- [4]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 [5]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D]. 乔惠波. 清华大学, 2015(08)
- [6]理想祖国——后改革30年全记录[J]. 贾鲁生. 中国作家, 2011(02)
- [7]足球门[J]. 张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0(01)
- [8]足球门[J]. 张宇. 中国作家, 2010(01)
- [9]苍山三农[J]. 杨文学. 中国作家, 2009(24)
- [10]六如轩[J]. 曾志平. 中国作家,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