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部评级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体系,模型,概率,民生银行,损失率。
内部评级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利群[1](2018)在《内部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管理新问题自商业银行诞生以来,信用风险即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随着目前监管要求的逐渐深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构建具备稳健风险识别能力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已成为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面对的新问题。一是要满足银行监管机构的合规要求。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信用风险暴露(本文来源于《中国邮政》期刊2018年06期)
杨阳[2](2018)在《P银行零售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零售贷款与公司贷款不同,体现出数目多、行业离散化的特性,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对零售贷款实施集约化管理,对其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正确度量其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零售内评体系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探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P银行近五年的零售贷款数据为样本,研究了P银行建立零售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理论、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以及构建体系的必要性及过程,通过上述的分析,认为该体系在降低零售业务审查、审批时间以及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很好的运用效果,介于该体系还可以根据系统录入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运用零售分池的方式计算贷款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据此进行贷款风险等级分类及贷后管理,实行更加科学的零售信用风险管理。除此之外,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确保零售内评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相应的治理架构、加强数据治理、引进人才以及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四个方面确保P银行的零售内部评级体系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唐成伟[3](2018)在《我国央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特点、作用以及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我国央行内部评级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基于全国和江苏数据论述央行内部评级对提升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意义。结合操作实际,就进一步完善央行内部评级体系提出加快探索对非企业贷款的评级制度、建立信贷资产抵押品使用差别化制度、适度调整小微和涉农企业的内部评级标准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征信》期刊2018年02期)
吴任桓[4](2017)在《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效果及其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条件是建立内部评级体系。通过内部评级体系,商业银行可以基于自身历史数据来进行信用风险计量,对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及竞争力并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至关重要。而有效的监管可促使商业银行合理构建内部评级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主要的问题是,激励相容原则难以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参照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不完全适合我国实际,且信息披露要求存在不足。对于以上问题,可从优化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和细化披露内容并增强信息可比性等方面予以完善。(本文来源于《中财法律评论》期刊2017年00期)
闻怡[5](2017)在《商业银行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利用非零售内部评级法精准的计量银行信用风险水平,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目前国际上部分大型活跃银行均采用该方法运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国内由于征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发放贷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依据银行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对信用风险的量化计量方法较少。本文从信用风险、非零售内部评级体系等相关理论描述开始,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意义、非零售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架构进行描述,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介绍,详细描述了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式设计与体系建设,从内部评级模型的敞口划分、设计方法、模型验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总结存在困难与主要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曾冠斌[6](2017)在《民生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设计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自1978年加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后,通过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与现代银行信用的不断发展,银行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如何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特性,相比于国际同行的发展,我国银行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在股份制改革后,国内银行开始研究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与管理技术,但是由于基本经营理念和文化的不同,我国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对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成为桎梏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众多研究成果,在探讨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趋势后,详细分析了现有的国内外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将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试图运用统计学方法构建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内部评级体系。同时希望本研究所构建的内部评级系统能够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构建与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生银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主要做的以下几项研究:1)对民生银行现有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国外先进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对比,发现民生银行现有内部评级体系的问题与不足。2)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下,通过对国外先进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与学习,根据民生银行自身情况和我国银行业基本情况构建了适合民生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3-20)
林倍锃[7](2016)在《商业银行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银行业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为了解决银行业间不平等竞争的问题及维护银行业体系的稳定,1987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了巴塞尔协议。协议总结提出了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市场、操作叁大风险,对银行资本结构比例以及各项指标等方面都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其中,对商业银行困扰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针对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随后推出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积极推进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但从实际来看,银行内部评级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方法,梳理了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在第二章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回顾,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演变过程和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所涉及的因素进行了介绍。第叁章然后就相关的评级机构和国内外的银行机构的内部评级的现状进行了简介。第四章分析了A银行基于内部评级法的信用评级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案例分析,对评级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A银行内部评级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给出了改进的政策建议。第六章结语对文章的内容做了回顾,并对评级的研究做了展望。本文全面展示了A银行内部评级的系统,将案例代入A银行评级系统实际操作中去,对A银行应用内部评级法中存在的数据审核不严、流程独立性不强、叁方数据缺失等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为A银行继续加强内部评级的应用,深化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为其他银行同业和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敬志勇,王周伟,孔东民[8](2015)在《中国上市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升考验了银行内部评级的有效性。本文利用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对2008-2013年间贷款迁徙率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风险偏好既定条件下,正常、关注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显着受到贷款增长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期限等因素的影响,但次级类贷款迁徙率没有受到显着影响。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贷款迁徙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对此,银行应继续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强化信贷投放政策的一致性,改善信贷资金来源结构,恰当设计贷款期限,有效遏制贷款迁徙。(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5年12期)
朱良平[9](2015)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国际银行业采用了越来越多的风险计量模型来评估客户、产品、交易的风险。近10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对客户交易等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计算。本文系统性梳理了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具体阐述了监测体系的建设目标、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结果的应用等内容,提出了银行内部(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电脑》期刊2015年06期)
侯娜[10](2015)在《PD银行LC分行零售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零售信贷业务具有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的数量多、行业分散化等特点,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零售风险实行量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准确量化其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零售评级体系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数量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的方法,结合PD银行LC分行自开业以来零售信贷业务积累的数据,研究了PD银行LC分行现行的零售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理论、体系构成,分析了该体系在缩短零售业务审查、审批时间和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效果。根据实际分析,该体系可以根据系统录入的借款人和贷款信息,通过零售分池方法,计算贷款的违约概率,并据此对贷款风险分级,将待审查审批的贷款分为自动通过、自动拒绝、人工审批叁种,缩短零售信贷产品的人工审查审批时间,并根据测算的违约概率细分正常和关注类贷款,对贷款进行十级分类,提供比五级分类更精细的管理工具,实现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业务操作,指出该体系现有的存在假性低违约贷款、缺乏风险定价机制、缺乏贷后预警机制、缺乏抵押物动态管理机制四个主要问题,并针对风险定价、贷后预警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差别化定价、个人授信客户叁色预警机制两个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5-05-01)
内部评级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零售贷款与公司贷款不同,体现出数目多、行业离散化的特性,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对零售贷款实施集约化管理,对其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正确度量其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零售内评体系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的探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了数量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P银行近五年的零售贷款数据为样本,研究了P银行建立零售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理论、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以及构建体系的必要性及过程,通过上述的分析,认为该体系在降低零售业务审查、审批时间以及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很好的运用效果,介于该体系还可以根据系统录入申请人的相关信息,运用零售分池的方式计算贷款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据此进行贷款风险等级分类及贷后管理,实行更加科学的零售信用风险管理。除此之外,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确保零售内评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措施,通过建立相应的治理架构、加强数据治理、引进人才以及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四个方面确保P银行的零售内部评级体系正常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部评级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利群.内部评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邮政.2018
[2].杨阳.P银行零售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唐成伟.我国央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特点、作用以及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J].征信.2018
[4].吴任桓.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效果及其完善[J].中财法律评论.2017
[5].闻怡.商业银行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曾冠斌.民生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设计与构建[D].湖南大学.2017
[7].林倍锃.商业银行企业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敬志勇,王周伟,孔东民.中国上市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有效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5
[9].朱良平.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监控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金融电脑.2015
[10].侯娜.PD银行LC分行零售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