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烃期论文-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

生烃期论文-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烃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层活动,烃源岩,油气成藏,油气运移

生烃期论文文献综述

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1](2016)在《渤中凹陷西部北缘生烃期边界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渤中凹陷西部北缘边界断层活动、烃源岩热演化及成藏史等综合分析,定量探讨了生烃期边界断层活动与油气差异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烃期主要为馆陶组至现今,断层活动以"弱—弱—强"为主。馆陶组与明化镇组下段时期,断层活动弱(活动速率小于10 m/Ma),在明化镇组中期(约7.5Ma),烃源岩由生烃进入主要生烃阶段,油气向古近系圈闭中运移并成藏,断层以封堵作用为主。在明化镇组上段(大约5.3 Ma)开始,烃源岩进入高熟阶段,断层活动增强,油气开始差异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小于10 m/Ma时,油气主要在古近系成藏;当断层活动速率在10~25 m/Ma时,断层具有一定的输导作用,且对古近系油气藏造成一定的破坏,油气主要在古近系和馆陶组分布;当断层活动速率大于25 m/Ma时,断层主要起到输导作用,且古近系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向浅层运移并在新近系成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牛宁[2](2015)在《生烃期古构造在大油田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主要研究了古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烃源岩分布范围、大型有利储集体以及古构造演化预测了大型有利油气区的分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通过大量钻井地层对比和定量恢复各期地层沉积厚度和剥蚀厚度等,制作分析了延长组长7页岩生油时的储层顶面古构造形态。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延长组烃源岩厚度展布分析、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展布分析和异常压力分析等,探讨了它们对大型含油区的控制作用。晚白垩世是延长组烃源岩大量生烃和油气运聚时期,本文主要恢复了长6、长8储层在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现今的构造面貌。将已发现油田与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迭合,发现大油田分布主要受生烃岩范围和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的控制,而与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关系不很明显。经过不同高低古构造位置的部分储量丰度和单井产量、原始含油饱和度统计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在成藏期存在较大的古构造高差和油气运聚动力,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高部位的油藏含油饱和度、单井产量和储量丰度稍偏高。但总体而言,古构造与大油田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如烃源岩厚度和大型储集体分布那样明显。根据以上大油田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可以圈定预测大型有利含油区。在延长组湖盆叁套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将不同时期的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分布区与古、今鼻凸轴线所圈定的重合区确定为Ⅰ类大型油田分布区;将湖盆内大型叁角洲储集体单独发育区确定为ⅡA类油田分布区;将湖盆内古、今鼻凸轴线所圈定的有利油气聚集区确定为ⅡB类油田分布区,;其余生烃岩分布区为Ⅲ类油田分布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刘培,蒋有录,郝建光,郭富欣[3](2013)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主要生烃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期、断层活动差异性及其定量评价等综合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生烃期断层活动差异性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大量生烃的新近纪至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差异类型可分为早盛晚衰型、渐盛转衰型、渐衰转盛型、早衰晚盛型、稳定活动型五种,差异系数(FDC)能较好地反映断层活动差异与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关系。综合明化镇期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Ⅲ类,其中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的Ⅰ、Ⅱ类断层控制的有利圈闭油气较为富集;而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较小的Ⅲ类断层控制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差,断层活动速率控制油气运移规模,差异系数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3年05期)

张鼐,邢永亮,曾云,毛光剑,张宝民[4](2009)在《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东地区英东2井寒武系中的烃包裹体存在于白云石脉中,而这些白云石脉内有的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有的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对其形成温度的推测也不太确定。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白云石进行拉曼分析发现,可以通过拉曼特征峰来推测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从而推导不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的白云石脉的形成温度。根据烃包裹体赋存位置、形成期次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有关白云石的拉曼波谱分析,推断了本区寒武系白云岩矿物的形成及油气充注顺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各井镜质体反射率特征,提出英东2井寒武系白云岩有3期生烃: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为第一期,在成岩期重结晶的白云石中见大量的黑色沥青质包裹体;志留纪末期到侏罗纪,烃演化处于终止阶段;侏罗纪末为第二期,此期生烃量少,只在裂缝中有黑色沥青质沥青残余;喜山期为第叁期,在孔隙、裂缝中储集了油气,同时也是现存油气藏的主成藏期。(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金文正,汤良杰,万桂梅,余一欣[5](2009)在《库车东秋里塔格构造变形期与生烃期匹配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以来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阳霞凹陷的烃源岩同样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在构造圈闭形成期或之后形成的油气有利于聚集成藏。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和生长地层分析,厘定了库车拗陷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是上新世库车期和第四纪。利用PRA软件对阳霞凹陷阳1井和人工1井进行了烃源岩成熟度史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从上新世库车期至今,阳霞凹陷叁迭系烃源岩和侏罗系部分烃源岩分别处于生湿气—干气阶段和生凝析气阶段,与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活动期存在良好的匹配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席胜利,李文厚,李荣西[6](2008)在《烃源岩生烃期次与油气成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长7烃源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恢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长7烃源岩在不同构造热演化阶段的原始成熟度,研究其生烃期次及油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长7烃源岩发生过3次生烃作用,第1次生烃作用发生在晚侏罗世,长7烃源岩Ro值为0.71%,进入大量生油阶段,但晚侏罗世晚期构造抬升作用使这次生烃产物破坏殆尽;第2次生烃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长7烃源岩Ro值达0.89%,进入生油高峰阶段,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生油作用和成藏过程,与这次成藏事件相关的推覆构造圈闭是本区叁迭系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近纪晚期以来长7烃源岩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而再次深埋藏,马家滩断褶构造带存在第3次生油和晚期成藏的良好条件,与晚期断裂构造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是值得重视的勘探目标。图5表2参26(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8年06期)

杨树春,卜香萍,赵群,石永红[7](2008)在《东海盆地台北坳陷白垩系烃源岩成熟度及生烃期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盆地是中国海上油气重点勘探区域之一,对其早期研究的重点是第叁系烃源岩,但对前第叁系烃源岩的研究较少。根据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对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前第叁系地层(白垩系烃源岩)的生烃状况及成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烃源岩在古新世末经历了高的古热流(平均为83.4mW/m2),这就决定了白垩系烃源岩成熟度在古新世前后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古新世前白垩系烃源岩成熟状态变化快、变化幅度大、成熟度高,古新世后的变化则相对缓慢;白垩系烃源岩的生烃期次主要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和古新世末,但受后期沉积过程影响,在始新世温州组沉积期和中新世以来也出现有生烃过程。(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杨文静,余一欣[8](2007)在《库车坳陷西部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烃期匹配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库车坳陷西部地质剖面分析其构造圈闭类型,利用平衡剖面和生长地层分析构造圈闭形成期次。选取大北1井和一口人工井,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进行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根据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古构造圈闭与拜城凹陷烃源岩生烃期匹配良好,形成的油气藏大部分在后期保存良好,盐上圈闭可能形成油藏,盐层内部圈闭可能形成油藏、气藏或油气藏,在较厚盐层之下的圈闭可能会形成气藏。克拉苏构造带古构造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以及拜城凹陷的主要生油期匹配良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但是库车组沉积末期—第四纪构造破坏严重,油气藏经受构造调整、破坏和再分配形成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此时正处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气期,可以在盐下形成大量气藏。(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熊英,程克明,杨志明[9](2005)在《酒西坳陷青南次凹生烃期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西坳陷位于祁连山褶皱系走廊过渡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次沉降,从而导致沉积地层中有机质的生烃过程较复杂,以前的研究认为酒西坳陷有两期生排烃。另外,酒西坳陷中沥青的分布较为普遍,前人分析认为该沥青是第一次生成的烃类在地层抬升过程中,受到氧化、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的,沥青的存在成为酒西坳陷发生二次生烃的重要依据。本区主力烃源岩为青南次凹下白垩统湖相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青南次凹中有机质的生烃期次。(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04-01)

常俊合,岳玉山,吕红玉,任战利,邵永轩[10](2004)在《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EASY %Ro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 ,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 ,研究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次。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经历了 3个埋藏阶段 :印支期地热梯度约为 3 .0℃ / 10 0m ,上古生界埋藏受控于叁迭系原始沉积差异 ,至印支期末Ro值多超过 0 .60 % ,有机质处于生烃早期 ,此后再次抬升至中生代末期 ;喜马拉雅早期 (古近纪 )发生大规模断陷 ,地热梯度为 3 .1~ 3 .9℃ / 10 0m ,东营组沉积后上古生界多达最大埋深 ,在凹陷北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南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发生广泛的二次生烃作用 ;喜马拉雅晚期 (新近纪以来 )地热梯度为 2 .85~ 3 .2 5℃ / 10 0m ,新近系的广泛沉积使上古生界埋深再加大 ,但受热未超过前期。图 3表 3参 10(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04年02期)

生烃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主要研究了古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烃源岩分布范围、大型有利储集体以及古构造演化预测了大型有利油气区的分布。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通过大量钻井地层对比和定量恢复各期地层沉积厚度和剥蚀厚度等,制作分析了延长组长7页岩生油时的储层顶面古构造形态。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延长组烃源岩厚度展布分析、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展布分析和异常压力分析等,探讨了它们对大型含油区的控制作用。晚白垩世是延长组烃源岩大量生烃和油气运聚时期,本文主要恢复了长6、长8储层在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现今的构造面貌。将已发现油田与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迭合,发现大油田分布主要受生烃岩范围和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的控制,而与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关系不很明显。经过不同高低古构造位置的部分储量丰度和单井产量、原始含油饱和度统计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在成藏期存在较大的古构造高差和油气运聚动力,早白垩世末长6的顶面构造高部位的油藏含油饱和度、单井产量和储量丰度稍偏高。但总体而言,古构造与大油田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如烃源岩厚度和大型储集体分布那样明显。根据以上大油田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可以圈定预测大型有利含油区。在延长组湖盆叁套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将不同时期的大型叁角洲-重力流储集体分布区与古、今鼻凸轴线所圈定的重合区确定为Ⅰ类大型油田分布区;将湖盆内大型叁角洲储集体单独发育区确定为ⅡA类油田分布区;将湖盆内古、今鼻凸轴线所圈定的有利油气聚集区确定为ⅡB类油田分布区,;其余生烃岩分布区为Ⅲ类油田分布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烃期论文参考文献

[1].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渤中凹陷西部北缘生烃期边界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牛宁.生烃期古构造在大油田形成中的作用探讨[D].西北大学.2015

[3].刘培,蒋有录,郝建光,郭富欣.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主要生烃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J].中国地质.2013

[4].张鼐,邢永亮,曾云,毛光剑,张宝民.塔东地区寒武系白云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生烃期次研究[J].石油学报.2009

[5].金文正,汤良杰,万桂梅,余一欣.库车东秋里塔格构造变形期与生烃期匹配关系[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6].席胜利,李文厚,李荣西.烃源岩生烃期次与油气成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长7烃源岩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

[7].杨树春,卜香萍,赵群,石永红.东海盆地台北坳陷白垩系烃源岩成熟度及生烃期次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

[8].万桂梅,汤良杰,金文正,杨文静,余一欣.库车坳陷西部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烃期匹配关系探讨[J].地质学报.2007

[9].熊英,程克明,杨志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生烃期次探讨[C].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5

[10].常俊合,岳玉山,吕红玉,任战利,邵永轩.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关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

标签:;  ;  ;  ;  

生烃期论文-庞小军,王清斌,崔海忠,张雪芳,刘占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