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刻意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刻意学习,写作练习,写作教学
刻意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卫[1](2019)在《引入刻意学习,提升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学习理念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刻意学习"理论。刻意学习理论其实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时,通过有针对性和刻意地进行练习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刻意学习的理论是对于传统一万小时理论的质疑和挑战,它打破了人们从前所认为的"想要强化自身技能至同行业平均水平乃至以上,就必须重复同样的学习过程达到一万小时"概念,认为有目的性的学习和练习才是有意义的。一般来说,刻意学习包含叁个主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是(本文来源于《英语画刊(高级版)》期刊2019年28期)
吴莹莹[2](2019)在《组织预见对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知识与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处于颠覆性的变革时代,创新能够响应和驱动变革,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和能力,确保短期的成功(利用性创新),并探索新的信息和可能性,以实现长期发展(探索性创新)。但是,企业往往难以做到,资源限制迫使企业在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之间做出选择,回报的延迟和不确定性导致更多的企业选择利用性创新。通过对可能的未来的讨论,组织预见可以为现在带来对未来的洞悉,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为明天做准备。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探索性创新的提升,探讨企业如何关注利用性创新的同时避免探索性创新的缺失,组织预见是否会对两种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补偿探索性创新。研究围绕“组织预见及其叁个子维度环境扫描、战略选择、整合能力能否有效促进利用性创新的同时补偿探索性创新?”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引入刻意学习,详细探讨组织预见驱动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的路径。主要研究了:(1)组织预见和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的活动内容;(2)组织预见及其各维度对探索性创新及利用性创新的差异性作用;(3)刻意学习在组织预见影响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论,运用层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验证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预见及其两个子维度环境扫描、整合能力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强于对利用性创新的影响;战略选择与探索性创新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促进利用性创新;刻意学习在组织预见与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丰富了组织预见、刻意学习、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亦为提升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沈允娣[3](2019)在《刻意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书面表达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考中的重点题型,可是对于很多高中英语教师来说,提起英语写作教学便会感觉困难重重。当我们审视当下大部分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普遍都还处于中下游,这不仅仅是因为高中生缺乏一个完善的语言环境,更是因为如今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太过滞后和单一。然而在近几年,一种名为"刻意学习"的学习思路逐渐普及开来,其要求学习者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去进行学习,并且着重强调了及时反馈的必要性,这正是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迫切需要的。因此,将刻意学习的理念引入到高中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本文来源于《英语画刊(高级版)》期刊2019年16期)
单响玲[4](2017)在《谈刻意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意学习理论是一种风靡全世界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潜力是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发展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刻意学习理论为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也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行动上比较符合刻意学习理论,而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违背了刻意学习理论。刻意学习理论对有效的学习总结了四个特点,分别为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有必要的反馈、有导师或者教练的正确指(本文来源于《英语画刊(高级版)》期刊2017年27期)
王亚琪[5](2017)在《中国外语学习者词汇搭配的附带学习与刻意学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研究表明,对于外语或是二语学习者而言,一语会影响其对英文搭配的习得。当一语与二语一致时,一语对搭配的习得起到促进作用;而当一语与二语不一致时,一语对搭配的习得将起到阻碍作用(Wolter,2006;Wolter&Gyllstad,2011)。因此,一语、二语一致的搭配要比一语、二语不一致的搭配更加容易习得。然而,上述大部分研究仅停留在描述的层面,仅仅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在搭配使用中所犯的错误,然后指出一语的影响是导致这些错误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很少有研究针对一语、二语不一致的搭配究竟哪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本研究旨在探索学习一语、二语不一致搭配的有效方式,是附带习得还是有目的的学习更加有效。中国某大学79名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参加了本实验,共分为叁组。目标搭配选取了 10个汉英不一致的动名词搭配。第一组(阅读组)采用了附带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小故事来学习,总共有叁篇小故事,所有目标搭配在每篇故事中均出现一次。第二组和第叁组采用了有目的的学习方法,并且分别通过翻译及填空练习来学习搭配,因此分为"翻译组"和"填空组"。这两个小组只需读一个故事,然后分别完成有关搭配的翻译及填空练习。本研究之所以将翻译练习及填空练习作为有目的学习的两种方式,原因在于翻译练习及填空练习是两种有效的词汇习得方式,并且在不一致搭配的学习中,这两种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侧重点。实验结束后,所有学生参加即时后侧,一周后参加延时后侧,测试包括对搭配的接受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的测试,涉及搭配的形式以及形式和意义的联系。此外,由于翻译练习及填空练习直接被用作了测试形式,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学习方式及测试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当测试形式和学习方式相同时,被试的分数就会相对较高。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针对英汉不一致搭配的学习,有目的学习的效果要比附带学习的效果好。翻译练习与填空练习在不一致搭配的学习上效果相当,但是翻译练习的分数较高一些。当测试形式和学习方式相同时,被试的分数并不一定比两者不同时分数高。本研究对二语环境下的搭配的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一语、二语不一致的搭配时,有目的的学习是必要的。在平时的搭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更能注意到目标搭配。(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16)
陈芳[6](2017)在《词汇刻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项大学生的词汇习得对比试验,考查刻意学习和附带学习对词汇习得效果和阅读理解水平的作用差异。实验发现,单独的词汇刻意学习,无论是先于或后于阅读理解进行,比词汇附带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效果,但不会显着影响阅读理解的效果,反而词汇附带学习后的阅读理解水平稍显更好;阅读理解之后进行的词汇刻意学习更能提高产出性词汇量,更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实验结果启示:学生以日常词汇刻意学习为基础,通过阅读训练中词汇附带学习提高词汇的语篇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再经过词汇刻意学习对词汇进行强化记忆,达到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增强词汇习效果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韩丹[7](2016)在《词汇刻意学习与词汇附带习得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语习得领域有两种词汇学习方式:词汇附带习得和词汇刻意学习。国外大量研究表明词汇附带习得是二语词汇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对国内学生而言刻意学习词汇更为熟悉。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两种词汇学习方法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观测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有何影响。(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毛帅梅[8](2016)在《“刻意学习”四大要素与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英语教学主要依托"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由于缺乏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行为需要"刻意而为之"。认知心理学的刻意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大量的重复训练式任务来刻意学习专项技能的可能性,为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行为提供了一项可行性策略。首先介绍刻意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然后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四大要素的应用对于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行为的启示,旨在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殷怡岚[9](2015)在《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与刻意学习效果的对比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师都意识到学习第二语言涉及大量的词汇,且急切期望能够了解词汇究竟是如何被学习的。本文旨在研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和刻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对单义词和多义词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两种学习方式效果的对比提出更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调查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偏好,提出有助于词汇增长的学习策略。(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27期)
李怀龙,张家年,高玉兰[10](2014)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的研究设计——多媒体学习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文献法对近年来针对中国(以汉语为母语)学习者的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研究进行梳理,目的在于归结国内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相关研究内容、成果和不足,进而在多媒体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进一步研究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的内容和途径。(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4年08期)
刻意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技术、知识与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处于颠覆性的变革时代,创新能够响应和驱动变革,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需要利用现有的信息和能力,确保短期的成功(利用性创新),并探索新的信息和可能性,以实现长期发展(探索性创新)。但是,企业往往难以做到,资源限制迫使企业在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之间做出选择,回报的延迟和不确定性导致更多的企业选择利用性创新。通过对可能的未来的讨论,组织预见可以为现在带来对未来的洞悉,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为明天做准备。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探索性创新的提升,探讨企业如何关注利用性创新的同时避免探索性创新的缺失,组织预见是否会对两种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补偿探索性创新。研究围绕“组织预见及其叁个子维度环境扫描、战略选择、整合能力能否有效促进利用性创新的同时补偿探索性创新?”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引入刻意学习,详细探讨组织预见驱动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的路径。主要研究了:(1)组织预见和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的活动内容;(2)组织预见及其各维度对探索性创新及利用性创新的差异性作用;(3)刻意学习在组织预见影响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论,运用层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验证相关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预见及其两个子维度环境扫描、整合能力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强于对利用性创新的影响;战略选择与探索性创新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促进利用性创新;刻意学习在组织预见与探索性创新、利用性创新的关系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丰富了组织预见、刻意学习、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领域的相关研究,亦为提升探索性创新与利用性创新提供了有效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刻意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海卫.引入刻意学习,提升英语写作教学质量[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
[2].吴莹莹.组织预见对探索性与利用性创新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沈允娣.刻意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
[4].单响玲.谈刻意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7
[5].王亚琪.中国外语学习者词汇搭配的附带学习与刻意学习[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6].陈芳.词汇刻意学习和附带学习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韩丹.词汇刻意学习与词汇附带习得比较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8].毛帅梅.“刻意学习”四大要素与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行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殷怡岚.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与刻意学习效果的对比认识[J].文教资料.2015
[10].李怀龙,张家年,高玉兰.中国学习者英语词汇刻意学习的研究设计——多媒体学习理论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4