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菌株论文_郭金英,史灵燕,张慧,郑素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优良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株,多糖,优良,多样性,根瘤菌,特性,杂交育种。

优良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郭金英,史灵燕,张慧,郑素月[1](2019)在《冀中南毛木耳栽培菌株的鉴定和优良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0个毛木耳栽培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对不同的毛木耳菌株进行鉴别,并研究其原种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10个毛木耳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9~0.93;在遗传相似系数0.75左右时,10个毛木耳菌株可以将10个菌株分为4类:第1类为"黄耳10号""北京8号""北京1号";第2类为"川黄耳1号";第3类"川白耳1号""川耳5号""上海1号""琥珀木耳";第4类为"43-1"和"毛9722",通过出耳试验筛选出耳片厚、商品性状好、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的毛木耳菌株"北京1号",其生物学效率为343.47%;其次是"北京8号",其生物学效率为292.77%,这2个毛木耳菌株为适宜冀中南地区栽培的优良菌株。(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4期)

宋甜甜,张赫男,吴迪,李巧珍,刘艳芳[2](2019)在《杂交选育的优良猴头菌株发酵菌丝体多糖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猴头菌杂交选育的3株高产多糖菌株(15、91、611)和亲本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比较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与多糖含量;发酵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10个胞内多糖组分,对10个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和体外刺激RAW 264. 7细胞释放NO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杂交菌株在液体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方面较亲本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菌株15糖含量提升率达到107%;杂交菌株菌丝体20%、60%(体积分数)醇沉多糖组分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与某一亲本菌株相似,变化较小,一般介于两亲本菌株的遗传特性之间。杂交菌株与亲本的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方面无明显差异; 10个醇沉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H15P20、H91P60、H911P60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活性与多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经杂交选育获得的高产多糖菌株,其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含量大幅提高,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谢春芹,杨鹤同,吴琴燕,姜爱良,张雪姣[3](2019)在《桑黄黄酮、多糖高产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黄酮和多糖产量较高的优良桑黄菌株,对17株桑黄菌株的生物量、黄酮和多糖含量及总产量进行分析,采用酵母提取物麦芽糖完全培养基(CYM)液体培养基对17株不同的桑黄菌株发酵培养7 d,收集液体菌丝,烘干至恒质量后测定菌丝干质量,用NaNO_2-Al(NO_3)_3比色法测定菌丝黄酮含量,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在17株桑黄菌株中,生物量最大的是JNSH-14,达到0.645 g/100 mL;黄酮产量最大的是JNSH-15,达到42.048 mg/L;多糖产量最大的是JNSH-15,达到834.146 mg/L。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JNSH-15菌株无论是在生物量还是总黄酮、总多糖产量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桑黄黄酮、多糖发酵工艺优化中发酵菌株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郑素月,史灵燕,赵翠敏,张云龙,郭金英[4](2019)在《适宜河北西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收集自北方地区的19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生产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品比试验。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平板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在阜平地区采用吊袋栽培法,测定了19个菌株的生物转化率和耳片性状。结果表明,菌株野森一代、黑丹一代、黑山、黑耳厚4个菌株,在产量、出耳时间、出芽整齐度、耳片性状等方面栽培农艺性状表现优异,适宜作为西部山区的主栽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07期)

于晶,姚方杰,王鹏,鲁丽鑫,张友民[5](2019)在《金针菇优良杂交菌株选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针菇颜色控制位点纯合白色品种和杂合黄色品种为亲本,选择强生长势单核菌株单-单杂交,利用双重荧光染色法鉴定单核菌株和杂交菌株真实性。从真实性杂交菌株中筛选生理生化特性差异较大及农艺性状优良杂交菌株。结果表明,多数杂交菌株同工酶谱带与亲本不同,少数与亲本相同但迁移率不同。杂交菌株与亲本相似系数在0.80以下时,生育期或产量更易表现超亲遗传。杂交菌株子实体颜色分为白色和浅黄色两类,其中白色杂交菌株产量表现超双亲遗传较多。筛选出商品性状优良且早熟6 d、增产4.7%白色杂交菌株HB1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5.1%白色杂交菌株HB47;商品性状良好且增产14.4%浅黄色杂交菌株HB13。(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余东亮[6](2019)在《昌黎、银川产区酒酒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良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O.oeni)是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的主导菌,是葡萄酒最终质量风格的塑造者之一。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智利等发达的葡萄酒生产国非常重视对酒酒球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而开发利用本土优良酒酒球菌。而在我国不同葡萄酒产区,基于菌株水平进行的酒酒球菌遗传多样性及筛选本土优良发酵菌株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同时应用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和基于看家基因建立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分离自中国不同葡萄酒产区的酒酒球菌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其分型能力进行评估。选择更为高效的遗传分型技术,对具有中国“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区”的代表性产区——昌黎产区和宁夏银川产区,进行酒酒球菌的遗传分型及多样性分析;随后,建立叁级筛选优良菌株体系:采用specific-PCR技术,通过功能基因鉴定,实现对分离本土酒酒球菌的快速、精准的初步筛选;经抗胁迫能力评估,得到复筛菌株;最后研究不同菌株的酿酒风格特色,从而筛选出适用于我国特色葡萄酒酿造的本土优良酒酒球菌。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和MLST技术,对分离自我国不同产区的38株酒酒球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标记AFLP技术显示了强有力的遗传分型能力,得到37个AFLP型,其分辨系数高达99.9%;而采用MLST技术获得7个ST(sequence type,ST)型,其分辨系数仅为60.2%。在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上,荧光标记AFLP技术和MLST技术均可将试验菌株可以区分为2个亚种群结构,且种群结构成分相近。在MLST中,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发现这2个亚群呈现典型的克隆复合体结构;基于SplitsTree的重组分解分析,基因内及基因间不存在遗传物质的重组,进一步揭示了分离自我国不同产区的酒酒球菌是典型的克隆型种群结构特征。这些结果可以为我国本土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支持。(2)采用Species-specific PCR及荧光标记AFLP技术,对我国首批“葡萄酒原产地保护区”昌黎产区不同酒庄的酒酒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标记AFLP技术可将222株O.oeni分为221个AFLP遗传型,其相似性系数在74~98%,表明该产区酒酒球菌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81.7%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离菌株存在2个主要的结构类群。极其重要的是,在种群遗传发育上,分离自同一酒庄的O.oeni菌株种群形成了独特的簇群结构,呈现出种群遗传结构和分离来源的典型特异性关系。(3)采用Species-specific PCR及荧光标记AFLP技术,对产自我国银川产区的赤霞珠葡萄酒和蛇龙珠葡萄酒中酒酒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标记AFLP技术可将筛选的207株O.oeni分为206个AFLP遗传型,其相似性系数在63~97%,表明该产区内酒酒球菌在菌株水平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异质性。基于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79.88%水平上,207株分离株呈现出清晰的A、B和C叁个结构类群。其中,相似性水平为81%的A和B类群是最主要的结构类群;有趣的是,它们分离自不同的酿酒品种。这表明,在不同的酿酒葡萄品种上,蕴含着丰富的酒酒球菌微生物资源,且存在明显的种群结构差异。(4)挑选分离自我国的本土酒酒球菌,采用specific-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功能基因的鉴定,从而对具有潜在优良发酵特性菌株实现精准、快速地初步筛选。结果表明,挑选的170株酒酒球菌菌株均具有影响葡萄酒感官质量风格和抗胁迫相关的优良基因bgl、estA和gshR;与氨基甲酸乙酯生产紧密关联的arcABC基因簇中,均含有arcA基因,其中,发现13株arcB和arcC基因缺失型菌株;在生物胺相关主要功能基因检测中,合成腐胺和酪胺的功能基因均未发现;同时,检测到50株组胺合成缺失型菌株,这其中,含1株arcB和arcC基因缺失型菌株,它具有潜在高产氨基甲酸乙酯风险。因此,初步筛选到49株具有潜在优良发酵特性的本土酒酒球菌。(5)对初筛菌株进行抗胁迫能力筛选,在9种不同胁迫条件的模拟酒中,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菌株SD-2a为对照,通过显着性分析(P<0.05),综合9种抗胁迫条件的表现,获得7株抗胁迫能力强的本土分离菌株:9-10、7-04、9-51、9-13、9-50、8-17和3-31。在葡萄酒发酵试验中,3-31和7-04同SD-2a一样,表现出极强的L-苹果酸代谢能力。通过GC-MS检测和主成分分析,不同菌株通过MLF,为马瑟兰葡萄酒带来了不同的发酵香气特征。其中,筛选的本土酒酒球菌优良菌株3-31,对马瑟兰葡萄酒整体发酵香气的影响最为显着,典型性强,且复杂浓郁馥美,对酿造中国特色的优质马瑟兰葡萄酒具有重要的生产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段如雁[7](2019)在《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为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红豆属Ormosia的珍贵用材、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花榈木能与根瘤菌共生形成根瘤,但与哪些根瘤菌共生?其特性是什么?是否具有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人工接种根瘤菌后有哪些接种效应?尚不清楚。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研究花榈木-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丰富我国根瘤菌基因资源,选育高效菌株进行人工接种以提高花榈木苗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小组在花榈木分布区广泛采集花榈木根瘤,进行野生分布特征和生境调查,分析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与环境的耦合关系;运用传统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根瘤细菌的组成和分布;对花榈木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回接验证,通过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根瘤菌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花榈木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进行人工接种根瘤菌和接种苗抗旱试验,筛选优良促生和抗旱菌株。通过4年多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花榈木根瘤主要集中分布在0-30cm的土层内,10-20cm土层根瘤数量、重量最大,根瘤主要着生在花榈木侧根上,其形状有球形、椭圆形、长条形、棒状分叉、姜状和珊瑚状等,根瘤小的仅1-2mm,大的可达20mm以上。根瘤的颜色有浅黄色、黄褐色、浅褐色、深褐色等,属于无限根瘤类型。花榈木根瘤菌菌落生长时间为2-7d,直径达1.5-6mm,乳脂色或半透明,边缘整齐,表面凸起,产生粘液,具光泽,不吸收刚果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根瘤菌呈杆状、棒槌状,部分呈X、T形,平均大小为3.12±0.70μm×0.69±0.08μm。(2)生态环境对根瘤菌与花榈木共生关系的影响较大,海拔对根瘤重具有极显着的作用,海拔越低,根瘤越重;土壤pH对花榈木根瘤大小的影响最大,在pH为3.76-6.89的范围内,根瘤短径随pH的增加而增大;根瘤重与碱解氮含量最相关,土壤碱解氮含量越高,单个根瘤越重。在花榈木根瘤内细菌的物种分布上,土壤因子比地理因子的影响大,一定范围内,花榈木根瘤内细菌的多样性随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3)花榈木根瘤内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以注释到6门、11纲、20目、34科,61属。包括结瘤共生菌和非结瘤共生菌,分别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Spirochaetes(螺旋体门)、Melainabacteria,其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包含了大部分结瘤共生菌,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一起构成花榈木根瘤细菌的优势门。(4)花榈木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丰富,大部分菌株对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比较广泛,少数菌株对碳源利用能力较差,所有供试菌株均可利用L-天冬氨酸、L-半胱氨酸、L-酪氨酸、L-白氨酸、L-谷氨酸作为唯一氮源。对头孢霉素的抗性最弱,对溶解酶素的抗性最强。供试菌株普遍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而耐碱能力较差,大部分花榈木根瘤菌菌株能在4-40℃温度中生长,少部分菌株能在60℃中生存,总体对温度的适应性范围较广。多数花榈木菌株在无NaCl、1%NaCl、2%NaCl生长较好,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花榈木根瘤菌生长越来越差。68.4%的菌株BTB中产酸,31.6%的菌株BTB中产碱。所有供试菌株不产生氧化酶,98.2%的菌株能产生过氧化氢酶,96.5%的菌株不能在肉汤中生长。57株供试菌株在82%相似性水平可以分为5个表观群。(5)花榈木根瘤菌16S rRNA扩增产物分别用四种限制性内切酶(Hae III、Hinf I、MspI和RsaI)酶切后,分别得到22、21、21、15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类型和50种组合类型,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供试菌株16S r R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分别在75%、7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6大类,这些遗传图谱类型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16S rR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及16S rRNA基因的全序列叁个聚类树状图揭示的发育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7株可结瘤菌株分别位于Rhizobium(根瘤菌属)、Azorhizobiu(固氮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Burkholderia(伯克氏菌属)6个属中。(6)接种根瘤菌能显着提高花榈木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促进花榈木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及总生物量积累。不同菌株的促生效果存在显着差异,通过促生效应综合评价,排名前五的菌株依次为45号、46号、32号、51号、47号,可初步作为优良促生菌株。(7)接种根瘤菌能显着提高花榈木幼苗的抗旱性,花榈木接种不同的菌株对中度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显着。接种根瘤菌能够降低干旱胁迫对花榈木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提高植株体内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可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提高活性氧和自由基清除酶SOD的活性,从而减小对细胞造成的脱水伤害,并能有效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提高花榈木幼苗的耐旱能力。接种后花榈木幼苗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PSⅡ反应中心内的光能转化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提高,对干旱胁迫的调节适应能力增强。抗旱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4号、35号、32号、43号、28号、37号菌株有利于提高花榈木幼苗的抗旱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的抗旱菌株。综合促生效果和抗旱性指标,得到38号、35号、42号、47号、32号菌株为既促生和抗旱综合效果最佳的前五名菌株。(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陈晓文[8](2019)在《皱环球盖菇菌床微生物区系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皱环球盖菇适宜生料栽培,必需覆土后才能正常出菇。覆土层不仅是皱环球盖菇子实体生长的支撑物,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微生物对其菌床微生物区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皱环球盖菇菌床为对象,采用微生物平板分离计数和高通量测序对菌床细菌、霉菌及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44株皱环球盖菇杂交菌株进行了栽培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微生物平板分离计数法对不同培养时期菌床细菌、霉菌及放线菌数量测定。结果表明,菌床内细菌、放线菌总数变化符合指数函数,霉菌数量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变化趋势。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期菌床和覆土层中的细菌多样性和种群丰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床内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属的丰度呈增长趋势。其中,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属细菌在子实体形成期的数量达到最高值。3.从44个杂交菌株中选出了出菇早的2株菌株,该菌株具有菌丝萌发快,出菇早的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雅茹,闫裕峰,陈旭峰,王如福,许女[9](2019)在《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基因分型及优良菌株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离自传统发酵食品的40株乳酸菌进行16S r DNA鉴定、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菌株基因分型及产酸、产乙偶姻、降胆固醇、分解亚硝酸盐及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0株乳酸菌中,20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分为Ⅰ、Ⅱ、Ⅲ、Ⅳ4种型,Ⅲ型又分2个亚型;8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6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均呈现Ⅰ、Ⅱ、Ⅲ3种型,而6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呈现Ⅰ、Ⅱ2种型,显示了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菌株的基因多样性。同种同型乳酸菌产酸、乙偶姻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具有相似性;但同种不同型具有差异性。最终筛选出1株产酸(24.3 g/L)、乙偶姻(0.54 mg/m L)、分解亚硝酸盐(74.1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92.29%)均较强的植物乳杆菌SAV-JL7,以期为发酵食品风味及品质的改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4期)

宋永学,李季生,高妍夏,贾漫丽,李娜[10](2019)在《寄生桑树的粗毛纤孔菌优良菌株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桑黄。本文以11个粗毛纤孔菌菌株为材料,通过人工栽培,对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野生形子实体比例、子实体产量等性状进行比较,试图筛选出适合人工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不同粗毛纤孔菌菌株间存在显着差异,826-4和1018-3两个菌株,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表现较好,优势突出,适合人工栽培。(本文来源于《北方蚕业》期刊2019年01期)

优良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猴头菌杂交选育的3株高产多糖菌株(15、91、611)和亲本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比较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与多糖含量;发酵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10个胞内多糖组分,对10个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和体外刺激RAW 264. 7细胞释放NO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杂交菌株在液体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方面较亲本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菌株15糖含量提升率达到107%;杂交菌株菌丝体20%、60%(体积分数)醇沉多糖组分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与某一亲本菌株相似,变化较小,一般介于两亲本菌株的遗传特性之间。杂交菌株与亲本的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方面无明显差异; 10个醇沉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H15P20、H91P60、H911P60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活性与多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经杂交选育获得的高产多糖菌株,其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含量大幅提高,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优良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郭金英,史灵燕,张慧,郑素月.冀中南毛木耳栽培菌株的鉴定和优良菌株筛选[J].北方园艺.2019

[2].宋甜甜,张赫男,吴迪,李巧珍,刘艳芳.杂交选育的优良猴头菌株发酵菌丝体多糖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J].上海农业学报.2019

[3].谢春芹,杨鹤同,吴琴燕,姜爱良,张雪姣.桑黄黄酮、多糖高产优良菌株的筛选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郑素月,史灵燕,赵翠敏,张云龙,郭金英.适宜河北西部山区栽培的黑木耳优良菌株筛选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

[5].于晶,姚方杰,王鹏,鲁丽鑫,张友民.金针菇优良杂交菌株选育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6].余东亮.昌黎、银川产区酒酒球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良菌株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段如雁.花榈木根瘤菌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D].贵州大学.2019

[8].陈晓文.皱环球盖菇菌床微生物区系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李雅茹,闫裕峰,陈旭峰,王如福,许女.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基因分型及优良菌株筛选[J].中国酿造.2019

[10].宋永学,李季生,高妍夏,贾漫丽,李娜.寄生桑树的粗毛纤孔菌优良菌株筛选研究[J].北方蚕业.2019

论文知识图

杂合子Streptomycessp.FEEL-1的稳定...叁株亲本与Streptomycessp.FEEL-1的...风味物质形成的主要生化途径Fig1-1Bi...优良菌株的个体形态特征生物转化优良菌株的筛选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抑制与利用-图2-2-2 Rog...

标签:;  ;  ;  ;  ;  ;  ;  

优良菌株论文_郭金英,史灵燕,张慧,郑素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