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1]2004年在《高校教师教书育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进行了研究,探求教书育人可信的理论依据,揭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时代价值和德育优势,阐明其内涵和特点,明晰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原则及要求,进而提出有效的教书育人途径和方法,并构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机制。 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是:第一章探讨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梳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依据,以增强理论支撑和说服力。第二章揭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时代价值和德育优势,从实践上提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现实依据和优势所在。第叁章阐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和特点,明确教书和育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指出高校教师育人的权威性、高层次性、潜透性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第四章论述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原则及要求,探讨教师教书育人与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和鲜明特点。第五章从操作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第六章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探讨构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机制,以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教书育人的效果和有效性。
高子威[2]2012年在《学生观念中高校有效教师特征及结构的混合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规模化发展后,高校教师队伍亟待优化。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质量,加强高校有效教师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运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观念中的高校有效教师的特征及结构进行探索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对国内外有效教师的现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并界定核心概念,提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了顺序性探究设计及其可视模型,使用了分层目的抽样方法,运用了调查问卷和SPSS统计软件等研究工具,目的是详细阐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第叁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所收集到的定性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在此基础之上,使用多重应答频数分析获得了学生观念中高校有效教师的10个特征: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专业性、认真负责、终身学习、沟通能力、关爱学生、学科专家、奉献精神以及廉洁从教。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章: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所获得的学生观念中高校有效教师的特征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高校有效教师特征的四个结构要素:高校有效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想。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探索到了学生观念中高校有效教师应具备的特征及其结构,并进行了原因分析。这丰富了高校有效教师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指导我国的一线高校教师及其工作,从而加快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杨鑫[3]2007年在《部分高校教师“轻育人”的表现、成因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赫尔巴特在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一直以来教育理论界都认为“教书必然育人”。但是从学生方面的反映来看,高校教师的教书却是“不一定育人”的,部分高校教师偏离了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上、行为上不重视育人工作,不以育人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不以育人为本,在教书的活动中出现了“轻育人”的情况和问题。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概念、内容,以及“轻育人”的界定;明确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主动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析高校教师“轻育人”的危害;分析造成高校教师“轻育人”的原因;明确造成高校教师“轻育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有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的影响,有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来自学生方面的影响;其中重要的影响是社会影响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特别是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缺失造成的影响是主要的。本文探讨了解决高校教师“轻育人”的解决措施和对策;解决高校教师“轻育人”的问题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包括国家政府、高校和高校教师几个方面;解决高校教师“轻育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机制,只有良好的机制保证才能真正实施好“育人”工作。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追求;作为高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上应该作出更多的榜样作用和更多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方向,应该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记住,也必须记住,教育是育人的活动,是“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教书”必须“育人”,要“育人为先”,要“育人为重”,要主动育人,并为之而努力。并且各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教书必然育人”。
张艳[4]2013年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使命,他们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人格修养的楷模,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超凡的人格魅力、优雅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异质文化的交融碰撞、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境遇,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立足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新实际,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赋予高校教师新的使命和要求。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和重要意义,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策略,期望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些许贡献。全文由导论、四章和结论构成。导论:阐述论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现状,明确论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析与研究意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具有厚重现实意义的实践命题,又是一个具有浓郁学术色彩的理论命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呈现出一系列基本特征。着眼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要。第二章: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历经了艰辛探索、遭受挫折、拨乱反正和加强改进四个大的发展阶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强化今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叁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教育举措务实有效,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健康向上、教书育人信念坚定,取得显着成绩。但由于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学校工作薄弱环节、教师个体意识欠缺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育途径单一、结合实际不紧、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等主要问题。第四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明确的基本目标,即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能力,遵循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思想问题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提高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相协调的一般原则,选择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拓展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开展社会实践考察、运用现代网络媒体等教育途径,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工作合力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等运行机制。惟其如此,才能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效的新跃升。结论: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和仍须深入研究的方向。
张楠[5]2016年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生活显现出经济飞速增长和道德急剧滑坡的巨大落差,高校教师的师德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成败。因此,研究高等学校师德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师德是规范教师行为、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具有调节促进功能、教育激励功能和社会辐射功能。高校教师职业的自由性、高要求和书宅化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强、示范性高和影响力大。从职业内含而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出现角色冲突与道德两难、职业倦怠与角色扮演、评价失力与师德异化等诸多行为困境。师德神圣化、妖魔化和模式化现象并存,造成高校教师一系列心理困境,加大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难度。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监督机制。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并分析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于教师及其职业的理论和案例资料;运用因果分析法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困境、心理困境及其成因;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中外教师职业伦理制度,力求为社会转型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万俊毅[6]2009年在《高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权力与能力》文中研究指明教书育人是时代赋予高校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高校专业教师不仅依靠正式权力教书,更要依靠个人的专家性权力、参照性权力和魅力性权力育人。他们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力军。当前,专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还存在程度不同的重教轻育、教而不育、不教不育等问题。尽管引起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高校专业教师能力相对不足是关键。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强化高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加强专业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教师的学识水平,改善高校教书育人的环境。
蒋雪诚[7]2015年在《当代高校教师育人观之问题及路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不再只是追求学生的数量,而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培养人才的质量上。高等教育承载着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未来,如何能让这个未来更加光明,是高校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教师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更好地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必须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有清晰的认识,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观。高校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真正发挥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高校教师的正确育人观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教师育人观的研究却很少,为了使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育人观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反思和优化自身的育人观,从这一研究目标出发,笔者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本论文的研究: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以及高校教师育人观的含义和特点作简单阐述。第二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述高校教师育人观的依据。第叁部分,论述高校教师正确育人观以及目前高校教师育人观存在的偏差,理性的看待高校教师育人观现状,为分析原因、探索树立正确育人观的路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社会、高校、学生和教师自身四个方面分析高校教师育人观存在偏差的原因。第五部分,在第四部分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受教者自觉接受教师正确育人观、提高教师自身修为四个方面探索树立高校教师正确育人观的路径。
刘海波, 沈晶[8]2009年在《计算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一)引言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
王钰涛[9]2015年在《关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在充分调研高校教书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学生和辅导员各方对教书育人的期待和现实需要等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优势所在,据此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实效性的有关方法路径,推动师德建设、学生德育工作与第一线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教育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吕守华[10]2006年在《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传递文明、造就人才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新趋势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领悟与实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高校的发展。本研究以社会学为视角,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领悟与实践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角色领悟与实践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挖掘,进而从高校教师和师资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角色领悟的现状研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其次是开展科学研究,再次是进行社会服务,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应该教书育人。而从高校教师职业角色实践的现状研究来看,有相对较多的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面,教师大多能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生活管理和行为示范。本文认为,受教育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职业角色领悟与实践存在明显差异。社会转型期各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造成教师社会地位的落差,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产生较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综合化、终身化、国际化等发展新趋势对高校教师职业提出新的挑战;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领悟和实践。研究的最后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学校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改变高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问题研究[D]. 黄娟. 武汉大学. 2004
[2]. 学生观念中高校有效教师特征及结构的混合研究[D]. 高子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3]. 部分高校教师“轻育人”的表现、成因和对策研究[D]. 杨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艳. 西南大学. 2013
[5]. 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D]. 张楠. 燕山大学. 2016
[6]. 高校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权力与能力[J]. 万俊毅. 高等农业教育. 2009
[7]. 当代高校教师育人观之问题及路径思考[D]. 蒋雪诚. 吉林大学. 2015
[8]. 计算机专业教师教书育人探索与实践[C]. 刘海波, 沈晶. “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 2009
[9]. 关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证性研究[J]. 王钰涛. 大学教育. 2015
[10].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实证研究[D]. 吕守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