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
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较为常见的囊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大、小涎腺及泪腺,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生长缓慢,侵袭性强,易于侵犯神经。肿瘤切除后常易复发,晚期发生远处器官转移。但临床过程较为缓慢,即使肿瘤复发、转移也可生存多年。本文通过对12例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20-66岁,平均46岁。发病部位,腮腺5例,颌下腺3例,舌下腺2例,上腭2例。病史从2个月至3年不等,肿块直径最小2cm,最大达7cm。发生于腮腺者中有2例肿块达4-7cm,固定明显面瘫,1例发生溃烂。所有腮腺来源者和颌下腺舌下腺来源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钝痛或剧痛,而上腭患者2例发生溃烂外,病史普遍偏短。
根据UICC(1987)恶性肿瘤TNM分类及临床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临床Ⅰ、Ⅱ、Ⅲ、IN期分别为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3例,IN期4例。
2治疗与结果
3例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均行腮腺浅叶或全腺体切除术。凡有发生溃烂、基底固定、面神经无法分离者,面神经不予保留。发生于颌下腺及舌下腺均行颌及舌下腺连同肿瘤切除术+舌骨上清扫术。发生于上腭者均行上颌骨一次全切除术。安全边缘在肿瘤边缘外1.0-1.5cm。凡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者均视为有转移,均行常规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2例行预防性颈淋巴清扫术。12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本组12例中1例失访,11例随访,随访率91.7%。1例术后1-2年死于局部复发(为T4患者),1例于术后3年死于局部复发及转移,3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6.7%、33.3%,和国内外大部分专家统计资料大体一致。
3讨论
3.1腺样囊性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为好发年龄。本组40岁以上者9例,占75%,在发病性别上女性高于男性,各家资料表明女性发病与男性之比大致在1.7-2.1。本组资料与之基本相符。
3.2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以易于复发及转移为其主要的临床特点。腺样囊性癌占涎腺肿瘤的14.5%,占涎腺恶性肿瘤的41%,此病更常见于小涎腺、大涎腺中,多发于腮腺。有人认为发病部位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肿瘤发生于小涎腺者预后更差。由于涎腺更易于向周围浸润,造成手术难以彻底切除肿瘤。
3.3一般认为实性型表现为早期复发及转移,预后较差。但实性型较为少见,约占全部肿瘤的10%。本组病例中只有3例,其中1例死亡。由于多数腺样囊性癌均由多种结构类型组成,单一类型者并不常见,有人根据三种组织类型在肿瘤中所占的比例将腺样囊性癌分为三级,一级以小管型为主,三级实性型所占比例超过30%。三级者预后最差。他们认为是否出现实性结构是预测肿瘤临床行为的最可靠的组织学特征。一般为临床分期都与肿瘤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晚期肿瘤的预后差,本组复发的8人中4人发生死亡,而未复发者4人无人死亡。说明复发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切除肿瘤才安全,本组病例在肿瘤外1.0-1.5cm切除,切缘均为阴性,对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者切规为转移而施以颈淋巴结清扫术,发生腮腺伴有明显面瘫者不予保留面神经。
Garden等研究了198例经手术及放疗的患者,认为两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控制肿瘤复发,他们认为放疗剂量应掌握在60GY,腺样囊性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肝、骨。淋巴结转移较少见,本组3例发生远处转移,2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双肺转移,对于为何双肺转移较多的原因还不清楚,本组病例最长者双肺转移带瘤性存活了4年。因此也有人认为远处较移并非局部手术切除的禁忌症。但肝及骨转移患者则预后差。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二医学院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5月18日-5月19日.
[2]余树观等编.头颈部恶性肿瘤.第1版.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90:396-397.
[3]王玉清.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形态与临床关系.中华口腔杂志,1978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