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宗绸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366000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基础,是儿童由运用口头语言向运用书面语言过渡的重要环节。“蒙养之时,识字为先”,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都很重视识字教学。然而,小学生的作业中还是常常出现许多错别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结合教育心理学来研究一下,也许就会发现小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错别字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
一、感知不精确。儿童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较差,在识记字形时往往只记个大致轮廓或一些明显的笔画,而忽视了字形结构中的某些细节,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容易写错别字。
二、心理定势的不良干扰。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会使后继的心理活动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以及学习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在识字教学中,儿童的心理定势对识字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不良影响,这是我们应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理解模糊。在方块字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其字义的理解,需要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模糊,导致学生写别字。
四、自控力差,意志薄弱。有些学生书写汉字时,往往只管把字写对,而忽视了笔顺。这样不易在头脑中建立字形的整体概念、牢固地掌握字形,常一不留神就写错字。还有的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于好胜心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书写自然容易出现错误。另外有的学生作业中,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这种粗心与做完不检查大有关系。
了解了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我们可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减少学生作业中错别字的产生,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精心组织教学
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印象深刻。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在教学新字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强化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1.激发兴趣,运用直观手段。例如生字“溪”,笔画繁多,再加上低年级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不强,经常丢笔少画,致使“溪”字写错。有一位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对绘画感兴趣以及“溪”字自身的特点,设计了“简笔画识字法”。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溪水图”,再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把字幻化为图画。“溪”水,顾名思义,得用三点水做部首,右边幻化为图中的群山,“幺”字幻化为弯弯曲曲的小溪,“幺”中的那一点,好像溪水中的一块石头。溪水向前流淌,越流越“大”。这样,“溪”字便幻化成一幅直观形象的画,据此,就能正确书写这个字了。
2.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无意注意。如学生对“手、首”混淆不清,常常用错。在教这两个字时,我让学生组词、造句,请学生上到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字,要求示范的学生抬起“首”、举起“手”。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及时巩固复习
儿童的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但他们年龄小,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做好巩固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在此教学环节中,除了运用常见的抄写、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巩固外,教师应注意尽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记忆的热情和欲望。如在巩固复习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设计多种练习,如同一个基本字加偏旁练习、写出同偏旁的字练习、变字练习(添一笔变一个字或减一笔变新字,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变一个字)等。这种方法可帮助学生辨别、巩固记忆相似的字形。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作为语文教学法有机组成的识字教学,也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识字过程中往往离不开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到什么”是我们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着力点。比如看图归类识字这类课的教学,首先要观察图画,认识事物,通过观察解决字的音和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建立起汉字音、义与形的联系,学生就能够逐步了解汉字本身的特点,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识字的心理负担。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识字往往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阅读中识字已成为识字教学的基本途径之一。要在阅读中识好字,必须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只管读准音,不能很好地识记字形,有的会读会背了,还不知道字义如何理解,应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书时要目视双行,既要看读音也要看字形;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字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正确地书字汉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写”能强化对汉字的记忆,巩固“识”的效果。因此,应重视加强正确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写字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结构和所占的比例,想想笔画顺序;写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写字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的正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在教学法中,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注意知识原因,把教材、教师和学生各因素有机地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学生的识字能力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