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话语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话语,中国,比较文学,广州话,文论,现代性,同治。
话语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曹顺庆,秦鹏举[1](2019)在《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原创性理论,奠定在比较文学固有学科理论的缺憾之上,它弥补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中只关注同源性和类同性而忽略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缺憾,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奠定了学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新的空间。变异学研究具体关注跨国变异研究、跨语际变异研究、跨文化变异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变异学打造了一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话语,提炼了一个标识性概念。它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话语的凝练总结,更是比较文学中国话语的创新呈现。变异学提出变异性、异质性首次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基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由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同构成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从提出至今不过10余年,还有很大的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检验的空间,这是任何一门创新性理论的必经之路。我们坚信,比较文学变异学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苗苗[2](2018)在《“中国话语”及其世界影响——评中国学者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学者曹顺庆教授的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正是践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语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在该着作中,曹顺庆教授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入手,成功地建构起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新话语,打造了一个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得到了国际着名比较文学学者及国际图书出版公司及书店的一致好评,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高波[3](2018)在《晚清京师政治中“同治”话语的形成与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辛酉政变后,为正当化违反清朝祖宗家法的亲王摄政与母后垂帘格局,恭亲王奕与两宫皇太后定"同治"为年号,以取法"顺治"朝为号召,建立自身的正当性基础。这一"同治"话语的核心是被当作当代睿亲王(多尔衮)的奕。但在同治中期之后,随着两宫(以慈禧为主)权威日增以及清流兴起,对"同治"的新解释开始出现。清流以北宋"元佑"之治为榜样,以两宫为宣仁高太后,而以自身为"元佑诸贤",希望建立内廷与外朝士大夫同治天下的新格局。这一话语为两宫与清流提供了超出清朝祖宗家法外的正当性基础。但1880年代后,随着光绪帝日渐年长,以及公羊学等新学术在京师的流行,新一代清流对熙丰变法的态度日趋正面,开始期待宋神宗与王安石式的君相"同治",故他们与慈禧的关系日渐紧张,最终导致戊戌变法被慈禧强力终止,而这意味着1861年以来以统治集团内各方有限合作为基础的"同治"局面的失败。此后,"同治""元佑"等话语在实际政治过程中均日渐形式化与空洞化,替代性的民权与立宪话语则随之出现。(本文来源于《清史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庄佩娜[4](2018)在《文学术语的变异:强制翻译、失语与重拾话语——以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中文学术语为例,从术语概念和特点、术语翻译策略及具体实例探讨了文学术语翻译中存在的变异及强制阐释。作者认为,文学术语翻译的难度在于不仅要考虑中西方文学术语的差异,还要顾及术语本身在其文化背景中的演变和变化。文学术语的翻译看似如套用或直译那样简单,但背后事实上隐含着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何者握有主动权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学术语的英译应在保持形式上独立性的同时,将其还原至源语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以注重其文化内涵的传达,以确保中国文化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面貌进入西方文化语境,最终实现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与西方文学的平等有效互动。(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8年01期)
李斌[5](2018)在《比较文学变异学话语建构模式研究——兼谈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我国学术话语"失语"现状,以比较文学变异学话语建构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以客观现实、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为基础,梳理学术话语建构过程,发现该学术话语以理论建构、方法体系、研究实践和平等对话为主要策略的话语建构模式,深刻认识该模式在思维、方法和实践等方面的创新性,指出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指导意义,丰富中国话语建构策略,助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本文来源于《中外文化与文论》期刊2018年01期)
丘新巧[6](2018)在《论“意”:话语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书法与宋代书法都是崇尚"意"的时代,然而"意"在这两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中,"意"的内涵为"言—象—意"的话语结构所决定。玄学"得意忘象"的结构决定了晋人既注重书法的超越性层面,又对技术手段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与魏晋以来形成的意象式书论也息息相关。相对的,宋代书法所崇尚之"意"则是作为"法"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由于失去了"象"的外在世界的平衡,宋代之"意"就越发成为主体性的确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8年02期)
王超[7](2017)在《变异学: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中国话语与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算起,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从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算起,也有30多年历史。尽管钱锺书、季羡林、杨周翰等学者曾积极推进中国学派创建,但中国比较文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推进仍然显得缓慢与艰难。1976年,(本文来源于《长江文艺评论》期刊2017年04期)
王淇[8](2017)在《变异语用学视角下美国口语英语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频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SBCSAE(Santa Barbara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为研究语料,通过变异语用学视角,提取、分类语料,分析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使用频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美国口语英语中教育程度对you know的使用频率存在影响,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使用频率高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并且使用频率差异明显。(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7年02期)
吴景明[9](2017)在《话语变异的释谜者——陈晓明文学批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具体作家作品,任务是评价其得失成败,因此对文学创作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陈晓明自20世纪90年从事文学批评至今,已经在文学批评领域坚守了20余年。这期间,随着文学浪潮的汹涌沉浮,他不仅见证了一批批文学新人的崛起与成熟,经历学界无数次的革故鼎新,更写下了数百篇文学批评文章,出版了《无边的挑(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2期)
单韵鸣[10](2017)在《《广州话语法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号:978-7-100-12454-6定价:28.00元开本:32该研究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粤方言语法的变异,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探讨变异的原因,预测广州话语法的变化发展趋势。广州话语法变异研究的前沿参考文献。联系地址: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购部电话:010-65219282邮政编码:100710E-mail:teaderclub@cp.com.cn(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术语》期刊2017年01期)
话语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学者曹顺庆教授的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正是践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语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在该着作中,曹顺庆教授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入手,成功地建构起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新话语,打造了一个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得到了国际着名比较文学学者及国际图书出版公司及书店的一致好评,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话语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曹顺庆,秦鹏举.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与话语创新——曹顺庆教授访谈[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苗苗.“中国话语”及其世界影响——评中国学者英文版《比较文学变异学》[J].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
[3].高波.晚清京师政治中“同治”话语的形成与变异[J].清史研究.2018
[4].庄佩娜.文学术语的变异:强制翻译、失语与重拾话语——以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为例[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
[5].李斌.比较文学变异学话语建构模式研究——兼谈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策略[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
[6].丘新巧.论“意”:话语结构中的位置及其变异[J].中国书法.2018
[7].王超.变异学: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中国话语与文化认同[J].长江文艺评论.2017
[8].王淇.变异语用学视角下美国口语英语中话语标记语youknow的使用频率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
[9].吴景明.话语变异的释谜者——陈晓明文学批评解读[J].文艺争鸣.2017
[10].单韵鸣.《广州话语法变异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