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庆[1]2004年在《审美活动与创造力的培养》文中认为本文以“艺术与科学融通,感性与理性统一”这一判断为预设前提,讨论了审美活动对创造性人格的生成,对创造性想象的丰富,对创造性动机激发,对创造性思维发展以及对心灵独创性保持所具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创造力培养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审美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以学生为影响对象的审美活动。它如要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之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的普遍原则。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智力美的敏感性,丰富学生的意会性知识,建构学生的“心理图式”,发展学生对对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机敏的猜测能力和促进学生心理结构自如转换来实现的。
狄俊[2]2004年在《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审美教育与人才培养理论及其实践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发掘许多值得借鉴的审美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的历史经验。而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成为了时代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内外因分析法,重新分析、评价了当代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所处的外部背景和相互联系的内部契机。在对内外因深入细致地研究之中,探索出了一条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坚持以研究理论指导理论实践的观点,初步构建了当代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践途径,发展了审美教育与人才培养理论及其实践的时代内涵。
宋嘉伦[3]2016年在《小学生艺术美育中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波诺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法宝。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不缺知识型人才,不缺能力型人才,缺少的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型人才。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国家发展的大计,同时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因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创造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美育,尤其是艺术美育,作为创造力培养最直接的途径,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本文以小学阶段艺术美育为大环境,对当今学校创造力的培养进行现状调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我基于对小学生美育重要性的认识,基于对美育与小学生创造力培养内在关系的认识,基于对小学生创造力培养途径的探寻这叁个方面来论述了选题缘由。其次梳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说明研究思路并确立研究方法与对象。最后,搜集整合了一些国内外文献并做了一个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艺术美育与创造力的理论分析。首先以美及美育为起点,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艺术美育做一个准确的说明。接着从创造力的内涵,结构和层次叁个方面对创造力做一个概述,以寻找及探讨艺术美育与创造力的内在联系,为之后的分析做铺垫。第叁部分为小学生艺术美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我设立了几个研究指标,并根据指标制定问卷。然后选取了两个级别不同的学校,年段不同的学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回收后对每一题提取有效数据并且结合指标进行详细的结果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策略。第四部分为小学生艺术美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案例。我选取了几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提出有效策略。作为一名未来小学老师,我深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一个孩子只有将心灵释放,思想自由,才能获取最佳的审美体验,才能萌生创造新意,进而逐渐拥有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创造精神。
赵颖[4]2012年在《《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文中研究说明David J. Elliott是当今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关注音乐实践》一书掀起了一场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观的讨论。那么,在这场讨论中,音乐教育界的各类学者持什么样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场讨论又如何推进?本文以Elliott《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文集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与访谈法,对论文集中17节的内容及作者相关文献进行了翻译、梳理、访谈与评析,以期对这一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回答。本论文共由五章组成。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缘起,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综述。根据论文的内容,将整个文集分为四个部分来研究。第一章基础理论部分,共包括5个节;第二章认知部分,共包括2节;第叁章实践研究部分,共包括3节;第四章音乐教育部分,共包括7节。第五章共3节,汇总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进行了讨论。本论文对于文集《实践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研究在国内实属首例,因此,本论文将填补学术界对于这部文献的研究空白,为音乐教育界了解此文献提供可能性;同时也深化了业界对于实践音乐哲学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Elliott主要理论思想的了解;还为专业人士提供了多视角的理论分析方法,从而丰富专业视野与理论认识,为我国音乐教育界的理论研究带来启示。
左立新[5]2010年在《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种种障碍,使得国人的创造力难以提高,创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21世纪已被国际教育界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教育如何从自身寻求积极的改变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创造教育”研究工作的重点。教育理论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培养创造性的人格特质才是创造力培养的根本问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做起,儿童美术教育对提高个体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定体现出对创造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但当前儿童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严重问题,示范画、简笔画、关于“像不像”的评价以及如何理解参赛和考级,这都还是当前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此为切入,展开了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第叁、第四两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在第叁章“影响儿童美术创造力的个性特征”中,本文深入探讨了独立性、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直觉、兴趣、动机、思维品质、自我管理能力这十项重要的个性特征,在对每一项个性特征深度的理论分析之后,都提出了在教学中实施的若干注意事项和方法示例。在第四章“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中,融合几个典型的美术教育现象分析,文章阐述了六大原则: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全面评价原则和教师的高素质原则,清晰地呈现出以创造力为培养目标的儿童美术教学所应该具有的重要特征。本文有对现象的评述,有对原因分析,有具体的方法,还有对原则的把握,有独特的个人实践心得,还有专业的理论阐述,文章最后,还有独特的思考和展望,既可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者解疑,又能为理论研究者引玉。
燕京晶[6]2010年在《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生群体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研究生的创造力明显处于劣势,缺少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兼具学理性与技术性的综合问题。研究生创造力是现代创造力理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在内涵上包括研究生创造行为、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从创造主体与环境的角度看,研究生创造力系统包含着3个子系统:研究生的认知子系统、人格子系统和社会文化子系统。研究生创造力也可分为内隐创造力和外显创造力。研究生的内隐创造力是指与研究生自身有关的一些体现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是指具有的创新的生理机能、智力与非智力品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生的外显创造力是指研究生能够产生新颖而适用的观点、技术等成果,而且这种成果具有改造世界的向导性、确定性、可操作性与可预测性,并且能够得到导师、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研究生创造力的生成符合“刺激-解释-反应”的思维与行为模型,具有一个从内隐到外显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人格特性、认知风格、研究生导师及其所在科研团队文化都是促成研究生创造力的基本要素。研究生的创造成果在实践中存在着“新”与“和”的境界差异。这意味着研究生的创造力存在着可量化的等级差异。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创造力级差”概念,将研究生创造力划分为3个层次,即较高、一般、较低。将其用于建构评估、激励与提升研究生创造力的可操作性体系。“研究生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级差”概念的提出,充分依托、借鉴了中外学者的现代创造力理论。西方的吉尔福特、托兰斯、加德纳、阿玛贝尔和斯腾伯格等人从物理的层面上深入地探索了人的创造力,尤其是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对考察中国当代研究生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参照性与启示性。刘仲林等人从情理的层面深入解析了人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特质的关联。这从学理上为提升中国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研究支持。外国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状况是探讨中国研究生创造力的不可或缺的参照体系。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及其创造力状况表明:他们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标准;不断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研究生教育的筹资手段,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创造力及其培养虽取得了较好进展,但也存在着多种问题。以合肥地区理工科大学研究生为样本群的调查表明,我国研究生创造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没有把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目标;二,重分数、轻能力的入学制度;叁,陈旧、单一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教学机制;四,重教学、轻科学研究的培养机制;五,获得导师指导时间日趋减少;六,研究生教育考核的形式化和机械化;七,淘汰机制不健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群的统计分析与部分博士创造力发展的个案调查揭示了,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宏观特征和行为模式:一,创新能力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二,科研合作对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意义重大;叁,创新团队依然需要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四,学术氛围对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影响。在“现代创造力”理论的视角下,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的拓展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性人格、创新动机与制度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陷。依据上述的系统考量,本文建议在今后研究生创造力的开发过程中,要加强审美逻辑、实践性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增强意会知识学习;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更多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场所;营造宽容的学术氛围。研究生创造力是关联人生、大学与民族的时代性命题,期待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总结全文,主要有如下创新之处:1.综合运用西方现代创造力理论透视了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的现实问题;2.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群,对研究生创新性科研团队的行为模式和宏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宏观特征。对合肥地区重点高校研究生创造力情况进行了较大样本群的问卷调研,廓清了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相对薄弱的原因;3.通过中西创造力理论的对比和结合,依据审美逻辑、创造之道和研究生创造力级差等概念,指出: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过程中,要改变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过于重视概念思维、形式逻辑分析方法、言传知识的状况,加强意象思维、审美逻辑分析方法、意会知识与实践性智力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形成研究生培养中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互补,形式逻辑与审美逻辑互补,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互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的可操作性建议。
楼馨煜[7]2010年在《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将从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和课堂实践叁个大部分对中国与美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在论文中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虽然时至今日,已有很多关于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的论文及文章,但是,中美比较研究中开展的个案研究很少,且缺乏深度。本研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使改进建议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本研究中,首先对美术课程标准归纳和梳理。摘录出课程标准中关于创造力的要求并分析先行教科书中的内容和比重。其次,对美术教科书研读。比较两国教科书的异同,寻找出我国教科书的不足并分析阐述原因。再则,从课堂实践中找寻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供可行的建议。最后,尝试编写两个单元教材,并确保其具有一定实际推广意义。本论文在内容及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与当下热点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同类学术论文中并无相似的比较研究。
赵宝珊[8]2001年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文中提出本文以创造力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主题为逻辑起点,从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展开论述。主体结合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吸收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创造力培养教学原则、策略及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价等叁方面作了阐释。全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论述时代对创造的召唤、创造力的概念及赋予教育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较为详尽地从国际国内环境、教育方针政策及美术学科及教学特点等方面就“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创造力培养”作了论述。并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作了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原则、策略和评价。 第二部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教学原则。本文介绍了六条:(一)自由民主平等有节原则,力主营造轻松自由便于创造思维发生的“软”、“硬”环境:(二)及时发现创新苗头,加以鼓励并适时指导原则;(叁)容忍暧昧、推迟评价、以鼓励为主拒绝批评原则;(四)个性原则;第(二)、(叁)、(四)叁条原则着重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去考察。(五)创造力培养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原则,该原则着眼于创造力与背景知识、技能的辩证关系;(六)艺术化原则,即以艺术的、审美的方法去传递科学内容实现教育之目的。 第二个部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策略,本文谈及八条(一)建立创造性环境;(二)客观反客观观察与表现法;(叁)塑造创造个性;(四)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五)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六)重视欣赏教学;(七)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八)创造性思维训练。 第四部分,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价,介绍了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与计划性原则、评价类型及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等评价方法,最后以评价应注意的事项作结。
杜玫[9]2000年在《论美育与创造力培养》文中提出美育与创造力培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认真探明美育在促进创造力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通过美育去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创造力的心理要素 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
张玉萍[10]2006年在《在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美学将以审美教育研究为核心内容。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当今世界需要的人才是智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学科渗透美育为基础升华提炼出的审美化教学,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创造力是人才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本文阐述了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培养;审美化教学的涵义、原理及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创造力培养方略,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作了理论探讨,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个方面,初步构建了通过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维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化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审美活动与创造力的培养[D]. 陈国庆. 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 狄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3]. 小学生艺术美育中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宋嘉伦.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4]. 《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D]. 赵颖.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5]. 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D]. 左立新.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
[6].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 燕京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7]. 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D]. 楼馨煜.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D]. 赵宝珊.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9]. 论美育与创造力培养[J]. 杜玫. 教育导刊. 2000
[10]. 在高中语文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D]. 张玉萍.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研究生论文; 创造力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