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兼语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兼语式,连动式,兼语,定义
兼语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鸣[1](2018)在《浅谈兼语式定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兼语式问题由来已久,很多语法着作和语法教材给兼语式下的定义都很模糊,在科学性上存在偏误,而依据定义把兼语式和连动式看成是对立的、不同的句法结构,是不妥当的。兼语式的定义存在问题,兼语式和连动式是同一种句法结构,它们之间存在同一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24期)
王显迪[2](2018)在《致使义兼语式与英语SVOC句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有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且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相似性,这为英汉之间类似的句式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兼语式被认为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的SVOC句式也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限于英语句法结构的规范,二者仍然存在形式上不能完全对应的区别。本文旨在从认知基础、句法基础、语义基础叁方面对英汉两种句式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语义说明兼语动词和论元的关系,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解释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在题元关系上的对应性。(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8期)
曹飞[3](2018)在《入场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兼语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认知语法的入场理论,考察汉语小句实现认知入场的过程和手段,初步构建了汉语小句的入场系统。文章以汉语兼语式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构造特征、入场属性以及表达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尝试从小句认知入场的角度,对汉语“定式/非定式”区分的难题做出新的解释。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有:(一)确立了汉语入场元素的叁项判别标准:1)入场元素一定具备完句功能;2)入场元素一定具有时间指示意义;3)入场元素不参与句子命题意义的构建。经验证,汉语典型的小句入场元素有:时体标记“了 2”;情态动词“会、要、必须、应该”。非典型的小句入场元素有:时体标记“了 1、过2”;情态动词“可能、一定、能、可以”;时间副词“在、正在”。此外,带有时制意义的“的”与语气词“呢”也属于入场元素的范畴。(二)在总结和反思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兼语式、兼语动词的界定标准,并依据语义特征的不同将兼语动词划分为“使令”类、“制止”类和“协从”类,然后依次考察各类兼语动词与入场元素“了”、“过”搭配的能力和限制,由此判定了兼语动词在认知入场方面的可能表现:“使令”类兼语动词可在一定语境条件的支撑下允许紧跟入场元素;“制止”类兼语动词都不允许紧跟入场元素;“协从”类兼语动词也都不允许紧跟入场元素“了”或“过”。(叁)从认知入场的角度探讨了兼语小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尤其是重点考察了兼语小句中出现入场元素“了、过”及情态词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汉语兼语小句区分“定式/非定式”的合理性与可能性问题。本文主张是否包含(或能够补出)入场元素,既可作为小句“入场/未入场”的判别标准,也可有效地判定兼语动词所带小句的“定式/非定式”特征。前人研究在“定式/非定式”判别的标准问题上争执不下,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兼语式”的成员构成具有原型范畴效应,“兼语式”与“谓宾式”及“连谓式”之间存在模糊地带,澄清叁者之间的纠葛,对于认识兼语小句“定式/非定式”的区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6-30)
刘琴[4](2017)在《兼语式“让X飞”的构式语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让X飞"兼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在句法上,X既是"让"的宾语,又是"飞"的主语;在语义上,因为"让"与"飞"的相互压制,"飞"具有了不同于普通义的构式义,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彭星[5](2017)在《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双宾语句式,兼语式的发展相对不足,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把兼语式划归为一些已经存在的特殊句式当中。对于兼语式的研究产生于现代汉语,而对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研究不足,本文试图更进一步地说明兼语式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事实,并且和双宾语句相比较,辨析二者区别联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1期)
朱保营[6](2017)在《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句法语义接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8年《马氏文通》引进西方语法学理论以来,现代汉语研究就跳出小学研究,进入中外学界视野。随着上个世纪生成句法的引入和推广,汉语句子结构不断纳入句法研究领域,然而种种冲破西方句法框架的现象不断引起语言学家的兴趣和争论。“被”字句、“把”字句、无主句、话题句等句式成为西方句法学难以解释的句法结构,直到上个世纪末认知语法的兴起将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开创新的句法研究时代,现代汉语句法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兼语句式则是在这个阶段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它不同于英语的动词不定式结构“NP1+VP+NP2+TO+VP2+NP3”形式中的不定式结构属于独立结构,现代汉语兼语式的NP2自身拥有两种身份,例如“张叁让李四回家”中“李四”既是“让”的宾语,又是“回家”的主语,其语义和句法身份均受制于全句其它成分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框架限制。所以,兼语式复杂不仅因为该句式中的兼语的双重句法身份,还因为该句式中各个句法成分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而变得复杂。学界对现代汉语兼语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五六十年代丁树声、吕叔湘为代表的“连谓式”、“递谓式”等表层形式研究,到七八十年代张静、宋玉柱等的“致使式”、“兼语式”的功能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游汝杰、杨大然等的深层句法语义研究,兼语式的研究从表层形式功能研究走到了深层句法语义研究。这些研究无疑推进了学者对于兼语式的认识,但是研究并没有终止,而是随着句法学和传统语义学自身的不完善越来越多的问题呈现在学者面前。基于此,本论文试图从新的维度新的深度全方位地分析现代汉语兼语式。重点探讨在兼语式之中各个句法成分是怎样在句法结构中和语义关系中承担兼语功能的。具体问题如下:1)现代汉语兼语式的成分句法标识如何?2)现代汉语兼语式中兼语NP2的句法地位怎样?3)现代汉语兼语式中NP1、VP1、NP2、VP2之间有着怎样的句法控制关系?4)现代汉语兼语句式中各句法成分的语义特征如何凸显?5)现代汉语兼语句式中各语义成分的如何相互关联以促成兼语构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以及认知语法下,利用PRO空语类,控制理论、题元理论、约束理论以及认知语法下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语义凸显对现代汉语兼语式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中本文对兼语式的类型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对兼语式的句法机构从深层(D-structure)递推到表层(S-structure)的转换,并结合语义讨论句法语义共同作用下的兼语式。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概况,总结前人的成果,分析了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叁章主要对现代汉语兼语式范围的界定及其分类,从4个维度确定兼语式的范围和标准,将其分为原型兼语式、次原型兼语式以及边缘兼语式叁大类。第四章在确定现代汉语兼语式范围及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句法语义进行分析,在深层句法上对各部分的句法关系进行讨论。第五章揭示现代汉语兼语式的语义建构,句法语义相结合来现代汉语兼语式的语义建构。最后总结论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王婷婷[7](2017)在《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对特殊句式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兼语式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受到了众多汉语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兼语式的句法结构表现为:NP1+V1+NP2+VP2,该句式的特殊性在于NP2的双重身份,语义上,NP2既是前一个动词V1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V2的主语。因此,该句式被称为兼语式。汉语语言学界对兼语式的研究涵盖多个方面。传统语法对汉语兼语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兼语”这个特殊身份的定义与解释,但这些研究大多还处在初始的描述阶段,并未对其句法结构及其功能做出科学的解释。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汉语语言学家在尝试在新的理论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特点及其生成过程做出了新的解释。本文主要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依据Landau的控制理论和黄正德有关汉语限定与非限定划分的相关研究,对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功能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兼语式的特殊性还在于V1的致使意义,根据其致使程度的不同,本文把兼语式划分为四类。结果发现,前两类动词构成的句子是典型的兼语式,而后两类动词只有用在?NP1+V1+NP2+VP2?结构中才能构成兼语式。在此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兼语式的句法、语义、时态特点及其控制结构类型做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虽然汉语中没有明显的时态标记,但通过体标记、情态动词等手段仍可区分句子的时态特征。在兼语式的深层结构中存在一个非限定小句,其主语由空语类PRO担任,该PRO受前面先行词控制,根据控制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完全控制与部分控制。或者根据PRO的指代性特征分为主语控制、宾语控制或主宾语共同控制,其中宾语控制为汉语兼语式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汉语中还存在与兼语式句法结构相同的其他特殊句式,比如连动结构、主谓短语作宾语结构,通过对比研究,会使我们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语义特征有更深入地理解。(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明[8](2017)在《从“其”替换“之”看上古-中古汉语的兼语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所说的兼语式,兼语位置上,先秦本用"之",但从战国末期始,"之"可以为"其"替换。本文意在从此现象入手,利用历史的资料以及历时的演变,对兼语式、控制结构、使役句等复杂问题进行探讨。对于这种替换,王力(1980,1989)暗示:中古"其"在兼语位置,是充当包孕句的主语;而魏培泉(2004)等认为仍作宾语。其实答案并非如此简单。本文视上古-中古汉语的兼语式为控制结构,在将其与其他类似结构——小句宾语、紧缩式、连动式、双宾语——进行区分之后,我们将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兼语式分解为4类,并逐一说明各类的结构,以及兼语位置"其"替换"之"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莹,周毕吉[9](2016)在《汉语兼语式的句法分析及其相关语法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兼语式是表达使役范畴的重要句式之一,文章把汉语兼语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纯粹致使意义的使动结构,一类是包含致使意义的一般兼语结构。尽管两类兼语式在句法上有着显着的区别,但它们都是在"轻动词"v位置上,分别通过"添加"和"移位"这两种句法手段得到句法实现。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使役范畴可以通过"轻动词"v位置实现。(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6年01期)
职肖肖[10](2016)在《兼语式的角色融合及角色合并》一文中研究指出兼语式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主要着眼点是兼语式的构式论元角色与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的融合及角色合并。兼语式蕴含的两个事件所代表的两个构式与兼语式中V1和V2的分别整合表征了角色融合过程,然而V1和V2分别凸显的参与者角色通过角色合并再与一个论元角色进行融合得到兼语式,且此构式赋予了独立于其构式成分的因果义。兼语式的因果义是构式本身赋予的,不是主要动词V1本身能够独立提供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6年07期)
兼语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含有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且在句法和语义上具有相似性,这为英汉之间类似的句式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兼语式被认为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虽然英语的SVOC句式也表达了同样的语义,但限于英语句法结构的规范,二者仍然存在形式上不能完全对应的区别。本文旨在从认知基础、句法基础、语义基础叁方面对英汉两种句式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语义说明兼语动词和论元的关系,运用题元理论和论元结构解释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句式在题元关系上的对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兼语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鸣.浅谈兼语式定义问题[J].汉字文化.2018
[2].王显迪.致使义兼语式与英语SVOC句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8
[3].曹飞.入场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兼语式研究[D].厦门大学.2018
[4].刘琴.兼语式“让X飞”的构式语法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
[5].彭星.辨析古代汉语中双宾语和兼语式[J].青年文学家.2017
[6].朱保营.现代汉语兼语式研究—句法语义接口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7
[7].王婷婷.现代汉语兼语式的句法研究[D].鲁东大学.2017
[8].李明.从“其”替换“之”看上古-中古汉语的兼语式[J].当代语言学.2017
[9].李莹,周毕吉.汉语兼语式的句法分析及其相关语法现象[J].语言研究集刊.2016
[10].职肖肖.兼语式的角色融合及角色合并[J].英语广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