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核磁共振,分子对比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毅,曹正宇,田野[1](2019)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磁成像分子对比剂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全球高患病率和致死率的疾病之一,归因于易损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核磁分子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联合分子对比剂,可实现靶向精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随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深入,靶点渐增,合成技术愈加成熟,分子对比剂种类增多,更具转化价值。核磁分子成像将为斑块的早期诊断、斑块分类、精准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证据。文章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磁分子成像对比剂的新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顾静,陆燕,方勇,仲怀琴,缴克华[2](2019)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叁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含,任宏义,陆尊慧,刘海霞[3](2019)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维灰阶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的评价的准确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颈总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并伴有一定程度狭窄的患者共50例患者进行检查研究,对比两种超声检查情况的表现及效果。结果:结果显示B-FLOW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析诊断与DSA符合率为89.9%,而CDFI诊断符合率为71.2%,且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维灰阶成像技术在颈总动脉硬化斑块检查中,因其独特优势,与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使用,更能明显提高颈总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及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廖丽华[4](2019)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19年04期)
马恺,黄宁,贺莉[5](2019)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APN水平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就是常见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是大、中动脉内膜出现含胆固醇、类脂肪等的黄色物质,常导致血栓形成、供血障碍等。高血压致使血液冲击血管内膜,导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细。管壁内膜受损后易为胆固醇、脂质沉积,加重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其主要特点就是"稳定斑块"向"不稳定斑块"转变,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1]。本研究探讨AS斑(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绍军,黄丙仓,杨晓丹,汪波,张申[6](2019)在《双源CTA与MR 3D-SPACE序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MR叁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分型的评估能力,探讨两者在AS斑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饲养20周,试验组在试验前给予两次药物触发。处死前均进行腹主动脉双源CTA和MR 3D-SPACE序列检查,以斑块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及差异性。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共发现斑块55处,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其中Ⅳ型13处、Ⅴ型15处、Ⅵ型21处、Ⅷ型6处。二者评估Ⅳ型、Ⅴ型、Ⅵ型和Ⅷ型斑块的一致性分别为89.36%(Kappa=0.867,P<0.01)、88.56%(Kappa=0.842,P<0.01)、67.75%(Kappa=0.585,P<0.05)、61.18%(Kappa=0.467,P<0.05)。其中,MR 3D-SPACE序列鉴别Ⅵ型和Ⅷ型斑块能力明显优于双源CTA(P均<0.01)。结论双源CTA和MR 3D-SPACE序列均能够有效区分Ⅳ型、Ⅴ型斑块,但MR 3D-SPACE序列鉴别Ⅵ型和Ⅷ型斑块具有明显优势,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斑块的评估更具有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贾璐,王钧,刘芬,单春芳,石文界[7](2019)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的相关性。方法 8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检测PDW、血小板平均体积以及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根据PDW水平分为高PDW组(PDW≥15.29%)44例和低PDW组(PDW<15.29%)41例;2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造影后即刻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记录2组斑块的OCT显像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PDW水平与OTC参数中纤维帽厚度(fibrous cap thickness, FCT)的关系。将85例患者依据OCT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 TCFA)组16例和非TCFA组69例,比较2组PDW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CF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高PDW组血小板平均体积[(10.90±1.37)fL]高于低PDW组[(10.21±0.90)fL](P<0.05),TCFA比率(29.5%)、斑块破裂比率(22.7%)、血栓形成比率(36.4%)高于低PDW组(7.3%、4.9%、9.8%),FCT[(148.64±128.64)μm]小于低PDW组[(253.66±194.82)μm](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W与FCT呈负相关(r=-0.268,P=-0.030);TCFA组PDW[(14.61±2.6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6±0.83)mmol/L]高于非TCFA组[(11.82±3.74)%、(2.28±0.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增加(OR=1.318,95%CI:1.164~1.409,P=0.01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2.856,95%CI:1.202~4.817,P=0.020)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TCF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W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罪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关,可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易志庆,李光富,熊智俐[8](2019)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中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62例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血流指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斑块类型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较高,硬斑检出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MT、阻力指数、搏动指数较高,收缩期峰值流速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利于观察颈动脉血流指标,评估斑块类型,有助于防治脑梗死。(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王丽秀[9](2019)在《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选取143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4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体检者均实施相同的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大小、类型。结果研究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90.28%、90.63%,均高于对照组的17.10%、2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超声检查结果中大部分动脉硬化斑块为脂质型,斑块形状有一定规则,斑块内膜厚度为(0.71±0.29)mm;研究组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中动脉硬化斑块主要为钙化性,斑块的形状不规则,斑块内膜厚度为(1.50±0.41)mm。研究组患者斑块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763, P=0.000<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通过超声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能够对患者脑梗死诊断提供参考,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1期)
石锐,常立萍[10](2019)在《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相关颈动脉超声被诊断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毒消痈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IMT、斑块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均较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消痈方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并同时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9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叁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天毅,曹正宇,田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核磁成像分子对比剂的新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2].顾静,陆燕,方勇,仲怀琴,缴克华.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3].刘含,任宏义,陆尊慧,刘海霞.二维灰阶血流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诊断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廖丽华.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9
[5].马恺,黄宁,贺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CTRP9、APN水平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9
[6].李绍军,黄丙仓,杨晓丹,汪波,张申.双源CTA与MR3D-SPACE序列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7].贾璐,王钧,刘芬,单春芳,石文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8].易志庆,李光富,熊智俐.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中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9
[9].王丽秀.脑梗死患者应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
[10].石锐,常立萍.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