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兔林[1]2003年在《中药莪术有效物质及饮片规范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莪术有效物质及饮片规范化研究》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子课题《莪术饮片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部分研究内容。论文对临床常用中药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的历史沿革、有效活性物质基础及饮片规范化炮制工艺、质量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莪术具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症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早期宫颈癌等症。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及姜黄素类成分。挥发油主要具抗肿瘤、抗菌、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而莪术活血化瘀止痛有效物质仍不明确。莪术临床常以醋制品入药,醋制后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论文通过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胶原(collagen,COL)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大鼠红细胞压积、血沉及大鼠血小板聚集;小鼠抗凝血的实验研究,揭示莪术不同提取物均具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及姜黄素活性最强,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中以姜黄素类成分为主,首次证实莪术中姜黄素类成分为其活血化瘀主要活性成分。莪术不同提取物对小鼠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的毛细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莪术挥发油及正丁醇提取物活性较强。同时各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所致的扭体反应及热板法作用,以莪术乙酸乙酯、氯仿及正丁醇提取物活性较强。各提取物中均含姜黄素类成分,显示莪术中挥发油及姜黄素类成分为其镇痛抗炎主要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莪术中姜黄素血药浓度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将各组药液不同时间采血后所测的血药浓度值在计算机上用3P87软件进行<WP=10>分析,结果姜黄素的体内过程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测得药代参数为Ka=0.53(h-1),Ke=0.10 h-1),T(peak)=3.89(h),t1/2ka=1.32(h),t1/2ke=6.89(h),A=170.12(ng/ml)。该结果阐明了姜黄素的吸收、代谢过程,对莪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溶剂法、色谱分离法提取分离莪术中的化学成分,用核磁共振等法鉴定其结构。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异莪术烯醇(isocurcumenol)、莪术烯醇(curcumenol)、菠甾醇(spinasterol)、姜黄素(curcumin)、β-胡罗卜苷(β-D-Glucopyranoside)。其中β-胡罗卜苷为首次从莪术中获得,菠甾醇为首次从姜黄属植物中获得。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莪术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共鉴定出18个化合物。1-(1,1-二甲基乙氧基)-2-甲基-苯(1-(1,1-dimethylethoxy)-2-mthyl- Benzene)、4-乙炔基-4-羟基-3,5,5-叁甲基环已烯酮(4-ethynyl-4-hydroxy-3,5,5-trimethyl-Cyclohexen)、10-甲基乙烯基,3,7-环癸二烯酮(10-(1-methylethenyl-3,7-Cyclodecadien)、1,3,5-叁异丙基苯(1,3,5-triethyl-Benzene)、2,3-二氢-苯骈呋喃(2,3-dihydro-Benzofuran)等12个组分为首次从莪术中鉴定。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莪术中总姜黄素及姜黄素的含量。莪术水处理软化切制工艺研究以姜黄素、挥发油含量为指标选择润制时间、蒸制时间、切制规格3个因素,用L9(3)4正交设计表,采用单指标和多指标综合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水处理工艺的优选。结果其最佳水处理工艺为:润制20min,蒸制30min切制规格为3mm的饮片。莪术醋制工艺优选,以姜黄素、挥发油含量为指标,选择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用醋量、润制时间4个因素,用L9(3)4正交设计表,采用方差分析法。得莪术最佳醋炙工艺参数为:加入20%醋拌匀,闷润20分钟后,130<WP=11>℃炒制5分钟。采用GC-MS法分析炮制对莪术挥发油的影响。结果显示炮制后各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及组分均产生较大变化。醋制过程中1-(1,1-二甲基乙氧基)-2-甲基-苯、γ-榄香烯、2,4,6-五甲基苯胺、1,3,5-叁乙基苯等成分消失,产生2个新的组分:4-异丙基苯甲酸(4-methylethyl-Benzoic acid)、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2-methyl-5-(1-methylethenyl)- Cyclohexanone)。通过比较生莪术、醋煮莪术、醋炙莪术中总姜黄素及姜黄素含量。结果显示莪术经醋制后总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变化不大,而姜黄素产生不同程度下降,制品中以醋炙品含量为高。实验显示莪术不同炮制品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作用,其中以醋炙品作用最强。研究显示醋制后能显着增强其镇痛抗炎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阐明莪术的有效物质基础及制定莪术饮片规范化工艺及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刘会珍[2]2014年在《基于“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技术的莪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gyujin Y.H.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研究表明莪术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保肝、抗肿瘤、抗血栓等药理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肝炎、肝癌等疾病。莪术生品行气消积力强,经醋制后主入肝经,活血化瘀作用增强。莪术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倍半萜类和姜黄素类成分,药典在莪术药材及饮片含量测定项下规定:药材中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1.5%(ml/g),饮片中挥发油含量不得少于1.0%(ml/g),并未对指标性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且仅收载了生饮片和醋煮饮片,并未收载临床常用的醋炙饮片。《中国药典》2010年版为代表的质量标准已经确立了“从单指标向多指标、从指标性成分向药效成分控制”的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莪术生饮片、醋炙饮片和醋煮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测多评”、指纹图谱等方法和技术,对莪术醋制前后倍半萜类及姜黄素类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学研究,以制定莪术饮片更加完善的质量评价方法体系。莪术饮片“一测多评”法研究:建立了 HPLC-DAD双波长同时测定莪术生饮片、醋炙饮片和醋煮饮片中的5个倍半萜类和3个姜黄素类活性成分的方法,色谱条件为 Hanbon ODS-2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 0.05%甲酸乙腈(A)-0.0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6 nm和430 nm,进样量2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得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分别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2.66%,稳定性RSD<2.76%,重复性 RSD<2.6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101.84%、98.67%、100.47%、101.32%、100.12%、97.59%、103.73%和 102.64%,RSD 值均小于 2.75%,说明该方法准确、灵敏。以对照品易得,性质稳定的吉马酮为内参物,根据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公式计算出莪术二酮、莪术醇、呋喃二烯、β-榄香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的RCF,并比较了不同仪器、不同色谱柱上RCF的耐用性,结果不同仪器、不同色谱柱上RCF的RSD值小于2.47%。表明RCF具有良好的耐用性。采用相对偏差法、Pearson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和夹角余弦值法对外标法所得的实测值与一测多评法所得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实测值与计算值的相对偏差小于3.0%,Pearson系数、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值均大于0.995,表明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稳定可行,可用于生莪术、醋炙莪术和醋煮莪术饮片中的5个倍半萜类和3个姜黄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莪术饮片指纹图谱研究:收集制备了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对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提取溶剂、提取方法、提取时间)、色谱条件(流动相、色谱柱、洗脱梯度、柱温、检测波长)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建立了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莪术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使用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所建立的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莪术饮片各自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对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莪术饮片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同一品种、相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相似度较高,可以归为一类,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指纹图谱差异较大,不能归为一类。因此,莪术饮片HPLC指纹图谱可作为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莪术饮片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方法,为莪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科学依据。莪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相关规定,对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进行了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药典标准对莪术饮片的性状、显微鉴别、浸出物和检查项的相关规定可行,但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须改进和完善。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新增了莪术醋炙饮片品种,增加了对莪术饮片中4个倍半萜类成分的薄层鉴别,采用“一测多评”法,选取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所共有的含量相对较高且性质稳定的3个倍半萜类活性成分(即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建立莪术饮片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以进一步完善莪术的质量控制体系。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炮制方法的莪术饮片进行“一测多评”法研究和指纹图谱研究,结合性状、鉴别、检查和浸出物测定,制定了莪术生饮片、醋炙饮片和醋煮饮片各自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方法,为莪术饮片的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廖婉, 傅舒, 刘芳, 章津铭, 傅超美[3]2011年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蓬莪术醋制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选醋煮莪术的炮制工艺参数,对莪术醋制工艺进行规范化研究。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CCD-RSM),以姜黄素含量和挥发油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加米醋量、烘制时间、烘制温度等莪术醋煮工艺参数。结果:取莪术饮片适量,加入30%米醋,拌匀闷润2h,煮至醋液收干,置于120℃中干燥30min,取出稍冷即得。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莪术醋制工艺参数方法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顾娟娟, 姜国非, 陆兔林, 毛春芹, 毛靖[4]2012年在《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莪术不同炮制品提取的挥发油中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和β-榄香烯的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量,Elite 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VWD检测器;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4种成分均得到很好的分离,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和RSD均符合定量测定的要求。莪术药材中β-榄香烯的量较高,经炮制后其量显着下降,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在炮制过程中其量均有所下降,其中以醋煮品各成分量下降最为明显。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准确、灵敏,可作为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质量控制的方法;不同产地莪术饮片炮制品挥发油中这4种成分的量存在明显差异,经炮制后其量均显着下降。
张钰苓[5]2009年在《温莪术规范化生产部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莪术为多基源品种,《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莪术项下规定莪术来源于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C.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商品上分别习称为“文术”、“桂莪术”和“温莪术”。本课题属于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温郁金规范化种植与新药开发”课题的一部分。莪术品种来源复杂,主产区有个别品种变异;且栽培品种质退化、抗逆性降低,植株间良莠不齐,品质差异较大;加之缺乏对莪术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保护等相关方面的研究,野生资源己灭绝。根据调查和前期的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不同居群的莪术质量差异较大,尤其是桂莪术,质量不如温莪术、文术。因此,本课题就收集到的5省15地16份莪术种质建立了种质资源圃,对不同居群的莪术进行了原植物、药材性状、分子生物学、指纹图谱、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建立了莪术优良种质筛选的综合评价模式,筛选出了4份优良的莪术种质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温郁金优良株系的筛选研究,筛选出6个优质高产的温郁金株系;同时完成了温莪术GAP部分标准操作规程(适宜采收期、产地初加工以及包装、贮藏)的研究。1莪术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研究1.1种质鉴定研究方面:对收集到的5省15地16份莪术种质进行了原植物、性状、薄层色谱、分子生物学以及指纹图谱研究。植物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No. 1-No.9为温郁金,No.10-No.12为蓬莪术;对No.13-No.16做了初步判定,No.13为蓬莪术,No.14、No.15为温郁金,No.16待定。薄层鉴别结果表明:No.14、No.15与温莪术化学成分相似程度高;No.13、No.16与蓬莪术化学成分相似程度高。首次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运用到莪术ISSR分子标记研究中,分析莪术种质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从30个引物中筛选了9个特异性好的引物,多态性百分率达到70%。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种内的亲缘关系较近,不同种质的遗传信息丰富。通过UPGMA聚类,16份莪术种质聚为两类,No.1~No.9、No.14、No.15、No.16聚为一类,说明No.14、No.15、No.16与温郁金亲缘关系较近;No.10-No.13聚为另一类,说明No.13与蓬莪术亲缘关系较近;该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吻合。根据上述结果,确定福建收集的2份种质,No.13为蓬莪术,No.15为温郁金;广西收集的1份种质No.14为温郁金;云南收集的1份种质No.16由于分子标记与原植物、薄层等鉴别结果有出入,属于变种还是新种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最后采用指纹图谱考察莪术引种前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发现引种至四川的温莪术(2年)与原产地的温莪术化学成分非产相近,相关性良好;引种至广西、福建的温莪术(多年)与原产地的温莪术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多了A峰,与薄层鉴别结果一致,初步推测可能与引种的年限或地域有关。引种至温州、福建的蓬莪术与原产地的蓬莪术化学成分相似,相关性良好。1.2种质综合评价研究方面:首次对不同莪术种质的主根茎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价、化学成分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通过对产量以及浸出物、挥发油、吉马酮、莪术二酮多指标的含量测定,运用组内分组的方差分析以及配对比较的统计学方法比较了两地种质资源圃以及同一种质资源圃不同年份种质的差异,并首次运用加权评分法分别对两地种质资源圃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筛选出4份莪术优良种质材料。2.温郁金优良株系筛选研究首次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大田筛选健壮、抗病抗逆性强的植株1000株,根据根茎鲜重对温郁金进行产量筛选,得到692株;通过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并运用加权评分法对温郁金主根茎的产量以及化学成分评价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评分,得到70株;再经过2年的跟踪筛选,最终得到产量、含量高且稳定性好的6个优良株系,分别是1-29、1-181、1-254、2-6、5-24、5-29。3温莪术GAP部分标准操作规程研究3.1采收期研究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定点、定期采样,研究温莪术在不同采收期的产量、生药折干率以及化学成分的含量,并结合历年的数据考察不同采收期对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确立最佳采收期为J月中旬至K月下旬。3.2产地初加工研究对传统加工方法中的蒸煮条件、干燥方法、干燥温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既能使药材迅速干燥,又能保持外观饱满,同时保证有效成分影响较小的加工方法:蒸30min-40min,置于55℃烘箱内烘干或者晒干。3.3包装、贮藏研究研究不同包装材料及贮藏年限对温莪术药材质量的影响,优选出最佳包装材料为编织袋,贮藏年限为两年。上述研究结果为莪术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温郁金良种选育繁育以及温莪术GAP规范化标准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甘彦雄[6]2016年在《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增效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是中药莪术的主要来源之一,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为"破血消症"要药。中医临床常用其醋制品,醋制后既增强"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之效,又缓其峻猛药性。目前对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的研究较少,对其炮制原理有待于深入阐明。目的本文以醋制为切入点探寻蓬莪术醋制过程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探明醋莪术其作用机制,从而结合物质基础变化和药理效应机制两方面丰富蓬莪术醋制增效的科学内涵。方法与结果1.取蓬莪术生品,分别以9°米醋、纯化水、9%醋酸水溶液炮制,得到其醋制品、空白品、参照品,同时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pH值,结果发现醋制组和参照组pH值由3.8左右缓慢升至4.8左右,空白组由7.1左右降至6.3左右,醋制组和参照组pH值远低于空白组。醋制组和参照组的情况极为接近,两者无显着差异;然后煎煮蓬莪术生品、醋制品、空白品和参照品,得各样品的煎液,同样测定煎煮过程中各煎液不同时间点的pH值,结果发现醋制组和参照组依然低于空白组及生品组,并且均小于6,而醋制组则略低于参照组。2.建立HPLC同时测定蓬莪术3个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4个挥发油类成分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β-榄香烯含量的方法;然后测定各组蓬莪术样品,发现挥发油类成分相对姜黄素类成分含量较高,但经过炮制后均降低较多;醋制品及参照品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比生品略低,且醋制品比参照品略高,但空白品的姜黄素含量降低较多。3.建立以刀豆蛋白A诱导的肝炎模型小鼠,以联苯双酯(200mg/kg)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即蓬莪术生品(1.3g/kg)、蓬莪术醋制品(1.3g/kg)、姜黄素(200mg/kg)、双去甲氧基姜黄素(200mg/kg),测定其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等反映肝炎的指标,结果各给药组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蓬莪术醋制品药效接近阳性对照药联苯双酯,且优于生品,其利肝之效增强。4.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阐释蓬莪术醋制作用机制。从STITCH4.0数据库和ChEMBL数据库对蓬莪术所含化合物进行检索,分别获得了姜黄素95个作用靶点、去甲氧基姜黄素27个作用靶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7个作用靶点、环庚叁烯酚酮11个作用靶点以及莪术二酮、β-榄香烯、异莪术醇各1个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蓬莪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包含723个节点和2726条边,拓扑性质分析表明所建网络稳定可靠,模块分析得到25个功能模块,包含免疫调节过程、TGF-β信号通路过程等;多成分协同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共同作用与TGF-β信号通路生物过程,调节TGFβ1、TGFβR1、TGFβR2、SMAD3、SMAD4、ZFYVE9等蛋白质发挥抗肝炎的作用。5.基于Western Blot和qPCR技术,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小鼠肝脏中TGFβ1、Smad7、Smad2/3基因的RNA表达量及其蛋白质表达量,结果发现蓬莪术生品及其醋制品均能调控TGF-β信号通路,其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是主要有效成分。结论本论文发现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类成分含量降低较多,但炮制辅料米醋能针对性地保护蓬莪术中的有效成分姜黄素,避免炮制过程中的损失,初步证实了蓬莪术醋制使有效成分"存其不足,去其有余"的炮制内涵,而姜黄素类成分正是蓬莪术利肝抗炎的有效成分,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达到作。本论文丰富了蓬莪术醋制增效的科学内涵,为中药炮制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罗妮妮[7]2015年在《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药学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为研究对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工艺-成分-药效”系统角度,对比研究蓬莪术醋制前后药学差异,为醋制后蓬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功效增强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单因素法优选最佳辅料的品种,以姜黄素含量和干膏收率为评价指标计算综合评分,优选出9度米醋为蓬莪术醋制工艺最佳辅料。(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出最佳醋煮工艺条件,即取蓬莪术药材加入体积浓度为20%的9度米醋,和6倍量水,浸润5h,置容器内煮沸后调至文火,煎煮1.5h,待醋液吸收完全后,取出,切片,晾干,即得醋莪术饮片。(3)运用HPLC法对蓬莪术醋制前后吉马酮含量进行对比测定,建立了提取方法和HPLC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醋制前蓬莪术含吉马酮含量为0.0914 mg.g-1,醋制后吉马酮含量略微下降,含量为0.0845 mg.g-1。(4)运用GC-MS法结合指纹图谱,对比分析10批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类成分变化,分析发现,10批蓬莪术生品共检识18个共有峰,占总峰面积的89.79%;10批醋品共检识19个共有峰,占总峰面积的91.2%,醋制后化学成分有种类和质量分数的变化。其中莪术烯、莪术二酮含量略微升高,吉马酮含量略微下降。(5)通过对比蓬莪术醋制前后药效学变化,得到结果:醋制后蓬莪术抗血栓作用增强,抗凝血作用和活血作用增强,改变了血液流变系统,提高了血清NO含量同时降低了血浆P-selectin水平。创新点:(1)将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同正交设计试验相结合,进一步规范了蓬莪术醋煮工艺参数,为根茎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学示范,使本论文在工艺优化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GC-MS法联用指纹图谱,对比分析10批蓬莪术醋制前后挥发油类成分变化,建立了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挥发油质量控制新方法。(3)从“工艺-成分-药效”系统角度,对比分析蓬莪术生品和醋品的物质量效变化,为研究蓬莪术醋制增效的炮制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覃欢[8]2010年在《醋温莪术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莪术是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etC.Ling)的干燥根茎,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瘀闭经、饮食积滞。醋温莪术与生品在功效方面有较大差异,生品长于行气止痛且药力峻猛;醋温莪术长于破血逐瘀且使药性缓和。后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本课题在文献检索和初步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科学安排实验,确定了醋温莪术挥发油、姜黄素和多糖等叁大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即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条件为药材粒度为过20目筛,浸泡时间为10小时,提取时间为8小时;②乙醇回流法提取姜黄素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1小时,提取次数3次;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加水量20倍,每次煎煮时间1小时,煎煮3次。分别对比研究了醋温莪术与生温莪术挥发油类、姜黄素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醋温莪术挥发油总量与生温莪术比较有所下降,但二者挥发油中β-蒎烯、β-榄香烯、吉马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莪术醇等五种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五种化合物峰面积总和分别占醋温莪术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85.20%,生温莪术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43.68%。其中醋温莪术挥发油中抗癌活性成分β-榄香烯含量由生品挥发油中的1.32%上升至33.88%;定香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含量由1.76%上升至26.13%;多糖类化学成分与生品相比略有下降。揭示了醋温莪术抗癌、抗肿瘤作用显着增强的物质基础。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综合比较了醋温莪术中挥发油、姜黄素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这叁类化学成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姜黄素>挥发油>多糖。建立了醋温莪术炮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为中药材饮片的规范生产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创新点之一是设计出综合利用温莪术药材资源的可行性方案并确定了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艺参数,为温莪术药材的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点之二是通过比较研究醋温莪术与生温莪术挥发油、姜黄素、多糖叁大类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揭示了醋温莪术抗癌活性增强的物质基础;创新点之叁是建立了醋温莪术炮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周明[9]2018年在《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炮制是依据中医药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用药需求、不同药材的自身特质以及制剂、调剂的不同要求而采取的特殊制药技术过程。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形成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治病的处方药,是中成药以及相关中药深加工产品的原料药,所以饮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下游衍生产品的品质。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是影响饮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对炮制质量的有效控制将对整个中医药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规范炮制工艺和检测产品质量是控制炮制质量的两种重要手段。对于工艺控制,国家强化了中药饮片企业的GMP管理,要求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进行炮制生产。但是,现今多数中药饮片企业仍然存在“图效率”、“图省事”的生产习惯,并且缺乏持之以恒的监管,加之很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些企业即使通过了 GMP认证之后,仍然回归到原有的习惯性生产模式,造成饮片质量难以把控。对于质量检验控制,传统的性状检验依然是鉴别饮片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由于性状检验大多依赖药师的主观经验性判断,缺乏客观的衡量指标,致使饮片的检测质量与实际质量存在较大的误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药饮片生产管控技术以及饮片性状客观化检验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实现中药饮片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和饮片质量的智能化检测,构建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智能管控系统。本文在对传统生产执行系统功能模块分析解构的基础上,利用微软公司的.Net软件开发平台,搭建了专属于饮片炮制生产的中药饮片生产执行系统。中药饮片生产执行系统选用C#语言进行编写,整体框架上采用经典的“数据库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界面层”叁层架构。其中,运用Entity Framework(EF)框架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搭建数据库访问层,运用Model View Controller(MVC)框架构建系统界面层,通过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技术实现界面层与业务逻辑层之间的分布式访问。中药饮片生产执行系统主要包含权限管理、名称规范、饮片炮制SOP流程模板、任务单管理和工区操作5大功能模块,整个系统的特点在于以一种固定文本方式强制规范了炮制生产的具体流程,使得饮片生产必须按照既定步骤完成,避免了在生产过程中因人为的随意性操作可能导致的饮片质量问题。并且不同饮片可以按照不同的规范要求对流程进行个性化设置。此系统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中药饮片炮制的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对每一个生产步骤进行细化要求,对每一步生产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对每一批中间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从规范饮片炮制工艺流程方面保证了饮片产品的质量稳定。在中药饮片生产执行信息化技术研究以外,本文对工业自动化技术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组态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机械控制角度对生产执行系统进行了理论技术补充,并对饮片生产自动化的整体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从提升炮制设备技术含量、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强设备实时监控能力、提高生产数据收集效率等方面,完善中药饮片生产执行系统的整体性自动化需求。在对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信息化管控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辨状论质”理论为基础,在饮片外观质量检测方面对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开创性研究,建立中药饮片质量计算机视觉分析子模块。视觉分析子模块利用开源的OpenCV计算机视觉库,结合.Net平台,对中药饮片图像进行采集、处理和深入剖析。本文以大黄饮片为例对视觉质量分析进行了试验性探讨,视觉检测设计主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首先运用斑点检测法通过对饮片表面斑痕的检验对饮片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利用轮廓检测和凸包检测法对饮片进行面积计算,从片型大小角度对饮片进行质量等级判别。接着通过最小包围矩形面积和凸缺陷检测法对异形饮片进行鉴别排除。最后综合运用分水岭算法、颜色直方图以及机器学习方法对饮片表面颜色进行等级判定。通过以上流程处理,最终完成对大黄饮片的计算机视觉分析检测。此检测模式适合运用于大部分根茎类饮片,部分方法可迁移至花、叶、果实、种子类饮片的质量检测中。中药饮片质量计算机视觉分析子模块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对饮片的绿色、无损、准确、快速的质量判别,弥补了中药饮片传统性状检测客观性上的不足,强化了饮片性状检测的科学属性,为中药饮片生产实时在线检测提供可行的方案。研究的同时,也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对中药饮片质量鉴别进行了探讨。此外,本研究对BI智能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探讨,设计了饮片企业生产决策支持子模块。生产决策支持模块的构建主要包括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叁个步骤。本研究通过Pentaho平台进行具体模块搭建。使用Kettle技术进行数据整合,将饮片企业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形成数据仓库。利用Saiku工具结合联机分析相关处理方法实现对数据的钻取、旋转、切片、切块操作,完成数据分析。最后通过报表工具将企业生产运营关键数据通过图表方式进行展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BI智能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中药饮片企业中,主要的目的在于利用其自动的数据整合更新以及直观的数据展现技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快速、清晰的生产运营信息,包括产供销、人财物、产品质量、运营风险等各个方面,让管理者可以准确的了解企业生产运转状况,并且根据客观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运营方案。此外,本研究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对大数据技术的需求,结合运用了 Hadoop技术,使得传统BI技术拥有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利用Hadoop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优势,本研究尝试对中药饮片网络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可对中药饮片质量状况和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以辅助信息的方式提示企业管理者对饮片生产质量进行追溯和反思、对生产计划安排进行研究和调整。中药饮片企业生产决策支持模块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生产运营相关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展示,以提供价值信息的方式辅助管理者进行生产运营决策,用智能化技术提升了中药饮片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构建了由中药饮片生产执行模块、饮片质量计算机视觉分析模块、企业生产决策支持模块组成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智能管控系统。该系统以保证和提升中药饮片炮制生产质量为核心目的,运用了前沿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技术,规范了饮片生产炮制流程,提高了饮片外观质量检测水准,为全面提升中药饮片生产质量、提高饮片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下一步行业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陈广山[10]2013年在《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水煎剂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相当于中医学的“白疕”,是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中药治疗银屑病在临床上有良好的疗效,但中药煎煮费时费力,很难适应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中药配方颗粒是传统饮片的发展与补充,它不仅省去了患者繁杂的煎药环节,携带方便,而且保留了中医遣方抓药可以随证加减的特点,在临床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包括两部分: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中医治疗银屑病研究进展,查阅近代医家有关于银屑病论述的临床资料,并予以总结。第二篇为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查阅近年来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成分分析、药理学、临床疗效等有关文献,并予以综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目的:中药配方颗粒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有效性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水煎剂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对照。研究方法:按寻常型银屑病和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入选60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传统饮片为对照组,中药配方颗粒为治疗组。疗程为4周,0、2、4周随访。记录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及中医症状。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在完成受试的57例患者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组成、年龄组成、病程长短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与65.5%,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在有效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有疗效无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药莪术有效物质及饮片规范化研究[D]. 陆兔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基于“一测多评”及指纹图谱技术的莪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D]. 刘会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蓬莪术醋制工艺[J]. 廖婉, 傅舒, 刘芳, 章津铭, 傅超美. 中药与临床. 2011
[4]. 莪术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4种倍半萜类成分的比较[J]. 顾娟娟, 姜国非, 陆兔林, 毛春芹, 毛靖. 中草药. 2012
[5]. 温莪术规范化生产部分关键技术研究[D]. 张钰苓.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6]. 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增效机理研究[D]. 甘彦雄.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7]. 川产道地药材蓬莪术醋制前后药学对比研究[D]. 罗妮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8]. 醋温莪术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覃欢.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
[9]. 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控的研究[D]. 周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0].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水煎剂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广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生物学论文; 中药学论文; 莪术论文; 挥发油论文; 郁金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成分检测论文; 中药炮制论文; 蓬莪术论文; 姜黄论文; 中药饮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