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技术参数论文-赵印英,王仰仁

灌水技术参数论文-赵印英,王仰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水技术参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田长度,单宽流量

灌水技术参数论文文献综述

赵印英,王仰仁[1](2018)在《畦田灌溉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西部分果园灌水定额偏大的问题,在山西省夹马口灌区果园,根据该地畦田规格、地形条件和实际灌水情况,利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模拟技术和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对灌区叁种土壤表面形态即强入渗、较强入渗、中等入渗情况下的地面灌溉的畦田长度和单宽流量等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叁种土壤入渗类型畦灌优化的灌水技术参数,为方便用户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2期)

王万宁[2](2018)在《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及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华北地区传统耕作模式下水浇地普遍存在土壤耕层逐年变浅、犁底层变厚、耕层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灌水质量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冬小麦播前深松40 cm+旋耕15 cm(PS)、不同畦田规格(畦长50 m、畦宽1.7 m、3.4 m、5.1 m)和入畦流量(30 m~3·h~(-1)、40 m~3·h~(-1))6个试验处理组合,以传统旋耕15 cm、畦宽3.4 m作为对照(CK),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深松耕作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入渗性能、灌溉水流推进、作物生长发育等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土壤入渗Kositiakov模型,并对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模拟研究、灌水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深松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深松较传统耕作能改善冬小麦—夏玉米土壤容重、孔隙度、紧实度,明显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20—3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2)揭示并模拟了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水流推进、土壤入渗特性变化规律,发现入畦流量和畦宽对水流推进时间均有一定影响;入畦流量(40 m~3·h~(-1))和畦宽(3.4 m)一定时,深松耕作畦灌水流推进时间较对照平均延长了5.32 min;采用幂指数函数对水流推进数据进行了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以上。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后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累计入渗量分别提高41.53%、50.08%、12.58%、12.44%,采用Kositiakov入渗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深松后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入渗过程,决定系数R~2在0.92~0.96之间,畦灌灌前入渗系数a值为11.20,入渗指数b值为0.62;灌后入渗系数a值为8.16,入渗指数b值为0.83。深松耕作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播种后和收获后20 cm、40 cm深度处土壤饱和导水率。(3)分析了深松耕作对作物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均显着高于传统耕作,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平均分别提高24.61%和23.11%。深松耕作方式下,畦宽为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1)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节水增产效果显着。(4)采用WinSRFR模型对深松耕作畦灌灌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灌水质量进行了评价,模型对深松畦灌水流运动过程模拟结果较好,不同处理ARE的范围在22%~29%。深松耕作畦灌灌水效率平均为86%、灌水均匀度平均为81%,分别较传统耕作提高2.76%和4.95%,其中,深松耕作方式下,畦宽为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1)的灌水效率为95%,灌水均匀度为86%,优于其它处理组合,灌水质量较好。(5)通过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灌水质量评价等的综合因素分析,筛选出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灌水技术参数最优组合,得到了深松40 cm+旋耕15 cm,畦长为50 m,畦宽为3.4m,入畦流量为40 m~3·h~(-1),坡度为0.0019,改水成数为0.39 h,糙率为0.211,入渗指数a值为0.638,入渗系数K值为118.444 mm·h~(-a)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最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雷国庆,樊贵盛[3](2017)在《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实用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畦灌灌水质量,基于畦灌的水流运动过程及入渗水分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畦灌灌水效果评价指标灌水效率Ea、储水效率Es和灌水均匀度Ed间的相关关系,并以灌水效率与灌水均匀度之和Ead为目标函数,利用灌水效率Ea、畦长L及比例系数k构造约束条件,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实用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汾东灌区北长寿灌水试验点为例,将优化模型与地面灌溉模拟软件Win SRFR结合使用,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优化灌水技术参数组合下灌水效果指标进行分析,表明该实用优化模型可实现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选取。(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07期)

贺玮[4](2017)在《喷灌系统灌水技术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大尺寸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适宜的灌水技术参数,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工作压力、不同喷头间距以及不同风速组合条件下大尺寸半固定式喷灌灌水均匀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工作压力范围内,单喷头的喷灌均匀度系数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呈提高趋势;无风环境下,工作压力为425 k Pa时,喷头间距不大于35和39 m时,灌水均匀度可以达到90%和80%以上,喷头间距控制在35~39 m比较适宜;风速在0~1、1~3和3~5 m/s范围内,喷灌灌水均匀度达到75%以上的喷头间距组合分别为不大于39、30和20 m,说明风速在0~1和1~3 m/s范围时,喷头适宜间距分别为39和30 m,当风速超过3 m/s时,风速是影响喷灌均匀度系数的主要因子。大尺寸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适宜的间距为30~39 m。(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7年07期)

雷国庆,樊贵盛[5](2016)在《基于WinSRFR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多目标模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畦灌的灌水效果,以汾东灌区北长寿的灌水试验为背景,基于Win SRFR软件模拟灌水质量的可靠性,以畦田长度L、单宽流量q和灌水时间t为灌水技术参数变量,分析其对灌水效果的影响,并通过Matlab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包括灌水效率Ea、储水效率Es和灌水均匀度Du在内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该模型存在的模糊性,将模型的目标函数模糊化,对该模型的优化求解进行了研究。根据模糊求解所获得的最优技术参数组合,利用Win SRFR软件模拟,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组合可以有效改善畦灌灌水效果,其优化求解方法可以合理优化灌水技术参数。(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明辉,徐宝山,任晓文[6](2016)在《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优化河西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通过对畦灌不同畦长、畦宽、单宽流量及田面坡度等要素组合下进行灌水试验,分析了其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处理4(畦长5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灌水均匀度为0.87,储水率为0.92,灌溉水利用效率为0.95,除灌水均匀度外其余2指标均较好。结合处理1(畦长30 m、畦宽1.5 m、单宽流量6.5 L/(s·m)及田面坡度1.5‰)、处理2(畦长3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的评价结果,说明当畦田长度控制在30~50 m范围内,入畦流量为3.5 L/(s·m)、畦宽为2.5 m、田面坡度为1.3‰时,各种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均较高。(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雷国庆[7](2016)在《基于土壤常规理化参数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模糊优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改善畦灌灌水质量,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设法对畦长、灌水流量和灌水时间等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进行合理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优化过程涉及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测定、畦灌田面水流运动过程的描述以及畦灌灌水效果指标选取兼顾等问题。然而,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的测定费时、费力,畦灌田面水流运动过程较为复杂,畦灌灌水效果指标众多,评价角度各有不同,灌水效果指标选取困难。针对这些问题,为实现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有效优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研究:(1)针对土壤水分入渗参数获取困难的问题,以山西地区大量的大田灌水入渗试验和相应的土壤理化参数测定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转换函数理论,分别利用线性、非线性和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建立了关于修正后的Kostiakov土壤水分入渗模型参数k、α和f0预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实现了以土壤容重、质地、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在内的土壤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有效预测;(2)为实现对畦灌田面水流运动过程的数值化模拟,以畦灌田面水流运动特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畦灌灌水过程的简化和灌水条件的假定,对完整水流动力模型的动量方程进行了简化,实现了田面水流运动的运动波模型的选取与建立,并利用汾河灌区二支所的畦灌灌水试验资料对建立的运动波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运动波模型可实现畦灌田面水流的推进、消退过程的有效模拟;(3)为实现对畦灌灌水质量的科学评价,本文在分析灌水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灌水效率Ea、储水效率Es和灌水均匀度Ed叁个灌水效果评价指标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经验系数k的引入,确立Ea、Ed为优化目标。并结合影响灌水效果指标的因素分析,选取畦田长度L、单宽流量q和灌水时间t为优化对象,建立了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优化模型目标函数存在的模糊性,利用模糊优化理论,通过引入模糊目标集的线性隶属度函数,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实现了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单目标转化,对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进行了模糊优化选取;(4)通过对土壤水分入渗参数预测模型、畦灌田面水流运动模型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利用Fortran语言实现了基于土壤常规理化参数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一体化模糊优化模型的构建,并以汾河灌区北长寿试验点畦灌灌水过程优化为实例,对一体化模型的土壤常规理化参数、田块基本规格、灌水条件等输入过程,优化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灌水过程和灌后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等输出过程进行了应用展示;(5)基于一体化模糊优化模型对畦灌灌水效果模拟的可靠性,以汾河灌区优化灌水试验为背景,选用畦田长度L、单宽流量q、灌水时间t、田面坡度i、糙率n和土壤入渗参数k、α、f0为畦灌灌水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偏离对畦灌灌水效果波动贡献率进行计算,得出灌水效果指标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为畦灌灌水过程控制和灌水效果改善提供依据。并在特定优化灌水条件下,就畦灌灌水效果对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确立了基于畦灌灌水效果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预测精度控制范围,为土壤水分入渗参数预测模型的正确选取和预测结果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徐家屯[8](2016)在《泾惠渠灌区土壤入渗参数及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95%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方式。泾惠渠灌区作为关中九大灌区之一的大(Ⅱ)型灌区,灌溉方式主要以传统的地面灌溉为主,灌区水源工程单一,河源水利用率低,田间工程设施不完善。同时,随着土壤翻耕措施,灌溉,降雨,农作物生长等影响,导致土壤结构改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及其田面糙率系数在年内差异显着,而该灌区入畦流量在年内基本保持不变,从而导致了灌区灌水技术参数的不合理性,造成了灌水质量评价指标不高,田间水灌溉利用效率低,水分深层渗漏损失严重等问题。随着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条件下,研究灌区畦田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对建设泾惠渠节约型生态灌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常用的地面灌溉模拟软件Win SRFR4.1对该灌区不同灌水时期土壤入渗参数、田面综合糙率系数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不同灌季土壤入渗参数及其田面综合糙率系数的时间变异程度,模拟研究了时间变异性因子对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灌水季节的灌水效果;针对不同灌季土壤入渗参数值及其田面综合糙率系数的变异性对该灌区进行了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组合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田间实测水流推进、消退数据,利用Win SRFR4.1可以较好地模拟优化出考斯加科夫土壤入渗模型参数值,水流推进及消退过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基于此,对不同灌水时期的入渗参数值进行了优化求解,考斯加科夫模型入渗系数值及入渗指数值平均变化范围分别在95.0~210.0mm?hr-1和0.42~0.67之间。(2)在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周期内,由于农耕、灌溉、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耕作层土壤容重存在周期性变化特性,最小值出现在土地深翻冬小麦播种时期为1.15g/cm3,最大值在夏玉米后期为1.35g/cm3,并趋于稳定。利用耕作层土壤容重及土壤质量含水量与土壤入渗参数值进行回归拟合表明,考斯加科夫土壤入渗模型两参数值的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校正R2值分别为0.846和0.741,由此可以在不同的灌水时期通过测量田间耕作层土壤容重以及土壤质量含水率,确定考斯加科夫土壤入渗模型参数值。(3)对灌区土壤入渗参数值及田面综合糙率系数进行时间变异性分析表明,不同灌水时期土壤水分入渗模型系数K、入渗指数α及田面综合糙率系数值n差异性较为显着,均达到了中等变异程度。通过模拟分析比较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值及田面糙率系数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表明单个时间变异性因子对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储水效率均有较大的影响,在优化灌水技术参数时,不能忽略这些因子的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4)不同灌水时期,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值及田面糙率系数的综合变异性作用对畦灌水流推进、消退过程、土壤受水时间及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均达到了显着性的影响。基于此,利用WinSRFR4.1模型针对不同畦长,不同灌水时期,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以入畦单宽流量和改水成数为变量分别进行了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组合研究,优化结果表明灌水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灌溉效果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孙克翠,张新民,金建新,王文娟,苏向荣[9](2015)在《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对沟垄参数和灌水技术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干旱区春小麦垄作沟灌的灌水质量,建立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模型,本试验研究了垄沟参数(垄坡、垄宽、沟深、沟宽)、灌水技术参数(沟长、沟坡、入沟流量)之间的组合对垄作沟灌小麦的生长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垄宽与小麦株高呈负增长的变化趋势;沟长50m、垄宽40cm、入沟流量1.0L/s、田面坡度1/500的参数组合的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的总光合势最高,为0.018(m2·d)/m2,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垄宽的增大,小麦在整个生育期的总光合势降低,沟长与小麦的总光合势呈负相关的关系;沟长50m、垄宽40cm、入沟流量1.5L/s、田面坡度1/1 000的参数组合的小麦产量最高,为9 142.87kg/hm2,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亦最高为29.18kg/(hm2·mm),为试验区提出适宜的春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朱大炯[10](2015)在《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其灌水技术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灌溉大国,但主要采用地面灌溉,并且灌水效率普遍较低,因此,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是发掘农业节水潜力的重要方式。在畦灌系统的设计及运行管理中,准确而简便的估算土壤入渗参数和糙率系数,进而对灌水技术进行优化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这对获得可靠的灌水技术参数组合,提高灌水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本文在借鉴前人灌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田间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依据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田间灌溉试验数据,提出了一种确定地面灌溉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的新方法,分析了灌水质量对畦灌系统主要参数的响应规律,得到了最优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总结如下:(1)选定Kostiakov公式为土壤水分入渗模型,以实测水流推进过程和模拟水流推进过程的偏差平方和最小为参数估算原则,根据田间实测灌溉资料,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WinSRFR4.1软件模拟和Design-Expert统计分析及优化,最后得到最优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系数。为了验证该方法可行性及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将模拟的水流推进及消退过程与实测的水流推进及消退过程进行对比,将模拟值的入渗过程与田间实测的入渗过程对比,将优化的田面糙率和实测的田面糙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和模拟值吻合的非常好,该方法也是可行的,结果也是可靠的。(2)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冬小麦全生育期的3次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和求解,得到不同灌水时期的入渗参数和田面糙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入渗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入渗指数变化不大,而糙率系数逐渐变大最后基本稳定。(3)畦田规格(畦长和畦宽)、入渗参数(入渗指数和入渗系数)、田面参数(田面糙率和畦田坡度)以及管理参数(单宽流量和改水成数)都对水流推进过程、水流消退过程、入渗水分分布和灌水质量产生不同程度影响,3个灌水质量指标(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和储水效率)在参数变化区间一般呈现单峰曲线。各畦灌参数对田面水流运动及灌水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比较复杂,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同时存在,因此,在对灌水技术参数优化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参数进行综合的考虑和选取。(4)基于冬小麦不同时期的入渗参数及糙率,借助地面灌溉水流运动软件WinSRFR进行模拟,定义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和储水效率的几何平均值为灌水质量单一指标,考虑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定额水平以及入渗参数和糙率的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可靠的最优灌水技术参数组合;试验区的合理畦长在80 m~120 m之间,单宽流量在8 L/(m?s)~12 L/(m?s)之间,考虑灌区的入畦流量一般在30 L/s~40 L/s,因此,灌区的畦宽应在3 m~5 m之间,而改水成数取七八成左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灌水技术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华北地区传统耕作模式下水浇地普遍存在土壤耕层逐年变浅、犁底层变厚、耕层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灌水质量不高等问题,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冬小麦播前深松40 cm+旋耕15 cm(PS)、不同畦田规格(畦长50 m、畦宽1.7 m、3.4 m、5.1 m)和入畦流量(30 m~3·h~(-1)、40 m~3·h~(-1))6个试验处理组合,以传统旋耕15 cm、畦宽3.4 m作为对照(CK),于2016—201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深松耕作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入渗性能、灌溉水流推进、作物生长发育等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土壤入渗Kositiakov模型,并对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模拟研究、灌水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了深松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发现深松较传统耕作能改善冬小麦—夏玉米土壤容重、孔隙度、紧实度,明显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20—30cm土层土壤紧实度,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2)揭示并模拟了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水流推进、土壤入渗特性变化规律,发现入畦流量和畦宽对水流推进时间均有一定影响;入畦流量(40 m~3·h~(-1))和畦宽(3.4 m)一定时,深松耕作畦灌水流推进时间较对照平均延长了5.32 min;采用幂指数函数对水流推进数据进行了拟合,决定系数R~2均在0.9以上。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后的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土壤累计入渗量分别提高41.53%、50.08%、12.58%、12.44%,采用Kositiakov入渗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深松后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入渗过程,决定系数R~2在0.92~0.96之间,畦灌灌前入渗系数a值为11.20,入渗指数b值为0.62;灌后入渗系数a值为8.16,入渗指数b值为0.83。深松耕作显着提高了冬小麦播种后和收获后20 cm、40 cm深度处土壤饱和导水率。(3)分析了深松耕作对作物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发现深松耕作对冬小麦—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均显着高于传统耕作,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平均分别提高24.61%和23.11%。深松耕作方式下,畦宽为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1)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节水增产效果显着。(4)采用WinSRFR模型对深松耕作畦灌灌水过程进行了模拟、灌水质量进行了评价,模型对深松畦灌水流运动过程模拟结果较好,不同处理ARE的范围在22%~29%。深松耕作畦灌灌水效率平均为86%、灌水均匀度平均为81%,分别较传统耕作提高2.76%和4.95%,其中,深松耕作方式下,畦宽为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1)的灌水效率为95%,灌水均匀度为86%,优于其它处理组合,灌水质量较好。(5)通过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灌水质量评价等的综合因素分析,筛选出深松耕作方式下畦灌灌水技术参数最优组合,得到了深松40 cm+旋耕15 cm,畦长为50 m,畦宽为3.4m,入畦流量为40 m~3·h~(-1),坡度为0.0019,改水成数为0.39 h,糙率为0.211,入渗指数a值为0.638,入渗系数K值为118.444 mm·h~(-a)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最为适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水技术参数论文参考文献

[1].赵印英,王仰仁.畦田灌溉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2].王万宁.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及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雷国庆,樊贵盛.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实用优化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17

[4].贺玮.喷灌系统灌水技术参数优化[J].节水灌溉.2017

[5].雷国庆,樊贵盛.基于WinSRFR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多目标模糊优化[J].灌溉排水学报.2016

[6].王明辉,徐宝山,任晓文.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6

[7].雷国庆.基于土壤常规理化参数的畦灌灌水技术参数模糊优化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8].徐家屯.泾惠渠灌区土壤入渗参数及灌水技术参数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9].孙克翠,张新民,金建新,王文娟,苏向荣.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对沟垄参数和灌水技术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5

[10].朱大炯.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其灌水技术参数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灌水技术参数论文-赵印英,王仰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