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昆明小白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孕穗期,昆明,性状,方差,农艺,边际,低温。
昆明小白谷论文文献综述
荆豪争[1](2014)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昆明小白谷重组近交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孕穗期冷害是高纬度稻区和高海拔稻区水稻生产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其受多基因控制。本实验以耐冷性极强云南地方品种昆明小白谷为父本,以耐冷性极弱品种十和田为母本,构建了一个内含225个株系的F14和F15代RIL群体,通过对该群体在2012年和2013年在云南丽江市(海拔2418m)、嵩明县(海拔1915m)和弥勒县(海拔1146m)叁个地点进行1到2年的耐冷性鉴定,获得其孕穗期耐冷性的直接评价指标(包括特定颖花结实率和单株结实率)和间接评价指标(穗伸出度)的数据,并包含132个SSR分子标记覆盖12对染色体的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完成了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套包含分布在12条染色体132对SSR标记图谱总长1891.58cM,相邻分子标记的平均距离为14.33cM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经与已发表的文献对比,一致性良好。同时,检测到37个分子标记偏离了1:1的分离比,除了第4、5号染色体没外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都有偏离标记,并以第3号和7号染色体的偏离标记最多。绝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偏向昆明小白谷。2.以单株结实率作为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共得到与耐冷性相关的QTL8个,分别位于第2、3、6、8、10和11号染色体,所检测的LOD值在2.10-5.19,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01%-12.25%,其中,位于第8号染色体的qSF-8-2和位于第3号染色体的qSF-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1.68%和12.25%,均大于10%。3.以特定颖花结实率的作为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共检测到与耐冷性相关的QTL12个,分布于第1、2、3、6、7、8和11号染色体,LOD值在2.01-4.91,其解释变异的贡献率在4.35%-17.87%,qSSF-8-3能被多次检测到,贡献率分别为13.64%、9.80%和10.19%,为主效QTL基因。4.以水稻穗伸出度作为水稻孕穗期耐冷性鉴定指标,共检测到12个与水稻穗伸出度相关的QTL,分别分布于1、2、4、6、7、9号染色体,LOD值在2.54-13.60,对表型的贡献率在3.72%-22.17%,位于第1、6、7、9号染色体的qPE-1-1、qPE-1-2. qPE-6-2、qPE-7-1、qPE-7-2、qPE-9-2等6个QTLs,至少在两种不同生长环境下均被检测到,其中,qPE-7-1为主效基因。qSF-10-1、qSSF-6、qSSF-8-3、qSSF-8-4、qPE-1-1、qPE-1-2、qPE-4、qPE-6-1、 qPE-7-1和qPE-9-2等9个QTL都是被多次(≥2)检测到的。qSF-3、qSF-8-2、qSSF-2、qSSF-8-3、qPE-1-2、qPE-6-1和qPE7-1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最高的贡献率均超过10%,其中,gSF-8-2和qSSF-8-3均位于第8号染色体RM5637-RM1345之间,且来源于昆明小白谷,推测同一QTL位点,该基因在直接评价体系中可被多次鉴定,且解释变异率较高;而以间接评价指标得到的主效基因qPE7-1则没有在直接评价体系内被鉴定出来,但其与戴陆园(2004)报道的主效基因qRCT7的位置是较一致的。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RM527-RM1161区间的qSSF-6(与qSF-6处于同一位点,推测应为同一QTL),位于第8号染色体的qSSF-8-4和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qSF-10-1推测应为新发现的耐冷性QTL(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12-01)
徐福荣,余腾琼,汤翠凤,阿新祥,樊传章[2](2008)在《粳稻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低温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发掘或定位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培育"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云南自然低温条件下,分析RIL的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低温反应,为耐冷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s定位等提供研究材料和参考。【方法】以由230个家系组成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s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2001年在昆明和呈贡,2002年在昆明和剑川,2003年在昆明进行了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低温鉴定,并对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性状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结果】株高、穗伸出度和穗粒数3性状以基因型控制为主,穗长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试点环境控制为主。在5种生长环境下,上述6个性状F值为4.019~97.284,株系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在每个试点环境条件下,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都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6~0.885;株高与穗长和穗伸出度均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6个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是特定结实率(66.3%)>穗伸出度(57.4%)>单株结实率(37.2%)>穗粒数(16.2%)>株高(9.6%)>穗长(6.4%);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反应最敏感,穗粒数、株高和穗长不太敏感。【结论】本研究培育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可作为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研究的遗传材料;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是孕穗开花期自然低温胁迫反应最敏感的性状指标,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变异与孕穗开花期低温胁迫的相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鉴定评价中,必须进行多年多点的鉴定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1期)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3](2006)在《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和田×(十和田5/昆明小白谷BC4F6)配制的杂种BC5F4系统群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条件下,进行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边际效应主要影响有效穗、秕粒数,其边际效应指数值分别为1.6564.和1.4034;而对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实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小,边际效应指数为0.9 708-1.2 371; (2)内部与边际群体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内部群体不论是耐冷性状株高、穗长,还是耐冷指标性状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实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间均达极显着相关,且相关性大于边际群体; (3)内部与边际群体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实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分布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即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群体主峰值区间小于边际群体,尤其耐冷指标性状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期刊2006-09-01)
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4](2004)在《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1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在群体2中,有47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着相关;极端冷害的阿子营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9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其中31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着相关,揭示了结实率、花药长、花药宽、实粒数、秕粒数可作为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培育NIL初期可把穗颈长作为耐冷性间接指标。(2)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NIL的耐冷基因属于主效基因;花药长可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3)主穗结实率可直接作为孕穗耐冷性的评价指标,花药长、花药体积可间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4年S1期)
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5](2004)在《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 (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 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1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在群体2中,有47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着相关;极端冷害的阿子营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9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其中31对性状达极显着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着相关,揭示了结实率、花药长、花药宽、实粒数、秕粒数可作为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培育 NIL 初期可把穗颈长作为耐冷性间接指标。(2)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 NIL 的耐冷基因属于主效基因;花药长可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3)主穗结实率可直接作为孕穗耐冷性的评价指标,花药长、花药体积可间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本文来源于《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期刊2004-10-01)
申时全,曾亚文,李绅崇,普晓英,杜娟[6](2004)在《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研究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耐寒的昆明小白谷与农艺性状好但不耐寒的十和田杂交并以十和田为轮回亲本回交培育的耐寒的近等基因系(NIL)不同单株 (BC4F6)与轮回亲本杂交再自交的 4个F2 代群体 ,2 0 0 3年在海拔为 2 15 0m用冷泉水 (18℃~ 19℃ )灌溉的阿子营乡种植 ,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了 4个F2 代群体的耐冷基因效应 ,结果表明 4个组合中耐冷基因是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 ,其主效基因的遗传率为 5 9 10 %~ 81 0 4 %。(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戴陆园,叶昌荣,徐福荣,曾亚文,梁斌[7](1999)在《云南稻种昆明小白谷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日本品种十和田配制的杂交F2、B2F1等为材料,在低温处理条件下研究了昆明小白谷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总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是对低温最敏感的性状,可用作孕穗期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无法用结实率来评价耐冷性时,也可用株高、穗长的变异率作为耐冷性指标。遗传研究发现有1~2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回交使性状向轮回亲本趋近的速率因性状而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1999年02期)
昆明小白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发掘或定位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培育"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云南自然低温条件下,分析RIL的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低温反应,为耐冷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s定位等提供研究材料和参考。【方法】以由230个家系组成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s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2001年在昆明和呈贡,2002年在昆明和剑川,2003年在昆明进行了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低温鉴定,并对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性状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结果】株高、穗伸出度和穗粒数3性状以基因型控制为主,穗长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单株结实率和特定结实率以试点环境控制为主。在5种生长环境下,上述6个性状F值为4.019~97.284,株系间均具有极显着差异。在每个试点环境条件下,单株结实率与特定结实率都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6~0.885;株高与穗长和穗伸出度均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5种不同生长环境下6个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依次是特定结实率(66.3%)>穗伸出度(57.4%)>单株结实率(37.2%)>穗粒数(16.2%)>株高(9.6%)>穗长(6.4%);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反应最敏感,穗粒数、株高和穗长不太敏感。【结论】本研究培育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可作为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研究的遗传材料;特定结实率、穗伸出度和单株结实率是孕穗开花期自然低温胁迫反应最敏感的性状指标,株高、穗长和穗粒数的变异与孕穗开花期低温胁迫的相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鉴定评价中,必须进行多年多点的鉴定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昆明小白谷论文参考文献
[1].荆豪争.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昆明小白谷重组近交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4
[2].徐福荣,余腾琼,汤翠凤,阿新祥,樊传章.粳稻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低温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8
[3].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C].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2006
[4].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
[5].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C].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2004
[6].申时全,曾亚文,李绅崇,普晓英,杜娟.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研究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
[7].戴陆园,叶昌荣,徐福荣,曾亚文,梁斌.云南稻种昆明小白谷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