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表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体表,脑卒中,综合征,穴位,针刺,功能,电针。
体表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梁国栋,郑汝钢,菅洪健,张旻海,袁慧琼[1](2019)在《体表针刺电刺激诱发心室纤颤猪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一种经济、简便、安全又高效的心脏骤停(CA)猪模型。方法以12只西藏小型猪为研究对象。使用2根针灸针分别穿刺于心脏左右两侧,一根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与胸壁呈30°~60°夹角插入约3 cm,并调整针柄,直至针柄随心脏节律性跳动而心电图未出现室性早搏改变;另一根插入左侧腋下皮下组织约3 cm,以不损伤重要器官为宜。将2根针柄通过导线与3节串联9V干电池组连接,形成回路及直流电刺激。经皮电刺激3 s诱导心室颤动,以构建CA猪模型,记录模型构建成功率。经4 min非干预期后,根据Utstein模式标准对实验动物进行心肺复苏(CPR),并观察该模型复苏后生存情况。结果 12只西藏小型猪通过经皮电刺激诱导室颤,有11只致颤成功,成功率为91.67%(11/12)。动物模型经CPR后,5只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复苏成功率为45.45%(5/11)。在后续生存观察中发现:成功复苏的动物24 h存活率达100%(5/5),72 h存活率达80%(4/5)。经72 h观察后对成功复苏的西藏小型猪进行解剖,均未发现实验操作所致的胸腹部重要器官明显损伤。结论利用西藏小型猪,采用针灸针与干电池可以成功构建出相对稳定的CA模型。该模型构建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安全及高效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青青,高晓平,宋娟,徐茂婷[2](2019)在《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自建刊(库)开始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的17篇文献中评价方法以临床疗效最多,故以11篇文献中临床疗效作为效应量进行分析。疗效森林图显示,10篇研究的同质性较好,RR=1.332,95%CI [1.245,1.425],P <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效。Begg图及Egger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体表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排尿功能,但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5期)
邹盛国,吴建贤,张金牛[3](2019)在《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呼吸功能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观察组(n=13)。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和呼吸肌肌力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均显着提高(t> 5.075,Z=-3.366,P <0.001),观察组FVC、FEV1、PEF和MIP较对照组提高更多(t> 0.921,Z=-2.746, P <0.05)。结论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及吸气肌肌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孙青青[4](2019)在《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索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且系统地分析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体表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重建的治疗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中国期刊网全文、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所纳入的研究中的参考文献做二次检索,时间从建刊(库)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治疗对比常规治疗、(或体表电刺激治疗+N干预对比N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临床异质性较小的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主要分析的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残余尿量、QOL评分(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LUTS评分(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下尿路症状)等。结果最后纳入16篇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共126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Meta分析结果: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的影响中,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RR=1.332,95%CI[1.245,1.425],P<0.001)、残余尿(SMD=-2.891,95%CI[-3.978,-1.805],P<0.001)、QOL评分(SMD=-1.695,95%CI[-1.959,-1.431],P<0.001)、LUTS评分(SMD=-1.257,95%CI[-1.499,-1.015],P<0.001),与常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体表电刺激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改善排尿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体表电刺激治疗与其他电刺激治疗相比,非侵入性、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用于患者自发生脑卒中排尿障碍后的整个康复阶段中。因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有限,文献质量欠佳,尚需更多研究以支持结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闫玉洁,席江伟,董万斌,赵增喜[5](2019)在《针刺与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24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与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穴位针刺及体表电刺激联合治疗。观察2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第7天胃管引流量、拔除胃管时间等指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与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PGS患者临床疗效显着,有助于患者恢复。(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王海鹏,阮伟华,王兰英,曹聪[6](2019)在《一种基于体表肌电信号通信原理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感与通信原理和肌电阈值不应期算法,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对侧体表肌电信号控制的上肢功能电刺激原型系统。该系统穿戴方便,具有基本的FES功能、对侧控制FES功能以及体表电极刺激和电针刺激两种输出接口。通过对探测端自主肌电脉冲序列利用阈值不应期算法进行解码并实时生成对应的FES刺激脉冲序列,使受刺激肢体跟随探测端肢体力量运动。文中对健康志愿者上肢腕伸动作进行了力量跟踪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探测端腕关节力矩曲线与刺激端腕关节力矩曲线的相关系数为r=0.925 4,均方根误差RMSE=0.184 3。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够使志愿者刺激侧腕伸肌较好的跟踪探测端肌肉发力情况,完成腕伸运动功能重建。该原型系统对于偏瘫上肢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闫学花,陈书英,闫利荣,苏心镜[7](2018)在《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患者临床疗效。方法:PMS患者64例,根据患者本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水突穴刺激强度为15~20 m A,刺激时间为20 min,每周2次,8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神门、卵巢、子宫、肝、肾,每周贴压1次,保留5 d,4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从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 mg,每天1次,连用21 d;于口服戊酸雌二醇片的第12天开始口服地屈孕酮片20 mg,每天1次,连用10 d,共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3个月围绝经期患者主要症状评分(Kuppermann评分)、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3个月,两组Kuppermann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5),两组血清FSH、L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治疗后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阴道出血、乳房胀痛、子宫内膜增厚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17.6%(6/34)vs 0%(0/30),20.6%(7/34)vs 3.3%(1/30),8.8%(3/34)vs 0%(0/30),均P<0.05)。结论: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与激素替代疗法相当,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性激素水平,并且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明显少于激素替代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8年10期)
文怡川,李娜,袁道玉,陈小虎[8](2018)在《针刺配合体表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体表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方法: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实行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体表电刺激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尿路感染例数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QOL)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LUT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人数减少、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增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QOL评分、LUT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配合体表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刘凡[9](2018)在《体表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型的临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评价体表电刺激(TEA)联合电针(EA)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型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例FD餐后不适型的患者随机分成A?B?C叁组,每组各12例?其中A组采用体表电刺激联合电针疗法(每周2次,每次30 min的电针治疗,加上每天2次,每次45 min的体表电刺激治疗);B组采用假性体表电刺激联合电针疗法(每周2次,每次30 min的电针治疗,加上每天2次,每次45 min的假性体表电刺激治疗);C组采用单纯电针疗法(每周2次,每次30min的电针治疗)?总疗程共4周,试验期间共访视3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患者每次访视需完成消化不良症状量表?生活质量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并评估胃容受性,完成胃电图与心率变异性记录与分析,检测血清胃动素水平?结果1.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治疗2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而B组治疗4周后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两组相比,A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4周后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前二者,差异显着(P<0.05)?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显着(P<0.05),B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4周后与2周时相比无显着差异,C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与4周后,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B?C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3.焦虑?抑郁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2周后抑郁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时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治疗2周与4周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前二者,呈显着差异(P<0.05)?4.胃容受性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在治疗2周与4周后的阈值饮入量、最大饮入量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B、C两组比较,A组治疗2周与4周后的阈值饮入量明显高于前二者,差异显着(P<0.05)?5.胃电图参数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与4周后A组四个通道均值的餐后主频?餐后/餐前主功比?餐后正常胃慢波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B?C组比较,A组治疗4周后的以上叁个参数均表现出明显组间差异(P<0.05)?6.心率变异性分析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治疗2周与4周后均出现迷走神经活性增高,交感/迷走神经活性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B?C两组相比A组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7.血清胃动素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A组在治疗2周与4周后血清胃动素水平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治疗前后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A组的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改善FD餐后不适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有效?方便无创,是针对FD餐后不适型的一种新的有效疗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增加迷走神经活性,改善胃容受性,促进胃动力,提高血清胃动素水平等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26)
陈虹[10](2018)在《不同体表刺激方式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穴区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电针、艾灸、刮痧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CCI模型)大鼠“环跳”、“阳陵泉”穴区局部皮肤组织相关化学物质的影响,初探电针、艾灸、刮痧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12只,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电针组和艾灸组,每组6只,自身对照,干预1次,灌流取材,进行电针、艾灸对正常SD大鼠穴区效应的影响研究;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假模型组,模型组,每组10只,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1,2,3,4,5天对大鼠左足底进行机械刺激和热辐射刺,并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待确定造模成功后,将35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模型组,艾灸+模型组,刮痧+模型组,每组7只,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3天、干预1次后对大鼠左足底进行机械刺激和热辐射刺激,继而灌流取材,进行电针、艾灸、刮痧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穴区效应影响研究。干预部位选择大鼠左后肢“环跳”、“阳陵泉”穴,干预方法分组进行,模型均采用CCI大鼠模型,以4%甲醛灌流固定,取穴区局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测,并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艾灸后健康SD大鼠“阳陵泉”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五羟色胺(5-HT)、组胺(HA)的表达明显增强,10倍显微镜下5-HT和HA阳性细胞计数,艾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后健康SD大鼠“阳陵泉”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五羟色胺(5-HT)、组胺(HA)表达明显增强,对20倍显微镜下SP、CGRP阳性表达纤维的长度统计,10倍显微镜下5-HT和HA阳性细胞计数,结果发现电针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CI模型制备后大鼠出现跛行,足呈轻度外翻状,且时有出现舔舐,悬空、蜷缩等后肢保护现象。造模前空白组、假模型组、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没有明显差别;与造模前相比较,造模后空白组、假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显着变化,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且在第3天降至最低并持续至第4、5天。3.电针、艾灸、刮痧干预前后行为学变化:造模前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模型组,艾灸+模型组,刮痧+模型组,组间无明显差异;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第3天空白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明显变化,模型组、电针+模型组,艾灸+模型组,刮痧+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第3天相比较,干预后空白组、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明显变化,电针+模型组,艾灸+模型组,刮痧+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显着上升,其中机械痛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阳陵泉”、“环跳”穴区局部皮肤组织的表皮层、真皮层均有5-HT阳性标记,其在表皮下与真皮浅层形成与表皮平行的不连续细胞带,在真皮层主要分布在毛囊、腺体、血管周围,在皮下组织主要聚集在血管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5-HT阳性标记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模型组、电针+模型组、刮痧+模型组5-HT的阳性标记明显减少;干预各组组间差别不大,且5-HT的阳性标记均明显多于空白组。10倍显微镜视野下5-HT阳性细胞计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叁组干预组均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叁组干预组显着减少(~▲P<0.05),叁组干预组组间无明显差别。NPY主要以串珠形式分布在穴区局部皮肤组织的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在真皮层绕毛囊或血管分布,在皮下组织绕血管分布。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NPY阳性表达纤维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较,艾灸+模型组、电针+模型组、刮痧+模型组NPY阳性表达纤维明显增多;干预各组组间差别不大,且NPY阳性表达纤维均明显少于空白组。20倍显微镜视野下NPY阳性表达纤维长度统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叁组干预组均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叁组干预组显着增多(~▲P<0.05),叁组干预组组间无明显差异。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CGRP主要呈串珠样,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部位呈现游离态,真皮层深部及皮下组织绕血管分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GRP阳性表达纤维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模型组、电针+模型组、刮痧+模型组CGRP阳性表达纤维明显减少,干预各组组间无显着差异,且CGRP阳性表达纤维均明显少于空白组。20倍显微镜视野下CGRP阳性表达纤维长度统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叁组干预组均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叁组干预组显着减少(~▲P<0.05),叁组干预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不同体表刺激方式穴区响应具有共性和个性:电针、艾灸均可影响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5-HT、HA的表达,5-HT、HA可能是电针、艾灸刺激穴区响应的共同物质基础;与艾灸相比较,电针可以影响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SP、CGRP的表达,SP、CGRP可能是电针刺激穴区响应的特异性物质基础。2.行为学实验证实,CCI模型大鼠造模成功,艾灸、电针、刮痧均能有效提高CCI模型大鼠的痛阈值;病理条件下,穴区局部皮肤组织中相关化学物质5-HT、NPY、CGRP的表达发生显着变化,而电针、艾灸、刮痧可以使其逆转,向着正常水平回复,5-HT、NPY、CGRP可能是电针、艾灸、刮痧治疗坐骨神经痛作用机制的共同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体表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自建刊(库)开始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的17篇文献中评价方法以临床疗效最多,故以11篇文献中临床疗效作为效应量进行分析。疗效森林图显示,10篇研究的同质性较好,RR=1.332,95%CI [1.245,1.425],P <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效。Begg图及Egger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体表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排尿功能,但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表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梁国栋,郑汝钢,菅洪健,张旻海,袁慧琼.体表针刺电刺激诱发心室纤颤猪模型的构建[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孙青青,高晓平,宋娟,徐茂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邹盛国,吴建贤,张金牛.体表膈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呼吸功能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4].孙青青.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5].闫玉洁,席江伟,董万斌,赵增喜.针刺与穴位体表电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24例[J].西部中医药.2019
[6].王海鹏,阮伟华,王兰英,曹聪.一种基于体表肌电信号通信原理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设计[J].电子科技.2019
[7].闫学花,陈书英,闫利荣,苏心镜.水突穴体表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8
[8].文怡川,李娜,袁道玉,陈小虎.针刺配合体表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8
[9].刘凡.体表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型的临床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10].陈虹.不同体表刺激方式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穴区效应的影响[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