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皖南241001)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特点,总结护理对策。方法:2015年2月-2016年3月,筛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7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综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5日后,组内对比观察组SAS、SDS、CASS评分低于干预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室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往往伴有焦虑抑郁、心理压力过大问题,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负面情绪。
【关键词】心内科;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194-02
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整体健康管理,疾病本身是重要的心理应激源,患者负面情绪较健康人群更重。对于住院患者而言,社交减少、经济花费增加、疾病所致躯体负担等都可能加重患者负面情绪。心内科住院患者多见慢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风险、心血管事发生率较高,急性发作时患者往往有濒死感,心理负担更重[1]。负面情绪会影响内分泌、代谢等系统组织器官功能,大量报道显示猝死与急性心理应激关系密切,加强心内科患者的心理管理非常必要[2]。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3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心内科住院患者,预计住院时间>5日;②认知精神正常;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研究;②参加其他研究。入选对象140例,其中男102例、女38例,年龄34~78岁,平均(63.1±5.2)岁。疾病类型:慢性器质性心脏病84例,心肌炎34例,其它22例。并发症:心律失常52例,慢性心力衰竭61例。从ICU内转入24例。APACHEⅡ评分(17.4±2.5)分。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72例。有住院史31例,有手术史15例。受教育年限(7.4±2.4)岁。卡氏(CASS)普通心理压力量表评分(28.4±2.4)分。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70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来源、疾病类型、病史、受教育年限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针对心理状态,主要进行简单的安慰,注意口头叮嘱,如“不要太担心,越着急康复越慢”,简单的阐述平复心情对于疾病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陪护家属,进行简单的口头叮嘱,要求注意陪伴,不要刺激患者。
1.2.2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认知-行为干预:①进行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发放宣传手册,阐述疾病与负面情绪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采用数据列举法、举例法等方法,让患者认识到管理情绪的必要性,过于沉重的心理负担反而可能刺激心血管事件的发生;②提倡合理的宣泄,积极主动的与他人沟通,主动说出自己的顾虑,护士与家属是可以依赖的人,不要有过多的鼓励。
(2)传授情绪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情绪转移、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在出现负面事件时,如家庭矛盾,需深呼吸几次,以缓解愤怒等情绪;在夜间睡前,进行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以改善身心状态;不断暗示自己,有宗教信仰者,可采用仪式性的祈祷等方法,暗示自己。
(3)运动引导法:若条件合适,可进行适量的运动,住院期间,也可进行户外运动,多看一看自然风景,舒畅心情。
(4)心理治疗:每周至少1次,通过专业的心理支持技巧帮助患者强化人格与建立成熟防御机制,在治疗前需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人格,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对比法等心理学技巧,使患者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性格缺陷,逐步克服这种缺陷,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畅想未来、以积极的角度看问题等,必要时进行灵性教育,就生命意义、死亡的问题进行探讨。
(5)家属支持:做好对家属的宣教,要求家属多体谅、多鼓励、多扶持、多陪伴,少抱怨,禁止责骂,禁恶言恶语,不要刺激患者,学会基本的心理学技巧。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5日后,抑郁自测(SDS)、焦虑自测(SAS)、CASS评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日后,组内对比观察组SAS、SDS、CASS评分低于干预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观察组未见心血管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室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5日后心理量表评分对比(x-±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与干预前相比,*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在干预前患者SAS、SDS、CASS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且均高于正常值,提示患者普遍伴有焦虑、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科室、生理心理因素、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较高,心内科患者是猝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风险人群,死亡是生命总结,几乎所有的人对于死亡都伴有强烈的恐惧,这是生命的本能,死亡所带来的压力是心内科患者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3]。此外,患者躯体不适、住院花费、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都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来源。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如社交障碍、对拒绝敏感等,这些也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观察组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以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主动心理治疗。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SAS、SDS、CASS评分显著下降,负面情绪得到初步控制。帮助患者强化人格与建立成熟防御机制可使患者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谭纪萍,刘瑛,王鑫,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老年健康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35.
[2]党晓红.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脏性猝死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2(9):123-124.
[3]刘鹏,刘腾飞,黄颍,等.交感神经与心源性猝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9):100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