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黑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麦,氮肥,密度,远缘,复种,产量,灰色。
小黑麦论文文献综述
代寒凌,田新会,杜文华,吴建平[1](2019)在《不同添加剂处理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以无添加剂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了甲酸以及两种乳酸菌类青贮添加剂(Sila-Max,Sila-Mix)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黑麦和黑麦青贮饲料的调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甲酸处理组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DMD)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最优;Sila-Max和Sila-Mix处理组的DMD和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H值和NH_3-N/TN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对照组,其中Sila-Max用量最少,发酵品质最优;青贮原料间小黑麦的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均优于黑麦,更适于调制青贮饲料。综上,小黑麦添加甲酸调制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最优,小黑麦添加Sila-Max处理调制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最优。(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晶,赵方媛,杜文华,田新会[2](2019)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小黑麦种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黑麦品种石河子大学1号(Shida No.1)和小黑麦新品系(C17、C19、C22、C24、C31)为材料,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兰州、合作)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试验,连续两年在不同试验点对小黑麦种质在开花期的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株高、枝条数)和营养品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生产性能进行比较,C31的干草产量(15.51 t/hm~2)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干草产量(11.27 t/hm~2)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石大1号的株高(152 cm)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31的枝条数(745.42万枝/hm~2)最高,除了与C17(681.25万枝/hm~2)无显着性差异外,显着高于其他种质;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营养品质进行比较,C24的CP含量(12.36%)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NDF(55.38%)含量最低,与C22之间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其他种质。C24的ADF(36.20%)含量最低,显着低于C17、C19。C24的DMD含量(63.08%)显着高于其他种质;(2) 2个试验点,合作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显着高于兰州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合作小黑麦干草的CP含量为11.61%,显着高于兰州点(9.85%);合作小黑麦干草的NDF(54.83%)含量显着低于兰州(62.93%);合作小黑麦干草的DMD(64.35%)显着高于兰州(51.10%);(3)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点适合生长的小黑麦为品系C31和C17,更适合参试小黑麦种质的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5期)
任昱鑫,刘汉成,田新会,杜文华[3](2019)在《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甘南高寒牧区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 120、 240、 360、 480 kg·hm~(–2))和播种密度(506、 675、 843、 1 011、 1 180万基本苗·hm~(–2))对甘南地区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株高、枝条数、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黑麦高产栽培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增加,甘农2号小黑麦的株高、枝条数和干草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营养价值也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时,无论播种密度高低,甘农2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5.63 t·hm~(–2))和粗蛋白含量(12.47%)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平均干草产量较高(15.30 t·hm~(–2));从氮肥施用量×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甘农2号小黑麦获得最高干草产量(22.13 t·hm~(–2))和较高粗蛋白含量(12.33%)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赵方媛,田新会,杜文华[4](2019)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5个小黑麦品系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15个小黑麦品系(Z1,Z3,Z5,Z6,Z9,Z12,Z19,Z21,Z23,Z36,Z41,Z48,Z49,Z50,Z55)苗期的抗旱性,本试验以甘农1号小黑麦(CK1)和新小黑麦5号(CK2)作为对照,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30%PEG-6000)2个处理,于处理后28 d取样,测定叶片在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下叶绿素(CHL)、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含水量(RWC),同时根据各指标与抗旱系数间的相关性,结合隶属函数,对参试小黑麦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黑麦材料间各生理指标存在显着差异,Z9的平均RWC(77.26%)最高,Z49的平均CHL含量(0.55 mg·g~(-1))最高,Z1的平均Pro含量(0.36 mg·g~(-1))最高,CK2的平均SS含量(113.33 mg·g~(-1))最高,Z50的平均MDA含量(4.05μmol·g~(-1))最高;干旱胁迫使小黑麦材料的平均RWC(正常灌水下为82.73%,干旱胁迫下为56.11%)显着降低,而干旱胁迫下的平均CHL(正常灌水下为0.33 mg·g~(-1),干旱胁迫下为0.40 mg·g~(-1))、Pro(正常灌水下为0.13 mg·g~(-1),干旱胁迫下为0.47 mg·g~(-1))、SS(正常灌水下为28.23 mg·g~(-1),干旱胁迫下为116.19 mg·g~(-1))及MDA(正常灌水下为2.50μmol·g~(-1),干旱胁迫下为4.39μmol·g~(-1))含量则显着升高;从小黑麦材料和干旱处理交互作用来看,干旱胁迫使所有参试小黑麦材料的RWC降低,其中Z12降幅最小,CK1降幅最大;CHL含量有升有降;Pro、SS及MDA含量均上升,增幅最小的分别为Z12、Z19和Z9,增幅最大的分别为CK1、Z3和Z50。根据抗旱性综合评价值(D值),可将供试小黑麦材料分为5种类型:Z1、Z5和CK1属于高抗旱型,Z3、Z6、Z36、Z41、Z48、Z49和Z50属于中抗旱型,Z21属于中间型,Z19、Z23、Z55和CK2属于干旱较敏感型,Z9和Z12属于干旱敏感型,因此说明甘农1号小黑麦和小黑麦品系Z1、Z5的抗旱性较强,适合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种植。(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杨晓,宋谦,余小亮,赵海燕,马淑梅[5](2019)在《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与青贮玉米的复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青贮玉米(Zea mays)的适宜复种模式,本研究以3个小黑麦品系(C_(16)、C_(27)和C_(35))和黑饲麦(Secale ssp.)为前茬作物、青贮玉米品种(系)(丰贮1号、丰贮2号和敦青贮28号)为复种作物,在陇东旱塬区研究了秋播小黑麦与青贮玉米的复种效果。结果表明,前茬作物间,小黑麦品系C_(16)的鲜草产量最高(45.20 t·hm~(–2)),显着高于黑饲麦和其他两个小黑麦品系;3个小黑麦品系的粗蛋白(CP)含量显着高于黑饲麦,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着低于黑饲麦,其中C_(27)的CP含量最高(13.32%),ADF含量最低(30.93%),C_(35)的NDF含量最低(46.64%)。复种作物间,丰贮2号青贮玉米品系的鲜草产量最高(51.16 t·hm~(–2)),CP含量显着高于敦青贮28号,NDF和ADF含量显着低于敦青贮28号。前茬作物×复种作物交互作用间,品系C_(16)和丰贮2号交互作用间的鲜草产量(96.95 t·hm~(–2))和蛋白质产量(8.61 t·hm~(–2))均最高,复种效果最好。该复种模式在充分利用秋闲田、多生产一茬饲草的同时,可以实现草地轮作,并增加冬春季地表覆盖度,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可为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青贮玉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萌,任丽彤,凌悦铭,谷海涛,艾尼瓦尔江[6](2019)在《小黑麦TwNAC0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AC是一类调控植物发育、衰老、生物与非生物逆境以及在激素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材料,在RNA-seq基础上,结合RACE与RT-PCR技术克隆出一条长1059bp小黑麦NAC基因,命名为TwNAC01(GenBank登录号:MG73691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小麦(TaNAC20)及叁羊草(AtNAC92)NAC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5%以上,其预测蛋白与小麦、叁羊草、硬粒小麦、大麦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在干旱胁迫下,小黑麦TwNAC01基因在根、茎、叶以及籽粒部位表达量均较对照相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在根和籽粒中较对照相比表达极显着,茎和叶中表达量较根和籽粒中不显着,但均较对照显着升高。经过胁迫处理,从基因表达数据来看TwNAC01基因受PEG6000、NaCl、低温、MeJA、ABA胁迫上调表达,且根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叶中,经ABA、MeJA、PEG6000处理12h和24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经NaCl和低温处理1h后表达量出现最高。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中。在干旱胁迫下,TwNAC01基因在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根部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叶部,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及转空载体拟南芥。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在干旱胁迫下失水率较转空载体和野生型拟南芥降低,其电导率、H202和MDA含量较转空载体及野生型株系显着降低,但叶片含水量在转TwNAC01基因株系与较转空载体及野生型株系间差异不显着,而转TwNAC01基因拟南芥根系长度分别是野生型和转空载体拟南芥根系长度的1.5倍和1.2倍。沉默该基因的小黑麦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主根长更短,叶片H_2O_2和MDA的含量都有显着的增加,叶片含水量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其蒸腾速率都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见,TwNAC01基因在植物根部优势表达,促进了植物根系的伸长,调节植物叶片气孔的开度,缓解植物对逆境的胁迫。本研究对于理解小黑麦的抗旱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小黑麦抗旱育种奠定了分子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杨文娟,朱泓静,钟昱阳,张连全,宁顺腙[7](2019)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Ry亚基变异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黑麦远缘杂交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整合、转移黑麦的优良基因,还可能创制新的遗传变异,产生新性状,研究其变异分子机制,对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前期通过普通小麦Shinchunaga(Triticum aestivum L.cv.Shinchunaga,2n=42,AABBDD)与秦岭黑麦(Secale cereale L.cv.Qinling,2n=14,RR)杂交,得到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经SDS-PAGE分析,鉴定出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 Ry消失且稳定遗传的材料。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揭示了Ry消失可能与其编码基因的序列缺失有关。种子胚乳灌浆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Ry消失材料无Glu-Ry的转录产物,进一步揭示了Glu-Ry编码区发生了缺失突变。比较基因组及分子克隆分析暗示,Ry消失材料在Glu-Ry的5'-UTR区存在序列变异,变异断点位于起始密码上游约-4000bp处。通过Genome Walking扩增变异未知序列,获得长1485bp (-5080~-3595bp)序列,该变异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区段比对,存在13个单碱基变异,一个单碱基T及一个叁碱基TAC的插入。本研究初步揭示了Ry亚基变异断点的位置及序列特征,为进一步探索Ry消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时丽冉[8](2019)在《不同品种小黑麦苗期耐低氮胁迫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品种小黑麦抗低氮胁迫能力,以7个品种小黑麦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两个处理来进行苗期水培试验。对所培养的7个品种的小黑麦在苗期时进行叶绿素含量、根长、干质量及含氮量的测定,计算氮累积量、氮利用效率及耐低氮指数。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7个品种的小黑麦生长均受到显着影响,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均有所降低,根长增大、根冠比均升高,氮素利用率提高,但品种间受影响程度不同。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中新830和中饲828为耐低氮品种。(本文来源于《衡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方媛,杜文华,田新会[9](2019)在《饲料型小黑麦品系的秸秆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秸秆产量高、品质好的小黑麦品系,本试验以2个小黑麦品种为对照,研究了18个饲料型小黑麦品系2年(2015,2016年)的秸秆产量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种质中Z12的平均秸秆产量最高;2015年的平均秸秆产量显着高于2016年;从种质和年份交互作用看,2015年Z12的秸秆产量最高。不同小黑麦种质中,平均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消化率最高的分别是Z36、Z9和Z8,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的分别是Z6和Z8;2015年的平均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低于2016年,而平均粗脂肪含量和消化率显着高于2016年,年份间平均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着;从种质与年份交互作用看,2016年Z6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2015年Z9的粗脂肪含量最高,Z8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消化率最高。综合分析,Z9,Z12,Z55的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优质粗饲料饲喂家畜。(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昱鑫,刘汉成,田新会,杜文华[10](2019)在《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对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其在高寒牧区秋播条件下株高、枝条数、干草产量、营养品质(营养价值,干物质消化率)对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以确定其最佳施肥量和播种密度,为高寒牧区小黑麦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单因素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240kgN·hm~(-2)(播种前:25%,返青期:37.50%,拔节期:37.50%)时,秋播甘农2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5.31kg·hm~(-2))、粗蛋白含量(11.99%)和综合评价值(0.76)均较高;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平均干草产量较高(15.11kg·hm~(-2)),综合评价值(0.77)最高;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间的交互作用表明,氮肥施用量为360kg N·hm~(-2)、播种密度为843万基本苗·hm~(-2)时,高寒牧区秋播甘农2号小黑麦干草生产田的干草产量(18.71kg·hm~(-2))和综合评价值(0.80)最高。(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小黑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小黑麦品种石河子大学1号(Shida No.1)和小黑麦新品系(C17、C19、C22、C24、C31)为材料,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兰州、合作)进行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比较试验,连续两年在不同试验点对小黑麦种质在开花期的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株高、枝条数)和营养品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生产性能进行比较,C31的干草产量(15.51 t/hm~2)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干草产量(11.27 t/hm~2)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石大1号的株高(152 cm)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31的枝条数(745.42万枝/hm~2)最高,除了与C17(681.25万枝/hm~2)无显着性差异外,显着高于其他种质;通过对参试小黑麦种质营养品质进行比较,C24的CP含量(12.36%)显着高于其他种质,C24的NDF(55.38%)含量最低,与C22之间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其他种质。C24的ADF(36.20%)含量最低,显着低于C17、C19。C24的DMD含量(63.08%)显着高于其他种质;(2) 2个试验点,合作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显着高于兰州小黑麦生产性能(干草产量、枝条数);合作小黑麦干草的CP含量为11.61%,显着高于兰州点(9.85%);合作小黑麦干草的NDF(54.83%)含量显着低于兰州(62.93%);合作小黑麦干草的DMD(64.35%)显着高于兰州(51.10%);(3)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合作点适合生长的小黑麦为品系C31和C17,更适合参试小黑麦种质的生长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黑麦论文参考文献
[1].代寒凌,田新会,杜文华,吴建平.不同添加剂处理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2].刘晶,赵方媛,杜文华,田新会.甘肃省不同生态区高产优质小黑麦种质的筛选[J].草原与草坪.2019
[3].任昱鑫,刘汉成,田新会,杜文华.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甘南高寒牧区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4].赵方媛,田新会,杜文华.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15个小黑麦品系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5].杨晓,宋谦,余小亮,赵海燕,马淑梅.陇东旱塬区秋播小黑麦与青贮玉米的复种效果[J].草业科学.2019
[6].王萌,任丽彤,凌悦铭,谷海涛,艾尼瓦尔江.小黑麦TwNAC01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杨文娟,朱泓静,钟昱阳,张连全,宁顺腙.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黑麦Ry亚基变异分子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8].时丽冉.不同品种小黑麦苗期耐低氮胁迫差异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9
[9].赵方媛,杜文华,田新会.饲料型小黑麦品系的秸秆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研究[J].草地学报.2019
[10].任昱鑫,刘汉成,田新会,杜文华.甘南高寒牧区秋播小黑麦对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的响应[J].草地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