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全桂华[1]2004年在《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入手,指出在我国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形势下,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多种融资优势,有必要对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通过理论阐述,就经营性项目的现行融资方式和融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结合资产证券化的涵义、融资特点以及国外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指出城市基础设施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在资本市场融资,既有利于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又符合当代融资发展方向。 其次,通过对在我国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指出我国已初步形成资产证券化所需的经济、法律环境。 再次,重点论述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和相应机制。城市基础设施优质资产的收费权益可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信托机制的确立及其“风险隔离、权益重构”的特征则为以“信托分层”方式实施证券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就收费证券化的交易结构、风险控制、信用增级、信托受益合同的设计及其发行定价等问题作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 最后,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今后进一步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所需要的环境与制度保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并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为例,尝试应用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方式对其进行融资方案的初步设计。

叶邦银[2]2008年在《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边界,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先行投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就城市而言,加大城市建设发展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投资环境,也是城市之间竞争的需要。仅在污水处理方面,南京市就在2006年开始,计划在叁年内投入82亿元,专门用于主城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建、完善。“十一五”期间更是要投入15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但是短时间筹措如此多的建设资金仅仅依赖财政支出、发行债券等常规融资方式是很难满足建设的需要的。2006年7月,国内市政设施资产证券化“第一单”——“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资产收益凭证”在深交所挂牌,南京以未来4年污水收费受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7.21亿元收益凭证,年收益率为3.9%至4.3%,取得巨大成功。这为我们寻找到一条最大限度的动员社会资金,特别是庞大的游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本文先从理论上研究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运做流程、在国内外实施情况;后从理论上论证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对南京市南京城建污水处理资产证券化项目成功实施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一部分具备收费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因为具有相应稳定的现金流入,符合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的要求;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应以优质基础设施资产的收费权益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现金流构建资产池),实施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开展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王一婷[3]2017年在《基于产权视角的中国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铁路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资金压力,依托铁路自有资金难以持续。资本市场活跃着巨大资金需要良好的投资渠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在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风险管控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美国、德国为代表,其在公路、桥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主要采取信托型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铁路项目融资方面,国外主要采用BOT、TOT、PPP、ABS、融资租赁等现代融资模式。多元化金融融资工具的使用可以对铁路建设形成有益资本扩充。近年国内在铁路规模搭建方面需求较为强烈,资金需求量大,以市场化路径解决铁路融资问题已经受到多方关注,在中国铁路领域独有的产权结构下,如何通过持续金融技术创新,充分盘活已有铁路资产价值,解决铁路融资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资产证券化融资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多集中在航空、港口、地产、公路等方面,加之西方国家近些年铁路建设投资占比缩小,涉及到铁路资产证券化融资问题的学术研究也相对不足。国内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铁路方面投融资产权问题理论框架较丰富,但基于产权视角界定铁路资产产权边界并引入信托资产证券化现代融资模式盘活铁路存量资产的研究文献解释力不足。中国铁路资产的专用性、网运合一的复杂性、铁路项目公司股权混改的局限性,使得铁路产权界定存在理论探索空间。论文从产权理论分析出发,对我国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基于产权视角分析我国铁路项目融资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适应性,界定可被进行证券化出售的铁路资产产权边界,并从铁路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维度出发对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在铁路存量资产盘活、融资成本的降低、融资风险因子识别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其次,通过对不同情形下的信托型铁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以信托作为特定目的机构的铁路资产证券化模式对盘活铁路存量资产的方式及效果。第叁,为研究信托资产证券化对证券化资产出售的成本效应,本文引入博弈论对证券化模式下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履行机制及行为作出价值分析。第四,通过细分铁路融资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基于VaR风险模型,论证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潜在金融风险因子。第五,以德国高铁建设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德国铁路证券化融资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在铁路存量资产盘活、降低融资成本、强化融资风险管控叁个方面的作用。第六,结合中国铁路产权特点,以济青高铁PPP资产证券化为例,提出因中国铁路复杂产权结构特点,适合采用复合型现代融资工具。最后,本文基于上文建立的理论框架,对中国未来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应用及方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首先,中国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模式应用具备相应环境条件,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设施领域应用较少,资产证券化等现代融资工具是缓解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的有效渠道。另外从德国铁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铁路领域的资产证券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中国现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制,可以较好满足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其次,与一般债券融资、上市融资、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相比,信托型资产证券化模式对盘活铁路存量资产,拓宽城市铁路设施融资渠道,扩大铁路项目融资规模,提升铁路产品的市场竞争活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叁,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与风险隔离机制与信托模式的独立性以及节税性相结合可以极大降低中国铁路融资成本。铁路公司利用信托模式的独立性和节税性可以实现其资产盘活的同时促进基础资产交易成本的降低。第四,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资产证券化中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的制度组合,有效管控铁路建设融资的风险。信托制度与资产证券化融资体制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以为铁路公司资产保值增值,扩大融资规模,还可以运用信托体制的独立性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提升铁路行业融资质量。第五,德国铁路产权边界清晰,政府买断铁路债务,有助于高铁项目公司采用市场化手段引进战略投资者解决标的资产资金不足问题。中国铁路处于混改阶段,铁路资产产权边界模糊,以济青高铁为例,单纯某一种现代金融工具很难发挥融资特点,复合的PPP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铁路尤其高铁实现实体和资本相宜补充的有效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通过界定铁路存量资产产权边界,有效利用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现代融资工具盘活铁路存量资产,降低铁路融资成本,产融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铁路建设。

张晓楠[4]2016年在《新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是当今比较先进的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被充分的使用并趋于成熟。虽然我国引进资产证券化比较晚,但最近几年资产证券化的规模飞速扩大,这也说明了这种融资模式被大家广泛的接受。但是,这种融资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领域应用还不是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新疆。目前,新疆正处于全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无法满足,急迫需要拓展现有融资渠道。所以,有必要运用资产证券化去为新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同时,因为各方面的条件基本已成熟,所以运用资产证券化去为新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的可行性是非常强的。本文第一章主要对新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相关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第二章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主要涵盖基础设施证券化概念、特征、原理、基本交易框架、交易主体等。第叁章本文通过对新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资金来源、融资需求与现有融资渠道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疆现在急需引入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为新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同时还对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中的优势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对新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全面设计,同时还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的成功实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案例的相关经验,并且详细地研究了新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交易结构与运作程序,还针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给予了预防与控制措施。最后一章对如何推进新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吴俊廷[5]2017年在《城市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在面对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国家提出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点。建设管廊不仅能带动投资,而且也起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调整投资结构的作用。随着PPP模式的提倡,管廊建设大量以PPP模式进行建设,但在城市管廊PPP项目实施中亦面临项目投资回收期长、融资成本高、项目投资收益低等问题,使得管廊PPP项目推进困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低。本文在经济环境分析、政策梳理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资产证券化融资在管廊PPP项目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城市管廊PPP项目推行中的困难,促进我国综合管廊PPP项目良性发展。首先,论文对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理论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对比,解析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相对传统融资的差别与其特点。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与其操作的核心步骤,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满足对原始受益人和基础资产的要求,其核心步骤为确定基础资产现金流、基础资产风险隔离、进行信用增级、证券化产品方案的设计。理论的研究为文章后续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论文对综合管廊PPP项目实施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探讨,其主要是对综合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其运作模式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文章结合综合管廊PPP项目的特征,判断分析了其资产证券化的条件符合性,而后分析了其与资产证券化的契合性,并对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支持及项目干系人的态度进行了分析。而后文章从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现金流、风险隔离、信用增级措施、产品方案设计进行了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的设计分析,以此提出了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之后,文章对设计的综合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效益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通过资产证券化引起的综合管廊PPP项目公司的内部收益率的变化与投资回收期的变化。文章在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现金流和资产证券化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改进的静态利差法对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定价,分析资产证券化资金池的现金流,而后建立基于资产证券化的管廊PPP项目公司的全周期现金流计算模型,以评估其资产证券化的效益。最后,对C市综合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实现资产证券化及其效益的措施与建议。通过效益分析计算了 C市管廊PPP项目在运营正常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的效益,并通过对C市管廊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的解析,分析资产证券化效益实现的关键因素,提出基于资产证券化应用的措施与建议。

张曼[6]2010年在《武汉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证券化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全球最先进的融资技术创新。目前的武汉市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划时代发展的历史时期,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与武汉市财政资金有限、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形成了建设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矛盾。因此,采用资产证券化为武汉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具有必要性。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武汉市进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也已经具备一定条件,是可行的。本文分析了武汉市进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征、原理、交易主体、基本交易架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融资渠道及资金缺口,对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主要是城投公司的融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找出了目前各种融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资产证券化与其他项目融资方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不同及优势,并分析了采用资产证券化为武汉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所具有的优势以及所具备的各种条件,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点。最后设计了武汉市进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方案,分析了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借鉴点,对基础资产的选择、参与方,发行、交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操作过程中的风险提出了控制措施。

周坤[7]2007年在《信托模式在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基础设施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特性,如何集中足够的资金来确保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传统融资方式,如利用外资、金融机构贷款等,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而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性使得融资方式创新成为必然,资产证券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开展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目前我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资产证券化仍然面临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信托模式可以避免法律政策上的限制,其运作机制完全符合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的本质要求,因此,信托模式可以成为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研究如何利用信托模式开展资产证券化,对加快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章组成,从阐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开始,介绍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情况以及融资困境,并指出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由第2章组成,主要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资产证券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资产证券化融资结构;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程序等,并对资产证券化的收益、成本与风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实意义。第叁部分由第3章至第4章组成,重点论述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和相应机制。城市基础设施优质资产的收费权益可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信托机制的确立及其“风险隔离、权益重构”的特征则为以“信托分层”方式实施证券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就收费证券化的交易结构、风险控制、信用增级、信托受益合同的设计及其发行定价等问题作了具体而深入的探讨。最后,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今后进一步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所需要的环境与制度保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并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为例,尝试应用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方式对其进行融资方案的初步设计。

王晓琴[8]2008年在《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作为以资产预期收益为导向的结构化融资方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各个应用国家的丰富和发展。但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在我国尚处于理论研究和试点阶段,并未实质性开展。因此,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设计对解决当前融资困境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为研究主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进行研究。理论层面主要是对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实践层面首次系统的对国内外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构建了两套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信托型模式和公司型模式,并对两种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目前信托型SPT模式应是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也是理性、最明智的选择。新《公司法》的颁布为我国设立公司型SPC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介入,国有独资公司型SPC模式可望成为我国目前设立SPV的较为迅捷、成本较为节约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推动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最后结合模式的设计和我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叁条建议:完善法律制度,必要时建立统一的《资产证券法》;适度的政府介入,为资产证券化保驾护航;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规范培育中介机构。

于洋[9]2012年在《我国基础设施信托运作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出台(加之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从制度上奠定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理财机构地位,信托公司开始了由融资平台向专业理财平台的转型。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主流业务品种纷纷遭受重创:证券投资信托因中国证监会暂停信托公司新开立信托证券账户而萎缩;信政合作因受国务院对地方融资平台清理而停滞;银信合作因不符信贷政策调控意图而被叫停;房地产信托因银监会要求对房地产项目业务合规和风险自查而萎靡。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理论上去研判哪些业务可以作为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及该类业务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基础设施信托可以作为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之一。本文在基础设施信托研究框架下,以财产运用方式不同,将基础设施信托产品划分为贷款运用、股权投资、权益投资、组合投资四种类型;在股权投资信托中,以投资对象是单一项目还是行业不同,将股权投资信托划分为单一股权投资基础设施信托和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两类;在权益投资信托中,以对收益权的处置不同,将权益投资分为收益权投资和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两类。全文分别对基础设施信托产品四种不同类型的信托产品进行了理论、运作模式、案例分析,并利用波士顿矩阵原理分析各个不同类型信托的发展趋势。贷款运用信托理论依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因为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小额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成本较高,一般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规模很大,单一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投资者就无法从市场上获利。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将很多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那些最有可能产生信贷风险的借款人往往是最积极的借款人。解决逆向选择重要的方法是金融中介和抵押物或担保。金融中介具有分辨信贷风险高低的能力,可以将资金借给资信良好的借款人。抵押物是借款人承诺当发生违约时,交由贷款人支配的财产,担保是借款人在发生违约时,由担保机构保证在借款人没有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时,负责支付借款人应付而未付的本金和利息,这些措施能一定程度上减少逆向选择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这也是抵押物或担保是债务合约中常见的风险防范措施之一。道德风险是金融交易发生之后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借款者可能投资一些在贷款者看来不愿意其从事的风险较高的项目。解决债务市场道德风险方法主要有限制性条款和金融中介。通过限制性条款可以使借款人的投资符合贷款人的意愿,这也是在债务合约中较常见的风险防范措施之一。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自身封闭式的监督使得借款人投资符合其意愿,同时还可避免他人免费搭便车,因而能够获益。在贷款运用信托中,信托公司利用其自身金融中介地位和采用政府信用和保证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是上述理论运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焦作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托项目”案例分析,发现其采用的人大承诺、政府信用和第叁方企业担保风险控制措施至今仍是信托公司基础设施贷款运用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符合上述理论分析。贷款运用信托目前是信托公司的金牛业务。一是发行规模占比52.1%,市场份额中位列第一。二是受监管法规制约和地方政府未来可发行地方债影响,发展前景可能不佳。信托公司在合规前提下还可继续从事该业务,同时应加大对投资类业务的研究开发力度,提升主动管理财富的能力。股权投资信托理论依据是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分离的,掌握控制权的管理层可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而行事,股东很难了解管理层的行为,并防止管理层在决策时出现浪费和欺诈行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手段有股东监督、政府管制增加信息、金融中介、债务合约等。股东监管成本很高,经济学家称之为“昂贵的状态检验”;政府管制增加信息并不能完全消除委托代理问题;金融中介必须通过委派人员成为董事会成员,有效监督公司的活动,才可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用债务合约代替股权合约也是解决方法之一,因为债务合约不需要经常对公司进行监督,只有当公司不能偿付债务时才需要贷款人对公司进行深入了解。单一股权投资信托以“上海外环隧道资金信托计划”为例,研究发现单股权投资信托不具有规模经济,不能很好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单一股权投资信托目前是信托公司的瘦狗业务。一是发行规模占17.23%,占比较小。二是由于信托公司不能代表投资者有效发挥参与管理作用,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募集资金规模有限,不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单一项目股权投资不具有风险分散功能,所以前景不佳。信托公司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参与,积累经验,为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方向发展打下基础。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以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基础设施基金为例,分析了其成功的9个因素,指出其符合了至少3个经济理论,分别是具有规模经济,有效缓解了委托代理问题,符合“干中学”效应。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对信托公司而言是幼童业务。一是市场份额少,目前仅有3只这样的基金。二是从理论分析上,基金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基金要素构建及现实需要使基金具备了现实条件。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前景很好,信托公司应积极试点,积累经验,对该业务予以培育。现有的收益权投资与贷款运用原理一致,只是还款来源上的区别,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对其进行解释。收益权投资以“乌鲁木齐客运出租汽车营运权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发现其设计理念和风险控制措施完全是贷款运用的思路。收益权投资信托对信托公司而言是瘦狗业务。一是市场份额发行规模占比21%,二是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优势明显(较低融资成本),收益权投资信托在未来会面临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巨大冲击。信托公司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参与,逐渐掌握基础设施不同行业收益权现金流特点及风险点,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打一下良好基础。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是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资产证券化大大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在资产证券化结构,各个参与方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专业化的技术运作使得每次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资产证券化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首先SPV对基础资产选择要进行现金流分析,以确保基础资产具备偿付能力,其次SPV及其聘请金融服务对基础资产要进行信用增级(收益权分级,银行担保等),再次聘请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这一过程SPV确保资产质量信号真实,增级机构和评级机构使信号增强,缓解了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者对基础资产的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内部产品设计理论依据信托原理和资产证券化原理,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技术是破产隔离,要想实现破产隔离,必须解决“真实出售”和设立SPV,以信托公司为SPV,可以同时解决上述2个问题,原因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契合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要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叁种模式中我国最合适的模式是信托模式。原因是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理契合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要求;相关基础制度如会计核算、资产转让、信托计划发行、收益权转让满足资产证券化真实销售、法律效力、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要求;现有金融机构可以满足信用增级和评级要求。而其他方式或多或少存在瑕疵,不适合作为我国现有资产证券化模式。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对信托公司而言是幼童业务。一是信托公司开展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业务为零,二是从产品设计看,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符合信托原理和资产证券化技术要求,5.4.2分析了信托公司担任SPV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从基本原理看,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各方参与机构专业化、重复性运作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各方参与机构在过程中的信息增强作用提高了投资者对基础资产信息的信任,提升了投资者对基础资产偿付的信心。组合运用信托理论基础是投资学中的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资产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资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尤其是资产间关联性极低的多元化资产组合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使资产组合的投资风险趋向于市场平均风险水平。该理论强调构成组合的资产应当非相关和多元化。在组合投资信托产品中,组合中持有的不相关基础设施资产越多,其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效果就越明显。组合投资信托以“中信远景基础设施投资信托计划”为例,认为其具有较弱的风险分散作用,没有较好的风险分散主要是囿于目前基础设施领域有限的投资范围和信托公司较弱的投资能力。组合投资对信托公司而言是幼童业务。一是市场份额小,发行规模占比8.6%,二是组合投资信托符合投资学中的资产投资组合原理,前景较好。不过,我国现有的组合投资信托规模有限,投资资产范围有限,不能很好发挥分散风险作用,更关键因素是受托人投资能力较弱。随着受托人投资能力的提升,可供投资资产范围扩大,资金募集规模的扩大,这类产品未来会有较好市场表现。综上,本文以基础设施信托为研究框架,按运用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依次对每种类型进行了理论、运作模式、案例、发展趋势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潘胜强[10]2007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城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出发,针对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参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划分成“城市能源动力系统、水资源和供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六大系统。对城市政府来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是其面对的重大问题。本论文第一章比较全面地综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进展状况,归纳了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对城市基础设施单个项目的投融资管理研究已较深入,特别是项目区分理论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中的应用,基本上将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招商引资建设,城市政府主要是承担项目合同谈判和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准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政府则承担着项目的筹资建设和管理工作。如何从城市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以及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的绩效予以评价(测度),以便提高和改善管理水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试图进行探索。在比较全面地综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第二章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规范了有关概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是站在城市政府这个管理主体的立场,来研究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政府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和全社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一段时间内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引起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变化的综合评价。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第叁章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投融资模式。包括社会投资主体以BOT为代表的项目融资模式(一般用于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ABS模式(一般用于已投入使用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城市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的财政性投资模式(含贴息、补助等)、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模式、发行股票融资模式,以及城市政府主导的城市经营模式等,并对各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适应的投融资模式进行了研究。第四章利用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来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借助两个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提出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合理性,目前大多数城市建立了类似的偿债基金,用于偿还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提出了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相结合、与ABS资产支持证券化模式相结合、与TOT项目融资模式相结合的叁种融资创新模式,当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达到一定规模后还可采取直接投资模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第五章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和独立性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统计指标中选取18个指标,根据国际国内统计数据和有关技术规范,给出统计指标依据指标值的计分办法,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获得相应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的叁种方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一段时间内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变化量与人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的比,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绩效的评价值。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叁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绩效的两种评价方法。并利用本论文的评价方法对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第六章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优化决策问题,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优化决策的概念模型。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用最优投资组合使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即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绩效最佳。

参考文献:

[1]. 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研究[D]. 全桂华. 中南大学. 2004

[2]. 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应用研究[D]. 叶邦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

[3]. 基于产权视角的中国铁路信托资产证券化影响机理研究[D]. 王一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新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 张晓楠. 新疆财经大学. 2016

[5]. 城市管廊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研究[D]. 吴俊廷. 湖南大学. 2017

[6]. 武汉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D]. 张曼.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7]. 信托模式在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D]. 周坤.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8]. 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D]. 王晓琴.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9]. 我国基础设施信托运作与发展研究[D]. 于洋.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1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 潘胜强. 湖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产证券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