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一、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表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叶苗[1](2020)在《高分子微球表面导电改性及其有序组装》文中指出金属有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性能而被广泛研究,其中在高分子微球表面修饰一层金属,制备出核壳结构的导电微球,密度比金属小,能够均匀分散在树脂中,显着提高树脂的电导率,是制备导电胶的理想填料。利用颗粒物在树脂中受到电场力作用下可以定向排列的启发,在制备导电胶的过程中先在电场中对微球进行有序组装,可以减少微球的使用量,并且微球定向排列提高了树脂的介电常数和导热系数。本文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探究了聚苯乙烯(PS)表面镀镍(Ni)和银(Ag)的工艺条件,以及一种典型的酸性镀镍废液回收处理工艺,并对镀镍聚苯乙烯微球在电场作用下在环氧树脂中取向排列的胶膜性能进行了研究解释。(1)镀镍聚苯乙烯(Ni@PS)微球的制备:首先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批粒径在3.7μm左右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最优除油、粗化、敏化、活化等前处理步骤,使用次磷酸钠作为还原剂和硫酸镍为主盐的镀液体系制备了Ni@PS微球,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10 oC。热分解温度在400460 oC,并且镀镍层质量占Ni@PS微球总质量50%左右,根据XPS和XRD判断Ni@PS微球表面有10%左右被氧化。得出最优化学镀镍条件为反应温度75 oC,时间10小时,镀液浓度为0.1 M,选择酸性镀液(pH=35)体系。合成的镀镍微球导电性能最好,电导率为1.22 S/mm。(2)镀银聚苯乙烯(Ag@PS)微球的制备:使用3.7μm左右单分散PS微球作为基底,经过优化后的前处理步骤,使用不同的还原剂和银氨溶液的镀液体系制备了Ag@PS微球,葡萄糖作为还原剂时微球表面镀Ag层均匀且没有太多Ag颗粒产生,制备的Ag@PS微球导电性能优异。Ag@PS微球表面Ag质量分数会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当银氨溶液浓度为0.5 M时Ag的质量分数可达到65%。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时间和主盐浓度条件下镀银微球的电导率性能,同时考虑成本等因素,得出最优镀银条件为温度65 oC、时间2 h、浓度0.2 M,制备的Ag@PS微球电导率为231.5 S/mm。(3)Ni@PS微球在环氧树脂中取向排列:首先研究了不同导电微球添加量和环氧树脂固化条件对各向异性导电胶(ACF)性能影响,得到了最优配方为导电微球添加量为35%,固化温度为70 oC,固化时间为6 h,制备的ACF电导率为0.89 S/mm,剥离强度为1.32 N/mm。Ni@PS微球添加到用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稀释过的双酚A环氧树脂基体中,使用超声和搅拌的方式使其分散均匀。外加电场使用不同频率、电压、时间和温度来进行取向排列,同时镀镍微球的添加量和稀释剂的用量对电场排列的影响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电场排列最优条件导电微球添加量为0.3%,电场强度为6×105 V/m,频率为100 Hz,时间为30 min,制备的胶膜电导率为1.05 S/mm,介电常数为7.89,导热系数为42 W/(m·K)。

裴新江[2](2020)在《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文中研究表明固定化酶的优越性众所周知,如何获得更高效的固定化酶如今仍是十分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为了更好的保留甚至是提高酶活,我们采用交联封装法固定化酶,目的是为酶构建一个纳米立体空间,能更好的保护酶的空间构象,从而得到固定牢固且高效的固定化酶。首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磁性微球,并在磁性微球上接枝聚乙烯醇(PVA),然后利用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MPTES)在PVA上修饰巯基,最后对假丝酵母脂肪酶(CRL)进行吸附和交联封装,从而将CRL固定化于微球表面。本文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油酸包裹的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然后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用悬浮聚合法制备PMMA磁性微球。再对PMMA磁性微球进行酯解酸化,从而得到表面富含羧基的磁性微球,通过化学滴定法测得微球表面的羧基含量为0.51 mmol/g。此后在微球上接枝PVA(Mw10000)制备出PVA-PMMA磁性微球,通过乙酸酐法测得微球表面羟基的修饰密度为3.8 mmol/g。进而,在PVA-PMMA磁性微球表面使用MPTES修饰巯基得到MPTES-PVA-PMMA磁性微球,采用2-硝基苯甲酸(DTNB)法测得巯基含量为5.56μmol/g。然后以MPTES-PVA-PMMA磁性微球为载体,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PEGDGE)为交联剂,在氮气保护下通过交联封装把CRL固定化在磁性微球上。荧光成像实验表明CRL被固定化在磁性微球表面,解吸附实验证明交联封装法能够牢固的将CRL固定到微球上。进而,实验测定了固定化酶的酶载量和酶比活。实验结果符合设计预期,与游离酶的比活性50 U/mg相比,本实验制备的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酶比活达到了58 U/mg,不但牢固的将酶固定化在微球表面,而且很好的保护了酶的空间构象。第二,结合之前的实验结果,为了更好的解释交联封装固定化酶比游离酶酶比活高的原因,我们使用Autodock分子模拟软件对CRL酶分子与PVA、MPTES-PVA、PEGDGE-MPTES-PVA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们选择的接枝分子、修饰物以及交联剂都比较合适,与酶分子不产生明显的相互作用,对酶的活性构象不造成破坏。在PEGDGE-MPTES-PVA与酶分子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中,其对CRL盖子、和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对我们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活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曹一平[3](2020)在《二硫键封装固定化脂肪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酶固定化过程中,酶分子能与载体发生共价偶联引起酶失活。为了保持酶分子的活性构象,同时使酶固定更加牢固,我们在磁性微球载体表面设计了二硫键封装的“鸟笼”结构进行酶的固定化研究。首先需要我们制备出聚乙烯亚胺(PEI)接枝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磁性微球,然后加入3-(2-吡啶二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P)改性接枝的PEI,然后通过电荷引力诱捕吸附脂肪酶,最后用2,2-(1,2-乙二基双氧代)双乙硫醇(DMDO)交联SPDP,由此将酶包封固定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磁性微球的合成、接枝修饰、交联封装及其表征。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化学法)制备出油酸进行改性的Fe3O4磁粒子,以其为磁核(Fe3O4磁粒子),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MMA磁性微球,并对微球进行了酯解酸化使其携带羧基。滴定分析结果显示微球表面携带的羧基含量为0.49 mmol/g。然后将PEI接枝在微球表面制备出PEI@PMMA磁性微球,分析表明微球表面伯氨基的含量为53.3μmol/g。进而用SPDP修饰PEI制备出SPDP-PEI@PMMA磁性微球,紫外分析显示SPDP的修饰量为9μmol/g。最后用DMDO交联SPDP,完成封装,紫外分析结果显示交联后DMDO的含量为4μmol/g。第二,SPDP-PEI@PMMA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脂肪酶。首先,以SPDP-PEI@PMMA磁性微球为载体,通过电荷引力作用将假丝酵母脂肪酶(CRL)诱捕吸附在微球上。然后用DMDO交联SPDP,从而将酶包封在内部。荧光显微镜实验表明,CRL脂肪酶被固定在微球载体的表面;高盐洗脱实验结果显示,与吸附固定化酶相比,交联封装的CRL脂肪酶与载体间的结合力明显增强,表明CRL酶被成功交联封装在微球载体表面;解析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红外光谱表明,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构象结构没有遭到破坏;酶活测定显示,与游离CRL酶的活性(50 U/mg)相比,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活性提高了14.2%。此外,实验还对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交联时间、交联温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交联温度为25℃、交联反应1h时所制备的固定化酶最优,其固载量与酶活分别为28.8 mg/g微球和57.1 U/mg。第三,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功能性研究。实验考查了交联封装固定化CRL脂肪酶的最佳温度、最适pH、稳定性以及固定化CRL的反复利用性等酶学性质。结果显示,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最佳温度为37℃,最适pH为7.5,与游离酶相同。但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温度和pH适用范围与游离酶相比都有明显扩大,且其热稳定性以及对变性剂耐受的稳定性也得到显着提高。重复使用性实验结果显示,交联封装固定化酶在连续使用四次后,酶活仍然保留了55%以上,而吸附法固定化酶的活性在使用四次后则大幅度下降,只保留了最初活性的20%。

岳贤臣[4](2020)在《腐皮镰孢角质酶的真核表达及其固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丁二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塑料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有助于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但其在自然界中往往降解缓慢,获取PBS高效降解酶是实现PBS快速降解的关键。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体系以实现源于腐皮镰孢中具有PBS降解能力的角质酶(Fusarium solani cutinase,FSC)的高效表达。首先根据毕赤酵母偏好密码子优化FSC的基因密码子,并将基因导入毕赤酵母X33中实现其重组表达。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重组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FSC基因序列中的157个碱基发生改变,G+C含量由59.6%降低到48.3%,序列同源性为77.34%;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 PICZα-FSC转入毕赤酵母X33,结合抗性平板初筛、SDS-PAGE和Western bolt验证以及摇瓶发酵酶活力测定获得了一株具有较高产酶能力的重组菌株L1;进一步确定其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 H6.0,摇床转速220r/min,甲醇补加量1%,接种量8%,培养时间72h,培养温度30℃,此优化条件下菌株发酵液的PBS解聚酶活力可达110U/m L。继而采用磁珠法纯化带有His-tag的重组角质酶。重组菌株L1的发酵液经过离心、复溶、透析、与磁珠结合、洗杂以及洗脱再透析等一系列的分离纯化后,得到分子量约为24k D而且纯度较高的重组角质酶。以京尼平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在(京尼平浓度为0.6g/L、交联时间为8h、酶浓度为50μg/m L和固定化时间为16h)的条件下将重组角质酶固定到载体上获得固定化角质酶。进一步检测固定化酶的性能:发现固定化角质酶的米氏常数(Km)有所增大。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较游离酶提高了5℃;最适反应p H由游离酶的5.0提高到了9.0,说明角质酶经载体固定后具有更好的p H和热稳定性。固定化酶重复操作10次后,酶活性仍可保持50%以上。固定化酶在4℃下储存30d,酶活性仍可保证在88%左右。

杜明辉[5](2020)在《多材料光纤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的发明显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基于光纤通信的互联网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材料加工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石英光纤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多材料光纤应运而生,这种融合了光、电、磁、声、热和机械性能等功能材料的光纤极大的扩展了传统光纤的应用领域,在通信、智能传感、能源存储、光电探测、生物医药、3D打印、神经科学、纳米科学与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多材料光纤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开发并集成新型多功能多材料光纤,并扩展其种类、功能和应用,这对于光纤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材料光纤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基于多材料光纤的微纳材料制造以及特种功能多材料光纤的制备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多材料光纤制备微纳纤维材料。制备了两类代表性的纤维材料,即高分子纤维和半导体纤维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光纤法可以高效制备微纳纤维材料,所制备的纤维直径、长度和形状可控,单根纤维的尺寸从几十纳米尺度到毫米可控,纤维的长度可达几十米长,并且纤维的形状可以是非圆形。通过迭代拉制光纤或多芯光纤拉制可以批量制备纤维材料,而且光纤法制备微纳纤维材料具有普适性,可以制备不同种类的纤维材料。(2)基于多材料光纤制备复合功能微球及其应用研究。利用光纤内的流体PlateaRayleigh不稳定性制备得到了高分子微球、半导体微球和复合功能微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光纤的可扩展制备平台,可以高效制备微球颗粒,并且微球的尺寸和结构可控,单个微球的尺寸从20 nm到1.25 mm可控,光纤法可以制备核壳结构微球和多层结构微球。不同功能的材料可复合到微球中,得到功能复合的微球颗粒。进一步研究了光纤法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颗粒的应用,通过在微球表面修饰氨基,可以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在磁性微球表面修饰羧基后可以用于细胞分离。(3)设计并制备了一种金属-半导体-高分子多材料光纤,研究了多材料光纤在光探测和辐射探测领域的应用。通过光纤拉制平台,我们成功将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复合到单根聚合物光纤中。并通过选择性诱导光纤内的Platea-Rayleigh流体不稳定性,在光纤内部得到一种梯形的连通结构。我们使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计算了这种结构光纤器件的射线吸收能力,结果表明纤芯的吸收能力远大于聚合物包层材料。随后,验证了多材料光纤的光探测和X射线探测功能,并且这种柔性光纤可以编织成织物,还可以与商用信号采集卡连接,从而实现远程无线探测功能。我们演示了这种多材料光纤在远程探测上的应用,从而为新型光电探测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4)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多模态光遗传学光纤探针,可以同步进行光信号和神经信号的探测,并研究了其在活体动物光遗传学上的应用。利用光纤拉制平台,成功将金属材料复合到了聚合物光纤中。并且采用双包层结构,光纤的导光性不受影响,得到一种可以同时导光和导电的多材料光纤探针。光纤探针的物化性能研究表明,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光学透过性;并且,多模态光纤探针的导电性能良好,其在1 k Hz的阻抗仅为11.57 kΩ。活体动物光遗传学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光纤探针可以实现单神经元水平上的同步光刺激与神经信号记录功能。所记录的电信号幅值高,信噪比高达30 d B,并且可以连续记录10周以上,在宽频率范围内(1-20 Hz)可以实现稳定的光刺激与神经信号记录。并且,所制备的多模态光纤探针的生物相容性比商用石英光纤探针好。

郭逸薇[6](2018)在《SPG膜乳化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生物材料,作为高分子领域与生命科学领域之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重要交叉领域,是近50年来高分子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高分子量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FAD批准用于人体的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载体材料,是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PLGA常常应用在微球的骨架材料,近年来以PLGA磁性微球(PLGA-MMs)和多孔缓释PLGA微球最受学术界的关注。使用高分子微球作为磁性颗粒的载体,除了能够增加对机体的生物相容性,防止纳米颗粒直接进入体内造成对机体不利的副作用(如纳米颗粒的尺寸依赖毒副作用)之外,由于磁性颗粒集中包裹在微球当中所以能大大提高磁性颗粒的磁响应作用,这对检测应用方面来说非常有帮助。由于天然酶的提取过程复杂、成本高、不易保存,合成具有类天然酶催化性能的纳米模拟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Fe3O4磁性纳米颗粒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优良纳米模拟酶材料,因此本文利用PLGA-MMs中含有Fe3O4纳米颗粒的特性进行类过氧化氢酶和类过氧化物酶的应用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1)采用SPG膜乳化法结合高速匀质法进行PLGA-MMs的制备,通过改变实验组分中Fe3O4@OA磁性纳米颗粒的占比来实现对PLGA-MMs不同形貌结构的调控。使用SEM、EDS元素分析以及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验证了形貌调控的有效性,通过改变微球中的磁投料比,可以便捷有效、一步到位的实现磁性多孔微球和异质性的Janus结构微球的制备。(2)选用带有正电荷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作为色原底物,以PLGA-MMs代替天然酶催化H2O2氧化色原底物从而引起颜色变化,验证其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pH依赖性实验中发现,在合适的酸性条件下其类酶活性较高,而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其类酶活性显着降低。通过溶解氧电极发现,PLGA-MMs在碱性条件下具有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以催化H2O2分解产生O2。最终证实PLGA磁性微球具有双酶活性,且对过氧化氢具有高亲和力。

王照贺[7](2018)在《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和及对Cd2+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不锈钢反应釜作为反应器,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磁性聚苯乙烯微球和磁性环氧基聚合微球。并采用磺化或水解的方法使磁性微球带有功能基团,探究了磁性微球对Cd2+的吸附性能。在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过程中,考察了分散剂、交联剂、制孔剂用量及比例对微球粒径分布和孔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散剂PVA/PVP质量比为1:1,交联剂DVB/TAIC质量比为2:1,致孔剂甲苯/正庚烷体积比为1:1时,获得的微球分散性较好。在一定范围内,交联剂增多会使微球孔径变小,比表面积变大,致孔剂甲苯比例越大,孔径和比表面积越小。将油酸改性的Fe3O4粒子分散于苯乙烯聚合反应中制备了磁性聚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MCER,考察了磁性微球对Cd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苯乙烯磁性微球饱和磁化为12.07 emu/g。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03 K,Cd2+浓度为100 mg/L时MCER对Cd2+的平衡吸附量达到43.19 mg/g,对Cd2+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用MMA和GMA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含环氧基的磁性微球,进一步通过碱性水解和酸性水解制得MPMDG1和MPMDG2弱酸性磁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微球。研究结果表明,MPMDG1和MPMDG2的饱和磁化分别为17.26 emu/g和6.29emu/g。MPMDG2比MPMDGi的平衡吸附量更高,温度为303K,Cd2+浓度100mg/L时,MPMDG2平衡吸附量达到44.66mg/g,对Cd2+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

宿贵梅[8](2017)在《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Fe304磁性粒子因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而应用于磁热治疗、磁共振显影成像、生物分离等医学范畴;量子点因具有比传统有机染料更优越的发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生物标记、生物成像等医学方面;高分子聚合物因易溶于水以及表面富含官能团而备受关注。目前,单一功能的材料逐渐不能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应用需求,因而多功能复合材料顺势而出。将磁性粒子、量子点通过合适的方法与高分子聚合物结合,既满足了外场磁性分离和荧光可视化成像,又提高了结合生物大分子的能力。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材料不仅在结合生物分子方面带来更便利的条件,而且推进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因此,兼具磁性、荧光特性的高分子微球在多模式荧光/MRI成像、医疗及检测、药物导向、磁性分离等生物医学范畴领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磁性粒子、荧光量子点、高分子聚合物相互融为一体生成了三种复合材料。研究如下:(1)通过水相法合成携带羧基的CdTe量子点,以高分子微球P(NIPAM-co-AA)为模板,将高分子模板微球氨基功能化后与带羧基的CdTe量子点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合为一体,成功制得一种新型的荧光高分子微球。(2)采用溶胀法使高分子P(NIPAM-co-AA)模板微球带有磁性,并使磁性微球Fe3O4/P(NIPAM-co-AA)表面氨基功能化,继而将携带氨基的磁性微球与携带竣基的CdTe量子点通过酰胺缩合反应键合在一起,最终合成了多功能CdTe@Fe3O4/P(NIPAM-co-AA)复合微球。(3)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3O4磁流体,使其氨基功能化后与水相法合成的携带羧基的CdTe量子点结合,得到磁性荧光纳米颗粒Fe3O4@CdTe。将新制备的Fe3O4@CdTe颗粒加入PNIPAM水相体系中并分散均匀,在交联剂、促进剂等存在的条件下,聚合成一种兼具磁性和荧光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倒置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方法对三种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三种复合材料结构呈规则的球形、形貌各异、颗粒均匀分散、平均粒径为3μm,具有良好的磁特性,并且在不同光波激发的条件下,发射出不同颜色的非常漂亮的强荧光。

张敬[9](2016)在《磁性纳米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化工与医药行业的飞速发展,催化剂的使用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可循环利用的催化剂在环境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磁性纳米粒子具有耐磨损、抗腐蚀、有磁响应性等优点,其作为载体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是以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后,负载具有催化活性中心的离子液体聚合物,制备出一系列的复合催化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溶剂热辅助微乳液界面溶胶凝胶法(ME-SG-ST),以水合氯化钴和硝酸铁为原料中试制备磁性硅胶的前驱体,经高温煅烧得到磁性硅胶。结果表明,中试产品与实验室制备的磁性硅胶均为尖晶石结构的钴铁氧体;碱液处理后的磁性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高的饱和磁强度,粒径约为10 nm左右。磁性硅胶的中试生产具有很好的重复性。(2)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离子液体聚合物,并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种类阴离子的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以碱洗后的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将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负载到磁性纳米粒子上,制备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将其用于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发现三种碱性阴离子的催化活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氢氧根(OH-)>咪唑阴离子(Im-)>醋酸根阴离子(Ac-);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回收使用性。而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回收使性一般,主要是因为部分Si-O-Si键发生醇解断键,从而导致离子液体的流失。(3)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磁性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改性,制备亲油改性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加料方式、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助稳定剂的用量以及磁流体的加入量,制备粒径规整、磁含量高、单分散性的磁性高分子微球。采用湿法加料方式,表面活性剂浓度为3 g/L,助稳定剂用量和磁流体MCF加入量分别为磁流体用量的6%和3%的条件,制备出粒径约为300 nm、具有强磁响应性且表面疏水的核壳结构磁性高分子微球。(4)采用DPE可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方法和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对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催化性能。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回收使用性能优良,但其催化活性一般。

熊海武[10](2016)在《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及其与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薯渣是木薯生产完淀粉或酒精后的残渣,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纤维素,是制备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理想材料。磁性高分子微球具有磁响应性、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和无污染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有广泛应用。首先以带不同功能基团的改性淀粉(阳离子淀粉、磷酸酯淀粉、磷酸酯双淀粉、氧化淀粉和尿素淀粉)为吸附剂,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吸附后的Cu2+质量浓度,研究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不同基团对Cu2+吸附效果。再以含羧基的丙烯酸(AA)和含酰胺基团的丙烯酰胺(AM)为单体,以木薯渣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体积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占单体百分比和木薯渣与单体质量比对微球吸附Cu2+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微球进行结构表征。在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体系中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制备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震动样品磁强计和多角度粒度与高灵敏度Zeta电位分析仪对微球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MMA加入量、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吸附Cu2+性能的影响,对吸附过程进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和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阳离子淀粉、磷酸酯淀粉、磷酸酯双淀粉、氧化淀粉、尿素淀粉和原木薯淀粉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0.5 mg·g-1、50.7mg·g-1、43.8 mg·g-1、42.8 mg·g-1、47.7 mg·g-1和16.6 mg·g-1,改性淀粉引入的基团对Cu2+具有吸附效果。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五种改性淀粉的吸附等温数据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阳离子淀粉吸附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余四种改性淀粉吸附数据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2)制备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23.2 K、反应时间为3 h、油水体积比为10、引发剂用量为2.120%0、交联剂为0.45%、丙烯酸占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75%、木薯渣与总单体质量比为0.2。微球的尺寸均一,表面光滑,形状规则,成球性好,部分微球之间有粘结。微球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98.2 mg·g-1,比五种改性淀粉的吸附量有所提高。(3)制备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用量为0.75%、引发剂的用量为2.12%,交联剂用量为0.5%。结构表征表明:微球表面光滑,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206 nm,PDI为0.18,分散效果优于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饱和磁化强度达11.9 emu·g-1,再生性好。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对Cu2+吸附量达110.5 mg·g-1,优于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在283.2~323.2 K范围内自发进行,为吸热过程,ΔH=47.12 kJ·mol-1,结合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二、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表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表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分子微球表面导电改性及其有序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球表面改性研究
        1.2.1 磁性高分子微球
        1.2.2 导电高分子微球
    1.3 导电微球的制备方法
        1.3.1 电镀法
        1.3.2 超声波镀法
        1.3.3 化学镀法
    1.4 导电微球在导电胶中应用
        1.4.1 导电胶简介
        1.4.2 导电微球作用机理
        1.4.3 微球有序组装技术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意义、研究具体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药品及仪器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分析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分析仪器
    2.3 测试表征方法
        2.3.1 显微形貌表征
        2.3.2 结构表征
        2.3.3 热力学性能表征
        2.3.4 电性能测试
第3章 PS微球表面镀镍研究
    3.1 制备PS微球
    3.2 PS微球前处理
        3.2.1 除油
        3.2.2 粗化
        3.2.3 敏化
        3.2.4 活化
    3.3 化学镀镍
        3.3.1 酸性镀液化学镀镍
        3.3.2 碱性镀液化学镀镍
    3.4 镀液回收处理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前处理结果讨论
        3.5.2 镀镍微球结果讨论
        3.5.3 镀液回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镀银PS微球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S微球前处理
        4.2.1 优化PS粗化处理
        4.2.2 优化敏化处理
    4.3 PS微球镀银
        4.3.1 化学镀银机理
        4.3.2 镀液的配置
        4.3.3 化学镀银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前处理结果与讨论
        4.4.2 镀银PS微球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电胶的制备及导电微球的有序组装
    5.1 引言
    5.2 导电胶的制备
        5.2.1 导电树脂的合成
        5.2.2 热压固化成型
    5.3 导电微球的电场排列
        5.3.1 基底树脂的合成
        5.3.2 电场排列有序组装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导电胶结果与讨论
        5.4.2 电场排列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概况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定义和优势
        1.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2 酶的固定化
        1.2.1 固定化酶的概述
        1.2.2 酶的固定化方法
        1.2.3 固定化酶载体
    1.3 PVA、MPTES及 PEGDGE的性质
        1.3.1 PVA的性质
        1.3.2 MPTES的性质
        1.3.3 PEGDGE的性质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制备MPTES-PVA-PMMA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PMMA 磁性微球的制备、微球电镜表征及其表面羧基的含量测定
        2.3.2 PVA接枝的PMMA磁性微球的红外表征以及羟基含量测定
        2.3.3 巯基修饰的 PVA-PMMA 磁性微球的巯基含量测定
        2.3.4 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酶固载量测定、解吸附实验、荧光表征及酶活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联封装法固定化酶酶分子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3.2 MPTES-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3.3 PEGDGE-MPTES-PVA与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3)二硫键封装固定化脂肪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高分子微球概要
        1.1.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定义及优势
        1.1.2 磁性聚合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2 二硫键及其应用
        1.2.1 二硫键概述
        1.2.2 二硫键的应用
    1.3 酶的固定化
        1.3.1 固定化酶的概述
        1.3.2 固定化酶的方法
    1.4 蛋白质构象
        1.4.1 蛋白质构象概述
        1.4.2 蛋白质结构
        1.4.3 蛋白质二级结构测定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I@PMMA磁性微球修饰、交联封装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微球表面羧基的含量测定
        2.3.2 对硝基苯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SPDP-PEI@PMMA上伯氨基的含量检测
        2.3.4 SPDP-PEI@PMMA定性
        2.3.5 交联封装上的SPDP与DMDO的紫外定量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DP-PEI@PMMA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脂肪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
        3.3.1 酶活检测
        3.3.2 交联时间对微球交联包封固定CRL的影响
        3.3.3 交联温度对微球交联包封固定CRL的影响
        3.3.4 静电引力诱捕吸附脂肪酶固载量及酶活
        3.3.5 交联封装固定化酶固载量及酶活
        3.3.6 荧光表征交联封装固定化酶
        3.3.7 高盐洗脱
        3.3.8 红外光谱解析蛋白质二级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微球交联封装固定化酶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定化CRL最适温度的考察
        4.3.2 固定化CRL最适pH的考察
        4.3.3 固定化CRL热稳定性的考察
        4.3.4 变性剂对固定化CRL酶的影响
        4.3.5 固定化CRL的重复使用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腐皮镰孢角质酶的真核表达及其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角质酶概述
        1.2.1 角质酶的存在
        1.2.2 角质酶的应用
    1.3 真核重组表达体系构建及表达策略
    1.4 壳聚糖
        1.4.1 壳聚糖简介
        1.4.2 壳聚糖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
    1.5 磁性高分子微球
        1.5.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与性质
        1.5.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1.5.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化学改性研究
    1.6 交联剂—京尼平
        1.6.1 京尼平简介
        1.6.2 京尼平的交联机理
        1.6.3 京尼平在固定化酶中的应用
    1.7 固定化酶
        1.7.1 固定化酶的方法
        1.7.2 固定化脂肪酶
        1.7.3 固定化角质酶
    1.8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腐皮镰孢角质酶基因优化及其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载体及菌株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1.4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PBS解聚酶基因FSC的重新设计与优化
        2.2.2 FSC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感受态毕赤酵母X33的制备
        2.2.4 FSC转化毕赤酵母及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2.2.5 X33/p PICZα-FSC的分泌表达
        2.2.6 PBS解聚酶酶活力及蛋白浓度测定
        2.2.7 重组酶摇瓶发酵诱导条件初步优化
        2.2.8 磁珠法纯化重组蛋白
        2.2.9 SDS-PAGE电泳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目的基因的优化
        2.3.2 p PICZα-FSC表达载体的构建
        2.3.3 重组毕赤酵母的构建及筛选
        2.3.4 重组PBS解聚酶的分泌表达鉴定
        2.3.5 摇瓶发酵产PBS解聚酶的条件优化
        2.3.6 腐皮镰孢角质酶的纯度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京尼平交联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角质酶的固定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3.2.2 京尼平交联磁性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3.2.3 角质酶的固定
        3.2.4 京尼平交联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3.2.5 角质酶活性测定
        3.2.6 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角质酶活性的影响
        3.2.7 反应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2.8 反应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2.9 酶的pH稳定性测定
        3.2.10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3.2.11 可重用性的考察
        3.2.12 储存稳定性的考察
        3.2.13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固定角质酶缓冲液的选择
        3.3.2 京尼平交联磁性壳聚糖微球的表征
        3.3.3 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角质酶活性的影响
        3.3.4 反应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3.6 酶的pH稳定性测定
        3.3.7 酶的热稳定性测定
        3.3.8 可重用性的考察
        3.3.9 储存稳定性的考察
        3.3.10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5)多材料光纤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材料光纤简介
        1.2.1 多材料光纤的概念
        1.2.2 多材料光纤的拉制理论
        1.2.3 多材料光纤的制备方法
    1.3 多材料电子光纤
        1.3.1 激光调制光纤
        1.3.2 形变传感光纤
        1.3.3 微流体传感光纤
    1.4 多材料光电光纤
        1.4.1 光探测光纤
        1.4.2 化学探测光纤
    1.5 多材料生物传感光纤
        1.5.1 神经支架光纤
        1.5.2 神经接口光纤
        1.5.3 生理传感光纤
    1.6 基于多材料光纤的微纳制造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于多材料光纤制备微纳纤维材料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微纳纤维制备过程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分子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2.3.2 半导体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材料光纤制备功能复合微球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光纤法制备微球颗粒
        3.2.3 磁性微球颗粒表面氨基修饰
        3.2.4 氨基修饰的磁性微球用于重金属分离
        3.2.5 磁性微球颗粒表面羧基修饰
        3.2.6 羧基修饰的磁性微球用于细胞分离
        3.2.7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纤法制备微球颗粒及表征
        3.3.2 光纤法制备磁性复合功能微球颗粒
        3.3.3 磁性微球应用于重金属离子分离
        3.3.4 磁性微球应用于细胞分离
        3.3.5 光纤法制备光功能微球颗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半导体-高分子多材料光纤的制备及其在辐射探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多材料光纤的制备过程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选择性诱导理论
        4.3.2 多材料光纤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4.3.3 多材料光纤的电学性能分析
        4.3.4 多材料光纤的光响应研究
        4.3.5 多材料光纤的射线响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高分子多材料光纤的制备及其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制备过程
        5.2.3 荧光病毒的注射及表达过程
        5.2.4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植入过程
        5.2.5 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过程
        5.2.6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5.3.2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机械性能
        5.3.3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光学性能
        5.3.4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电学性能
        5.3.5 多模态光纤探针的光遗传学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SPG膜乳化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
        1.2.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2.2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磁性微球膜乳化的制备技术
        1.3.1 SPG膜的介绍
        1.3.2 SPG膜乳化仪的装置与原理
        1.3.3 影响微球粒径大小与均一性的因素
        1.3.4 SPG膜乳化技术的优缺点
        1.3.5 SPG膜乳化法联合高速匀质复合法
    1.4 纳米颗粒模拟酶
        1.4.1 辣根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酶
        1.4.2 纳米颗粒类过氧化物酶
        1.4.3 纳米颗粒类过氧化氢酶
        1.4.4 纳米颗粒类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1.4.5 纳米颗粒模拟酶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构思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PG膜乳化法联合高速匀质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内容
        2.3.1 外水相的制备
        2.3.2 油相的制备
        2.3.3 PLGA微球的制备
        2.3.4 对磁性微球的表面形貌考察
        2.3.5 对磁性微球表面成分的测定
        2.3.6 磁性微球的磁含量测试
        2.3.7 磁性微球的饱和磁化强度测试
        2.3.8 对磁性微球的孔结构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一法与复合法在制备PLGA磁性微球上的差异
        2.4.2 PLGA磁性微球的热重测试结果
        2.4.3 PLGA磁性微球的VSM测试结果
        2.4.4 不同磁含量对PLGA磁性微球表面形貌的影响
        2.4.5 PLGA磁性微球表面的元素分析
        2.4.6 PLGA磁性微球的孔结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GA磁性微球在模拟酶方面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内容
        3.3.1 缓冲液的配制
        3.3.2 PLGA磁性微球前期处理
        3.3.3 PLGA磁性微球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对pH的依赖性检测
        3.3.4 PLGA磁性微球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测量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LGA磁性微球类过氧化物酶活性验证
        3.4.2 PLGA磁性微球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pH依赖性研究
        3.4.3 PLGA磁性微球类过氧化氢酶活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和及对Cd2+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功能化高分子微球的研究
        1.1.1 功能化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1.2 功能化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
        1.2.1 四氧化三铁粒子的简介
        1.2.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分类
        1.2.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1.2.4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3 重金属废水
        1.3.1 Cd~(2+)的来源、危害及去除办法
        1.3.2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处理重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孔微球P (St-DVB-TAIC)的制备和条件优化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聚合物微球P(St-DVB-TAIC)的制割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散剂比例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2.3.2 分散剂用量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2.3.3 交联剂对微球粒径、孔结构的影响
        2.3.4 致孔剂对微球粒径、孔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和对Cd~(2+)的吸附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油酸改性的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3.2.2 磁性微球的制备
        3.2.3 非磁性和磁性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3.2.4 Cd~(2+)的吸附实验
        3.2.5 分析方法
    3.3 表征结果分析
        3.3.1 改性四氧化三铁OA-Fe_3O_4最优油酸用量的确定
        3.3.2 分散剂对磁性微球的磁性影响
        3.3.3 粒径分布和表面形貌分析
        3.3.4 孔结构分析
        3.3.5 红外谱图分析
        3.3.6 XRD分析
        3.3.7 热稳定性分析
    3.4 苯乙烯系离子交换树脂对Cd~(2+)的吸附
        3.4.1 CPEM与MCER对Cd~(2+)吸附性能的比较
        3.4.2 pH对Cd~(2+)吸附量的影响
        3.4.3 磁性微球用量对Cd~(2+)吸附性能的影响
        3.4.4 浓度对Cd~(2+)吸附量的影响
        3.4.5 对Cd~(2+)的吸附动力学
        3.4.6 对Cd~(2+)的吸附等温线
        3.4.7 再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基磁性微球的制备和对Cd~(2+)的吸附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磁性微球PMMA-DVB-GMA的制备
        4.2.2 磁性微球PMMA-DVB-GMA的水解
        4.2.3 Cd~(2+)的吸附实验
        4.2.4 再生剂的选择
        4.2.5 分析方法
    4.3 环氧基磁性微球的表征
        4.3.1 磁性粒子的加入量对成球的影响
        4.3.2 粒径分布和表面形貌分析
        4.3.3 孔结构分析
        4.3.4 红外谱图分析
        4.3.5 XRD分析
        4.3.6 饱和磁化强度分析
        4.3.7 热稳定性分析
    4.4 环氧基磁性微球对Cd~(2+)的吸附
        4.4.1 pH对Cd~(2+)吸附量的影响
        4.4.2 时间对Cd~(2+)吸附量的影响
        4.4.3 浓度对Cd~(2+)吸附量的影响
        4.4.4 对Cd~(2+)的吸附动力学
        4.4.5 对Cd~(2+)的吸附等温线
        4.4.6 再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磁性纳米材料的简介与制备
        1.1.2 磁性高分子材料的简介
        1.1.3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1.1.4 磁性材料的应用
    1.2 荧光材料的简介
        1.2.1 量子点的制备
        1.2.2 量子点的生物应用
    1.3 荧光高分子微球的制备与应用
        1.3.1 荧光高分子微球的简介与制备
        1.3.2 荧光高分子微球的应用
    1.4 磁性荧光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磁性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
        1.4.2 磁性荧光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Te@P(NIPAM-co-AA)微球的的制备
        2.3.2 荧光微球的形貌表征
        2.3.3 荧光微球的能谱分析
        2.3.4 荧光微球的热稳定性分析
        2.3.5 荧光微球的荧光特性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缩合法合成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dTe@Fe_3O_4/P(NIPAM-co-AA)微球的制备
        3.3.2 复合微球的形貌表征
        3.3.3 复合微球的TEM表征
        3.3.4 复合微球的能谱分析
        3.3.5 复合微球的热稳定性分析
        3.3.6 复合微球的荧光特性表征
        3.3.7 复合微球的磁特性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聚合法制备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材料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CdTe@PNIPAM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
        4.3.3 复合材料的能谱分析
        4.3.4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4.3.5 复合材料的荧光特性表征
        4.3.6 复合材料的磁特性表征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9)磁性纳米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性纳米粒子制备的研究现状
        1.1.1 水热法
        1.1.2 溶胶凝胶法
        1.1.3 微乳液法
        1.1.4 化学沉淀法
        1.1.5 热分解法
    1.2 磁性高分子微球制备的研究现状
        1.2.1 包埋法
        1.2.2 单体聚合法
        1.2.3 表面聚合法
        1.2.4 原位法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催化中的应用
    1.4 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以及离子液体聚合物概述
        1.4.2 不同载体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性纳米粒子的中试生产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甲胺水溶液的标定
        2.2.3 磁性硅胶的制备
        2.2.4 磁性硅胶及磁性纳米粒子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油比对磁性纳米粒子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
        2.3.2 中试生产的磁性硅胶SCF的结构与磁性能
        2.3.3 中试产品碱洗后的磁性纳米粒子CF的结构与磁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3.2.3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3.2.4 表征方法
        3.2.5 催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的结构分析
        3.3.2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knoevenagel反应
        3.3.3 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knoevenagel反应的回收使用性
    3.4 小结
第4章 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制备及性能的探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4.2.3 核壳结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
        4.2.4 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
        4.2.5 表征方法
        4.2.6 催化剂的反应活性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及亲油性分析
        4.3.2 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4.3.3 核壳结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征
        4.3.4 磁性高分子微球负载碱性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knoevenagel反应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及其与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u~(2+)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重金属水污染的治理方法
        1.2.1 生物法
        1.2.2 化学法
        1.2.3 物理化学法
    1.3 磁性高分子微球
        1.3.1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定义
        1.3.2 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发展现状
        1.3.3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1.3.4 磁性高分子微球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4 木薯渣的化学组成与研究发展现状
        1.4.1 木薯渣的成分
        1.4.2 木薯渣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1.5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5.1 本研究的意义
        1.5.2 本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改性淀粉吸附Cu~(2+)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Cu~(2+)浓度的检测方法及吸附量的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淀粉吸附剂用量对Cu~(2+)吸附量的影响
        2.3.2 Cu~(2+)初始浓度对Cu~(2+)吸附量的影响
        2.3.3 吸附时间对Cu~(2+)吸附量的影响
        2.3.4 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等温线
        2.3.5 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动力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木薯渣预处理
        3.2.4 Fe_3O_4粒子的制备方法
        3.2.5 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
        3.2.6 扫描电镜(SEM)分析
        3.2.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8 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及吸附量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对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分析
        3.3.2 红外光谱对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分析
        3.3.3 反应温度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5 油水体积比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6 引发剂用量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7 交联剂用量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8 AA占总单体的百分比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3.9 木薯渣与总单体质量比对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对Cu~(2+)的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MMA/AA和MMA/AM双单体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
        4.2.4 MMA/AA/AM三单体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
        4.2.5 扫描电镜(SEM)分析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分析
        4.2.8 多角度粒度与高灵敏度Zeta电位分析仪
        4.2.9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吸附与再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结构表征
        4.3.2 工艺条件对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影响
        4.3.3 单因素对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吸附Cu~(2+)量的影响
        4.3.4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Cu~(2+)吸附动力学
        4.3.5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Cu~(2+)吸附等温线
        4.3.6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Cu~(2+)吸附热力学
        4.3.7 MMA/AA/AM磁性木薯渣微球的重复使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表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分子微球表面导电改性及其有序组装[D]. 叶苗. 江汉大学, 2020(01)
  • [2]MPTES-PVA-PMMA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交联封装固定化酶[D]. 裴新江. 河北大学, 2020(08)
  • [3]二硫键封装固定化脂肪酶及其性能研究[D]. 曹一平. 河北大学, 2020(08)
  • [4]腐皮镰孢角质酶的真核表达及其固定化研究[D]. 岳贤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5]多材料光纤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杜明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SPG膜乳化法制备PLGA磁性微球及其应用研究[D]. 郭逸薇. 东南大学, 2018(01)
  • [7]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和及对Cd2+吸附性能的研究[D]. 王照贺. 广西大学, 2018(12)
  • [8]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D]. 宿贵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9]磁性纳米微球负载离子液体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敬.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10]磁性木薯渣微球的制备及其与改性淀粉对Cu2+的吸附研究[D]. 熊海武. 广西大学, 2016(05)

标签:;  ;  

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