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和声论文-朱明壮

二十世纪和声论文-朱明壮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十世纪和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十世纪,和声学,中国作品

二十世纪和声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壮[1](2019)在《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作品当中的和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当代作曲家对于二十世纪和声在音乐创作中使用得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各种非叁度迭置和弦、附加音和弦;各种调式音阶以及无调性、泛调性音乐作品的使用。笔者将在本文中,结合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品,从和弦、调性概念等,探讨二十世纪和声学理论在中国音乐作品创作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14期)

陆慧敏,杨红,姚曼曼[2](2015)在《二十世纪和声教学与实践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调性体系已经扩展并且甚至已经超越了它的最高极限,作曲家们越来越感觉到寻找一种可供替代的音乐组织方法的迫切需要。可供他们去改变的组织音乐的因素包括:音节、和弦结构、和声续进、节奏和节拍,以及所有的音乐织体。早期的音乐现象呈现出两种特征,一是全面半音化原则的扩展,另一个是对自然音的回归。(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5年22期)

王昌琪,朱姸婷,史经倓[3](2014)在《二十世纪和声实践概述——完全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调性体系已经扩展并且甚至已经超越了它的最高极限,作曲家们越来越感觉到寻找一种可供替代的音乐组织方法的迫切需要。可供他们去改变的组织音乐的因数包括:音节、和弦结构、和声续进、节奏和节拍,甚至所有的音乐织体。早期的一些实验似乎引出了有点不同的两条路:一条路是全面半音化原则的扩展,另一条路是对自然音的回归。(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4年17期)

肖黎[4](2014)在《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小品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的音乐可谓是万花筒搬多姿多彩。原苏联以及俄罗斯的作曲家中,以齐尔品、卡巴列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为代表的作曲家,运用多种新技法、新思维、新语汇等近现代独特的和声思维,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特别是在他们的创作高峰时期,不仅充分地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髓,而且有个性地进行了具有二十世纪新音乐特点的创作,他们所写的音乐既受到西方作曲理论技术的影响,又强烈地赋予了民族特色。由于水平有限,本文暂不讨论上述中后时期的作品,仅仅选取了由他们早期创作的一些音乐小品片段,以此来加以初步分析与探讨。其中,所有的音乐小品都是由作曲家本人附上的标题,通过对这些片段的分析,初步探究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4年10期)

朱明壮[5](2014)在《二十世纪和声中增六和弦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的音乐家们受时代的影响,放弃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念,对于音乐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将大量传统创作技法做了很大程度上的创新。二十世纪和声中的增六和弦与传统和声中的增六和弦相比较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本文结合传统和声中增六和弦,对于二十世纪和声中的增六和弦从种类、结构、性质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归纳。(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4年03期)

何宽钊[6](2013)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本为同源,启蒙现代性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和声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根本就是启蒙现代性规划的产物。然而在随后的发展中,审美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启蒙现代性的反面。在20世纪现代音乐那里,和声更是对启蒙现代性的直接对抗甚至消解。从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相对抗的动力学角度观察,20世纪和声体现了各种激进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20世纪的和弦结构拒绝启蒙现代性的有限性,坚持寻求扩张;20世纪的调性观念从关系确证模式走向自我确证模式;20世纪和声进入以非功能为主流的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期刊2013年04期)

郑刚[7](2010)在《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以下简称《调性和声》),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斯蒂凡·库斯特卡博士(Stefan Kostka)和南卡罗来纳大学多萝茜·佩恩博士(Dorothy Payne)合着。自1989年第二版以来,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在内的800余所美国大学一直将其选作教材,美国本土之外的一些大学(如英国)也在使用。最新版(第六版)《调性和(本文来源于《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0-04-09)

刘康华[8](2006)在《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和声无限的、个性化的音高材料中可归纳出4种基本的类型:(1)和音———特定结构的音的纵向集合体;(2)音组———叁个音以上的音程集合体;(3)音列———特定结构模式的音的横向集合体;(4)音响———包括音高在内的多种音乐参数综合而成的音响集合体。以此为基础,可进而衍生出众多个性化的音高关系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刘晖[9](2003)在《个性与共性、技法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读王进《二十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读到《20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王进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一书,颇感欣慰和启迪。欣慰的是在我们的周围终于产生了一部研究20世纪和声领域的专着,同时又深深地被这部专着明晰的逻辑和崭新的研究路径所吸引着、感悟着。作者是以研究20世纪和声这一课题作为主要方向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站在领悟西方音乐文化(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03年06期)

罗歇·塞欣斯,王锐[10](1995)在《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和声》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音乐家都在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和声风格的演变。因为和声永远是音乐中变化的潮流,也是一种一直变化着的音符。 ——罗歇·塞欣斯 我们音乐中的旋律听起来都是以和声做为基础的,和弦伴随着旋律赋予其音色,明确其进行的方向并加强其旋律的内涵。实际上,和弦限定了旋律所存在的方向。和声对于音乐就象透视画法对于绘画,其深奥的原理就是叁度音程。(本文来源于《函授教育》期刊1995年04期)

二十世纪和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传统的调性体系已经扩展并且甚至已经超越了它的最高极限,作曲家们越来越感觉到寻找一种可供替代的音乐组织方法的迫切需要。可供他们去改变的组织音乐的因素包括:音节、和弦结构、和声续进、节奏和节拍,以及所有的音乐织体。早期的音乐现象呈现出两种特征,一是全面半音化原则的扩展,另一个是对自然音的回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十世纪和声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明壮.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作品当中的和声研究[J].艺术品鉴.2019

[2].陆慧敏,杨红,姚曼曼.二十世纪和声教学与实践概述[J].黄河之声.2015

[3].王昌琪,朱姸婷,史经倓.二十世纪和声实践概述——完全序列[J].黄河之声.2014

[4].肖黎.二十世纪的和声思维在苏俄早期音乐小品中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4

[5].朱明壮.二十世纪和声中增六和弦的初探[J].音乐大观.2014

[6].何宽钊.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和声的审美现代性分析(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

[7].郑刚.师人长技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C].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2010

[8].刘康华.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

[9].刘晖.个性与共性、技法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读王进《二十世纪和声中的个性写作风格与共性思维基础》有感[J].人民音乐.2003

[10].罗歇·塞欣斯,王锐.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和声[J].函授教育.1995

标签:;  ;  ;  

二十世纪和声论文-朱明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