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晖[1]2003年在《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消化道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门脉高压症不仅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而且可引起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和门脉高压性肠黏膜病变等。尽管一个世纪来,在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体液因子在消化道局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首次检测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食管、胃、小肠以及结肠中的动态表达情况,以探讨门脉高压大鼠消化道局部的病理生理改变。 本研究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大鼠模型的制备 目的 建立食管静脉曲张大鼠模型 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行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结果 门静脉完全结扎后两周,实验组大鼠门静脉压力、脾脏重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食管下段黏膜下血管数目、血管总截面积及血管平均截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的方法可制备出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模型。 第二部分 多种因子在大鼠食管静脉曲张形成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大鼠食管局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方法 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并按门静脉完全结扎后7、14、21天分为叁组(S7、S14、S21),对照组亦相应分为叁组(D7、D14、D2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染色法检测iNOS、ecNOS、ET-1、SP、CGRP、TNF-α、VEGF及PCNA在下段食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iNOS、ecNOS在实验组表达强度皆增强,ET-1、PCNA在S14、S21组增强,TNF-α、VEGF在S21组增强,SP、CGRP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在门脉高压大鼠食管静脉曲张形成中,NO升高可能是早期事件,并可能是激发食管局部体液因子改变的关键;ET-1、VEGF可能在食管曲张静脉维持和发展阶段起一定作用,TNF-α可能多参与食管黏膜的损伤反应,SP、CGRP在食管静脉曲张形成过程无明显作用。 第叁部分 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胃黏膜中的动态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胃黏膜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方法 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并 博十学位论文 多种因于在门脉高压人鼠消化道中的表达及意义按门静脉完全结扎后7、14、ZI天分为叁组m7、S14、SZI人 对照组亦相应分为叁组(D7、DI4、DZI入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染色法检测 iNOS、ecNOS、El、SP、CG凹、INFJ、VEGF及PCNA在胃剩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iNOS、ecNOS、TN17-口及 PCNA在实验组表达强度皆增强,ET在 SI4组增强,SP、CGRP、VEGF在 SI4、SZI组增强。结论 在门脉高压大鼠胃剩膜病变中,NOS、TNF-口是早期事什并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Tl增强可能是暂时性的,同时可能有神经调节因素的参与,VEGF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第四部分 多种因于在门脉高压大鼠肠彩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肠缀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l」静脉完全结扎后两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染色法检测 iNOS、ecNOS、ETI、SP、CGRP、TNF-a、VEGF及 PCNA在大鼠小肠和结肠新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NOS、ecNOS、ETI、T’NF-a、SP、CGRP及 PCNA在小肠劾膜中表达强度增强,iNOS、ET、TNF-a、SP、CGRP及 PCNA在结肠郭膜中表达增强,VEGF无明显变化。结论 iNOS、ET、TNF-Q。SP、CGRP参与门脉高压大鼠肠瓢膜局部病变。创新性:1.首次在国内应用门静脉两步法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的 方法制备出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模型; 2.首次对大鼠食管静脉曲张形成过程的不同时段中多种因 于在食管局部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3.首次对大鼠门脉高压胃瓢膜病变进行了多种因于、多时 段的检测; 4.首次同时检测了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肠瓢膜中的表 达情况。结 论:1.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的方法可制备大鼠 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模型; 2·iNOS、ecNOS、ETI、1’o~-a、VEGF参与食管静脉曲 张的形成与发展; 3.iNOS、ecNOS、ET、SP、CGRP、’-’vw-u、VEGF参 互!且 博十学位论文 多种闲子在门脉高压人鼠消化道中的表达及意义 与l‘刁脉高压胃瓢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4.iNOS、ET、TNF-a、Sp、CG旺参与门脉高压大鼠肠 虱膜局部病变; 5.NO可能在门脉高压消化道局部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6.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胃魏膜病变、r]脉高压肠新膜 病变可能是机制不完全相同的独特疾病。
李科[2]2008年在《TNF-α、CGRP在门脉高压大鼠胃肠道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大鼠门脉高压模型,观察TNF-α,CGRP在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及小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门脉高压性胃病和门脉高压性肠病中的意义。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鼠(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实验组采用门静脉两步结扎法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并于门静脉完全结扎后两周测量门静脉压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胃、小肠和结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门静脉完全结扎两周后,实验组大鼠的门静脉压力(21.85±3.57cmH2O)明显高于对照组(12.03±1.85cmH2O),(P<0.05)。2.实验组大鼠胃粘膜中TNF-α和CGRP呈强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呈阴性和弱阳性表达。3.实验组大鼠小肠粘膜中TNF-α和CGRP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实验组大鼠结肠粘膜中TNF-α和CGRP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的方法可制备大鼠门脉高压模型2.TNF-α和CGRP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和发展。3.TNF-α和CGRP可能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
孙晓宇[3]2013年在《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乙型肝炎是肝硬化主要病因,我国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感染者众多,每年新发肝硬化者超过百万。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肝硬化多种并发症发生的根源及主要致死原因。对PH进行积极有效防治是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在肝硬化中晚期可加重PH程度,促多组织器官的进行性病变,加速肝硬化进程,我们曾通过肝硬化PH大鼠研究模型得到了证实。但目前对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作用临床研究较少,我们曾发现肝硬化PH患者血中可反映HO/CO系统水平的碳氧血红蛋白指标升高,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该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作用影响。奥曲肽(Octreotide,OCT)是公认的理想降门脉压药物,但其降压机制尚不清楚。因OCT可收缩内脏血管,降门脉血流达降压作用,而内源性CO维持PH的机理之一为扩张内脏血管,故推测OCT可能通过影响HO/CO系统而起到降压作用。本实验对OCT通过HO/CO系统降门脉压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证实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由上述实验并结合既往研究基础证明了HO/CO系统在肝硬化PH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OCT可通过抑制该系统表达而起到降低门脉压目的。结合OCT众多药物优点,若能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有利于解决PH防治的难题。但蛋白多肽类物质OCT,虽可抵抗胃肠道中酸或酶降解,但分子量大,脂溶性差,受肠肝首过效应及肠道吸收屏障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通过改变OCT的化学结构或加入促吸收剂等方法,实验结果均并不理想,且未研究PH病理情况下OCT吸收机制及促吸收研究。我们考虑直接研究影响OCT吸收的首过效应的因素,可能更有利于发现OCT促吸收策略。因在PH状态下门体静脉分流形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肝功异常等诸多因素,肝首过效应对OCT口服吸收影响较小,而肠首过效应影响可能更为显着。我们通过对主要的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和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3A4进行研究,揭示OCT肠首过效应机制,及探及在肝硬化PH情况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的变化对OCT肠道吸收影响,拟寻求实现OCT口服降压策略。此外对PH状态下寡肽类转运蛋白PepT1对OCT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寻求该病理状态下的OCT直接转运蛋白。本研究旨在通过基础及临床多角度揭示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重要作用,了解在该系统介导下的OCT降门脉压机制,并明确OCT肠道吸收障碍机理,为提高OCT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有效方法及途径,有利于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同时为OCT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第叁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HBC)伴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患者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COHb)水平及其在肝硬化常见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并发症时的水平差异,并了解其与HE分期等的关系,揭示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的作用影响。方法:根据排除及诊断标准,68例入院治疗的HBC伴HE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H组);除外了重要器官异常的急诊室患者(血气分析等所有检查数据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作为对照组(N组),共2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检查,收集COHb、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oxygen, PaO2)、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aO2)等检测数据,对患者进行HE分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肾综合征(hepatic renal syndrom, HRS)、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低氧血症等诊断分析。比较HE患者COHb水平变化,伴不同PH并发症时COHb水平差异及分析COHb水平与HE分期、PaO2及SaO2关系。结果1. H组患者COHb水平较N组明显升高((2.102±1.021)%vs.(0.983±0.231)%,p=0.000),COHb水平与HE分期呈正相关(p=0.003,rS=0.358)。2. HE伴HRS患者COHb水平较未发生HRS者明显降低((1.981±1.020)%vs.(2.502±1.073)%,p=0.029);COHb水平在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SBP中无差异(p>0.05)。3. HE患者COHb水平与PaO2呈负相关(P=0.006, r=-0.336),与SaO2无关(P=0.576, r=-0.072)。HE患者达到低氧血症标准时,COHb水平升高((2.72±0.362)%vs.(1.93±0.242)%,p=0.012)。结论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对该时期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介导下的奥曲肽(Octreotide, OCT)降门脉压机制,并进一步证实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阶段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方法:将34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10只,肝硬化门脉高压组(PH组)12只及奥曲肽组(OCT组)12只。大鼠肝硬化PH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术后4周,OCT及PH组制模完成,前者予OCT腹腔注射(100μg/kg/d,日2次)3天,PH组及Sham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禁食水24h,对叁组大鼠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血、取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HE染色对肝脏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观察大鼠肝脏HO-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对比ALT和AST值,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OCT组较PH组明显下降(p﹤0.01),但较Sham组升高(p﹤0.05)。2.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PH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侵润,见多个假小叶,小叶间胆管增生明显。OCT组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PH组明显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但较Sham组程度重(p<0.05)。3.大鼠门脉压力比较,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18.52±1.83)mmHg vs.(9.08±0.52)mmHg, p<0.01);OCT组(13.17±1.12mmHg)较PH组明显下降(p<0.05),但较SH组升高(p<0.05)。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结果显示HO-1蛋白表达, PH组较Sham组增高(p﹤0.01);OCT组表达较PH组显着减少,但较Sham组高(p﹤0.05)。应用RT-PCR方法对上述HO-1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进行了验证。结论1.奥曲肽可抑制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脏的表达,其对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进行调控可能是其降门脉压机制之一。2.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门脉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目的:研究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与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关系,并了解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状态下,P-gp、MRP2及CYP3A4变化对OCT肠吸收作用影响。方法1.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分别给予OCT(10μM)及加入P-gp抑制剂罗丹明123(1mM)或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后(n=4),考察OCT在Caco-2细胞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方向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rate, PDR);考察OCT药物浓度(1μM或50μM)对转运的影响。2.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运用离体翻转肠实验,考察P-gp抑制剂维拉帕米(1mM)及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对浆膜侧OCT浓度影响。正常大鼠分组(n=4):单独予OCT(A组);予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OCT(D组),OCT浓度10μM。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设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n=4)。3.运用大鼠在体空肠灌流实验,考察抑制剂对血中OCT浓度影响情况。正常大鼠分组(n=4):予OCT(A组);予P-gp抑制剂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同时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D组)。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分组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给药浓度同翻转肠实验。4.制备正常及PH大鼠肠微粒体,考察CYP3A抑制剂酮康唑对OCT代谢影响。正常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n=6):予OCT(N+OCT组),予OCT+酮康唑(N+OCT+K组);PH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同正常大鼠,对应地设为PH+OCT组,PH+OCT+K组;对照组:未加微粒体,仅予OCT孵育(OCT组)。OCT浓度100μM,酮康唑浓度10μM。5.人CYP3A4重组酶实验,在2.5mg/mL重组微粒体酶中加入OCL(100mM),考察不同孵育时间对OCT代谢影响,选择最佳孵育时间。孵育10min,考察不同CYP3A4蛋白浓度(1.25,2.5,5,10,20mg/mL)对OCT(100mM)代谢影响,选择最佳重组酶的蛋白浓度。根据最适重组酶的蛋白浓度和最适反应时间,将不同浓度OCT(20,50,100,200,400mM)加入孵育体系中,检测剩余OCT浓度,考察孵育体系中是否有代谢物生成。结果1. OCT在Caco-2细胞转运无浓度依赖性,10μM是考察P-gp、MRP2主动转运最适宜浓度,分别单独予P-gp和MRP2抑制剂,PDR均>1.5。正常组Papp(B-A)较Papp(A-B)明显升高(p<0.05),予P-gp及MRP2抑制剂后,抑制剂组Papp(A-B)均高于Papp(B-A)(p<0.05);各抑制剂组Papp(A-B)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在两种抑制剂联用情况下升高更为显着(p<0.01);合用两种抑制剂,Papp(A-B)高于单用一种抑制剂组(p<0.05),且Papp(B-A)低于正常组(p<0.01)。2.离体翻转肠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在叁组中最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离体翻转肠实验提示上述相同结果,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正常大鼠B,C和D组AUC值分别是A组的176.22%,151.39%和220.63%。PH大鼠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A1组的151.82%,128.23%,和165.33%。A1组的AUC值是A组的21.54%。3.在体空肠灌流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较其他叁组升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实验结果与之相同,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B,C和D组AUC值分别是组A的521.08%,418.95%和618.40%。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组A1的384.61%,236.28%和461.78%。A1组的AUC值是A组的96%。4.肠微粒体实验,PH+OCT组OCT浓度低于N+OCT组(p<0.05);予抑制剂酮康唑后,OCT浓度显着升高(N+OCT组<N+OCT+K组, PH+OCT组<PH+OCT+K组,p<0.01)。OCT组OCT浓度较N+OCT组及PH+OCT组升高(p<0.01),但较N+OCT+K组及PH+OCT+K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5.人重组CYP3A4酶实验,最佳孵育时间为10min,最佳重组酶CYP3A4蛋白浓度为2.5mg/mL。随着体系中加入OCT浓度降低,残余OCT量减少,孵育体系中可检测到小分子OCT代谢产物。结论奥曲肽是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的底物,叁者具有明显抑制奥曲肽肠吸收效应。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理状态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表达或活性升高,对OCT肠吸收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第叁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目的:考察应用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抑制剂后对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大鼠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影响及降门脉压效果测定;了解PH状态下,寡肽转运蛋白PepT1变化对OCT肠吸收影响,期待寻求实现OCT口服用药的有效方法。方法1.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进行在体吸收实验,观察加入P-gp,MRP2及CYP3A抑制剂后,大鼠肠吸收效果变化。正常大鼠分2组(n=4):OCT静脉给药及OCT十二指肠给药组;PH大鼠分组:OCT静脉给药组,OCT十二指肠给药组及OCT联合抑制剂(维拉帕米4.9mg/kg,丙磺舒300mg/kg,酮康唑5.3mg/kg)十二指肠给药组(n=4)。OCT十二指肠给药剂量1mg/kg,静脉给药剂量0.1mg/kg。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于颈静脉取血,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2.正常大鼠分为2组,未加药物组(N组),予OCT组(N+OCT组);PH大鼠分3组,无药物组(PH组),予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组(抑制剂剂量同上),OCT给药剂量1mg/kg,日1次,连续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空肠上皮P-gp,MRP2及CYP3A4蛋白和基因的表达。3.测压实验:正常大鼠不给药(N组),PH大鼠分为无药物组(PH组),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抑制剂剂量同上)组(PH+OCT+I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3天灌胃给药后,测定门静脉压力。4.对PH状态下,PepT1对OCT转运效果考察。正常大鼠分不给药组(N组),及OCT给药组(N+OCT组),PH大鼠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OCT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灌胃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PepT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考察PepT1抑制剂甘氨酰肌氨酸(glycylsarcosine,Gly-Sar)(1mM)对OCT(10μM)在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 rate, PDR)。建立离体翻转肠模型(n=4),正常大鼠分为给予OCT(10μM)组(N组)及OCT+Gly-Sar(1mM)组(N+G组),PH大鼠给药及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G组。建立大鼠空肠灌流模型,分组及给药同翻转肠实验。结果1.大鼠在体吸收实验,静脉注射后OCT浓度从血浆中快速清除,t1/2较短,正常大鼠Vd、AUC较PH大鼠升高,表明药物清除缓慢。空肠输注OCT后,PH大鼠较正常大鼠Tmax延长,Cmax和AUC(0-12h)下降。OCT联合P-gp/MRP2/CYP3A混合抑制剂后Tmax减少,同时Cmax, AUC(0-12h)较正常大鼠及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明显升高,F及ER约是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的4倍。2.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结果均发现PH组P-gp,MRP2和CYP3A4蛋白均较N组升高(p<0.05),予OCT后显着升高(N+OCT组> N组, PH+OCT组> PH组, p<0.05),予OCT联合混合抑制剂后蛋白表达最少(p<0.01),N+OCT组和PH组表达无差异(p>0.05)。RT-PCR方法见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3.考察混合抑制剂对大鼠门脉压力影响发现,PH组大鼠平均门脉压力较正常组((15.56±2.36mmHg) vs.(9.24±0.76mmHg)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PH+OCT组(12.51±1.50mmHg,p<0.05)。PH+OCT+I组门脉压力(6.95±1.12mmHg)较PH组及PH+OCT组明显下降(p<0.01),在正常范围内。4.考察PepT1与OCT肠吸收关系,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比PepT1蛋,PH组较N组表达升高(p<0.05),应用OCT组较未应用组无差异(N+OCT组vs. N组, PH+OCT组vs. PH组, p>0.05), PH+OCT组高于N+OCT组(p<0.01)。RT-PCR基因检测结果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Caco-2细胞研究发现,Gly-Sar抑制PepT1后,Papp(A-B)较Papp(B-A)仍明显降低,无升高趋势,且PDR<1.5,故表明PepT1不能介导OCT在Caco-2细胞的主动转运。翻转肠实验见较N组,N+OCT组浆膜腔中OCT浓度无明显差异,在PH大鼠中,亦无明显改变(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52.4%。在体空肠灌流模型,OCT浓度在N组和N+G组中无差异,在PH组和PH+G组中亦无差异(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62.7%。结论1. 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细胞色素CYP4503A4在奥曲肽肠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抑制可以明显促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吸收,降压效果理想。2.寡肽转运蛋白PepT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表达增强,但对奥曲肽无转运作用。
白云[4]2003年在《血红素加氧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胃黏膜损伤即门脉高压性胃病 (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 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很常见,是引起出血的重要原因。此种损伤可以是慢性隐匿性拟或突然发生的重度贫血,甚至导致致命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目前认为,PHG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近年来,血管发生作为关键因素在各种微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的形态学研究表明,PHG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层血管显着扩张而无明显炎症。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是否血管发生异常与PHG胃黏膜和黏膜下血管扩张有关。许多学者认为,与内脏高动力循环有关的PHT在PHG发病中发挥作用。有资料表明,内源性舒血管物质的过量产生如:胰高血糖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与内脏高动力循环有关。另外,还有些学者认为,PHG与主动性充血和被动性淤血均有关,并与PHT高动力循环相一致,舒血管物质和一些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扩张和血管生成参与了此过程。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 是与血红素降解有关的酶,其催化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铁和胆绿素。CO是一个潜在的血管舒<WP=4>张因子,与NO类似,其可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sGC),生成环磷酸鸟苷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后者可发挥各种生理病理作用,如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另外,HO-1过量表达使CO过量产生可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调节血管紧张度。因此,我们推测HO-CO可能同样在PHG发病中发挥作用。研究认为,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调节血管发生。在促进血管生成的诸多生长因子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是细胞通透性因子,也是一个强烈的特异性促内皮细胞分裂因子。另外,已知缺氧是VEGF的强诱导因素。然而,VEGF在胃黏膜,特别是在PHG中的作用有待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PHG患者胃黏膜是否有HO-1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以及HO-1和VEGF是否在PHG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分两部分报道如下:第一部分 血红素加氧酶-1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的作用目的: 目前认为PHG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与门脉高动力循环有关。已经证实,此种高动力循环与血管内源性舒血管物质增多有关。HO催化血红素生成胆绿素、铁和CO。CO与NO一样,是一种内源性舒张因子,可以调节系统和局部血管紧张度。本研究旨在探讨PHG患者胃黏膜HO-1蛋白表达是否异常,HO-CO途径是否在PHG的发生中起作用。方法:分别采取PHG、PHT无PHG、正常对照患者胃黏膜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O-1在<WP=5>3组胃黏膜中的表达。观察PHG胃黏膜的组织学变化。同时,测定3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portal venous flow,PVF)和脾静脉血流量(spleen venous flow,SVF)。结果:观察到PHG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PHG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肝功能状态无显着性相关(HC=4.016, HC=3.987, P>0.05)。PHG组(949.59±382.83ml?min-1)和PHT无PHG组(936.56±396.83 ml?min-1)PV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75.12±234.74 ml?min-1,P<0.05)。SVF (504.50±377.44 ml?min-1, 484.74±514.52 ml?min-1)与对照组(172.00±86.10 ml?min-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胃黏膜HO-1蛋白表达(55.83%±10.76%,52.78%±11.63%),显着性高于正常对照组(11.6%±5.83%,P<0.05)。HO-1与PHG积分呈显着性正相关(H = 11.236, P<0.05)。结论:CO作为一种信使分子在PHT高动力循环中发挥作用,HO-CO途径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第二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中的表达目的:目前认为,PHG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近年来,血管发生作为关键因子在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作用中倍受关注。然而在PHT时胃黏膜的血管发生目前还不清楚。VEGF是一个潜在的血管生成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PHG患者胃黏膜VEGF是否较正常胃黏膜表达增高,如果是这样,进一步探讨VEGF在PHG发病中的确切作用。方法:分别采取PHG、PHT无PHG和正常对照组<WP=6>胃黏膜。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PHG组(49.56%±12.26%)和PHT无PHG组(48.56%±12.23%)胃黏膜VEGF表达与正常对照组(5.11%±2.14%)相比显着性增高(P<0.05),但前两者之间VEGF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VEGF与PHG积分呈显着性正相关 (H = 10.592, P<0.05)。结论:PHG组和PHT无PHG组胃黏膜VEGF表达增高。推测可能是PHT时胃黏膜的改变导致VEGF表达增加。由胃黏膜主动充血引起VEGF活性增高造成胃黏膜处于缺氧状态,使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胃黏膜脆性增加。这种损伤可以是慢性和隐匿性的,进而可以引起突然的严重的贫血,最终导致大量的甚至是致命性的消化道出血。
徐国营[5]2012年在《NO、ET-1在门脉高压大鼠断流前后胃粘膜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NO、ET-1在门静脉高压大鼠断流前后胃粘膜的水平变化,探讨NO、ET-1在门脉高压胃病中的意义。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组(prehepatie portal hypertension,PHPH)10只、断流术组(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PD)10只和假手术对照组(shamoperation,SO)10只。其中肝前型门脉高压组采用部分门静脉缩窄法建立大鼠门脉高压模型,2周后即造模成功,而断流组在门脉高压模型基础上于2周后行断流术,并于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酶联免疫法检测NO、ET-1在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的水平变化。每次取组织前直接测量游离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结果:1.肝前型门脉高压组大鼠门静脉压力显着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断流术组(P<0.01);而断流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门静脉压力仍然处于较高水平(P<0.05)。2.肝前型门脉高压组大鼠胃组织中的NO、ET-1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和断流组(P<0.01),而断流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1.NO、ET-1参与了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2.断流术不仅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同时也减少了NO、ET-1在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的诱发因素。3.断流术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维持ET和NO之间平衡关系有一定的作用
袁渊[6]2012年在《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心得安对照组相比较,评价加味瓜蒌散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7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服用中药方剂“加味瓜蒌散”,对照组口服心得安片剂。疗程为3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差、腹胀、胁下痞块、口干苦、舌象、脉象等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总积分值下降。两组病例的总积分前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肝功能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ALT、TBIL、ALB叁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在ALT、TBIL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B均升高,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3)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治疗后HA、PCIII、 IVC、LN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0.01)。(4)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改变情况:治疗组服用加味瓜蒌散3个月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加味瓜蒌散能有效改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能够使患者门静脉内径缩小,血流速度、血流量减慢或降低,并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纤维化,阻止肝硬化形成,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肝脏微循环等有关。
韩晓栋[7]2008年在《不同剂量氯沙坦治疗大鼠门脉高压性结肠病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性结肠病(PHC)的发病机制和血管紧张素AT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PHC的治疗作用及其治疗机制;探索氯沙坦在门脉高压时对结肠高动力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对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取9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其中76只大鼠利用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余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8周后取模型鼠8只,正常对照组大鼠6只,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平均动脉压(MAP)并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证实门脉高压已经形成。将剩余模型大鼠(造模期间死亡23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2)、高剂量治疗组(n=11)、中剂量治疗组(n=11)、低剂量治疗组(n=11)。各个治疗组氯沙坦分别按10mg/kg/d、5mg/kg/d、2.5mg/kg/d进行灌胃。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2)以相同体积蒸馏水灌胃。治疗期间模型对照组以及治疗组继续复合因素法给药,治疗3周后,所有大鼠测量HVPG并取结肠黏膜组织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 HE染色、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组化染色,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量化。另取结肠黏膜组织,用2%戊二醛固定两小时,放入0.1mol/L二甲砷酸钠缓冲液中,常规处理后准备行透射电镜观察。抽取门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代谢产物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HVPG测量结果: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各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HVPG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MAP值高剂量治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余四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HE染色观察:模型对照组黏膜下层微静脉面积、毛细血管内表面面积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镜下观察可见部分小静脉血管壁断裂,红细胞逸散至血管外,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颗粒层可见炎症细胞的浸润。各个治疗组上述病理变化均有好转,叁个治疗组黏膜下层微静脉面积、毛细血管内表面面积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微静脉面积叁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毛细血管内表面面积高、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电镜观察结果:模型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细胞内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肌微丝、吸收小泡增多。高剂量治疗组腺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较模型对照组整齐,断裂少见,细胞内细胞器病变明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肌微丝减少。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NOS在模型对照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个治疗组iNOS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剂量治疗组表达下调具有显着性(p<0.05),但各个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eNOS集中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模型对照组、各个治疗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4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模型对照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高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血清NO水平:模型对照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治疗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中剂量治疗组则显着降低(p<0.05)。结论:门脉高压导致结肠管壁血液淤滞;血管在扩血管因子作用下发生的主动充血,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PHC的发生。血管紧张素AT1型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氯沙坦对PHC结肠黏膜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降低门脉压力,缓解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血液淤滞;另一方面则是适当降低扩血管因子NO合成,减轻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血管的主动充血。氯沙坦可下调PHC时血液TNF-α的合成;TNF-α水平下降可进一步促使黏膜损伤减轻以及NOS表达减少。
汤松伟[8]2007年在《应力在门脉高压症形成和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制备肝前型门脉高压症兔模型,检测其门静脉主干及小肠系膜曲张静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探讨应力在门脉高压症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生物力学机制,并探索无创检测门静脉压力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两步法完全结扎门静脉,建立门脉高压症兔模型,以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A)观察门静脉系统血管形态变化,体外超声技术测算门静脉切变率,开腹检测门静脉系统直径、压力、血流量等血液动力学参数,以及门静脉系统血管的形态学指标。通过专业的软件分析计算门静脉系统血管的应力和应变,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1.模型组均形成门静脉高压,其中80%有不同程度小肠系膜静脉曲张;2.模型组门静脉、小肠系膜静脉的张开角、周向应变及周向应力均增大,切应力均减小;4.模型组门静脉和小肠系膜静脉的张开角、轴向应变、周向应变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726、0.525;两部位压力、切应力、周向应力及切变率之间也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593、0.944、0.593;5.超声测算的正常组(对照组)门静脉切变率(X)与在体测量的门静脉压力(Y)之间具有负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8182;超声测算的模型组门静脉切变率(X)与在体测量的门静脉压力(Y)之间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7422。结论:1.二步法完全结扎门静脉可以成功复制出肝前型门脉高压症兔模型。2.门静脉CTA可作为观察门脉高压时门静脉系统血管形态学改变的方法。3.肝前型门脉高压症形成后门静脉和小肠系膜曲张静脉血管的应力发生了显着改变,表现为剪切应力减小、周向应力增大;门静脉和小肠系膜静脉的剪切应力、周向应力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关系。4.肝前型门脉高压症形成后门静脉和小肠系膜曲张静脉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显着变化-张开角及周向应变均显着增大。5.超声测算的门静脉切变率与门静脉压力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无创检测门脉压力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超[9]2009年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及其相关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病状态下,尤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患者常出现如恶心、呕吐、胃纳明显下降等症状,相对而言,肠道菌群营养底物缺乏;肝功能受损其合成能力下降,血浆中的白蛋白水平急聚降低,因而易产生腹水;胆汁分泌不足,肠道内胆盐缺乏;肝脏结构改变,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胃、肠血管动静脉短路开放,血管被动瘀血和主动充血,血管血容量增加,血流瘀滞、组织缺氧,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肠病;临床上为防止消化道出血、感染,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抑酸药物如洛赛克和抗生素等。以上因素的存在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表现为专性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着减少,而革兰阴性杆菌(GNR)显着增多,存在肠道GNR过度性生长、肠管扩张、肠壁变薄等情况。这种失调出现于整个肠道,且肠道微生态失衡程度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相关,并随肝功能出现好转而逐渐恢复。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定植抗力下降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其肠道内毒素移位、内毒素血症形成的原因之一。业已证明,严重肝病时都存在内毒素血症,其发生率约为58%一100%。内毒素及由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TNF-a、IL-1等细胞因子可引起肝细胞凋亡、坏死,加重肝脏原有的损伤。肠道菌群恢复时可以降低门静脉内毒素,但是大鼠肠道内毒素的下降要晚于肠道菌群的恢复。随着肝硬化门脉高压病情的恶化,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与肠道微生态有密切关系的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时,尚需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加以对其并发症的防治。消化道出血历来是外科研究和治疗的重点。门脉高压性胃病、门脉高压性肠病等所致的消化道出血、贫血、消化吸收不良、菌群失调和感染等病症相对缺乏防、治经验。本研究:目的:1、构建稳定、可靠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研究该模型肝脏及肠道病变情况。2、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菌群移位、肠道微生态、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内毒素血症等改变,并探讨TNF-α、对Occludin蛋白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研究微生态制剂-乳果糖在调节门脉高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抑制菌群移位、改善内毒素血症进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探讨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机制。4、研究微生态制剂-乳果糖对行脾切除+选择性断流术后门脉高压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影响,探讨其在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建立:按0.4 ml/100g剂量予以背部皮下注射50%CCL_4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持续4周,第5周开始改以0.5ml/100g标准背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持续4周,模型制作共10周。行上腹部CT、MR扫描,观察肝硬化、脾肿大、腹水等情况;以HE染色、Masson叁色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脏及肠组织病变情况;测量门静脉直径和门静脉压力以了解该模型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2、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和绒毛病变;检测细菌易位率;分析肠道菌群构成情况并作菌种DNA指纹图谱分析;做肝功能测定;采用改良的偶氮基质显色法行内毒素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其末段回肠和结肠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水平。3、对门脉高压模型大鼠进行乳果糖干预治疗即:每日灌服乳果糖(67%)5ml/kg,每日2次,直至大鼠排稀便,研究其肠黏膜通透性及肠微生态改变,检测细菌移位、肝功能、内毒素血症情况。4、将门脉高压大鼠行“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应用乳果糖干预治疗,研究其肠黏膜通透性及肠微生态改变,检测细菌移位、肝功能、内毒素血症情况。结果:1、复合法四氯化碳大鼠门脉高压模型,死亡率28%;四氯化碳用药10周后见大鼠体形消瘦,CT检查示肝脏体积缩小,脾脏略有增大,伴有肝周少量腹水;病理切片见肝内假小叶广泛形成,假小叶内可见纤维再分割现象,同时伴有明显的肝细胞再生结节;开腹穿刺测压结果:对照组(7.62±2.02)mmHg、实验组(15.76±2.68)mmHg,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存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表现。2、门脉高压组细菌易位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则显着减少(P<0.01),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则明显增多(P<0.01);门脉高压组肝功能各项(AST、ALT、TBLL、ALB)叫正常组均明显恶化(P<0.01),其血清内毒素水平(0.44±0.07Eu/ml)亦明显高于正常组之(0.20±0.08Eu/ml)(P<0.01);回、结肠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TNF-α表达,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应用乳果糖干预后,门脉高压治疗对照组(A组)细菌易位发生率较乳果糖组(B组)和正常对照(C组)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均较A组增多(P<0.01),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则显着降低(P<0.01);A组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且出现异常条带,B组肠道内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与C组具有高度一致性;与B、C组比较,A组肝功能各项(AST、ALT、TBLL、ALB)均明显恶化(P<0.01);A组血清内毒素水平(0.44±0.07Eu/m1)亦明显高于B、C组之(0.33±0.06Eu/m1)、(0.20±0.08Eu/m1)(P<0.01);回、结肠的紧密连接蛋白及TNF-α表达,A组与B、C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行“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脉高压大鼠,应用乳果糖干预治疗。术后治疗对照组(PC组)细菌易位发生率较术后乳果糖组(PB组)和假手术组(PD组)均明显增高(P<0.05);PB组及PD组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均较PC组增多(P<0.01),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则显着降低(P<0.01);PC组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B组肠道内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与术前治疗组(A组)、PD组无明显差异;与PB、PD组比较,PC组肝功能各项(AST、ALT、TBLL)均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白蛋白(ALB)则显着降低(P<0.01);PC组血清内毒素水平(0.51±0.08Eu/ml)亦明显高于PB、PD组之(0.31±0.09Eu/ml)、(0.34±0.09Eu/ml)(P<0.01);回、结肠的紧密连接蛋白及TNF-α表达,PC组与PB、PD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我们应用四氯化碳橄榄油复合法所构建的动物模型其组织学改变与人类肝硬变相似,门静脉压力显着增高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门体交通支分流,是研究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模型。门脉高压大鼠随着病变的进展,存在着明显的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通透性升高,出现肠道微生态紊乱,菌群失调,菌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同时肝功能损害加剧。微生态制剂乳果糖可以明显改善门脉高压大鼠肠道的微生态,可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从而提高定植抗力,并籍此抑制潜在致病菌生长及其有害代谢物的产生,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乳果糖的这种作用不仅适用于未接受手术治疗的门脉高压大鼠,在接受“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脉高压大鼠中同样作用显着,这为临床提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疗效,缓解近、远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积累了经验。
陈彦辰[10]2014年在《吴茱萸热熨干预门脉高压断流术后肠—肝轴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科学评价吴茱萸热熨外治法在改善门脉高压门奇断流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的临床相关性;2.在中医手术观的指导下突破了中医外治法在快速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拓展至多个靶器官功能轴修复的新方向,丰富脾胃学说、脏腑功能学说在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的新内涵。方法:1.收集自广东省中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下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病例32例;根据随机化分组为吴茱萸组17例,空白对照组15例;2.记录受试者一般入院资料,如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child-pugh评分等;记录受试者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基础生命体征。记录异常事件,并剔除异常病例如围手术期死亡、术中术后大出血、严重并发症等。3.记录受试者术前、术后1d、3d、5d血常规、肝功能(AST、ALT、PT、ALB、TBIL)指标,评价两组肝功能恢复情况。4.记录术前、术后1d、术后5d血清内毒素指标,评价两组肠屏障功能恢复情况。5.记录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如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腹部异常症状。6.通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数据库的建立、统计分析。对分组因变量满足正态性分布的两样本数据采用t检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X列表的卡方检验,若理论频数过小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实现。对同一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的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1.吴茱萸热熨组与对照组在入院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因等无明显差异,在术前评估如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脾功能亢进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2.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脏器功能衰竭、再发出血、麻醉及心血管意外事件,术后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术后出现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病例6例,其中治疗组4例,对照组2例。3.术前,术后1d、3d、5d心率(bpm)、体温(℃)比较术后1d、3d治疗组、对照组心率增快、体温升高,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在心率、体温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血常规WBC计数比较术前、术后两组间WBC计数变化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交互效应中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41,P=0.41>0.05)。5.术前、术后两组间肝功能比较(AST (ug/L)、ALT (ug/L)、TBIL (umol/L)、 PT (s)、ALB (g/L))ALT、AST、ALB、PT、TBIL在术后叁个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PT、TBIL四个指标在重复测量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反映术后早期治疗组促进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更显着。6.术前、术后两组胃肠功能比较(肠鸣音恢复时间(h)、第一次排气时间(h)、第一次排便时间(h)、术后胃肠功能异常情况)(1)两组术后胃肠动力功能对比上,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51.1±8.3h明显低于对照组60.5±7.9h(p<0.05);第一次排气时间治疗组102.3±12.7h,低于对照组114,1±10.7h,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胃肠异常情况对比,治疗组在呕吐事件发生率上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术前、术后两组间肠屏障功能比较(血浆内毒素LPS变化(Eu/ml)术后两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组间不同时间点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利于肠内内毒素的吸收代谢。结论:门脉高压贲周血管离断术在我国开展广泛,尤其在腹腔镜年代,而解决术后黏膜屏障下降,胃肠动力减弱、肠肝免疫功能紊乱等方面的问题,统筹肠-肝轴功能的综合靶向干预治疗成为临床研究治疗难点。中药吴茱萸外治法在恢复术后胃肠动力功能上具显着疗效,本研究筛选腹腔镜下贲周血管离断术后病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结合我科研究基础,认为吴茱萸热熨外治法能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本研究丰富了吴茱萸热熨外治法在现代脾胃学说和中医手术观的理论内涵,解释了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肠-肝轴功能紊乱的临床核心环节,为以后肠-肝轴功能深入研究推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多种因子在门脉高压大鼠消化道中的表达及意义[D]. 尹朝晖. 中南大学. 2003
[2]. TNF-α、CGRP在门脉高压大鼠胃肠道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科.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3]. 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D]. 孙晓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3
[4]. 血红素加氧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的作用[D]. 白云.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5]. NO、ET-1在门脉高压大鼠断流前后胃粘膜的水平变化及意义[D]. 徐国营. 山西医科大学. 2012
[6]. 加味瓜蒌散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D]. 袁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 不同剂量氯沙坦治疗大鼠门脉高压性结肠病的实验研究[D]. 韩晓栋.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8]. 应力在门脉高压症形成和发展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汤松伟.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9]. 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变化及其相关干预的实验研究[D]. 王超.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 吴茱萸热熨干预门脉高压断流术后肠—肝轴功能研究[D]. 陈彦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标签:外科学论文; 奥曲肽论文; 对照组论文; 门脉高压论文; 代偿期肝硬化论文; 门静脉系统论文; 消化道论文; 胃粘膜论文; 血红素论文; 健康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