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限环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限,分岔,变换器,时域,等离子体,系统,微分。
极限环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卢夏蕾,高亚奎[1](2019)在《伺服系统中极限环振荡敏感度分析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伺服作动系统中的极限环振荡是一种等幅周期不衰减的小幅振荡,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品质,严重时可能造成液压伺服作动器寿命减少、飞机结构舵面疲劳等问题。通过建立完整的伺服作动系统数学模型找到了极限环振荡的影响因素。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器参数和伺服阀非线性是导致伺服系统极限环振荡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产生极限环的振荡机理,为工程中抑制极限环振荡的发生以及在设计中避免极限环振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邵林明,徐国盛,陈冉,陈良[2](2017)在《L-H模转换前边界小幅极限环振荡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AST托卡马克上,我们常常观察到一种边界小幅极限环振荡(Small amplitude limit-cycle oscillations,SALCOs)发生在L-H模转换之前。不同于我们熟悉发生在L-H模转化的中间态I-phase,该振荡模式出现于中等密度L模等离子体中。在充足辅助加热条件下,SALCOs能够跃迁到H-mode或者I-phase。很多时候SALCOs由锯齿触发产生,且不依赖于等离子体电流,纵场强度,离子磁场梯度漂移方向以及加热方式。SALCOs出现之后,当锯齿再次爆发后,伴随着湍流幅度的增长,SALCOs振荡频率也跟随之增加。Langmuir探针测量显示SALCOs的振荡模式与带状流-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相吻合。SALCOs极向磁场扰动是极向不对称,环向对称的。基于丰富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我们提出了SALCOs振荡的物理模型:在外部加热功率接近L-H模转换功率阈值时,等离子体芯部的热流输运到等离子体边界致使陡峭压力梯度区上游湍流激发并使此处压力梯度增大,激发的湍流增强了径向边界电场势井底部和外侧的热和粒子输运,该处的湍流输运又激发起了带状流进而反过来抑制湍流,最终形成极限环振荡。(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07-26)
刘鹏[3](2017)在《两类非线性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和极限环分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模式振荡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振荡现象,具体表现形式为一系列小振幅振荡和大振幅振荡的交替出现,这种振荡形式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比如心脏的跳动、化学反应过程、神经元放电等。平面动力系统的极限环是指相平面内的一段闭合的轨迹,工程实际中很多动力学现象与极限环有关,如机翼颤振、车辆蛇行等。本文研究了叁钙库钙离子振荡和周期参数摄动下的统一混沌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研究了覆冰输电导线舞动现象中的极限环分岔问题,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钙离子是生命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二价阳离子,它作为第二信使调节着丰富多样的生理过程,如神经元分化、肌肉细胞收缩、卵细胞激活、激素分泌等等。钙离子调节这些生理过程的主要形式是钙振荡。钙振荡是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周期振荡的现象,其主要形式是混合模式振荡。生命信号通过钙振荡的幅值和频率编码,进而传递。越来越多的生物研究成果证实,钙振荡在很多疾病的成因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肿瘤细胞的增殖、死亡等等。钙振荡是一个生物学过程,通过实验的方式对其振荡机理展开研究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钙振荡中涉及的因素繁杂,短期内不可能通过实验就能阐明所有因素对钙振荡的影响机理。而且,随着生物实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胞内钙离子传递通道被识别,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大部分钙离子通道的传递过程与钙离子浓度呈非线性关系,例如,很多传递通道可以用Hill函数模拟。因此,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建模,定量及定性地对胞内钙离子混合模式振荡的机理进行研究,是一种顺其自然和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细胞内贮存钙离子的部位称为钙库,一般来说,细胞内常见的钙库有叁种,第一种是内质网,它是胞内最大的钙库,第二种是线粒体,第叁种是细胞质中的钙离子缓冲蛋白。由于内质网是细胞内最大的钙库,因此,早期很多研究人员建立了只考虑内质网的单钙库模型;而随着实验观测技术的进步,线粒体在胞内钙离子振荡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基于此建立了双钙库模型,很多学者在这些双钙库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钙振荡产生机理,然而随着更多钙库的引入,钙振荡的机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第二章研究了叁钙库钙振荡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具体研究内容与得到的结果如下:(1)给出了叁钙库钙振荡的模型,该模型包含有五个状态变量,分别为细胞质中自由的钙离子浓度、内质网中自由的钙离子浓度、线粒体中自由的钙离子浓度、自由的钙离子缓冲蛋白浓度和结合了钙离子的缓冲蛋白浓度,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再现生物实验中观察到的钙离子混合模式振荡现象。由生物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可知,胞内胞外钙离子和缓冲蛋白的交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这一模型假设细胞内的钙离子和缓冲蛋白的总量是一个定值,并据此将系统降维为叁状态变量的模型。(2)利用Lyapunov函数证明了该模型符合物理意义,即具有适定性和有界性。紧接着,得到了系统的平衡点,并且根据Hurwitz判据判断了稳定性。选择钙致钙释放(CICR)参数k_(ch)为分岔控制参数,对系统的分岔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这个系统的平衡解存在Hopf分岔的可能。利用线性化分析,确认了两个Hopf分岔点,采用正规形(Normal form)非线性分析方法判断出这两个Hopf分岔点的性质,发现该系统的平衡解在两个Hopf分岔点之间是不稳定的,系统会发生振荡行为,振荡区间大约位于k_(ch)∈[474 s~(-1),4459 s~(-1)],振荡区间宽度为3985 s~(-1)。(3)通过数值计算,发现系统在Hopf分岔点附近会发生混合模式振荡的运动。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通过无量纲处理,并经过方程各项系数的量级比较后,发现该系统是一个快慢耦合的系统,存在一个快状态变量和两个慢状态变量,快状态变量与内质网中钙离子浓度有关,慢状态变量与线粒体和结合了钙离子的缓冲蛋白浓度有关。应用几何奇异摄动方法(GSPM),将这一系统拆解为两个子系统:约化系统(Reduced Problem)和边界层系统(Layer Problem)进行研究。在约化系统中识别出折结点(Folded Node),并且发现在某些折结点处会产生卡纳德环(Canard Cycle)现象,这是导致系统产生小幅振荡的原因,构造了系统的奇异轨道,证实了这是系统产生大幅振荡的原因。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定性结果的正确性。由此,解释了叁钙库钙振荡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产生的机理:系统内存在两种时间尺度的状态变量,使系统形成快慢耦合系统,在Hopf分岔点附近,会激发卡纳德环使系统产生小幅振荡,而系统存在奇异轨道,又使系统发生大幅振荡,由此形成了混合模式振荡行为。该研究的成果可以用于控制钙振荡带来的不良影响。(4)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得到了胞质内钙离子浓度随着线粒体钙外流参数k_(Mitout)和钙内流参数k_(Mitin)的变化规律,发现当参数取值位于具有物理意义的范围内时,无论k_(Mitout)和k_(Mitin)如何改变,系统一直处于振荡状态;随着k_(Mitout)的增大,胞质内钙离子振荡幅值变化不大,而周期明显变长,振荡形式丰富多样;随着k_(Mitin)的增大,胞质内钙离子振荡幅值大幅降低,而周期变化不大,振荡形式单一。众所周知,细胞与细胞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是存在物质交换的,在细胞膜上存在有四种钙离子通道:电压门控型通道(VGCE)、受体操纵式钙通道(ROCE)、钙库调控型钙通道(SOCE)和配体门控型通道(Ligand-gated)。在这四种钙离子通道中,钙库调控型钙通道是占主导地位的,其在细胞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钙库调控型钙通道在肿瘤细胞中发挥特殊作用,因此这一通道可以被当作杀死肿瘤细胞的靶向目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部分学者在单钙库模型和双钙库模型中考虑了钙库调控型钙通道,而这一通道在叁钙库模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第叁章研究了考虑钙库调控型钙通道的新的叁钙库钙振荡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个新的考虑细胞膜上钙库调控型钙通道的新的叁钙库钙振荡模型,选取钙库调控钙通道参数k_(S OCE)为控制参数,利用稳定性和分岔理论,发现系统平衡解在具有生物意义的参数范围内不存在静态分岔的可能,但是会发生Hopf分岔,系统中存在两个Hopf分岔点,分别为超临界和亚临界分岔类型。在两个Hopf分岔点之间,系统发生振荡行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发现在振荡区间内,胞质内钙离子浓度振荡的幅值会随着k_(S OCE)的增大而减少,而振荡的周期随着k_(S OCE)的增大而增大,钙振荡的形式都为激发振荡,而且随着k_(S OCE)的增大,钙振荡中的静息态持续时间变长。(2)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到了相关系统参数对钙振荡的影响规律,发现,在具有生物意义的数值范围内,无论线粒体钙外流参数k_(Mitout)和钙内流参数k_(Mitin)的数值如何改变,系统平衡点都不稳定,即系统始终处于振荡状态。钙振荡的幅值随着k_(Mitout)的增长而缓慢增加,随着k_(Mitin)的增长而大幅降低,钙振荡的周期和振荡形式受k_(Mitout)和k_(Mitin)变化的影响不大。(3)为了与第二章中的结果对比,本章得到了系统随着k_(ch)的变化关系,发现系统的平衡解随k_(ch)的变化同样存在两个Hopf分岔点,钙振荡发生在这两个Hopf分岔点之间,振荡区间大约位于k_(ch)∈[200 s~(-1),1600 s~(-1)],振荡区间宽度为1400s~(-1),这两个Hopf分岔点的数值均远小于第二章得到的结果,并且两个Hopf分岔点之间的间隔也明显降低,意味着,钙振荡系统变为开放系统后,振荡区间变窄。在振荡区间内,随着k_(ch)的增大,钙振荡的幅值同步降低,振荡的周期逐渐降低。正如前文提到,钙振荡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衰亡有关系。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产生的新生物,肿瘤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癌症,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2015年中国有近280万人口因癌症死亡。目前有很多种癌症治疗的手段,如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化疗等,这些手段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癌症,而且都具有较强的副作用,因此,医学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寻找一种能将癌细胞定点清除的靶向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胞内钙离子通道,如本文第叁章内容中提到的钙库调控型钙通道,可以被选来当作杀死癌细胞的靶向目标。2015年自然通讯期刊发表了一篇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表明通过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化疗药物,可以杀死90%的癌细胞。肿瘤-免疫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分析一直都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后发现,考虑靶向化疗对肿瘤-免疫模型影响的成果并不多。部分模型考虑了靶向化疗,但是只考虑了靶向化疗药物的指数衰减代谢过程,并没有将靶向药物与其他细胞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本文第四章研究了考虑靶向化疗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果如下:(1)在de Phillis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肿瘤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循环淋巴细胞还有单克隆抗体靶向化疗药物的新肿瘤-免疫系统模型。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将靶向药物与肿瘤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循环淋巴细胞的关系看成是竞争关系。(2)在证明了该模型的适定性和有界性之后,对其平衡点分类进行了研究。在这一系统中存在两类平衡点,一种是肿瘤治愈平衡点,即肿瘤细胞个数为零,一种是肿瘤共存平衡点。对这两类平衡点,分别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到了肿瘤治愈平衡点局部稳定和全局稳定的条件。结果发现,与非靶向治疗模型相比,靶向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增加肿瘤治愈平衡点稳定的区间,更加有助于肿瘤治疗;肿瘤共存平衡点在具有生物意义的参数范围之内一直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针对这一系统,很难将肿瘤控制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靶向化疗药物治疗肿瘤的最优化控制策略研究。以上研究的钙振荡系统是一个自治系统,而非自治系统中也同样会存在类似的混合模式振荡的现象。本文第五章研究了周期参数扰动的统一混沌中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混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看似随机运动却又不同于随机运动的,极其复杂的运动形式,它对系统的初值非常敏感,具有局部不稳定而整体稳定的特性。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用常微分系统(Lorenz系统)描述了大气湍流的现象,在这一系统中第一次发现了混沌吸引子,自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关注混沌研究。除了Lorenz系统以外,还有很多经典的混沌系统,例如Chen系统、Chua系统等等。很多文章针对这些混沌系统做了详细研究,包括同步研究、混沌特征研究、分岔分析、混沌控制等等。2000年,吕金虎等人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混沌系统,该系统搭建了连接Lorenz系统和Chen系统的一座桥梁。第五章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果如下:(1)本文应用周期参数扰动控制方法,在统一混沌系统的第一项中引入一个超低频的周期扰动,由于周期扰动的频率远低于原系统的固有频率,根据快慢分析的理论方法,将扰动项看作是系统的一个慢变量,而其余变量为快变量。(2)在进一步研究中,将慢变量当作系统的一个分岔控制参数,求解得到了系统的平衡点的分布情况,发现,随着分岔参数的取值不同,系统可能存在平衡点多解的情况。利用Hurwitz判据,得到了系统发生静态分岔和Hopf分岔的条件,由此可以得知系统中存在7种不同的分岔路径,系统会产生丰富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应用Melnikov分析方法,得到了该系统发生同宿分岔的条件。覆冰导线舞动是指输电导线在覆冰的情况下,受到了风的作用产生的一种低频大幅振动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威胁着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到目前为止,有很多解释舞动成因的机理,然而,极限环分岔在覆冰导线舞动中的研究却很鲜见,而在课题组前期的舞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定的风速范围内,随着风速的增加,导线舞动的幅值变化不大,而当风速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舞动的幅值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否与动力系统中的极限环分岔有一定的联系?本文第六章研究了覆冰导线舞动现象中的极限环分岔现象,具体研究内容和得到的结果如下:(1)基于以下假设,根据哈密顿原理,建立了包含几何非线性和气动力非线性的覆冰导线舞动偏微分方程:覆冰形状为新月形并且沿着导线均匀分布,覆冰导线只承担拉力,而不发生压缩和弯曲变形;输电塔被认为是刚性的,并且覆冰导线的垂跨比较小,因此可以用悬链线方程来描述导线的静态构形;基于准静态假设,将风洞实验得到静载荷力均匀施加到覆冰导线上;只考虑覆冰导线的面内运动,不考虑面外运动和轴向运动。(2)应用Galerkin一阶截断的方法,将偏微分运动方程转变为常微分运动方程,这一系统中有多项复杂的非线性项。通过无量纲化以及量级比较,可以将常微分方程系统变换为一个包含有摄动项的近平面哈密顿系统,当摄动量为零时,可以得到一个平面哈密顿系统,这一哈密顿系统具有两个初等中心和一个双同宿轨。因此,在这一系统中会存在有叁族周期轨道,分别位于两个中心和同宿轨附近。(3)为了探寻在这叁族周期轨道附近是否存在极限环,应用Melnikov分析方法,得到了这叁族周期轨道附近的近哈密顿系统的一阶Melnikov函数,那么此一阶Melnikov函数的零根个数就代表着极限环的个数。得到的结果如下:当风速在3.79 m/s附近时,该系统至少存在有4个极限环,其中两个中心附近各有1个,左侧同宿轨道与左侧中心之间有1个,双同宿轨附近有1个;当风速在4.08 m/s附近时,系统至少存在有3个极限环,其中有1个位于右侧同宿轨道附近,1个位于左侧同宿轨道与左侧中心之间,另外1个位于双同宿轨附近;当风速在19.56 m/s附近时,系统至少存在2个极限环,其中1个位于左侧同宿轨附近,另外1个位于双同宿轨附近。由以上结果可以得知,该系统至少存在有4个极限环。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分别取定不同的风速和初值对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证明理论分析正确,并且,通过数值模拟,还获得了极限环的稳定性。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覆冰导线参数优化。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几何奇异摄动方法,提出了叁钙库钙振荡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现象的机理:系统内存在两种时间尺度,使系统形成快慢耦合系统;在Hopf分岔点附近,会激发卡纳德环,使系统产生小幅振荡;系统中存在奇异轨道,又导致系统发生大幅振荡,由此形成了混合模式振荡行为。(2)建立了一个新的开放的叁钙库钙振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细胞膜上钙库调控型钙通道。(3)建立了一个新的肿瘤-免疫靶向治疗模型,该模型将靶向化疗药物与各种细胞之间的关系模拟为竞争关系,得到了靶向药物起作用的范围,评价了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4)以覆冰输电导线舞动为对象,研究了极限环分岔问题,解释了覆冰导线舞动实验中的现象,扩展了极限环分岔分析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随晶侠,高南[4](2016)在《Rijke管极限环振荡幅度的相似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针对一个使用电加热器的、水平放置的R ijke管发声强度规律开展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研究一系列不同管长、管径和加热器在不同流量和加热功率在达到极限环振荡以后声强幅度的变化,建立里一系列描述其相似规律的无量纲参数。所进行的实(本文来源于《2016年度全国气动声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4)
吴承恩[5](2016)在《基于PID数字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中的极限环振荡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源管理模块的迅速发展。而数字控制电源凭借数字控制相对模拟控制的众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设计者的青睐。由于数字控制电源系统中的模数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 ADC)和数字脉宽调制器(Digital Pulse Width Modulator, DPWM)模块存在量化效应,很可能使得系统出现极限环振荡(Limit Cycle Oscillation, LCO)现象,从而影响电源系统的稳态和瞬态性能。本文以数字PID控制的DC-DC buck变换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对DC-DC buck变换器进行系统建模,推导出系统的平衡点表达式,指明了系统出现极限环振荡的根本原因;其次详细分析了DPWM的位数和ADC的位数相等、高1位和高2位叁种情况下,系统出现极限环振荡的具体情形以及PID参数对极限环振荡的具体影响,得到了极限环振荡的振幅、周期表达式以及相应的PID参数满足的条件:最后进行了相应的simulink仿真和FPGA测试。本文研究发现DPWM的分辨率相对ADC的越高,系统越不容易出现极限环振荡。而适当增大Kp有助于系统稳定,增大Ki容易导致系统出现极限环振荡,甚至引起系统发散。但是,系统在满足DPWM分辨率比ADC分辨率高2位的情况下,适当增大Kp减小Ki系统就很难出现极限环振荡,这对于DC-DC变换器系统中的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以及其他相关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具有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4-19)
游波,岑理相[6](2015)在《非马尔科夫耗散系统长时演化下的极限环振荡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结构化环境中非马尔科夫耗散系统在长时演化下可能出现的极限环振荡现象.对于欧姆型谱密度环境中的二能级系统,由于体系只允许一个束缚态模,给定初态系统在Bloch空间的长时演化将收敛于一个极限环.研究揭示了极限环半径与环心位置同环境谱密度函数间的关系.对于多带光子晶体环境中的二能级系统,由于其可以存在多个束缚态,研究展现了系统在长时演化下可能出现的收敛于环面或周期或准周期的振荡行为.有关环面的特征量与环境谱密度间的量化关系同样得以刻画.论文随后讨论了两比特系统关联量在局域非马尔科夫耗散环境中长时演化可能出现的特征行为.(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21期)
于洋洋[7](2014)在《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系统的分岔特性及极限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是背风子导线在尾流效应下引起的中频中幅自激振动,是导线在空气流动下产生的一种复杂流固耦合运动。多分裂导线广泛应用于输电工程中,而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给输电带来严重的危害,为防止次档距振荡的发生,保证输电工程的安全运行,有必要对多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做深入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架空输电导线风致振动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通常使用风洞实验对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进行研究,考虑到风洞实验器材价格昂贵、研究周期长,而次档距振荡的理论研究及仿真计算不够深入。本文在对国内外次档距振荡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分岔现象。首先,建立了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动力学方程,利用中心流形定理分析得到次档距振荡系统存在的两个Hopf分岔点,两个Hopf分岔点对应两个失稳风速,在两个失稳风速之间存在极限环响应,通过后继函数法的分析可知,两个Hopf分岔点对应的都是稳定的焦点。其次,针对两分裂次档距振荡系统,用增量谐波平衡法推导了求解次档距振荡高阶极限环响应的方程,得到极限环响应的前叁次谐波响应。结果表明,导线次档距振荡只存在于一个风速区间范围内,随谐波次数的增加,高次谐波的影响明显减弱,一次谐波能够较好吻合Runge-Kutta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档距和导线的初始位置对次档距振荡的影响,为抑制次档距振荡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中Mechanical和FLUENT结构和流体分析软件实现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流固耦合问题的求解,利用几何建模工程、流场分析工程、瞬态结构力分析、系统耦合分析四个模块对整个档距内的导线实现了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动力学响应的研究,对不同风速下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动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系统的分岔特性及极限环的研究,揭示了次档距振荡的振动机理,分析了环境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次档距振荡的影响,为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的抑制提供了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程钧,董家齐,严龙文,洪文玉,黄治辉[8](2014)在《首次观测到旋转方向反转的极限环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低约束到高约束模式(L-H)转换的机制是ITER物理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它对ITER和将来的聚变堆的H模功率阈值定标和H模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早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2,3]),当加热功率接近高约束模的功率阈值时,等离子体可能进入一种在低约束和高约束之间来回振荡的状态,称为极限环振荡或中介(I)相。最近,在HL-2A装置上观测到两种极限环振荡,它们具有相反的时间序列,分别称为原型(type-Y)的极限环振荡和进型(type-J)的极限环振荡。这结果能提高我们对极限环振(本文来源于《201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年报》期刊2014-12-01)
程瑜华,舒亚明,邝小飞[9](2014)在《极限环频率对自激振荡线路驱动器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自激振荡线路驱动器由于极限环频率较低,在输入信号频率较高时,系统增益下降较大,由延时决定的自激振荡线路驱动器可提高极限环频率。本文分析了提高极限环频率后系统增益、线性度和功耗等的变化,并采用0.25μm CMOS工艺设计了一个VDSL线路驱动器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极限环频率可减小高频输入信号时系统增益的下降,且在一定范围内可提高线性度,但过高的极限环频率会引入过大的电源噪声和地噪声,恶化线性度。(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4年03期)
陈韦贤,徐敏[10](2013)在《机翼极限环振荡仿真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机翼极限环振荡(LCO)是典型的非线性气动弹性问题,严重的会造成机翼的结构破坏。为了精确捕捉极限环振荡初始临界点,准确预测极限环的幅值,为机翼的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本文综合考虑了气动与结构非线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松耦合气动弹性仿真方法。在子迭代过程中分别采用LUSGS双时间推进和多步推进法交替求解气动和结构动力学方程;一种高效的插值技术应用于耦合界面数据的映射与传递;采用精确动网格技术模拟气体的非定常流动。对标准模型切尖叁角翼的跨音速极限环振荡的计算与分析,表明相比同类仿真方法,通过此方法得到结果与实验值吻合更好;证明了结构几何非线性与气动非线性是诱发LCO的重要原因。耦合仿真方法保真度高,能为强非线性结构的强度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3年13期)
极限环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EAST托卡马克上,我们常常观察到一种边界小幅极限环振荡(Small amplitude limit-cycle oscillations,SALCOs)发生在L-H模转换之前。不同于我们熟悉发生在L-H模转化的中间态I-phase,该振荡模式出现于中等密度L模等离子体中。在充足辅助加热条件下,SALCOs能够跃迁到H-mode或者I-phase。很多时候SALCOs由锯齿触发产生,且不依赖于等离子体电流,纵场强度,离子磁场梯度漂移方向以及加热方式。SALCOs出现之后,当锯齿再次爆发后,伴随着湍流幅度的增长,SALCOs振荡频率也跟随之增加。Langmuir探针测量显示SALCOs的振荡模式与带状流-湍流相互作用模型相吻合。SALCOs极向磁场扰动是极向不对称,环向对称的。基于丰富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我们提出了SALCOs振荡的物理模型:在外部加热功率接近L-H模转换功率阈值时,等离子体芯部的热流输运到等离子体边界致使陡峭压力梯度区上游湍流激发并使此处压力梯度增大,激发的湍流增强了径向边界电场势井底部和外侧的热和粒子输运,该处的湍流输运又激发起了带状流进而反过来抑制湍流,最终形成极限环振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限环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卢夏蕾,高亚奎.伺服系统中极限环振荡敏感度分析及机理研究[J].飞行力学.2019
[2].邵林明,徐国盛,陈冉,陈良.L-H模转换前边界小幅极限环振荡的机理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2017
[3].刘鹏.两类非线性系统的混合模式振荡和极限环分岔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随晶侠,高南.Rijke管极限环振荡幅度的相似性研究[C].2016年度全国气动声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5].吴承恩.基于PID数字控制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中的极限环振荡分析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游波,岑理相.非马尔科夫耗散系统长时演化下的极限环振荡现象[J].物理学报.2015
[7].于洋洋.两分裂导线次档距振荡系统的分岔特性及极限环分析[D].天津大学.2014
[8].程钧,董家齐,严龙文,洪文玉,黄治辉.首次观测到旋转方向反转的极限环振荡[C].2013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年报.2014
[9].程瑜华,舒亚明,邝小飞.极限环频率对自激振荡线路驱动器的影响分析[J].微电子学.2014
[10].陈韦贤,徐敏.机翼极限环振荡仿真与计算[J].电子设计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