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

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

论文摘要

为了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共存关系,本文以扎龙保护区为研究地,以保护区历史遗留的社区居民和主要保护对象鹤类作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和鹤类生境需求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扎龙保护区的人鹤共存策略。本研究首先分析了 2013-2016年连续四年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年度动态及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年度变化;然后分析了 2011-2017年连续七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丹顶鹤、白枕鹤、灰鹤、白头鹤、白鹤)的种群与其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性,以此判别鹤类在鸟类群落中的伞护作用及对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指示性;接着,对具有伞护作用和指示性的鹤类进行生境需求分析与评价;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进行人鹤共存策略综合分析。详细分析结果如下。1、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2013-2016年度,(1)保护区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面积以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为主(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其次是耕地和建筑用地(18-25%),主要分布于实验区和缓冲区,林地面积最少。(2)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平均为4.5233ha/人,逐年上升;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供给存在极显著差异,耕地和建筑用地的供给最大(1.7-3.0ha/人),约为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林地的6-53倍,而化石燃料地为0。(3)社区居民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平均为3.3353ha/人,逐年先升后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间的需求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草地(含芦苇沼泽)和耕地的需求最大(0.9-2.2ha/人),约为水域的1-4倍、约为化石燃料地的80-4000倍、约为建筑用地的30-65万倍,而林地为0。(4)保护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连年生态盈余,平均为1.1879ha/人;但草地(含芦苇沼泽)、水域、化石燃料地等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却连年生态赤字,赤字度也较大。2、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2011-2017年,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反映不同年度、不同生活史时期(繁殖期)等时间尺度内同域分布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二者的种群数量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2013-2016年度,保护区五种常见鹤类中,丹顶鹤、白枕鹤能指示同域分布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二者的种群数量与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生态环境承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丹顶鹤、白枕鹤既能反映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多样性信息,也能反映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信息;即二者的繁殖种群数量既对同区域内鸟类群落具有伞护作用,也能指示同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可以将丹顶鹤、白枕鹤作为鸟类群落的代表,进一步评价二者的繁殖生境需求,并同社区居民的生态足迹共同衡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进而提出人鹤共存策略。3、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2013-2016年,(1)丹顶鹤与白枕鹤繁殖期领域面积为59.11±8.25ha和51.67±17.81ha,即 50.86-67.36ha 和 33.86-69.48ha。(2)繁殖栖息地类型均为芦苇沼泽,即本文的草地(含芦苇沼泽),栖息地利用需求选择方面二者存在差异;栖息地适宜性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面积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低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10-5.10万ha和1.20-5.10万ha。(3)繁殖环境容纳量均存在年度差异,其中最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所能容纳的繁殖数量分别为51-91对和39-131对不等。4、人鹤共存策略分析参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信息,本文将保护区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88%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用于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权衡,分别进行了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和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盈赤权衡。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前提,若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不能满足保护区鹤类繁殖生境需求,则以鹤类繁殖生境需求面积为衡量参考,再次进行后续的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1)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保护区12%的生产性土地面积(2.52万ha)大于本文模型模拟的丹顶鹤、白枕鹤2013-2016年度内最适宜生境面积与适宜生境面积之和(0.30-0.54万ha和0.20-0.67万ha),且小于低适宜生境面积(3.40-5.10万ha和4.20-5.10万ha)。在有效管护下,若低适宜生境面积质量被提升为适宜生境或最适宜生境,则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栖息地面积能够达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2%(2.52万ha),可以基于12%面积进行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丹顶鹤、白枕鹤的繁殖生境为芦苇沼泽(也即本文的草地),假设二者繁殖期领域空间分布存在完全重叠、部分重叠、相邻三种情况。其中,(1)假设完全重叠时,保护区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面积能够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繁殖白枕鹤262-285对和299-326对,该结果约为2013-2016年丹顶鹤和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8-4.5倍和14.2-19.1倍,约为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3.1-5.2倍和2.3-7.8倍。(2)假设部分重叠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209-227对,这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2.2-3.6倍与9.9-13.3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2.54.2倍与1.6-5.5倍。(3)领域相邻时,能容纳繁殖丹顶鹤与白枕鹤均为140-152对,为2013-2016年丹顶鹤与白枕鹤野外繁殖数量的1.5-2.4倍与6.6-8.9倍,为丹顶鹤与白枕鹤适宜生境繁殖容纳量的1.7-2.8倍与1.1-3.6倍。三种不同假设条件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含芦苇沼泽)面积(保护区总面积的12%)能够满足2013-2016年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接近鹤类栖息地繁殖临界值(2016)。(2)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是保护区的优势生境类型(67-77%),主要分布于核心区;2013-2016年连续四年,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生态赤字度均最大,化石燃料地均微赤字(保护区无此供给)。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降低保护区核心区社区居民人口数、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转换等增大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的途径(即移民、退耕退林)解决核心区草地(含芦苇沼泽)与水域的生态赤字、可以通过将化石燃料地需求转化为建筑用地需求等降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途径(即能源替代)解决化石燃料地的生态微赤字。综上所述,《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规定的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2%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能满足保护区丹顶鹤与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但个别年度满足度接近临界值(2016年);剩余的88%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用于吸纳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保护区整体生态盈余,但分布于核心区的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却连年赤字、且赤字度最大,人鹤共存存在危机。综合分析,解决人鹤共存危机的策略有三种:第一种为核心区部分移民1498人,齐齐哈尔市铁锋区的塘土岗子、赵凯、石家店、道口及散户等4个村屯296户943人列为第一批移民计划,大庆市林甸县的育苇场三分场、四分场两个场区的203户555人列为第二批移民计划;第二种方案是退耕退林,将移民后的区域进行退耕退林还湿,增加草地(含芦苇沼泽)和水域的人居生态足迹供给面积;第三种是能源替代,核心区未移民的社区居民应该开展能源替代,将需要化石燃料地吸纳的油气煤等能源消耗转化为需要建筑用地吸纳的热电等能源消耗。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动物与生态足迹研究
  •     1.2.2 鹤类生境需求
  •     1.2.3 研究地鹤类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水文
  •     2.1.5 土壤
  •     2.1.6 生物资源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域
  •     2.2.2 土地利用结构
  •     2.2.3 地方经济及社区发展
  • 3 保护区社区居民生态足迹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1.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     3.1.2 生态足迹供给
  •     3.1.3 生态足迹需求
  •     3.1.4 生态环境承载力
  •     3.1.5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     3.2.2 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     3.2.3 生态环境承载力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及生态足迹指示性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鸟类群落多样性
  •     4.1.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     4.1.3 鹤类与生态足迹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2.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     4.2.3 鹤类的生态足迹指示性
  •     4.2.4 鹤类的群落伞护与生态足迹指示综合分析
  •   4.3 讨论
  •     4.3.1 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     4.3.2 鹤类的群落伞护作用分析
  •     4.3.3 鹤类的生态足迹指示性
  •   4.4 本章小结
  • 5 丹顶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
  •   5.1 研究方法
  •     5.1.1 相关概念界定
  •     5.1.2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     5.1.3 繁殖期领域
  •     5.1.4 繁殖栖息地评价
  •     5.1.5 繁殖容纳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     5.2.2 繁殖栖息地评价
  •     5.2.3 繁殖容纳量推演
  •   5.3 讨论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     5.3.3 繁殖栖息地评价
  •     5.3.4 繁殖容纳量推演
  •   5.4 本章小结
  • 6 白枕鹤的繁殖生境需求与评价
  •   6.1 研究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     6.2.2 繁殖栖息地评价
  •     6.2.3 繁殖容纳量推演
  •   6.3 讨论
  •     6.3.1 繁殖栖息地利用需求
  •     6.3.2 繁殖栖息地评价及繁殖容纳量
  •   6.4 本章小结
  • 7 人鹤共存策略分析
  •   7.1 研究方法
  •     7.1.1 基于鹤类繁殖生境的环境承载判别
  •     7.1.2 基于社区居民生态足迹的共存策略分析
  •   7.2 基于鹤类繁殖生境需求的环境承载判别
  •   7.3 基于社区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盈赤权衡
  •     7.3.1 降低化石燃料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     7.3.2 增大草地与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朱井丽

    导师: 邹红菲

    关键词: 繁殖生境需求,生态足迹,鹤类,人鹤共存,扎龙保护区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否需要移民----基于生态足迹的扎龙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推演及人鹤共存策略”(314019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约化农业背景下松嫩平原鹤类行为的渐进式响应机制研究”(317704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地集约化过程中松嫩平原鹤类的行为响应机制及保护策略”(31470016),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2572017CA16,2572014CA05)

    分类号: Q958.1

    DOI: 10.27009/d.cnki.gdblu.2019.000043

    总页数: 150

    文件大小: 11119K

    下载量: 120

    相关论文文献

    • [1].兰精将投资4000万欧元改善其在奥地利主要基地的生态足迹[J]. 合成纤维 2019(11)
    • [2].生态足迹视域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态势的时空属性研究:2007-2025[J].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6)
    • [3].中国旅游生态足迹研究可视化分析[J]. 生态学报 2020(02)
    • [4].河南省水生态足迹测度及其驱动效应分析[J]. 水文 2020(01)
    • [5].成都市水生态足迹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2020(02)
    • [6].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入境游客为例[J]. 林业经济 2020(02)
    • [7].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本动态评估——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为例[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8].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化三维生态足迹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演变[J]. 生态学报 2020(13)
    • [9].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三维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生态学报 2020(18)
    • [10].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20(04)
    • [11].辽阳市县域水生态足迹浅析[J]. 陕西水利 2020(09)
    • [12].中国林业生态足迹、生态压力与生态效率评价[J]. 林业经济问题 2020(05)
    • [13].河南省生态足迹现状及其经济驱动因素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4].基于水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分析[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9(03)
    • [15].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展望[J]. 四川林业科技 2019(01)
    • [16].合肥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变化及灰色预测分析[J]. 生态学报 2019(05)
    • [17].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铜仁学院学报 2019(02)
    • [18].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农户生态足迹及其与收入的关系[J]. 生态经济 2019(07)
    • [19].农业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07)
    • [20].基于全球公顷与国家公顷的县域生态足迹评估比较[J]. 生态经济 2019(10)
    • [21].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7(10)
    • [22].北京市水果消费的生态足迹距离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03)
    • [23].江苏省生态足迹时空变化分析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02)
    • [24].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经济研究参考 2018(01)
    • [25].大学生生态足迹调查分析——以陕西理工大学(南校区)为例[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6].陕西省区域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差异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03)
    • [27].基于问卷调查的个人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以宁夏理工学院在读学生为例[J]. 智能城市 2016(12)
    • [28].基于改进模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污染生态足迹时空分析[J]. 河池学院学报 2017(02)
    • [29].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空间格局[J]. 生态学报 2017(21)
    • [30].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生态足迹研究[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基于生态足迹和繁殖生境需求的扎龙保护区人鹤共存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