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热介质论文-李杰,王峰,石晶,侯锦锋,蔡淑红

导热介质论文-李杰,王峰,石晶,侯锦锋,蔡淑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热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导热介质,挥发损失,乙二醇浓度,温度

导热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王峰,石晶,侯锦锋,蔡淑红[1](2019)在《太阳能导热介质挥发损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太阳能导热介质使用中的挥发损失问题,分析了挥发损失来源和气相挥发物组成,并对乙二醇浓度、温度和时间等气相挥发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乙二醇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都会增加导热介质的挥发损失。基于分析结果,对导热介质的合理补加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S1期)

覃超,程浩杰[2](2019)在《塔式光热电站导热介质熔盐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式光热电站是利用若干定日镜发射太阳辐射到光塔吸热器,加热熔盐,然后被加热后的熔盐进入蒸汽发生系统或被熔盐罐进行储存。在整个过程中,熔盐始终作为导热介质贯穿其中,进行蓄热和换热。本文将根据熔盐特性,参考摩洛哥努奥叁期现场化盐过程和熔盐运行流程,对塔式光热电站导热介质熔盐进行浅析,便于对光热电站中熔盐的现场化盐和调试、运行提供整体思路。(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褚召祥[3](2019)在《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理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介质导热系数是表征其热传导能力的基本物性参数,该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能源与环境领域诸多岩土传热传质有关现象、作用和灾害产生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的精度和准确性。但是,由于岩土介质的复杂性,针对其导热系数确定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相对于岩土传热传质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的热度而言,存在明显的滞后。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叁种方法,聚焦岩土介质多组分-多孔结构特征,对其导热系数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复合材料有效特性研究基本混合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适用于多组分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的精度、应用范围及其一般性变化规律。针对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统一表达式不能够有效退化为串联模型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与退化过程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组合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基本混合理论模型的算术平均组合结构模型预测导热系数精度最优,是目前已有文献对该类组合结构模型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主要原因。其次,以多尺度研究的均质化思想为基础,聚焦颗粒几何形状特征,补充和改进了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圆柱形单元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与原模型相比,改进型模型提高了与实验测试结果的吻合度(与实验结果的差异性比值由1.58降至1.27);补充型模型则与原模型组成了完整的孔隙率覆盖[0,1]全范围。进一步通过土水特征曲线类比,提出了统一性岩土介质土-水-导热系数特征曲线及其演化概念模型,揭示了不同组分-结构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随饱和度增加呈现出的“凸形”与“凹形”增长关系,可统一表征岩土材料导热系数与饱和度关系曲线。再次,引入分形几何理论描述岩土介质孔隙结构,给出了通过孔径尺寸分布确定表征单元体(REV)尺度的近似判据,即岩土介质可以近似选择其内部最大孔径5倍的立方体单元作为相关研究的REV。结合土科学中的毛细管模型,考虑孔隙尺度对空气导热系数影响-即克努森效应,建立了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分形-毛细管理论模型,沟通了岩土介质组分、微细观结构与宏观导热系数间的关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传统欧式几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和途径。最后,采用SEM和CT技术对典型岩土试样表面与内部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可视化分析,以CT图像叁维重构模型为基础,开展了一维稳态导热有限元模拟,并对本文理论、实验与模拟叁种不同方法获得的导热系数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组分导热系数的差异性使岩土介质复杂孔隙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各向异性影响温度场分布,导致不同相边界热流发生汇聚、发散和变向,改变了导热过程的换热量,最终引起岩土介质导热系数的变化、造成了该参数研究工作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8)

钟洪宇,熊璐杰,陈涛[4](2019)在《一维非稳态多层介质导热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一维非稳态多层介质的导热问题,建立了导热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解代替解析解的方法,求得导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的情况。首先,建立各层介质热传导的偏微分方程,确定了该方程的定解条件,从而得到了一维非稳态多层介质导热的数学模型。其次,由于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难以求解,所以利用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的解析解用数值解代替,再运用Crank-Nicolson方法将差分后的方程转化为叁对角线性方程组,利用追赶法进行求解。最后,将所建立的导热模型运用到实例中,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物理》期刊2019年01期)

林金堵[5](2018)在《绝缘介质层直接导热印制板——高导热化印制板(1)》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概述了导热性介质覆铜箔基板的特征,按其导热系数的等级可归纳为五类。通过开发导热绝缘有机聚合物和导热绝缘无机物可以得到导热率为0.2~100 W/m.K或更高的覆铜箔基材。这些导热性介质覆铜箔基材所形成的PCB基本上可以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印制电路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李杰,侯锦锋,姜燕,蔡淑红,苏玲燕[6](2018)在《浅析不同类型导热介质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太阳能导热介质进行了对比介绍,包括物理性质和毒性等方面,为太阳能导热介质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张凤梅[7](2017)在《分形多孔介质的导热和流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介质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多相混合物,它具有很好的换热和蓄热的性能,同时它是一种常见的分形多尺度结构。传统研究成果多是分形理论解及相关的经验关联式,有很多局限性。多孔介质热质传递包括导热和流动换热两个重要的过程。那么本文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分形多孔介质内的导热和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换热、流动特性与结构参数(尺度、孔隙率和分形维数等)的关联。首先,对多孔介质均匀颗粒群结构进行了二维稳态数值模拟,将结果与文献中的公式进行对比分析,为其提供了数值验证。然后针对呈Sierpinski地毯配置的分形颗粒群,详细研究其导热特性,导热系数比分别为10:1、100:1和1000:1。研究表明:各级分形体温度场和热流分布具有自相似性,方形柱群的等效导热系数与尺度近似成幂函数关系,并与电-热阻模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中采用倒角方法,讨论了方柱角部奇点对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然后,针对两种不同分形维数的分形结构,对其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形多孔介质结构的流线呈现弯曲的特征;在所研究的雷诺数范围内,第叁级分形结构2的换热性能最好。对比分形颗粒群和均匀颗粒群的换热情况表明:分形结构更利于换热。无量纲Nu数与Re数近似成幂函数增长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流动换热特性随尺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多孔介质自相似结构的局部和整体流动换热特性的关联。研究表明:分形多孔介质的流线呈现弯曲的特征,温度场分布有自相似的特点;多尺度级数分形多孔介质的换热量和尺度近似成幂函数增长关系;分形多孔介质结构圆形和方形颗粒群换热相比,圆形颗粒群换热性能较好。多孔分形介质为设计出更为高效的紧凑型换热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对多孔介质的导热和流动换热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7-06-30)

钱维扬[8](2017)在《多孔介质金属泡沫传热热阻及等价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能源紧缺问题也受到愈发广泛的关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绿色、经济的降低能源的消耗,是节约能源的首选方案。多孔介质金属泡沫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工业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兼顾多孔性及金属刚性使其具有强化传热的特点。近年来,多孔介质传热的研究成为热点,对传热模型的描述也日趋成熟,但是在能量方程的描述中,对于多孔介质导热系数的选择仍有分歧。本文针对两能量模型中导热系数的定义,提出一个更符合实际的等价导热系数,并以泡沫铜为例对等价导热系数进行了计算。本文搭建了多孔介质金属泡沫传热热阻测定实验装置,并测得了泡沫铜的传热总热阻、骨架导热热阻以及表面接触热阻。分别对厚度、结构参数、加热功率、压紧力等不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总热阻随压紧力的增大而减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50%以上。通过不同厚度试件数据的推导计算,得到了骨架导热热阻并进行了拟合回归。在孔隙率相近时,孔隙密度(PPI)越大,其骨架导热热阻越小。孔隙密度(PPI)一致时,孔隙率越大其热阻也越大。表面接触热阻对传热的影响很大,并通过计算将试件的表面接触热阻量化。提出并定义了更符合多孔介质传热机理的等价导热系数,基于热阻一致性原则,根据等价导热系数的定义分别计算得到了立方体细丝模型和十四面体模型的有效导热面积。通过骨架导热热阻的实验数据与上述模型参数相结合得出了相应模型的等价导热系数的值。(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1)

唐佳东,贺志宏,穆磊,刘晗,董士奎[9](2016)在《变折射率介质相变过程辐射导热耦合换热RKPM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无网格再生核粒子法(RKMP),采用等效热容法处理相变潜热的吸收和释放,通过求解梯度折射率辐射传输方程处理变折射率问题,建立半透明材料相变过程的辐射导热耦合统一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一维晶体和非晶体半透明材料凝固过程温度响应特性,考虑了折射率变化对相变过程的影响,通过和文献值对比,验证了RKPM能够模拟含有相变过程的辐射传输问题,且具有良好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王刚,魏高升,黄平瑞,刘育松,谢珊珊[10](2016)在《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的有效介质理论基础上,通过考虑辐射换热以及温度、压力等状态参数的影响,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适用于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硬硅钙石型硅酸钙材料被用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理论模型与试验测量值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温度下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均具有较高的精度,此时硬硅钙石型硅酸钙的km(假定为均匀介质的导热系数)值为0.24,但采用同样的km值分析不同压力下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时模型预测值要偏高,说明这时的km不应采用固定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导热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式光热电站是利用若干定日镜发射太阳辐射到光塔吸热器,加热熔盐,然后被加热后的熔盐进入蒸汽发生系统或被熔盐罐进行储存。在整个过程中,熔盐始终作为导热介质贯穿其中,进行蓄热和换热。本文将根据熔盐特性,参考摩洛哥努奥叁期现场化盐过程和熔盐运行流程,对塔式光热电站导热介质熔盐进行浅析,便于对光热电站中熔盐的现场化盐和调试、运行提供整体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热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杰,王峰,石晶,侯锦锋,蔡淑红.太阳能导热介质挥发损失分析[J].现代化工.2019

[2].覃超,程浩杰.塔式光热电站导热介质熔盐浅析[J].低碳世界.2019

[3].褚召祥.多组分—多孔岩土介质导热系数预测理论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钟洪宇,熊璐杰,陈涛.一维非稳态多层介质导热问题的研究[J].广西物理.2019

[5].林金堵.绝缘介质层直接导热印制板——高导热化印制板(1)[J].印制电路信息.2018

[6].李杰,侯锦锋,姜燕,蔡淑红,苏玲燕.浅析不同类型导热介质的区别[J].山东化工.2018

[7].张凤梅.分形多孔介质的导热和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7

[8].钱维扬.多孔介质金属泡沫传热热阻及等价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7

[9].唐佳东,贺志宏,穆磊,刘晗,董士奎.变折射率介质相变过程辐射导热耦合换热RKPM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10].王刚,魏高升,黄平瑞,刘育松,谢珊珊.改进的新有效介质理论模型分析多孔绝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标签:;  ;  ;  ;  

导热介质论文-李杰,王峰,石晶,侯锦锋,蔡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