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碱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含子,基因间隔序列,基因表达量,真核生物基因组
核碱性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单耀军[1](2007)在《中国明对虾精细胞和精子核碱性蛋白种类及生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非编码序列,其中主要是内含子和基因间隔序列。近年来人们对内含子的功能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内含子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非编码序列的长度与基因表达水平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但是,内含子和基因间隔序列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为探讨内含子与基因间隔序列及与基因表达量之间关系,我们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首先从NCBI获取并分析了15个真核生物的基因组数据。结果表明:整体水平上,内含子与间隔序列长度正相关,且内含子平均长度与间隔序列长度的相关性大于单个基因中所有内含子总长度与间隔序列长度的相关性。一种可能的推测原因是,内含子与间隔序列在进化过程中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是因为二者都受染色质间区的作用。但在总体正相关的趋势下,它们又各自受到一种微调机制的作用:对内含子来说,它们参与基因转录过程;而反转录重组造成部分内含子丢失,并导致内含子位置的5’端偏向。受该作用显着影响的基因中,内含子与间隔序列长度不相关。去掉这部分基因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对基因间隔序列来说,表达量极高的基因中,选择压力倾向于内含子更短,而基因间隔序列更长,二者变化趋势相反。在不直接研究表达量的前提下,分析内含子极短的那部分基因,发现间隔序列长度与内含子大小负相关,这种负相关性间接反映了转录干涉在高表达基因中的主导作用。2.然后,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种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内含子数据及基因表达量数据,计算内含子与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等单细胞真核生物——啤酒酵母中,内含子数量及内含子长度与基因表达量成正相关,而高等生物人、小鼠、拟南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内含子极少时,内含子长度和数量与基因表达量成正相关均表现为正相关,达到一个临界值后,随着内含子长度和数量的增加,基因表达量与之负相关。这一结果可以通过转录干涉和过多和过长的内含子会造成转录能量浪费来解释。本研究通过对多种模式生物的内含子与基因间隔序列的长度及基因表达量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探究内含子在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的生物信息学方面的指导和佐证,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信息科学自身理论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7-06-01)
秦昆[2](2007)在《中国明对虾精细胞和精子核碱性蛋白种类及生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形成精子,形态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精子由圆形变为长形,染色质高度浓缩,这个过程中核碱性蛋白对浓缩精子核和保护DNA遗传信息起了重要作用。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也发生了替代或更替,这对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精子完成受精过程至关重要。因此细胞核中的碱性蛋白对于精子形成、受精过程等生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物种之间核碱性蛋白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氨基酸组成和各个氨基酸所占比例差异性也很大。这与物种本身所处进化地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甲壳动物精子,该类精子是非浓缩核,呈现几乎裸露的状态。这一现象在十足目中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吸引了众多研究学者。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种类、核碱性蛋白替代特征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核碱性蛋白的生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十足目动物精子形成过程碱性蛋白的替代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肌细胞与生精细胞的核碱性蛋白都有5种,H1、H2A、H2B、H3、H4;H1有2条带。精子核中没有观察到碱性蛋白。根据核碱性蛋白电泳迁移率判断其分子量由小到大为H4、H2A、H2B、H3、H1。而在AUT-PAGE中,由于加入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其与碱性蛋白形成复合物,使蛋白的迁移率产生明显变化,迁移率由大到小为H4、H2B、H3、H1、H2A。生精细胞时期,碱性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精子核中却没有发现碱性蛋白的存在。结合电镜方面的研究推测:中国明对虾精子形成过程中,碱性蛋白由细胞核转移到顶体囊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7-06-01)
马丹丹[3](2006)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子形成阶段,精子由圆形变为长形,染色质高度浓缩,这个过程中核碱性蛋白对浓缩精子核和保护DNA遗传信息起了重要作用。 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研究始于鱼类中精蛋白的发现。目前,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原生动物到真核动物分别从细胞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物种之间核碱性蛋白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氨基酸组成和各个氨基酸所占比例也差异性很大。这与物种本身所处进化地位有密切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壳动物精子,该类精子是非浓缩核,呈现几乎裸露的状态。这一现象在十足目中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吸引了众多研究学者。对于甲壳动物非浓缩精子核的研究,最早集中于光镜方面。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对非浓缩精子核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重要的淡水养殖珍品——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类。对于它的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种类、核碱性蛋白替代特征尚无人问津。为了阐明这些问题,对其核碱性蛋白进行了以下研究: 1.精巢发育组织学研究:精巢由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一侧为管壁上皮,另一侧为生发区。各个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发育不同步:同一个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成熟方式由近基膜处产生生殖细胞,向管腔推进,最终进入输精小管;不同生精小管生殖细胞由精巢前端顶部开始成熟,沿精巢外侧向后端输精小管方向推移,最终成熟的精子进入输精小管;取不同发育时期的河蟹,依据河蟹外部形态和精巢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精小管内占优势的雄性生殖细胞种类和数量,可以把河蟹精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期,精子期和休止期。并初步分析了河蟹性早熟的机制。 2.通过苯胺蓝染色和精氨酸坂口sakaguchi氏反应,光镜镜检河蟹精子发生过程表明:从精母细胞→圆形细胞→成熟精子,赖氨酸含量由多到少。精母细胞无特异染色。精子核内无碱性蛋白,顶体中头帽、顶体囊内、外层有赖氨酸分布;坂口sakaguchi氏反结果:无红色沉淀生成,即没有发现精氨酸。对照组以小鼠睾丸为实验材料,苯胺蓝染色后,小鼠睾丸精原细胞呈现深蓝色,精子区域蓝色很浅。坂口sakaguchi氏反应使精子整个头部都生成红色沉淀,而精原细胞显浅红色。(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6-06-01)
刘桂荣[4](2006)在《几种甲壳动物精子形成中核碱性蛋白和酸性磷酸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形成精子,形态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也发生了替代或更替,这对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精子完成受精过程至关重要。因此细胞核中的碱性蛋白对于精子形成、受精过程等生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 论文对几种十足目甲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碱性蛋白的分布变化特征,与组蛋白生化性质相关的酸性磷酸酶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超微结构水平的观察。同时对中国明对虾组蛋白的生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十足目动物精子形成过程碱性蛋白的替代特征进行探讨。结果如下: 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四种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甲壳动物为主要实验材料,采用氨银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精子形成过程中碱性蛋白的超微结构水平分布的变化,以及在成熟精子中的超微结构分布。结果显示:(1) 中国明对虾精子形成过程,早期和中期的精子细胞时期,碱性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早期精子细胞时期,内质网也合成部分碱性蛋白,储存在内质网小泡当中。晚期精子细胞时期,细胞中出现一个由内质网小泡融合形成的顶体囊,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细胞核膜变得不完整,碱性蛋白由细胞核转移到顶体囊中。克氏原螯虾精子形成的晚期也可以观察到一个碱性蛋白致密的顶体囊。(2) 四种动物的成熟精子的顶体复合物中均含有碱性蛋白,但是其分布位置存在较大差异。在日本沼虾的精子核中仍有少量的碱性蛋白分布,但是中国明对虾、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的精子核中却没有发现碱性蛋白的存在。推测:在十足目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内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的替代过程存在类群差异。 以中国明对虾和中华绒螯蟹为实验材料,通过电子显微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成熟精子中酸性磷酸酶的超微结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1) 中国明对虾的精子细胞中,在早期精子细胞的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6-06-01)
费仁仁,纪林,陈晖,刘平,陈啸梅[5](1996)在《大鼠精子细胞分化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鼠精子细胞分化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费仁仁,纪林,陈晖,刘平,陈啸梅,章静波)精子发生可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阶段。在精子细胞分化过...(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李建国,吴明章,王一飞,费仁仁,陈辉[6](1996)在《不明原因的不育男性精子核碱性蛋白组型的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15例正常生育力男性和37例不育男性的射出精子中提取核碱性蛋白,在酸性尿素系统聚丙酰胺凝胶中电泳,经微显像测密仪扫描获得各蛋白区带(组蛋白和HP1~3)的相对含量,并计算各蛋白条带的相对比值.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生育力男性相比,不育组男性精子的TH(total histones)/HP1~3比值增高(P<0.01);而HP2+3/HP1比值降低(P<0.01).基于TH/HP1~3和HP2+3/HP1比值的分折,这些不育男性精子的核碱性蛋白组型可分为四种:1.TH/HP1~3比值较高,同时伴有较低的HP2十3/HP1比值;2.TH/HP1~3比值较高,而HP2+3/HP1比值正常;3,TH/HP1~3比值正常,而HP2十3/HP1比值较低;4.正常的TH/HP1~3和HP2十3/HP1比值.作者认为前叁种异常的核蛋白组型可能与不育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殖与避孕》期刊1996年03期)
李建国,褚劲松,吴明章,王一飞,费仁仁[7](1996)在《不明原因自发流产妇女配偶射出精子核碱性蛋白组型的电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15例正常生育力男性和26例不明原因的自发流产妇女配偶的射出精子中提取核碱性蛋白,在17%的酸性尿素系统聚丙酞胺凝胶中电泳,经微显像测密仪扫描以测定各蛋向工带(组蛋白和鱼精蛋白HP1~3)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与正常生育力男性相比,大部分患者(19/2例)精子的HPZ和HP3含量较低(P<0.01),其中4例同时伴有较高量的组蛋白。本实验结果提示过高的组蛋白/HP1~3比值和/或过低的HP2+3/HP1比值可能与部分不明原因的自发流产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殖与避孕》期刊1996年01期)
曾位森,卢光琇,卢惠霖[8](1995)在《精子核碱性蛋白转化与精子畸形及不明原因流产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精子核碱性蛋白转化与精子畸形及不明原因流产的关系。对8例有二次以上不明原因早期流产妇女的配偶(流产组)及10个正常生育力的男性(对照组)作精子形态学检查,抽提精子核碱性蛋白,在酸-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acid-ureaPAGE)中电泳,测定组蛋白(H),中间型碱性蛋白(IBP)及鱼精蛋白(HP1~3)各区带的相对含量,以(HP1~3)占总碱性蛋白(TBP)的百分比表示碱性蛋白转化率。实验结果为:(1)碱性蛋白转化率与精子畸形率成直线负相关关系(r=-0.759P<0.01);(2)流产组精子核碱性蛋白转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IBP/TBP则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精子核碱性蛋白转化障碍致中间型碱性蛋白(IBP)及组蛋白(H)在精子染色质中残留过多,是引起精子头部畸形的原因之一,且与不明原因流产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殖与避孕》期刊1995年06期)
核碱性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形成精子,形态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精子由圆形变为长形,染色质高度浓缩,这个过程中核碱性蛋白对浓缩精子核和保护DNA遗传信息起了重要作用。细胞核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也发生了替代或更替,这对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精子完成受精过程至关重要。因此细胞核中的碱性蛋白对于精子形成、受精过程等生殖功能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物种之间核碱性蛋白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氨基酸组成和各个氨基酸所占比例差异性也很大。这与物种本身所处进化地位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甲壳动物精子,该类精子是非浓缩核,呈现几乎裸露的状态。这一现象在十足目中是普遍存在的,由此吸引了众多研究学者。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种类、核碱性蛋白替代特征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核碱性蛋白的生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十足目动物精子形成过程碱性蛋白的替代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肌细胞与生精细胞的核碱性蛋白都有5种,H1、H2A、H2B、H3、H4;H1有2条带。精子核中没有观察到碱性蛋白。根据核碱性蛋白电泳迁移率判断其分子量由小到大为H4、H2A、H2B、H3、H1。而在AUT-PAGE中,由于加入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 X-100,其与碱性蛋白形成复合物,使蛋白的迁移率产生明显变化,迁移率由大到小为H4、H2B、H3、H1、H2A。生精细胞时期,碱性蛋白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精子核中却没有发现碱性蛋白的存在。结合电镜方面的研究推测:中国明对虾精子形成过程中,碱性蛋白由细胞核转移到顶体囊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碱性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单耀军.中国明对虾精细胞和精子核碱性蛋白种类及生化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
[2].秦昆.中国明对虾精细胞和精子核碱性蛋白种类及生化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
[3].马丹丹.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研究[D].河北大学.2006
[4].刘桂荣.几种甲壳动物精子形成中核碱性蛋白和酸性磷酸酶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
[5].费仁仁,纪林,陈晖,刘平,陈啸梅.大鼠精子细胞分化过程中核碱性蛋白的研究[J].解剖学报.1996
[6].李建国,吴明章,王一飞,费仁仁,陈辉.不明原因的不育男性精子核碱性蛋白组型的电泳分析[J].生殖与避孕.1996
[7].李建国,褚劲松,吴明章,王一飞,费仁仁.不明原因自发流产妇女配偶射出精子核碱性蛋白组型的电泳分析[J].生殖与避孕.1996
[8].曾位森,卢光琇,卢惠霖.精子核碱性蛋白转化与精子畸形及不明原因流产关系初探[J].生殖与避孕.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