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张炜超,孙昱,郭安宁

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张炜超,孙昱,郭安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倒虹吸,水平管段,土体—管道—水体,动力特性

场地动力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炜超,孙昱,郭安宁[1](2019)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倒虹吸水平管段动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倒虹吸水平管段作为研究对象,考虑管道周围覆土及内部水作用的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结构在近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管道在水平向产生了较大的绝对位移量;管道拉、压应力极值均未达到结构的抗拉、抗压强度水平,结构不会出现应力破坏;管道竖板拉应力一般大于顶、底板应力,沿管道纵向方向结构拉应力值相差不大,沿横向方向则边孔底板及中孔顶板的拉应力较大;管道表现出明显的动响应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陈红娟,李小军,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2](2019)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场地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工业大学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一系列锯末混合土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地震动记录、Taft地震动记录和天津地震动记录,地震动输入方向分为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文中,重点考察了双向地震动输入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模型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峰值加速度及其动力放大系数、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同一测点反应的峰值加速度总体上在增大,而其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反应的频谱组成从较高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变化规律与单向地震作用下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魏来,卢育霞,周正华,王谦,杨博[3](2019)在《非饱和黄土动力特性及其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西吉地区不同含水率非饱和黄土进行动叁轴试验,在分析含水率对黄土动力特性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地表黄土层含水率变化对黄土场地地面运动强度和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土的动剪切模量逐渐减小,阻尼比逐渐升高,当含水率达到塑限时,含水率变化对其影响明显减弱;总体上,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和含水率升高,黄土场地地表地震动PGA和反应谱值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含水率对不同场地的地面运动强度和特征的影响差异性较大,对于覆盖层较薄的场地,在含水率达到20%时,当输入加速度峰值大于50 gal时地震动放大倍数开始减小,随着输入地震动的增大,减小程度增大,而反应谱长周期分量上谱值增大;覆盖层较厚场地在输入加速度峰值300 gal时,20%含水率土层的放大倍数有所降低,但反应谱值在0.3 s之后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巴振宁,安东辉,梁建文[4](2018)在《场地动力特性对衬砌隧道地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间接边界元法(IBEM),研究了平面SV波入射下场地动力特性对衬砌隧道地震反应的影响问题。充分利用半空间格林函数和全空间格林函数在分别构造含孔半无限空间域和闭合域内散射波场方面的优势,将含有衬砌隧道的层状半空间分解为含孔层状半无限空间域和一个环形衬砌闭合域。在半无限空间域孔洞边界和闭合域边界各单元上分别施加虚拟均布荷载,进而求得半空间和全空间域内的位移、应力格林函数,然后根据边界条件确定虚拟均布荷载密度,最后求得衬砌内表面动应力集中系数。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以基岩上单一土层和基岩上叁层土为例,计算分析了层状弹性半空间中隧道衬砌内表面动应力集中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基岩土层刚度比的增大,动应力集中系数峰值减小;随着土层厚度增大,动应力集中系数峰值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对于不同土层层序,动应力集中系数峰值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艳,程谦恭,张建磊,吕波,王玉峰[5](2019)在《倾斜可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作为一种新型桥梁基础,在倾斜可液化场地中的动力响应特性还不清楚。基于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结果,研究在倾斜可液化场地中的不同地震动工况下,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抵抗土体液化的性能及其位移(沉降、转角和水平位移)特征。通过对比在叁种地震动(小震峰值为0.05g、中震峰值为0.13g、大震峰值为0.50g)作用下,远场土体与墙内土芯的动力响应特征,证实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抗液化性能。综合分析在3种地震动工况下,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特征,讨论了其在倾斜可液化场地中作为桥梁基础的优劣性;分析发现在中震工况下,在可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作为桥梁基础的性能最为显着。此外,通过对比有、无承台的两组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的位移特征,分析了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顶部承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冰[6](2017)在《场地动力特性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一直是地震工程学科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地表的土体多为层状的,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少系统地分析场地动力特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场地动力特性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沿海地区土层多为饱和的,孔隙中流体的存在影响结构的动力响应。因此本文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基于叁维埋置刚性基础-多质点模型,分析SV、SH、P1波入射时层状饱和场地的动力特性对土-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饱和场地的动力特性对结构体系动力响应有显着影响,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大和基岩与土层刚度比的减小,结构位移响应峰值大小及峰值的频率逐渐减小;孔隙流体的存在影响结构位移响应的峰值大小和峰值频率,本文算例中差别可达20%和7%;基础表面出现非常显着的孔隙水压;孔隙水压的峰值频率与基础水平线位移的峰值频率非常接近。当结构间距离较近时,结构之间通过土体相互影响产生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因此本文采用间接边界元法,建立刚性埋置基础-上部结构的二维模型,研究了平面SH和SV波入射下,场地动力特性和结构间距离对结构-土-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虽然结构动力响应的主要特征与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相关,但相邻结构的影响不可忽略,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可显着增大结构动力响应幅值,增大幅度达40%,并引起峰值频率偏移;且由于场地动力特性的影响,层状场地中结构-土-结构效应明显大于均匀场地,尤其是土层较薄或基岩刚度较大时;另外,结构间距离对结构-土-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幅值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与场地及结构的动力特性密切相关;SV波入射时基础水平,摇摆及竖向运动耦合,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比SH波入射时更复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宋丙辉[7](2017)在《兰州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场地地震动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由于大孔隙亚稳定微结构以及强烈的水敏感性使得黄土具有独特的动力性质,表现出较高的地震易损性和震陷性。黄土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震滑坡、震陷和液化等黄土地震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场地条件是影响地震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土地区常见的深埋厚层场地特征对地震动长周期分量会有显着的放大效应,倘若在降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场地地震动长周期分量的放大效应会更加明显,这显然对地表建筑物的抗震稳定性是十分不利的。作为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必要的输入参数,土的动力特性一直是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黄土的动力特性,本文以兰州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室内共振柱试验测试了兰州黄土的小应变动力特性,并和现场黄土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借助循环动叁轴仪得到了兰州黄土的大应变动力特性,通过汇总整理共振柱和动叁轴试验结果得出了不同情况下兰州黄土从小到大更广应变范围内的动力特性,最后将室内试验成果应用于典型黄土剖面的一维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中,重点探讨了地表水下渗深度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规律,对比讨论了等效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结果在不同计算工况下的异同,研究成果为更深入、科学的认识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兰州黄土小应变动力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黄土的初始动剪切模量Gmax受含水量和围压的影响显着,相反黄土的最小阻尼比Dmin则对含水量不甚敏感,含水率和围压对黄土的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G/Gmax-γ和阻尼比曲线D-γ的影响不容忽视。黄土的Gmax随含水量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在塑限(PL)附近,Gmax衰减速率最快;低围压下Gmax的水敏感性较弱,随着围压的增大,Gmax的水敏感性越发明显;黄土的Dmin随含水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但整体来看含水量对Dmin的影响比较有限;黄土的Gmax与围压σ'间满足Hardin等提出的幂函数相关关系,但材料参数A和围压指数m分别随含水量的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和减小;在双对数坐标系中Dmin随着围压的增大而线性减小;结构强度对黄土的小应变动力特性影响很大,原状黄土的Gmax和Dmin均大于重塑黄土的值,但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原状和重塑黄土动力特性间的差距呈不断减小趋势;随着围压和含水量的增大,兰州黄土的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G/Gmax-γ和阻尼比曲线D-γ的归一化程度均越来越高;黄土的参考剪应变γ0.85与围压间满足线性相关关系,不同围压和含水量下黄土的模量衰减曲线G/Gmax-γ/γ0.85可以进行很好的归一化。兰州黄土大应变动力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起湿黄土,干黄土的动剪切模量G随应变的增大衰减的更快;不同围压下黄土G随γ的增大呈指数形式衰减,黄土大应变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G/Gmax-γ也可以进行归一化处理;兰州黄土大应变阻尼比D随含水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随围压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当含水量较高时(W>14.11%),不同含水量下黄土阻尼比关系曲线D/Dmax-γ可用幂函数进行归一化描述;含水量的增大也会使得原状和重塑黄土的阻尼比互相的接近。通过汇总整理兰州黄土大、小应变范围内动力特性测试成果可知,不同含水量和围压下黄土广应变范围内的模量衰减关系G/Gmax-γ和阻尼比关系D-γ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中考虑含水量和围压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是必要的;不同试验状态下黄土的动剪切模量衰减曲线G/Gmax-γ/γ0.5具有良好的归一化特征,可以利用双曲线模型对该归一化特征进行描述;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可知,本文得到的黄土模量衰减关系G/Gmax-γ衰减的更早更快一些,而前人得到的黄土阻尼比关系D-γ则介于本文的研究成果之间。利用现场剪切波速测试结果计算得到的黄土初始动剪切模量Gmax与室内共振柱试验得到的Gmax吻合的较好;与前人研究成果类似,兰州黄土地区土层的剪切波速Vs与埋深H间也存在幂函数统计经验关系。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考虑围压效应的黄土动力本构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要明显小于不考虑围压效应的分析结果,暗示围压对于深埋黄土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小震情况下等效线性和非线性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较接近,但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大,等效线性分析得到的PGA要大于非线性分析得到的PGA;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PGA均随地表水下渗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衰减速率先快后慢,说明地下水下渗对黄土场地地震动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相比起基岩地震动,长周期范围内的黄土场地地表地震动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同时场地的特征周期也有增大趋势,而地表水的不断下渗也会增强这种放大效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范刚,张建经,周立荣,王志佳,付晓[8](2016)在《水平成层场地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地震波作用下水平成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特征,设计并开展了水平成层场地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并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对水平成层场地在时域和频域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水平成层场地内自下而上传播过程中被放大,场地表层碎石土层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强于下覆软岩层和硬岩层,碎石土层加速度放大系数达到5.94;地震波从硬岩层传入软岩层时,高频成分(27~40 Hz)被吸收,低频成分(0~22 Hz)被放大,地震波从软岩层传入碎石土层时,7~27 Hz频段进一步被放大,同时,碎石土层内的地震波表现出双卓越周期特性;反应谱峰值随着输入地震波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软岩地层在反应谱周期T≤0.3 s部分表现出衰减效应,在周期T>0.3 s部分,自下而上3个地层的反应谱表现出放大效应;碎石土层/软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能量具有一定的聚集和放大作用;软岩层/硬岩层分界面对地震波的能量仅仅表现为聚集作用;在碎石土层内,地震波的能量被放大,Hilbert能量谱由单峰发展为叁峰,峰值在时间轴上向坐标轴正方向发散,在频率轴上由低频向高频移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崔春义,孟坤,梁志孟,朱江山,杨刚[9](2016)在《深圳老街地铁车站自由场地地震动力特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场地类别差异对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卓越平台值的影响.方法建立深圳某地铁车站自由场地动力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Lanczos特征值法提取自然频率与振型,通过Newmark逐步积分方法,求解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动力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地震力作用下自由场地,进行了动力固有特性和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结果该场地在以淤泥质土、砂质黏土为主软土层内,频宽变窄,极值谱幅增大,6Hz以上高频成分谱值显着减弱,频谱分布呈现典型的软土双峰特征;在以粗砂、人工填土为主的土层双峰特征变弱,卓越平台幅值增大.结论该自由场地地震动频谱和加速度谱呈现出低频放大、高频过滤典型中软场地地震动特征.(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于旭,朱超,庄海洋,刘帅[10](2016)在《软夹层场地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体系,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土-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等尺寸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两者不同地基上模型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反应和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的差距较大,但两者反应的模型在地基地震反应特征、隔震层的隔震效果和模型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等方面的规律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定性规律的反应上是可行的,但在定量模拟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北京工业大学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一系列锯末混合土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地震动记录、Taft地震动记录和天津地震动记录,地震动输入方向分为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文中,重点考察了双向地震动输入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模型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峰值加速度及其动力放大系数、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同一测点反应的峰值加速度总体上在增大,而其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反应的频谱组成从较高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变化规律与单向地震作用下较为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炜超,孙昱,郭安宁.近场地震动作用下倒虹吸水平管段动力特性[J].水力发电.2019

[2].陈红娟,李小军,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场地动力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魏来,卢育霞,周正华,王谦,杨博.非饱和黄土动力特性及其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9

[4].巴振宁,安东辉,梁建文.场地动力特性对衬砌隧道地震反应的影响[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5].李艳,程谦恭,张建磊,吕波,王玉峰.倾斜可液化场地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动力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6].韩冰.场地动力特性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7

[7].宋丙辉.兰州黄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场地地震动反应[D].兰州大学.2017

[8].范刚,张建经,周立荣,王志佳,付晓.水平成层场地动力特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

[9].崔春义,孟坤,梁志孟,朱江山,杨刚.深圳老街地铁车站自由场地地震动力特性数值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于旭,朱超,庄海洋,刘帅.软夹层场地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

标签:;  ;  ;  ;  

场地动力特性论文-张炜超,孙昱,郭安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