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兴化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兴化,苏北,盆地,论文。
兴化孔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05)在《苏北盆地兴化孔中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序列古气候记录研究有利于探讨古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可以为预测未来环境的演变趋势提供依据。我国第四纪长序列气候记录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部黄土和西部高原地区,近年来东南部海洋记录的研究也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记录的研究则开展得比较少。苏北盆地正好处于我国东部典型季风区内,且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性区域,重建该地区占植被以及古气候演变历史,对认识东亚季风变迁的过程、觇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丈对取自该地区兴化钻孔上部25m~86.5m的岩芯进行了孢粉学分析。 根据孢粉鉴定和统计结果,结合数值分析和常规划带方法,自下而上共划分了14个孢粉组合带。利用孢粉分析结果重建了苏北盆地中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初步结论如下: 1、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结合古地磁测年数据以及木本植物花粉百分比曲线、孢粉总浓度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的结果,初步认为兴化孔从86.5m深度进入中更新世,又根据气候地层学原理推测中更新世终止点可能在28m处。 2、古温度代用指标木本植物花粉百分比曲线和古降水量代用指标孢粉总浓度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着良好的对比性,孢粉记录所反映出中更新世存在的7个大的冷暖气候波动旋回基本上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所反映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相对应,即从下到上可以依次划分出MISI9~MIS6。 3、孢粉记录恢复的古植被 苏北盆地中更新世古植被从老到新的演替过程是: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稀疏带→森林—森林草原→植被稀疏带→含落叶阔叶树种的常绿阔叶林→植被稀疏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植被稀疏带→森林—森林草原→植被稀疏带→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稀疏带→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稀疏带。 4、重建的古气候 对应MISl9: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湿润,年均温比现今约低1℃,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00mm,但是由于该段后期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有所增加,蕨类孢子减少,蒿属增多,所以气候上后期要比早期稍干,气温略高。 对应MIS18:总体上为冷干的气候,但内部仍有温湿的波动,气候环境并非十分恶(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6-30)
郭平[2](2004)在《苏北盆地兴化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北盆地处于典型的季风区域中,是连接陆—海的关键性区域,盆地内连续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理想材料。本文选择处于苏北盆地内的兴化进行打钻,整个钻孔深度为350m,本文主要对上段25m的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 本文在进行孢粉组合划带时,采用了数理分带与常规划带相结合的方法,将孢粉谱划分为3个孢粉带和若干个亚带。 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恢复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物和古气候。初步结论如下: (1)根据本文中的两个~(14)C年龄和木本百分比曲线与SPECMAP曲线对比的结果,推测兴化孔约从6.4m~5.5m进入全新世,12.64m~6.4/5.5m是末次冰期的堆积物,兴化孔中25.02m~12.64m之间的堆积物是末次间冰期的堆积。 (2)木本百分比曲线与SPECMAP曲线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极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5个亚阶段。 (3)古植被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过程是:含落叶阔叶树种的常绿阔叶林→森林—森林草原→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森林—森林草原→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稀疏带→含落叶阔叶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含落叶阔叶树的常绿阔叶林 (4)古气候 1)末次间冰期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早中期暖湿程度较高,后期较弱,在暖湿的背景上存在着较强的气候不稳定事件,本文检索出两次降温过程,年代分别是115~107 kaBP和93.6~85.1 ka BP,年均温在8℃以下,降水量在600mm左右。另外,与现今的气温相比较,相当于MIS5e阶段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 2)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对应孢粉组合带2,该带是孢粉贫乏带,所有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花粉以及蕨类孢子几乎全部消失,表明苏北盆地这段时期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是一个相对寒冷干燥的时期,中间有一次气候变温的波动。 3)全新世 苏北盆地全新世的最暖期约发生在7.8~6.8ka BP,持续时间约一千年,这段时间可能是该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年均温比现今高1℃左右。 该区在全新世可能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大约发生8~5 ka BP,第二次海侵大约发生在1.7ka BP左右。从藜科花粉含量上分析,第二次海侵规模远小于第一次的海侵。(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6-30)
兴化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北盆地处于典型的季风区域中,是连接陆—海的关键性区域,盆地内连续巨厚的湖泊沉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理想材料。本文选择处于苏北盆地内的兴化进行打钻,整个钻孔深度为350m,本文主要对上段25m的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 本文在进行孢粉组合划带时,采用了数理分带与常规划带相结合的方法,将孢粉谱划分为3个孢粉带和若干个亚带。 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恢复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物和古气候。初步结论如下: (1)根据本文中的两个~(14)C年龄和木本百分比曲线与SPECMAP曲线对比的结果,推测兴化孔约从6.4m~5.5m进入全新世,12.64m~6.4/5.5m是末次冰期的堆积物,兴化孔中25.02m~12.64m之间的堆积物是末次间冰期的堆积。 (2)木本百分比曲线与SPECMAP曲线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清楚地划分出阶段1(冰后期)、2(末次冰期极盛期)、3(末次冰期间冰阶)、4(末次冰期早冰阶)和5(末次间冰期)。阶段5又可分出a,b,c,d,e5个亚阶段。 (3)古植被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过程是:含落叶阔叶树种的常绿阔叶林→森林—森林草原→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森林—森林草原→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稀疏带→含落叶阔叶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含落叶阔叶树的常绿阔叶林 (4)古气候 1)末次间冰期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早中期暖湿程度较高,后期较弱,在暖湿的背景上存在着较强的气候不稳定事件,本文检索出两次降温过程,年代分别是115~107 kaBP和93.6~85.1 ka BP,年均温在8℃以下,降水量在600mm左右。另外,与现今的气温相比较,相当于MIS5e阶段的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 2)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对应孢粉组合带2,该带是孢粉贫乏带,所有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花粉以及蕨类孢子几乎全部消失,表明苏北盆地这段时期的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是一个相对寒冷干燥的时期,中间有一次气候变温的波动。 3)全新世 苏北盆地全新世的最暖期约发生在7.8~6.8ka BP,持续时间约一千年,这段时间可能是该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年均温比现今高1℃左右。 该区在全新世可能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大约发生8~5 ka BP,第二次海侵大约发生在1.7ka BP左右。从藜科花粉含量上分析,第二次海侵规模远小于第一次的海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兴化孔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苏北盆地兴化孔中更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郭平.苏北盆地兴化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