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作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文化遗产,东乡,万年,大熊,龙江,方正县。
稻作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姚茂洪[1](2019)在《新晃侗藏红米: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粒米能干什么?她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粒米有什么用?她扛起了发展的大旗,助农脱贫……在湖南新晃,有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红米,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侗家人崇尚自然的精神支柱。它如一颗灿烂的"红宝石",闪耀在侗家人的历史长河里,绵延了8000年……她,就是新晃侗藏红米。本期农业文化遗产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是侗族苗族民众以种植侗藏红米为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遗产地位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晏家乡、扶罗镇和凉伞镇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余亩。考古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稻谷颗粒和稻灰,证明新晃很早就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市场》期刊2019年18期)
王永志[2](2019)在《稻作文化在越南九龙江平原的传播与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中叶以前,越南九龙江平原尚处于以采集、渔猎为主,游耕生计为辅的文化发展阶段,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其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海陆位置,从而导致其自然生态系统极为独特,要实现向精耕细作的农业过度,存在着诸多的障碍,直至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才把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和稻作文化带到了这里,并根据九龙江平原的生态特点做出了一系列改良和文化创新。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间,把九龙江平原建设成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邝奕轩[3](2019)在《创新稻作文化对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工程,需要聚焦到能展现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微观领域,稻作文化就是讲(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19)
阎萍[4](2019)在《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在绳文时代就受惠于自然,亲近自然。到了弥生时代,由于引进了稻作技术,在稻作农耕的活动中,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稻作文化。水稻栽培进一步培育了日本人喜爱植物的"亲植物性"。这一独特的文化心态,在日本人的物质生活、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郝欣[5](2019)在《稻田里出现一座“童话王国”》一文中研究指出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光头强,这些“老冤家”竟然和好了,绿油油的稻田前,他们邀请你合影;米老鼠、唐老鸭、小猪佩奇笑哈哈,变成巨人的它们似乎要从田野里蹦出来,给观众来个见面礼,这样的奇妙场面你见过吗?7月6日,方正县首届稻作文化节暨秋然稻作乐园开园仪式举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日报》期刊2019-07-07)
孙艺婷[6](2019)在《万年贡米:来自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万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农耕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定居劳作、繁衍生息。万年县曾发现距今12000年的稻作遗存,被考古界公认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考古成果及围绕传统贡米种植生产形成的农耕器具、生产方式、民俗文化以及万年稻谷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彭兆荣[7](2019)在《嘉禾之诉与耕读之说——兼说江西稻作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昭示天下的国家,"社稷"为其形象表述。农业文明以"禾谷"为重、为先,这不独为粮食生产之故,亦为文化之重。中国稻作技术引领世界,南方不仅是世界稻谷栽培起源之地,栽培技术亦领先于世。古代传统的"耕读传家"构成了乡土社会重要的表述范式。无论是嘉禾之诉还是耕读之说,江西皆可为范。今天,中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继承厚重的农耕文明遗产,我辈责无旁贷。(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朱文鹏[8](2019)在《万年用活文化资源促经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年讯 万年县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近年来,万年县在传承稻作文化、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传承稻作文化。万年县高度重视稻作文化的保护、弘扬和传承工作,取得显着成果。(本文来源于《上饶日报》期刊2019-04-12)
黄国勤[9](2019)在《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5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又被农业部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由东乡野生稻、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万年贡米、稻作文化4个部分构成。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具有古老性、活态性、复合性、双重性、高效性、唯一性、国际性和濒危性特征。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旅游价值和示范价值。当前,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存在面积缩减、劳力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物种减少等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亟待采取以下保护对策和措施:提高认识;搞好规划;增加投入;完善法规;加强管理;培养人才。(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玄松南[10](2018)在《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起源于亚热带东亚沼泽地带随着全新世(大约从12000年之前至今)气候转暖,现生人类的狩猎、捕捞和采集活动更加活跃,并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头,也就是西亚的两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长江流域,分别认知了两种禾本科植物。在人类的干预下,这两种植物开始了各自漫长的进化历程,最终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的两大粮食作物,即小麦和水稻。起源于半干旱地带的小麦占得先机,率(本文来源于《森林与人类》期刊2018年12期)
稻作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7世纪中叶以前,越南九龙江平原尚处于以采集、渔猎为主,游耕生计为辅的文化发展阶段,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其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海陆位置,从而导致其自然生态系统极为独特,要实现向精耕细作的农业过度,存在着诸多的障碍,直至大量华人移民的到来,才把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和稻作文化带到了这里,并根据九龙江平原的生态特点做出了一系列改良和文化创新。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间,把九龙江平原建设成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作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姚茂洪.新晃侗藏红米:世界原始稻作文化的活化石[J].农产品市场.2019
[2].王永志.稻作文化在越南九龙江平原的传播与创新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3].邝奕轩.创新稻作文化对外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4].阎萍.稻作文化与日本人的亲植物性[J].文化学刊.2019
[5].郝欣.稻田里出现一座“童话王国”[N].哈尔滨日报.2019
[6].孙艺婷.万年贡米:来自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J].农产品市场.2019
[7].彭兆荣.嘉禾之诉与耕读之说——兼说江西稻作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9
[8].朱文鹏.万年用活文化资源促经济发展[N].上饶日报.2019
[9].黄国勤.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
[10].玄松南.稻作文化:稻、水与人的协奏[J].森林与人类.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