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布式小卫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布式小卫星系统,关键技术,应用前景
分布式小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李琬琛[1](2017)在《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掌握了卫星发射和卫星飞行等航天高科技技术。当前,我国发射的小卫星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亟需一种新型卫星来代替传统小卫星。分布式小卫星系统不仅能够克服传统小卫星所具有的缺陷,而且能将将传统小卫星的优势充分进行发挥,是现代小卫星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航天应用的一个全新的领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通信和导航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7年23期)
张龙,苏涛,刘峥,贺小慧[2](2015)在《分布式小卫星联合多普勒解模糊SAR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小卫星体制提出联合多普勒解模糊SAR成像算法,实现低方位重频采样下的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该算法可以有效校正垂直基线,进而解决其对多普勒解模糊性能的影响。不但校正了垂直基线对应的非空变部分和空变部分,而且结合多普勒解模糊算法校正了残余的垂直基线相位项,从而可以保证多普勒解模糊算法精确实现。另外,针对算法精度进行详细分析,增强文章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利用仿真实验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鞠丞,朱立东[3](2012)在《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模糊函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地球自转、地球曲率以及卫星轨道等参数,建立了分布式卫星绕地飞行模型,利用该模型在原有方法基础上推导出新的分布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模糊函数,新的模糊函数将卫星之间的运动也考虑在内,更符合实际情况。依据理论分析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函数的有效性,表明地球自转、曲率、卫星轨道和卫星编队构型等对系统分辨性能有明显影响,为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12年08期)
林来兴[4](2012)在《分布式空间系统——小卫星内藏大乾坤》一文中研究指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管现代小卫星有多少优点,同样也存在某些缺点。比如:单颗小卫星有效载荷质量和功率有限;对单点故障敏感;短期运行寿命和高风险;难以找到廉价可行的发射工具(相对大卫星而言,每千克发射费用高)。如何扬长避短呢?在应用上,通过采用分布式空间系统,就能克服小卫星的种种弱点,让小卫星应用焕(本文来源于《太空探索》期刊2012年05期)
徐青,廖桂生,张娟,杨志伟[5](2011)在《SAR-GMTI构型下分布式小卫星误差估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地面动目标检测(GMTI)功能的实现,分布式小卫星的最佳构型为沿航向分布,但误差的存在会使性能下降.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脉压后时间-方位多普勒域回波数据的分布式小卫星误差估计方法.通过距离向脉压,提高了信噪比,采用预先估计并补偿幅度误差的方法,克服了幅度误差与沿航向位置误差的相互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收敛速度加快,估计精度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杨磊,张磊,唐禹,邢孟道,保铮[6](2011)在《分布式小卫星SAR多普勒解模糊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结合实际卫星轨道及地球自转特性,研究利用分布式小卫星丰富的空域信息解多普勒模糊,从而解决宽场景成像和方位高分辨之间的矛盾。提出建立子孔径坐标系,解决地球自转引起的星间回波不一致性并简化椭圆轨道的几何复杂性。建立子孔径坐标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将成像几何模型转换到地球固定坐标系下分析,此时地面场景静止,卫星轨道等效旋转;二是分孔径处理,针对每个子孔径建立坐标几何,经过误差补偿后小卫星轨道构型等效为固定基线且平行。对每个子孔径回波数据分别进行空域滤波解模糊处理后再进行孔径拼接,同时结合传统星载SAR成像算法实现大场景高分辨成像。最后以CARTWHEEL模型为例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赵晓峰,赵黎平[7](2010)在《关于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的姿态跟踪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束指向同步是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主星为补偿多普勒频移而进行的姿态导引会导致地面目标点相对位置漂移,针对这一现象,伴随分布式小卫星应进行姿态控制与主星协同,为保证姿态控制器在外界扰动和参数不确定情况下有效工作,分别设计了自适应姿态机动控制律和姿态跟踪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姿态控制器可以有效实现姿态机动和跟踪,控制精度能够满足波束指向同步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航天控制》期刊2010年05期)
刘璟,郑建华,张皓[8](2010)在《基于HLA的小卫星编队飞行分布式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卫星编队飞行技术的应用需要突破构形保持、姿态协同等复杂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一定逼近度下建立地面仿真环境,既可用于测试与验证复杂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又大大降低了系统研制代价和新技术应用的风险性。根据HLA(高层体系结构)分布式仿真技术,设计实现了小卫星编队飞行分布式仿真平台。仿真平台包含小卫星编队构形维持控制、重构控制和小卫星姿态指向一致控制等模块,具有对仿真结果的统计分析能力。同时以成像高度计叁星编队为例,利用仿真平台进行了数字仿真,验证了该平台的可行性以及小卫星编队飞行构形维持和姿态指向一致控制模块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0年05期)
吴国强,吴限德,孙兆伟[9](2010)在《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仿真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的要求,提出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仿真平台。首先对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进行TTDPN(T-Timed Discrete Petri Net,TTDPN)建模,并建立该模型与分布式仿真平台间的映射。根据该映射关系设计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仿真平台的逻辑结构和数据流,搭建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仿真平台。联合空间环境、姿态和轨道等分系统,重点对星间通信系统中信道编译码模块和扩频解扩模块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仿真平台能够显着缩短仿真时间,提高仿真精度和仿真结果的置信度,提高通信系统中模块的设计效率。(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林来兴[10](2010)在《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是现代小卫星的一个崭新的应用领域,它能充分发挥小卫星的优势,同时也能克服小卫星的缺点。分布式小卫星系统包括星群、星座、编队飞行等。小卫星编队飞行将在空间遥感、深空探测、通信导航等方面带来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文章论述了小卫星特点和分布式系统概念,介绍了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技术发展水平和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分布式小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分布式小卫星体制提出联合多普勒解模糊SAR成像算法,实现低方位重频采样下的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该算法可以有效校正垂直基线,进而解决其对多普勒解模糊性能的影响。不但校正了垂直基线对应的非空变部分和空变部分,而且结合多普勒解模糊算法校正了残余的垂直基线相位项,从而可以保证多普勒解模糊算法精确实现。另外,针对算法精度进行详细分析,增强文章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利用仿真实验数据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布式小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琬琛.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7
[2].张龙,苏涛,刘峥,贺小慧.分布式小卫星联合多普勒解模糊SAR成像[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3].鞠丞,朱立东.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模糊函数分析[J].现代雷达.2012
[4].林来兴.分布式空间系统——小卫星内藏大乾坤[J].太空探索.2012
[5].徐青,廖桂生,张娟,杨志伟.SAR-GMTI构型下分布式小卫星误差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1
[6].杨磊,张磊,唐禹,邢孟道,保铮.分布式小卫星SAR多普勒解模糊成像[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
[7].赵晓峰,赵黎平.关于主星带伴随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系统的姿态跟踪控制研究[J].航天控制.2010
[8].刘璟,郑建华,张皓.基于HLA的小卫星编队飞行分布式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0
[9].吴国强,吴限德,孙兆伟.基于Petri网的分布式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仿真平台研究[J].宇航学报.2010
[10].林来兴.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J].航天器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