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

玫瑰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

杨博[1]2003年在《玫瑰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文中指出玫瑰(Rosa rugosa var.Plena)是一种重要的观赏园艺植物,有关其组培快繁体系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以玫瑰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对采样时间、外植体灭菌、遮荫处理控制褐化、诱导芽萌发、不定芽增殖、壮苗和诱导生根等过程中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组织学观察来阐明不定芽和不定根的起源,从而初步建立起玫瑰的快繁体系,对提高育种效率和进行苗木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结果表明:利用玫瑰冬季休眠芽的外植体,采用0.5%NaCl+0.1%HgCl_2+0.1%Tween-20处理5min,再用100mg/L庆大霉素浸泡灭菌效果好。 初代培养基中无机盐和激素浓度对诱导芽萌发有着显着的影响,且萌芽率亦受接种材料采集时期的影响,在4~9月的取材范围内,玫瑰最适取材时期是4月和9月。遮荫处理使培养物的褐变百分数降低,而萌芽率显着提高;正常光照条件下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其他遮荫处理相比并无显着变化,但总酚含量显着高于遮荫处理,二者的相关分析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材料的总酚含量相关性不大。 组培苗在继代增殖培养基MS+0.05 mg/L NAA+1.0 mg/L BA增殖系数最高,达到3.44~6.00。培养基中添加TDZ+NAA+BA,对玫瑰初代培养有显着作用;但将苗子从有TDZ的初代培养基转移到无TDZ的继代培养基上时,增殖系数无明显提高。 壮苗培养以添加0.3mg/L NAA,0.09mg/L BA效果较好。 组培苗在MS+0.05 mg/L NAA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率达到41.67%,平均每外植体生根数为2.33。 组织学观察表明,组培苗的不定芽和不定根起源于茎的中柱。

赵蓓蓓, 刘松, 秦岭[2]2011年在《大马士革玫瑰组培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大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 Mill.var.kazanlika)花香醇正,是提取玫瑰精油的最佳品种,在北京已广泛引种栽培。为了提高大马士革玫瑰的繁殖速度,缓解目前玫瑰传统繁殖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困境,以北京平谷引种的3年生大马士革玫瑰的新梢为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过程。

卢绪娟[3]2007年在《玫瑰微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玫瑰带腋芽茎段和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对玫瑰组织培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建立可用于工厂化繁殖的玫瑰微体快繁技术体系,并为玫瑰的分子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一、在以玫瑰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的微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中,文章对外植体的取材时间、不同灭菌处理方案的灭菌效果、外植体的褐变现象及不同培养阶段的褐变控制方法、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条件对组培苗的影响、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玫瑰组培苗褐变及生根的关系、驯化处理与移栽基质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以及玫瑰组织培养的最佳初代、增殖、生根培养基等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1.玫瑰组织培养的最佳取材时间是4月份。该时期外植体的污染率最低,启动率最高。2.以4月份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最佳灭菌处理方案为T5处理,即75%乙醇1 min+0.1%升汞(添加吐温-20)10 min。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同玫瑰品种初代接种启动率和平均生长量的影响均呈相同的变化规律。MS+6-BA 0.5 mg/L+NAA 0.1 mg/L+GA3 0.4 mg/L为玫瑰初代培养最佳培养基。4.玫瑰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芽位的外植体在组培中褐变发生情况不同,但不同品种芽位的褐变度均呈“V”型变化,且峰值均在第4芽。1.5 g/L活性碳(AC)是初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0.2 g/L抗坏血酸(Vc)是增殖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添加AC的培养基中,组培苗的生长势强,叶色油绿,光泽好,苗木木质化程度相对较高,AC起到了壮苗的作用。5.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同玫瑰品种组培苗的苗高和增殖有相同趋势的影响。适宜浓度的6-BA对玫瑰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和苗高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6-BA是影响玫瑰组培苗增殖的主要因素;NAA不是影响组培苗增殖的主要因素;GA3是影响组培苗增殖的重要因素。MS+6-BA 1.0 mg/L+NAA 0.05 mg/L+GA3 0.8 mg/L是玫瑰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6.适宜的光照强度是玫瑰组培苗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2000~3000LUX的光照强度是玫瑰组培的最佳光强范围。2000LUX的光强是保证组培苗正常生长的最低光照强度。3000LUX的光强是保证组培苗具有较高增殖系数的最高光照强度。7.从第6次继代开始,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开始下降,此后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组培苗的增殖系数持续下降。玫瑰工厂化繁殖过程中,必须定期对用于增殖培养的组培苗进行更新。8.玫瑰组培苗的褐变度对其生根指数有极显着负影响。不同玫瑰品种间的多酚含量、PPO活性与生根指数存在极显着差异。多酚含量与生根指数显着负相关,PPO活性与生根指数极显着负相关,PPO活性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相对较大。玫瑰组培苗的PPO活性及生根指数与pH均有密切联系,PPO的最适pH为6.5,而其生根的最适pH为5.5。9. NAA对不同玫瑰品种组培苗生根有相同趋势的极显着影响。在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IBA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小于NAA。1/2MS+NAA 0.2 mg/L+IBA 0.5mg/L+AC 1.5g/L为玫瑰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10.驯化处理可显着提高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是玫瑰组培苗移栽前必不可少的过程。珍珠岩:蛭石:草炭=1:2:1的基质是玫瑰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二、在以玫瑰幼嫩叶片为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中,文章对玫瑰叶片愈伤组织发生的动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暗培养、叶片接种部位、叶片接种方向、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暗培养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1.离体叶片接种20d左右基部叶块的叶柄处,首先产生少量黄绿色愈伤组织,在随后的培养中愈伤组织逐渐分化为叁种不同的类型,其中黄绿色、致密、颗粒状愈伤组织不需继代培养即可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分化出不定芽。2.暗培养对接种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有很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暗培养时间为3w。3.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再生愈伤组织的能力不相同。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依次为:叶基>叶中>叶尖。4.叶片接种方向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无明显影响。5. 2,4-D是影响玫瑰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愈伤组织生长量的主要因素; 6-BA是影响愈伤质量的主要因素。诱导玫瑰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mg/L+6-BA0.5 mg/L。6.暗培养不是玫瑰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的必要因素,但适当的暗培养有利于不定芽的再生。7.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玫瑰愈伤组织不定芽再生有很大的影响,TDZ是玫瑰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的必要因素。TDZ2.0mg/L+IBA0.1mg/L是玫瑰愈伤组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诱导培养基。

于守超[4]2005年在《平阴玫瑰品种分类、保存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创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形态学、数量分类学、同工酶角度对平阴玫瑰各品种进行了系统地分类研究,旨在综合各种分类方法建立科学的平阴玫瑰品种分类系统,探讨各品种的亲缘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玫瑰品种的判别模型,为利用计算机进行品种类型判别预测提供了可能,进而建立平阴玫瑰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为了保存玫瑰品种资源,本文仅选取‘紫枝玫瑰’品种茎段作材料,进行了组织培养离体保存技术的研究,旨在探索‘紫枝玫瑰’的无菌体系的配方,从而为其它玫瑰品种的离体保存甚至快繁体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初选37 个形态性状以等级数量化编码方法进行了编码,进行R 型分析,从R 型聚类分析的结果看,花、叶、枝的性状选择基本上是正确的。在聚类图中,某些观测性状如雄蕊瓣化与否和雄蕊长、花药长/宽,托叶长和托叶长/宽这两组性状,很早便结合在一起,证明这两组性状各具有极相关性,在以后的聚类或样本鉴定中,我们可以从每一组中选取一个易于观测的性状。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玫瑰品种形态特征的观测记录大大节省工作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分析数据的繁琐性与重复性。遵循“二元分类法”原则,结合基于形态的Q 型分析结果,以种源作为第一级分类标准,以花径、花色等为第二级分类标准,以枝色、枝刺作为第叁级分类标准,初步建立了平阴玫瑰品种的初步分类体系:3 系5类10 型。同工酶分析,20 个玫瑰品种共出现7 条酶带,酶带集中分布在叁个区域。PA 区域含2 条(Rf=0.29,0.37),PB 区域含3 条(Rf=0.45~0.55),PC区域含2条(Rf=0.69,0.80)。根据各酶带的表现频率,看出PC2(Rf=0.80)是玫瑰品种的特征谱带。在此基础上对各品种各酶带的有无进行0-1 型编码,进行Q 型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基于形态的数量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以基于形态的数量分类为例,进行逐步判别计算,变量按分辨能力是否显着逐步引入,原引入的变量也可能因后面引入新变量而变为不重要而剔除,每步剔除或引入变量均相应进行F 检验,使最后建立函数的函数变

姜小凤[5]2013年在《石蒜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结合石蒜属植物种间及种内杂交试验、分子标记技术和离体快繁技术进行杂交种的培育,取得了如下结果:1、以离体萌发法测定不同倍性和天然杂交种的石蒜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二倍体的花粉萌发率高,叁倍体及杂交种的花粉萌发率低。对花粉贮藏性状的研究得出,花粉活力在常温下,可保持一周;4℃贮藏可保持2个月左右;-20℃贮藏活力可保持半年左右。2、以石蒜属不同的二倍体植物作为亲本,设计12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基本上都在50%以上。关于杂交亲和率较低的石蒜×中国石蒜的不亲和性研究表明乳突细胞、花粉管和花柱通道细胞中胼胝质的不规则沉积,以及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数量少且异常是引起杂交结实率较低的主要原因。3、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质鉴定(1)建立了石蒜属植物的SCoT-PCR体系:DNA模板2ng·μL~(-1),引物0.125μmol·L~(-1),dNTPs0.2mmol·L~(-1),Mg~(2+)3.0mmol·L~(-1),Taq DNA聚合酶1.0U。(2)利用SSR标记和SCoT标记分析石蒜属植物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将11种石蒜聚为3大类,其中乳白石蒜单独一类,并选出17号SSR引物用于石蒜杂交种的早期鉴定;SCoT标记将11种石蒜聚为4类,其中换锦花单独一类,其他聚类结果与SSR相似。4、石蒜属植物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1)以石蒜和中国石蒜的双鳞片为材料,建立了其离体快繁体系,选出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诱导培养基: MS+6-BA1mg·L~(-1)+NAA0.2mg·L~(-1);增殖培养基: MS+6-BA0.5mg·L~(-1)+2,4-D1mg·L~(-1);壮苗培养基: MS+6-BA1mg·L~(-1)+2,4-D0.5mg·L~(-1);生根培养基:1/2MS+NAA0.5mg·L~(-1)。(2)以杂种胚为材料建立离体快繁体系,选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6-BA1.0mg.L~(-1)+2,4-D0.5mg.L~(-1);愈伤组织诱导小鳞茎的最佳培养基:MS+6-BA2.0mg.L~(-1)+2,4-D1.0mg.L~(-1)。

刘建民[6]2010年在《“复瓣玫瑰红”蔷薇的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瓣玫瑰红’蔷薇(R. multiflora var.'multipetal Rose-red')为蔷薇科蔷薇属野蔷薇的一个栽培变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优良性状。本试验从嫁接、组培和扦插叁个方面对其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高效的快速繁殖体系。通过合理科学地利用嫁接、组培、扦插3种快繁途径,达到周年繁殖‘复瓣玫瑰红’蔷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加快其推广应用步伐、推动园林产业化进程。首先,以‘复瓣玫瑰红’蔷薇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从采样时间、外植体类型、芽的诱导、不定芽增殖、壮苗和诱导生根、驯化移栽等诸方面对其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复瓣玫瑰红’蔷薇组织培养的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在‘复瓣玫瑰红’蔷薇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带芽茎段的最佳取材时期是5月和11月份,最理想的材料是当年生枝条的中间(半木质化)部分。采用1/2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1mg/L NAA+1.0mg/L BAP的激素组合,腋芽萌发效果最好,其萌发率最高可达100%。(2)‘复瓣玫瑰红’蔷薇继代培养时,采用NAA和BAP组合较为理想,1/2 MS+0.2mg/L NAA+2.0mg/L BAP培养基的增殖效果最好,其增殖系数可达8.3。(3)‘复瓣玫瑰红’蔷薇生根试验证明,培养基1/2 MS+0.1mg/L NAA+0.2mg/L BAP的生根率最高,可达97.1%。(4)在‘复瓣玫瑰红’蔷薇的组培苗移栽时,以蛭石为基质,经炼苗9-13d,保持雾状喷水,移栽成活率可达80.0%。其次,采用芽接和枝接两种方式,对‘复瓣玫瑰红’蔷薇进行了嫁接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贴芽接是一种相对简便、成活率高、效率高的嫁接方式。最后,在获得大量的材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复瓣玫瑰红’蔷薇的嫩枝扦插技术。以‘复瓣玫瑰红’蔷薇半木质化枝条为试材,按正交设计排列,因素和水平采用L24(31×41×24),分别研究了生根剂类型、基质种类、枝条木质化程度、插穗所留叶片及其腋芽数量等多个因素对“复瓣玫瑰红”蔷薇插穗生根、植株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枝条的木质化程度和生根剂种类对生根率的影响最大,基质、插穗所留叶片及其腋芽数量对扦插生根率的影响次之;采用半木质化插穗、用生根剂“根旺”速沾1秒钟左右,扦插在砂壤土中,可使其插穗生根率达89.0%左右;上述各因素对移栽大田后的苗木生长无显着影响。

任伟嘉[7]2013年在《两种玫瑰品种的抗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苦水’玫瑰(Rosa rugosa 'kushui')和‘冷香’玫瑰(Rosa rugosa 'lengxiang'),是很好的观赏花卉和庭院绿化植物,其花色艳丽,花朵繁茂,香气迷人,是在园林应用中前景极为广阔的灌木树种。在寒冷的黑龙江地区,因为温度的限制导致园林绿化及生产的树种较少。本研究对两种观花灌木‘苦水’玫瑰、‘冷香’玫瑰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目的为黑龙江地区观花灌木的引种和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两种玫瑰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低温胁迫的实验方式,对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研究其同植物抗寒性的关系,综合运用Logistic方程、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两种玫瑰抗寒性的强弱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进行了越冬适应性等级评价、生长节律观测和观赏性评价等。并对玫瑰体内CBF抗寒基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人工低温胁迫实验中,两种玫瑰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游离脯氨酸、POD酶活性呈现升-降-升-降趋势;SOD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求拐点温度确定‘苦水’玫瑰9h低温处理半致死温度(LT5。)为-40.2℃;‘冷香’攻瑰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38.9℃,与生长恢复实验结果吻合。长时间低温胁迫会导致植物受损程度加剧,抗寒性减弱。由此可见电导率、可溶性糖等生理生化指标同植物抗寒能力均有一定相关性。2、在相同胁迫时间下,两种玫瑰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随温度的降低而上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呈上升下降趋势;游离脯氨酸呈升-降-升-降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保护酶类同植物抗寒性呈正相关。通过生长恢复实验可知,枝条萌芽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且‘冷香’玫瑰萌芽率高于‘苦水’玫瑰,同其他生理指标变化相符合。3、通过越冬适应性等级评价、物候期及生长节律观测等方法可知,引种到哈尔滨的两种玫瑰露地栽培均可正常生长发育,但物候期略有不同,且其年生长量略低于原栽培地。由此可见,‘苦水’玫瑰和‘冷香’玫瑰均适宜在哈尔滨地区生长,且其观赏性与原栽培地区基本一致,引种‘苦水’玫瑰及‘冷香’玫瑰用于园林应用有一定的可行性。4、通过分子技术对玫瑰CBF转录因子基因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通过PCR反应得到了包含玫瑰CBF基因片段的比较特异清晰的条带。经讨论分析推测玫瑰抗寒性与体内存在CBF转录因子有关。

冯莹[8]2008年在《石斛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及离体开花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斛兰(Dendrobiun spp.)为兰科石斛兰属植物,是一种热带气生兰,因其花姿优美、色彩艳丽,成为各国花卉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四大洋兰”之一。本文研究以石斛兰的茎段和试管苗叶片为材料诱导原球茎,建立石斛兰高效再生体系和受体系统;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石斛兰原球茎进行ACS反义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此外,还对石斛兰的试管开花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斛兰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以石斛兰的茎段和试管苗叶片、石斛兰蒴果(包含4个品种:玫瑰红大花、淡红淡条、紫红、白花)为材料,研究了石斛兰再生系统建立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石斛兰茎段在KC+0.2 mg/L 6-BA+1.5 mg/L NAA培养基中原球茎诱导率为35.57%,KC+4.0 mg/L 6-BA+1.0 mg/L NAA是叶片诱导原球茎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11.99%;原球茎适宜增殖的培养基为KC+2.0 mg/L 6-BA+0.5 mg/L NAA,增殖倍数达到8.02,而分化培养基为1/2MS+0.5 mg/L 6-BA;最佳的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1.0 mg/L NAA。2石斛兰受体系统的建立及其优化。以石斛兰的茎段和试管苗叶片为材料诱导原球茎,通过不同激素浓度、糖类型和糖浓度建立了淡绿色细小原球茎受体系统。针对pH、琼脂浓度、天然附加物、基本培养基、光照强度、培养方式等影响因素,优化石斛兰原球茎受体系统生长条件。结果表明:附加2.0 mg/L6-BA和0.5 mg/L NAA的KC培养基中诱导出淡绿色细小且致密的原球茎,适宜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原球茎受体系统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0.0 g/L白糖为最佳糖源和糖浓度、无任何附加物、pH为5.4、琼脂浓度为5.8 g/L的KC培养基中,采用固体培养方式将原球茎培养于1500 lx光照强度下。石斛兰原球茎对卡那霉素敏感,1500 mg/L卡那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原球茎的生长并使其致死,而50.0 mg/L卡那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未转化植株的生根,因此,150.0 mg/L卡那霉素和50.0 mg/L卡那霉素分别为石斛兰进行遗传转化时原球茎受体系统和小苗生根培养的有效选择压浓度。3根癌农杆菌介导ACS反义基因导入石斛兰转化体系的确立。试验结果表明,稳定转化试验条件为不经预培养的石斛兰原球茎,侵染前经过切割后培养于附加0.3 mol/L甘露醇的高渗固体培养基进行前处理6 h,农杆菌重悬液浓度OD_(600)为0.8左右,农杆菌重悬液白糖浓度为20.0 g/L,接菌时间为30 min,在25℃黑暗条件下于附加2.0 mg/L 6-BA和0.5 mg/L NAA的KC培养基中共培养5d,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4。以此条件进行了稳定转化试验。4石斛兰抗性原球茎和再生植株的筛选和检测。对转化ACS反义基因的转化体进行抗性筛选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研究,对再生植株叶片进行GUS稳定表达检测和gus基因的PCR检测。采用延迟筛选法先对侵染过的原球茎在KC+2.0 mg/L 6-BA+0.5 mg/L NAA+100.0 mg/L Cef.培养基上进行恢复生长20d,再采用逐步提高卡那霉素浓度后,置于KC+2.0 mg/L 6-BA+0.5mg/L NAA+150.0 mg/L Kin.培养基下筛选3个月,选择后的原球茎置于1/2MS+0.5 mg/L 6-BA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将分化的小苗转移到1/2MS+1.0 mg/L NAA+50.0 mg/LKm.+100.0 mg/L Cef.筛选壮苗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共获得了13株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化植株,转化效率达到12.15%。转化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检测和gus基因的PCR检测证实gus基因已整合进石斛兰基因组中。转基因植株在形态上与未转基因植株无差别,转基因植株移栽2个月后都已成活。5石斛兰试管苗离体开花的初步研究。以苗龄为2个月左右的石斛兰无根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适宜于诱导石斛兰开花的培养基。针对基本培养基、6-BA、糖3个因素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其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0d的培养后,KC2+5.0 mg/L 6-BA+40.0 g/L白糖培养基中,25.0%的无根小苗能够诱导开花,其花蕾正常,但不能够正常开放。基本培养基、6-BA、糖等3个因素对石斛兰无根小苗开花的影响依次为6-BA>基本培养基>糖浓度。总之,本研究建立了石斛兰高效再生体系;获得了淡绿色细小且致密的原球茎受体系统;首次将ACS反义基因转入石斛兰并建立了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摸索出了石斛兰抗性原球茎的筛选方法和筛选时期;首次发现在不使用AS时,高浓度糖处理可以提高农杆菌转化石斛兰原球茎的转化效率;摸索出了石斛兰试管苗离体开花的方法。这为选育花期延长的石斛兰新种质,延长石斛兰切花的寿命开辟了新途径,为石斛兰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及石斛兰离体开花技术奠定基础。

李泉江[9]2016年在《一个月季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及RrDFR基因的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季(Rosa chinensis):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代表植物,多年生常绿木本。月季花姿挺拔、色彩丰富,香味怡人、花期长,一年多季开花、耐干旱耐贫瘠能力强,被誉为花中皇后,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具有很高应用价值以及商业价值。但是,由于蔷薇属植物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经过反复的杂交,具有高度的不育性。因此,利用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对月季进行遗传改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植物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利用外源基因定向改良其观赏特性,成为培育月季新品种的新途径。实验有以下成果:1、建立月季x快繁体系本实验室选育了一个二倍体月季新品系,与月月红、月月粉形态特征十分相似,具有生长快速、月月开花并能产生可育种子的优势。因为尚未正式命名,所以以x代称。以月季x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激素组合对其快繁苗生长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优的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在MS+0.5mg/L BA+0.01mg/L NAA+0.1mg/L GA3+30g/L Sucrose+7.5g/L Agar的培养基上可以实现快速增殖。2、建立月季x再生体系以月季x的叶片、复叶柄为外植体建立月季x的再生体系。研究表明:外植体的类型及来源、光照条件、激素的组合及含量对月季x的体细胞胚诱导及萌发成苗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暗培条件下,用组培苗的叶片和复叶柄在MS+5.0mg/L2,4-D+10mg/L AgNO3+400mg/L L-p+30g/L Glucose+3.0g/L GE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分别为69.25%与84.00%。在此培养基每4个周做继代培育,约12周以后产生体细胞胚,诱导率为2.67%。而将愈伤转移到光下MS+1.0mg/L TDZ+0.01mg/L NAA+0.1mg/L GA3+30g/L Glucose+3.0g/L GEL的培养基上可以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18%。胚性愈伤组织以及体细胞胚在1/2MS+1.0mg/L BA+0.01mg/L NAA+30g/L Glucose+3.0g/L GEL的条件下可以快速萌发,萌发率高达100%。萌发成芽以后,转入MS+0.5mg/L BA+0.01mg/L NAA+0.1mg/L GA3+30g/L Sucrose+7.5g/L Agar培养基中可以快速的生长。在植株长到4cm左右就可以转移到生根培养基,在1/2MS+0.5mg/L IBA+30g/L Sucrose+7.5g/L Agar培养基下可以正常生根,生根率为100%。3、玫瑰RrDFR基因的转化研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droflavonol 4-reductase,DFR)是花色素苷合成途径中的重要作用酶,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调控点。RrDFR基因从玫瑰中克隆得到,可以促进花瓣中花青素含量的增加,使颜色加深。实验室前期已经将RrDFR基因成功转入到模式植物烟草中,烟草花瓣红色明显加深。以实验室保存的月季‘萨曼莎’体细胞胚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玫瑰RrDFR基因转入到月季‘萨曼莎’的体细胞胚中,成功获得了RrDFR的转基因苗。对转基因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分析,RrDFR基因成功导入到月季‘萨曼莎’基因组中。由于阳性植株尚未开花,花色是否加深还未知,其它部位肉眼可见与对照苗无明显差异。

余志杰[10]2016年在《牟平野生玫瑰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玫瑰(Rosarugosa Thunb.),蔷薇科蔷薇属的落叶灌木,是我国传统名花,其花和果实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牟平野生玫瑰花期长,花大而艳,香味浓郁,抗逆性强,是优良的玫瑰种质资源。本文以牟平野生玫瑰带腋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腋芽诱导、增殖培养、无菌苗生根、炼苗移栽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牟平野生玫瑰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在愈伤组诱导的研究中,探索了牟平野生叶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牟平野生玫瑰茎段组培快繁的最佳取材时期是4月份,最佳消毒处理方案为0.5 min 75%乙醇+0.1%升汞(添加吐温-20)12 min。(2)6-BA和NAA都是诱导牟平野生玫瑰茎段不定芽萌发和生长的主要因素。牟平野生玫瑰茎段组培快繁的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 + 6-BA 1.5 mg/L + NAA 0.1 mg/L +30g/L蔗糖+8%琼脂。(3)6-BA和NAA两种因素是诱导牟平野生玫瑰茎段不定芽增殖的重要生长调节物质,但两者在增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6-BA主要诱导形成丛生芽,NAA使诱导芽苗伸长生长,节间伸长。牟平野生玫瑰茎段组培快繁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3.0 mg/L+NAA 0.3 mg/L+30g/L 蔗糖+8%琼脂。(4)NAA和IBA都是诱导组培苗生根的主要因素,对组培苗的生根率、有效根数和根长都有很大的影响。牟平野生玫瑰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 NAA 2.0 mg/L+IBA 0.2mg/L+30g/L蔗糖+80%琼脂。(5)牟平野生玫瑰组培苗的最佳移栽基质是珍珠岩:蛭石:草炭=1:2:1。

参考文献:

[1]. 玫瑰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D]. 杨博.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大马士革玫瑰组培快繁体系的初步研究[C]. 赵蓓蓓, 刘松, 秦岭. 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1

[3]. 玫瑰微体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D]. 卢绪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07

[4]. 平阴玫瑰品种分类、保存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创建[D]. 于守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5]. 石蒜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D]. 姜小凤. 浙江农林大学. 2013

[6]. “复瓣玫瑰红”蔷薇的快繁技术研究[D]. 刘建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7]. 两种玫瑰品种的抗寒性研究[D]. 任伟嘉.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 石斛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及离体开花的研究[D]. 冯莹.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9]. 一个月季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及RrDFR基因的转化研究[D]. 李泉江.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10]. 牟平野生玫瑰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D]. 余志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玫瑰快繁体系的初步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