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疟疾患者的针灸辨证论治

20例疟疾患者的针灸辨证论治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目的:探讨疟疾患者的针灸辨证论治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20例疟疾患者,对其临床针灸观察分析。结果:本组20例疟疾患者中,针灸一次治愈者9例,二次治愈者6例,五次治愈者3例,七次治愈者2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成功,有效率为100%。结论:对疟疾患者实行针灸辨证论治,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疟疾;针灸;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87-02

疟疾指的是由于疟邪、风寒、暑湿、瘴毒等侵犯人体所诱发的发作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毛孔竖立、寒战、壮热、头痛、大汗淋漓等,待退热后身凉,如此反复寒热,偶有停歇。根据病因与证候特征,可将疟疾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痢疟、瘴疟、疟母等六类,主要法则为和解少阳,截疟止疟,并依据疟疾类型采取辨证施治[1]。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20例疟疾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28.16±5.47),全部患者均行针灸辨证论治。

1.2方法

1.2.1正疟患者肢体乏力、酸楚、战栗、畏寒,然后全身灼热,面赤口渴,大汗淋漓后停止,观其苔薄白、脉弦。应在患者疟疾发作前1~2h时针灸治疗,穴位包括大椎、中渚、间使、后溪,并采取诸穴结合的泻法[2]。其中大椎、间使可祛邪截疟;中渚可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后溪可宣解疟邪。

1.2.2温疟患者与正疟发病过程相似,但有热无寒或热甚寒微,甚至突然神昏、痉厥、谵妄等,观其舌红苔黄、弦数。应在患者委中、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于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等穴用泻法[3]。其中委中、大椎可清泻截疟;十二井可清热凉血并安神;曲池、外关、后溪可清泻熄风、开窍醒神;陶道可清泄阳热。

1.2.3寒疟患者与正疟发病过程相似,但有寒不热或寒甚热微,倦怠嗜卧,纳呆泛恶等,观其舌淡苔白腻,脉弦迟。应在患者大椎、至阳、睥俞、中脘等穴采取补法,并于间使、足三里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法[4]。其中大椎、至阳可祛寒止疟;脾俞、中脘、间使、足三里可温中益气,调和少阳枢机。

1.2.4痢疟患者与正疟发病过程相似,且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胸闷呕逆等,观其舌淡苔腻,脉弦细。应在患者大椎、后溪、合谷、中脘、天枢等穴采用泻法,足三里穴采用平补平泻法,商阳穴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5]。其中大椎可疏解阳热;后溪可驱邪外出;合谷、商阳可清泻祛热;中脘、天枢可清肠胃湿热,调理肠胃之气;足三里可化湿健睥益气。

1.2.5瘴疟也称为疫疟,分为热瘴、寒瘴两类,前者壮热不寒或热盛寒微,持续不散,头痛剧烈、胸闷呕吐、尿红便结、声音嘶哑,甚至突发神昏、痉厥等。后者寒战少热或寒盛热微,腹痛腹泻,甚至神昏不语,观其苔白厚腻,脉滑。患者处方中的诸穴与温疟和寒疟相同,并随症加减。如患者头痛剧烈时,可加风池、太冲、太阳;如患者腹痛腹泻时,可加枢、气海、足三里;如患者剧烈呕吐时,可加内关、中脘、内庭;如患者天神昏谵语时,可加人中、劳宫、中冲、涌泉。

1.2.6疟母患者久经不愈、遇劳即发、四肢乏力,且胁下痞可触及肿块,观其舌淡红、苔薄,脉细涩。应在患者痞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采用补法;膈俞、章门、天冲、陶道采用平补平泻法[6]。其中痞根可化积消痞,散结活血;足三里、三阴交可补气养血;膈俞可活血化瘀;陶道可治疟效穴。

2.结果

本组20例疟疾患者中,正疟7例(35.00%),温疟5例(25.00%),寒疟3例(15.00%),痢疟2例(10.00%),瘴疟2例(10.00%),疟母1例(5.00%),全部患者均行针灸辨证论治。其中一次治愈者9例(45.00%),二次治愈者6例(30.00%),五次治愈者3例(15.00%),七次治愈者2例(10.00%),故全部患者均治愈成功,有效率为100%。

3.讨论

疟疾是通过蚊叮咬或输入的血液带有疟原虫,从而感染疟原虫所诱发的虫媒传染病,其中在人体寄生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包括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前两者在我国较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大汗淋漓等,且发作伴有周期性规律,患者长期多次发作后,易引发贫血及脾肿大,故应给予高度重视。对患者采取血象检查,如发热时则白细胞轻度增高,反之减少,长期发作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显著变少;同时,对患者体内的疟原虫进行检查,血涂片时阳性者即可确诊,但必要时应进行反复多次检查,甚至可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7]。患者疟疾发作期间,应卧床休息,慎于起居,防止受到风寒,寒战时多加棉被,高热时合理的降温,并于出汗后多饮用开水。本病患者患病期间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切忌油腻或辛辣饮食。当确诊为传染性患者时,应及时做好预防,防止传染他人,并于病情好转后,继续坚持治疗。采用西药治疗疟疾患者,毒副作用较大,且复发率过高,而针刺大椎等穴位,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白血球计数,还可提升其人体正气[8]。总而言之,对疟疾患者行针灸治疗时,应对其采用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并尽量在发作前1~2h进行,可有效提高治疗效,降低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戴文敏,王瑄,耿向东,等.中医针灸治疟疾的临床举隅[J].中外健康文摘,2012(33):413-414.

[2]李作伟,李平.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洲疟疾发热患者的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6,29(22):199-200.

[3]翁静,谢科,李洪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疟疾临床疗效观察[J].人人健康,2016(16):94-95.

[4]周瑶.针灸治疗寒战[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2):284-285.

[5]王敏,关忠新.中医诊治疟疾[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414-415.

[6]李成.疟疾的中医诊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5):279.

[7]林明欣,朱建平,张萌.中医治疗疟疾之理论争鸣[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1):3821-3823.

[8]邵祥稳,张庆华.疟疾823例临床特点分析[J].河南中医,2014(b06):338.

标签:;  ;  ;  

20例疟疾患者的针灸辨证论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